APP下载

建党百年政论片的视觉修辞及功能实践研究
——以《敢教日月换新天》为例

2023-04-12奉丽群

传媒 2023年6期
关键词:政论图像

文/奉丽群

由中宣部联合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等共同摄制的《敢教日月换新天》是建党100周年重点纪录片,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理论指导,深入展现建党百年来的伟大历程、辉煌成就和宝贵经验。该片运用视觉修辞策略,将宏大主题叙事融入微观刻画表达,彰显百年大党带领人民以“敢教日月换新天”的昂扬斗志,实现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生动立体的影像呈现,让受众获得情感共鸣和价值认同,塑造新时代我党的政党形象,以故事化表达提升国际传播能力,为实现“中国梦”凝聚力量。

一、关于政论片与视觉修辞

政论片是塑造国家形象、宣传国家执政理念、总结社会成就、凝聚民心的重要载体。视觉修辞则为政论片提供方法论实践,强化政论片的宣传效果。基于此,本文将首先对我国政论片、视觉修辞的发展进行简要的梳理。

1.政论片发展脉络。政论片即政论纪录片,具有鲜明的政治理论色彩,集思想性、时代性、观赏性、艺术性于一体。根据内容划分,政论片分为人物类政论片、事件类政论片和理论类政论片。《敢教日月换新天》属于事件类政论片,全面总结中国共产党100年来的历史足迹、成就和经验。

我国电视政论片始于新中国成立之后,《伟大的土地改革》等“形象化政论”明显的政论片,展现了新中国成立后的崭新面貌。鉴于新中国刚刚成立,急需人民团结和世界认可,这一阶段政论片主要服务于政治诉求。20世纪80年代,电视政论片正式进入大众视野,包括《望长城》等代表性政论片在这一时期奉行“格里尔逊模式”,即政论片皆以“主题先行,画面加解说词”进行创作,为国家和政治服务。如今,我国政论片发展已日趋成熟,进入“百花齐放”时期。党的十九大期间,央视推出《大国外交》等大型政论片,将政论片发展推向新高度。政论片功能也从最初的政治诉求、宣传教育拓展到塑造国家形象、传承文化等。

2.视觉修辞理论溯源。修辞一词来源于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在《修辞学》中定义:“一种能在任何一个问题上找出可能的说服方式”,据此,修辞具有一定的说服功能。早期修辞研究集中于语言文本,“图像时代”的到来使修辞学研究领域得以拓展。法国著名文学理论家、结构主义思潮代表人物罗兰·巴特及其弟子传播学家杰克斯·都兰德等提出“视觉转换”,开辟修辞研究新领域——视觉修辞。此后,视觉修辞研究不断发展。

我国学者对视觉修辞的研究始于21世纪初。2003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冯丙奇博士就巴特、都兰德的视觉修辞研究进行具体分析和归纳。北京大学陈汝东教授、暨南大学刘涛教授、南昌大学刘晶副教授等对视觉修辞做了不同研究,陈汝东是我国较早研究视觉修辞的学者,并给视觉修辞下了定义。刘涛的视觉修辞研究著述最多且系统深入,研究内容涵盖视觉修辞的理论、框架、作用机制等。

罗兰·巴特在《图像的修辞》中指出,修辞是作为意识形态的表示性层面出现的。政论片是我国纪录片的典型样式,最明显的特点是符合主旋律价值观即符合主流意识形态,响应时代精神要求,服务于国家意识形态建设。政论片在制作中,常运用视觉修辞策略,将宏大时代主题和深奥政治理论通过语言、图像及综合视觉修辞,“以小见大”予以呈现,让受众在潜移默化中实现价值认同和文化认同。

二、《敢教日月换新天》视觉修辞策略分析

《敢教日月换新天》全片共计24集,包括《开天辟地》《星火燎原》等,在央视、云听等平台播出,是记录建党百年辉煌的一部影像“大传”。

1.语言视觉修辞:宏大主题,故事化阐释。陈汝东指出,语言视觉修辞是以语言文字符号为传播媒介,进而取得最佳视觉效果为目的的修辞行为。政论片的语言文本包括解说词、人物语言等。《敢教日月换新天》每集时长30分钟,解说词围绕每集主题进行阐述,语言精炼,通俗易懂。全片紧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精髓,将丰富的历史史料高度凝练,通过“接地气”的语言进行输出,让观众深刻感悟百年大党的伟大。

语言视觉修辞可采用白描、隐喻、移就等修辞方法,以实现话语的视觉效果。第3集《力挽狂澜》总结长征时,“在漫漫征途中,红军将士同敌人进行了600余次战役战斗,跨越近百条江河,攀越40余座高山险峰,创造了气吞山河的人间奇迹,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等简短精练、准确直白的文字凸显长征艰险,以视觉、触觉,加之排比修辞,触发观众形象思维,生成红军长征过草地、爬雪山等视像。第16集《改革攻坚》,“改革开放已走过千山万水,但仍需跋山涉水……勇立潮头,奋勇搏击”“千山万水”“跋山涉水”等语句采用隐喻的手法,表明改革开放40年以来,虽历经风雨险阻,但困难仍在。

2.图像视觉修辞:壮观精美,绘党史画卷。罗兰·巴特最早将视觉修辞研究目光转向关注图像的意义体系,1967年他在《图像的修辞》中对图像的“神话”作了分析,开启图像修辞研究的“新世界”。2004年,美国修辞学界出版一本阶段性汇集视觉修辞学术成果的著作,作者查理斯·希尔和玛格丽特·赫尔默斯也注意到“视觉转向”的发生,并在《定义视觉修辞》中指出,视觉修辞探讨的核心命题是“图像如何以修辞的方式作用于观看者”。

图像修辞分为静态图像修辞和动态图像修辞。第3集《力挽狂澜》中,油画《红军师长陈树湘》再现湘江战役的悲壮,体现革命先烈们“革命理想高于天”的坚定信念。图像与图像之间的组合叙事巧妙,且富有逻辑性地解读出单张图片无法实现的“第三种效果”,即美国图片编辑威尔逊·希尔斯所提出的当对多张图片联系起来进行阅读时,会产生新的意义。叙述红军抵达陕北后,红军战士们以拍照留念的方式,纪念这场绝境求生的远征,片中直接展示当时毛泽东和红军战士们的多张原始黑白照片,展现长征胜利后红军将士们的精神面貌,预示着中国革命的新希望。油画、漫画、色彩等的选择,都是静态图像修辞。动态图像修辞则涉及电影“蒙太奇”手法,是一种视觉化叙事的总体性思维方式。第24集《千秋伟业》中,高铁飞驰、“蛟龙”探海等以多镜头快速衔接呈现的壮观画面,展现了新时代中国新面貌。该片还以三维动画展示红军长征路线、重要战事发展变化。全片有500多场,时长达126分钟的4K超高清三维动画,以三维动画技术辅助叙事,生动形象呈现战势的变化、历史的变迁。

3.综合视觉修辞:声乐搭配,共奏奋进曲。政论片不仅需要语言、图像,还需要音乐等的“锦上添花”,因此,研究政论片的视觉修辞还需关注呈现多媒介、多模态特点的综合性视觉修辞。与直观语言文字的劝服修辞相比,综合视觉修辞往往以非直观的、隐性的方式出现。

该片给人印象最深刻的莫过于每集的片头,锻造党徽的过程,“烈火”“1921”“铁锤”“1949”“2021”“1921—2021”“党徽”等具有特殊象征意义的视觉符号,加上锤打声、激扬音乐、飞舞铁屑等,最终粗糙的铁块,锻造成铮亮闪光的党徽,运用多种视觉修辞,为观众构建起中国共产党经得烈火方得“真金”的视觉意境,唤起受众对百年大党奋斗史的集体记忆。高科技手段修复的历史珍贵影像也多次出现,如首次向世人公布的李大钊等参加共产国际会议的历史影像,孙中山《勉励国民》的原声录音,毛泽东等国家领导人的讲话原声等。通过重要历史人物讲话原声的再现,让观众“沉浸式体验”历史发展进程,凸显历史感、时代感和现场感。极具表达力和感染力的音乐也是该片的一大亮点。全片共使用55段音乐,包括《我们是八路军》《在希望的田野上》等。音乐作为一种视听符号,起到拓展画面空间、渲染氛围的效果,画面与音乐有效组合,为观众营造另一番影像意境。

三、《敢教日月换新天》视觉修辞的功能实践

《敢教日月换新天》将宏大历史视野与生动感人的故事细节相结合,通过运用多种视觉修辞策略,全景呈现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史,让观众在感性的“听看”中获得理性的“思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伟大建党精神在潜移默化中直抵人心,新时代的政党形象获得认可,中国故事的对外传播得以提升。

1.激发情感共鸣,获得价值认同。政论片作为一种视觉艺术呈现形式,近年来已成为我国政治传播的重要方式。党的十八大以来,众多高质量政论片不断涌现,政论片“品牌化”发展逐渐显现。政论片不再深奥难懂,而是“接地气”“飞入寻常百姓家”。

为实现政论片的传播目的,视觉修辞必须建构起以“情感—价值”为核心的传播机制。政论片要实现其政治传播功能,需要在情感上、价值上触动观众。该片通过事件、人物、场景等的有效衔接,构建起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的集体记忆,以语言、图像等视觉修辞手法,将宏大历史主题以生动感人的故事进行叙述,让观众在历史记忆的激发中获得情感上的共鸣和价值上的认同。新中国的成立、改革开放、非典、汶川地震、新冠疫情等,从观众熟知的历史事件切入,将历史与现实有效融合,各年龄段观众都能从片中找到亲历感、现场感、归属感。故事化表达,细节见真情,选取最令人动容的故事,触发受众最柔软的心,激发情感共鸣。

历史纪录片是以史实为创作素材的媒介文本,既要完成叙事,也要实现政治传播功能,因此,实现文化意象与文化价值观之间的勾连就显得尤为重要。政论片已成为政治传播最直接的传播方式之一,它是一种有效的价值传递工具和文化力量。李大钊等不畏牺牲、肩负国家兴亡使命;“铁人”王进喜不怕困难、求实创业;钱学森热爱祖国、勇于登攀;袁隆平勇攀高峰,敢为人先;钟南山、张伯礼勇于担当、心系百姓;黄文秀奉献青春、报效祖国。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践行初心,担当使命,铸就百年大党精神谱系,这些正是新时代所要传承和弘扬的主流价值观。

2.塑造政党形象,提升国际传播。政党形象是一个政党的实际表现和总体特征在公众舆论中的投影,它关系着政党内部成员的政治忠诚和外部群众的信赖与支持,更影响着政党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和认可度以及在国际事务中的话语权。《敢叫日月换新天》时间跨度达180年之久,讲述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前,中国被列强瓜分,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在中国创造了无数奇迹,国泰民安。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坚持从严治党、坚守人民立场、坚持与时俱进,塑造“不断学习、自信开放、亲民为民、勇于担当”的新时代政党形象。

党的形象是一种“软”实力,政论片是向世界展示这种“软”实力的“催化剂”。2021年8月4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举行创作座谈会指出,《敢叫日月换新天》一经播出即获得广泛关注和好评,是近年来第一部首轮播出触达人数破10亿次的文献专题片。相关内容全网点击量19.8亿次,刷新大型文献专题片网络触达量的新纪录。通过在微博、B站、抖音、知乎等平台进行宣传推广,该片以年轻化的语态,获得大批年轻受众的喜爱,使新时代党的形象更加深入人心。

为提升外宣能力,该片还被翻译成44种语言进行对外传播,为世界了解中国和中国共产党开辟了新窗口。该片摒弃呆板的说教式宣传,将宏大主题叙事、翔实历史史料浓缩于微小而典型的历史事件、人物故事等进行“故事化输出”。从国外受众的理解力、接受度出发,为其解码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等奥秘。

四、结语

美国著名修辞学家肯尼斯·伯克认为,人类所使用的语言和非语言符号都具有修辞意义,修辞渗透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敢教日月换新天》通过灵活运用视觉修辞策略,讲述百年大党奋斗历程,以细微刻画故事阐释于世人,让受众在情感和价值上产生共鸣和认同,提升新时代党的形象和对外传播效能。百年恰是风华正茂,不忘初心,砥砺前行,终达所愿。

猜你喜欢

政论图像
改进的LapSRN遥感图像超分辨重建
基于FPGA的实时图像去雾系统
如何由图像确定y=Asin(ωx+φ)+B的解析式
浅析p-V图像中的两个疑难问题
外宣翻译“三贴近”原则指导下的政论翻译研究
有趣的图像诗
电视政论片《浩荡》的“浩荡之气”
基于《勇立潮头》创作实践浅析电视政论片要素组合
探索政论传播新形态——从人民日报“任仲平”推出微视频说起
18世纪以来西方新闻业的文学性与政论性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