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临夏回族自治州博物馆馆藏西夏瓷器概述

2023-04-12马梅兰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3年4期
关键词:临夏博物馆

马梅兰

摘 要:西夏是我国西北地区少数民族于公元11世纪建立的政权,在长达189年的时间里,西夏形成了独特的文化。在与宋的交往中,西夏学习了宋代的制瓷技术,并具有浓郁的自身特色。文章通过梳理西夏制瓷业的背景,观察临夏回族自治州博物馆馆藏精美西夏瓷器,总结出西夏瓷器的基本特征。

关键词:临夏;博物馆;西夏瓷器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3.04.008

1 西夏制瓷業的历史背景

西夏是我国西北地区游牧民族党项族拓跋氏首领李元昊在公元1038年建立的政权,建都在今宁夏银川市。其疆域方圆数千里,东近黄河,西至玉门,南界萧关(今宁夏固原东南),北控大漠,幅员辽阔,地理位置在北宋之西,故北宋时称为“西夏”。西夏于宝义二年(1227)被蒙古所灭,前后长达189年。

建立西夏王国的党项人原本是散居在青海一带的拓跋氏后裔,《旧唐书·党项传》载“(唐初)吐蕃强盛,拓跋氏渐为所逼,遂请内徙,始移其部落于庆州(今甘肃庆阳)”。与中原汉人及东北部契丹人相比,党项人处于相对落后的状态,以畜牧业为主,农业、手工业也有一定的基础,并以汉字为基础创造了本民族的文字,发行了流通货币,是同时期接受汉文化较多的民族。西夏作为一个与宋廷鼎立的封建帝国,曾经创造了自己独特的语言文字,经济文化也一度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西夏建国后,早期并没有生产瓷器,所需瓷器靠掠夺宋人来获得。宋夏庆历和议以后,西夏与北宋交往的同时学会了制瓷技术。西夏毅宗时期开始兴建瓷窑,发展制瓷业,在学习宋代先进制瓷技术的同时,生产具有本民族特点的瓷器。

据现有的考古调查资料可知,在宁夏银川西郊贺兰山下及灵武市一带发现大量的烧造西夏瓷的窑址,甘肃武威也发现西夏古瓷窑址1处。这些瓷窑地处西北大漠地区,是由党项人直接经营管理,党项人就按照自己的审美和实际需求生产瓷器,其产品造型设计、纹饰题材、装饰手法均表现出较强的党项族民族风格与特点。党项民族风格和特点的瓷器特征即是西夏瓷器的基本特征。

因受到蒙古的灭绝政策影响,西夏的大量文物遗迹、遗物被破坏并消失,西夏瓷器就因为实物证据太少,成为我国瓷器史上较为单薄的一页。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在宁夏、甘肃、内蒙古等地陆续出土了大量的西夏瓷器,这为进一步研究西夏瓷的特点、生产工艺、烧造技术、装饰手法和西夏民族经济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极有价值的实物,西夏瓷器也重新登上历史舞台,向世人展示那段神秘的历史。各地出土的西夏瓷器民族特征鲜明、纹饰简洁、装饰手法粗犷,证实早至公元11世纪西北地区就有发达的制瓷业。

西夏瓷器受北宋磁州窑系、定窑系陶瓷和辽国陶瓷工艺的影响,西夏前期就形成了极具特色的装饰手法、风格和器物种类等整套体系,并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下逐渐成熟并趋于稳定,到西夏中期瓷器制作逐渐兴盛,西夏中晚期的瓷器产品质量、装饰工艺和产量达到高峰,其剔划产品则是兼具独创性和高度艺术性的古陶瓷经典作品。

2 临夏回族自治州博物馆馆藏西夏瓷器精品简介

临夏位于黄河上游,地处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的过渡地带,自古以来是西羌、鲜卑、吐蕃等多民族活动的舞台,北宋初期为吐蕃唃厮啰政权占据,北宋“熙河之役”后纳入北宋王朝版图,与占据河西走廊的西夏接壤,北宋灭亡后,境内黄河之南被金占据,黄河之北为西夏占据,双方隔黄河对峙近一百年。由于临夏历史上很长一段时间与西夏有领土上的接壤关系,加之双方民众的商业贸易往来,成为西夏瓷器的主要分布地区和出土地之一,多年来在临夏州陆续出土了几十件西夏瓷器,不乏珍品。其中十多件被临夏回族自治州博物馆收藏,这些瓷器多为20世纪80年代以前进入馆藏,年代多经专家审定认同,种类丰富,品相优秀,有的堪称西夏瓷器精品,加之又有明确的出土地点,基本体现了西夏瓷器的特点和风貌。

2.1 西夏白釉褐彩牡丹纹梅瓶(图1)

高40厘米,口径8.6厘米,腹径15厘米,底径11.5厘米。瓷质,小口,卷平沿,短束颈,丰肩,长深腹,肩以下渐收,近足处微外撇,内圈足。器表通施一层白釉,施褐彩,瓶口处用褐彩绘有菊瓣纹饰,丰肩处用褐彩绘一周连续垂弧纹,腹上部一侧用褐彩以寥寥几笔勾勒出一枝竖向串枝牡丹,腹中部饰一枝横向折枝牡丹,上接一枝盛开的牡丹花卉,花繁叶茂。该瓷器造型端庄挺拔,口部、腹部、裙部及足部分割点比例对称,形体饱满、匀称、轻盈,具有一种亭亭玉立的美感;画风潇洒率意,牡丹花姿态各异,别致精美,线条流畅、生动,艺术感极强,表现了西夏梅瓶的精细和大气,是西夏瓷器中难得的精品之一。

2.2 西夏卷草纹文字梅瓶(图2)

高38厘米,口径6.5厘米,腹径12.5厘米,底径10.5厘米。瓷质,小口,略残,卷平沿,短束颈,丰肩,长深腹,肩以下渐收,近足处外撇,内圈足。胎色淡黄,器表施一层白色化妆土后再施一层灰白釉。施褐彩,瓶口处绘菊瓣纹,丰肩处用褐彩绘垂弧纹,瓶身一侧用褐彩以寥寥几笔勾勒出一枝卷草纹,另一侧题有一组竖向的两行楷书体文字款识,内容为“酒中曾得道,梦里遇神仙”,笔触雄健有力,反映了这个梅瓶被作为酒器的实际用途,表达了党项人粗犷的胸怀和奔放的思想感情。

2.3 西夏白釉梅点纹双肩耳瓶(图3)

高16.2厘米,口径4.2厘米,腹径9.2厘米,底径7.1厘米。瓷质,侈口,平沿,短直颈,斜肩,折腹向下渐收,近足处微外撇,颈肩处两侧有对称双曲耳,其中一耳已缺失,耳部正面饰两道阴刻纹,下腹近底部有堆塑的凸箍三道,近似于三层台。施褐彩,器物自口沿内侧至下腹部施一层白釉,下腹至足未施釉,显露土黄色胎质。施褐彩釉,肩部饰四组对称的梅点纹,每组梅点纹由六个小圆点组成,腹上部亦饰有两组梅点纹,形成六组梅点纹图案。梅点纹是在透明的白釉上装饰简单的圆点和泪滴形点图案,这种白釉上的褐釉点彩是北宋时期磁州窑的一种主要装饰技法,由于褐釉在白釉上极易晕散,因此多画出以点为主的简单纹饰。这件西夏梅点纹瓷瓶借鉴了北方磁州窑的装饰技法,以梅花高洁的品格象征凌寒不畏雪的精神追求,反映了磁州窑对西夏瓷器的重要影响,虽有残缺,但并不影响其美观。

2.4 西夏白釉瓜楞形执壶(图4)

高21厘米,口径7厘米,腹径11厘米,底径7.1厘米。瓷质,侈口,卷平沿,长颈下收,溜肩,瓜棱状垂鼓腹,矮圈足。颈肩处一侧置竖向的扁形曲柄,另一侧肩部置一弯曲长流,流口与扁形曲柄上端持平。外壁施灰白釉不及底,圈足处露胎。此壶造型别致,古朴大方,线条优美流畅,胎质灰白致密,釉质莹润有玉质感,工艺复杂,秀美的造型与雅洁的釉面浑然一体,是西夏瓷器中难得一见的精品。

2.5 西夏褐釉花口瓶(图5)

高28厘米,口径16厘米,腹径17厘米,底径11厘米。瓷质,六瓣状花口,长颈下收,丰肩,鼓腹,下接覆盘状圈足。器物自口沿至腹部施一层褐釉,釉色晶莹光亮,腹部近圈足处和圈足处露胎。花口瓶为较为典型的瓶式之一,瓶口张开,像开放的花朵,唐代已有制作,流行于宋金时期,宋代景德镇窑、磁州窑、耀州窑、扒村窑、灵武窑等均有烧造。北方窑场宋金两代花口瓶的主要区别在于足部,宋代撇足较矮,金代撇足高度几乎与瓶颈相等。各窑制品在于腹部与足部的变化:景德镇窑青白釉制品的特点为长圆腹、圈足;磁州窑的白地黑花、三彩、黑釉瓶和耀州窑制品的特点为圆腹、喇叭形足。这件西夏花口瓷瓶承袭了宋金的器型并有所变化,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2.6 西夏白釉卷草纹碗(图6)

高5.8厘米,口径17.5厘米,底径6.6厘米。瓷质,敞口,圆唇,斜壁,矮圈足。通体施灰白釉,釉色光亮。施褐彩,内壁饰有三枝卷草纹,图案简捷流畅,布局巧妙严谨,自然大方。卷草纹为中国传统图案之一,因盛行于唐代又名唐草纹,是中国佛教装饰中最普遍而又最有特色的纹样。

2.7 西夏白釉卷草纹碗(图7)

高5.6厘米,口径17.5厘米,足径6.1厘米。瓷质,敞口,圆唇,斜壁,圈足。内壁施白釉,釉色晶莹光亮,外壁口沿以下不施釉,外壁及圈足处露胎。施褐彩,内壁饰三枝卷草纹,画工简练豪放,雅而不俗,又不拘章法,风格粗犷,线条流畅,为西夏瓷器中的精品。

2.8 西夏青釉小瓷碗(图8)

高4.5厘米,口径11.8厘米,足径4厘米。瓷质,敞口,圆唇,弧腹,圈足,内外壁施一层青釉不及底,圈足处露胎。造型规整,器型端庄,釉变特殊,十分少见,其青釉的使用反映了西夏瓷受耀州窑的影响颇深。

2.9 西夏黑釉撇口瓷碗(图9)

高14厘米,口径6.5厘米,腹径12.5厘米,底径10.5厘米。瓷质,敞口,圆唇,矮圈足。器内表施黑釉,釉色内圈及外壁施釉不及底,内外圈足处均露胎。造型规整,釉色厚重。

3 西夏瓷器的基本特征

通過对以上临夏回族自治州博物馆藏的西夏瓷器的观察和研究,大致可以看出临夏地区出土的西夏瓷器有以下基本特征。

3.1 制作工艺

西夏瓷器发展早期因为受到北宋制瓷和辽代制瓷工艺的影响,一些器型在烧制方法和装饰技法上非常接近,如西夏白釉瓜楞形执壶,这种器型在宋代的多个窑口中均有出土,是北宋时期较为典型的器物。但西夏瓷器中白釉梅点纹双肩耳瓶等是当时其他窑口不常见的,西夏的制瓷工匠在学习模仿其他朝代名窑产品的同时,特地将制瓷工艺与本民族的文化特点相结合,烧制出适合本民族生活习俗的器型。在花纹的装饰上为了突显花纹立体效果,往往充分利用胎釉间的强烈反差,并以水波纹和斜道纹为主,突出党项民族与众不同的独特风格。

西夏瓷器中的碗等圈足器共同特征有:口处较薄,器壁近底处较厚,挖足较深,这是因为这些器物采用了顶碗覆烧方法。顶碗覆烧法一般为:先捏一垫环,再将垫柱放置在垫环上,垫柱上面放一锯齿形支圈,碗倒扣在支圈上,支圈和碗依次放置,明火裸烧。此种烧制方法升温快,产量较高。

3.2 器物造型

西夏瓷器常见器型有梅瓶、花口瓶、小口瓶、执壶、敞口碗、碟等生活器物,但质地多较粗糙,极具民间乡土气息,推测为民窑制品。少数较为精美,如上文选取的瓷瓶、执壶等器物,造型精美,独具风格。这一方面反映了西夏瓷器自身粗犷豪放的传统特点,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中原制瓷工艺对西夏瓷的影响和推动。

3.3 装饰工艺

西夏瓷器纹饰题材内容丰富,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植物纹,另一种是图案纹。这两种纹饰经常作为主体纹饰装饰于器物重要部位。植物花纹以牡丹纹为最多,构图多为折枝牡丹花纹和缠枝牡丹花纹,其中又以折枝牡丹最为常见,是西夏瓷器上最传统、最常见的纹饰之一。折枝牡丹花纹在瓷器上多为单枝单花、单枝双花、单枝三花等,花朵较大,左右两侧由花叶衬托图案,构思与磁州窑基本相同,表现手法写实性强,更显形态逼真,多装饰于梅瓶器表或敞口碗内壁。除牡丹纹外,还有少量莲花纹、菊瓣纹,多装饰于梅瓶等器物,一般作为辅助纹饰。图案纹饰有动物纹、人物纹以及其他一些边饰等。

从西夏梅瓶、白地黑花碗和花口瓶等器物和纹饰来看,西夏瓷器深受同时期宋金北方窑厂制瓷工艺的影响,器物特征鲜明、纹饰简洁、装饰手法粗犷,突出表现了党项民族纯真质朴的民族性格。

西夏瓷器釉色主要以白釉、白底褐花釉、白底黑花釉、点彩为主,大多数器物莹润剔透,既稳重古朴又明快典雅。除此之外,也有少量的青釉瓷及姜黄釉色瓷。白瓷精品明显多于其他釉色瓷器,可能与西夏人崇尚白色有关。

参考文献

[1]卞弋.《宁夏灵武窑发掘报告》出版发行[J].考古,1996(1):64.

[2]杭天.西夏瓷器[M].北京:文物出版社,2010.

[3]黎李.甘肃馆藏西夏瓷器研究[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13.

[4]冯先铭.中国陶瓷[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

[5]谢天宇.中国瓷器收藏与鉴赏[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4.

[6]李进兴.尘封的文明 西夏瓷器[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3.

[7]陈克伦.瓷器中国[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21.

[8]何贤昶.陶瓷材料概论[M].上海: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2007.

猜你喜欢

临夏博物馆
展出前的地下博物馆
博物馆里的“虎”
《临夏日山居》
魅力临夏
我爱临夏
临夏·福地
相约临夏花海中
寻觅临夏至味
博物馆
露天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