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政教育功能研究

2023-04-08郭宁宁

成长 2023年3期
关键词:中华互联网+思政

郭宁宁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经济管理学院 (山东省青岛市 266580)

1 互联网对学生的影响

1.1 学习方式的变化

在互联网出现前,学习地点主要集中在线下课堂,而在“互联网+”时代,互联网已经完全渗透到学习中,学生可以借助搜索引擎解惑,应用在线数字图书馆查阅文献资料,可通过在线课堂听课,互联网成为学生接收信息并获取知识的重要渠道。

1.2 思维空间的变化

在“互联网+”时代,学生对互联网运用出现常态化,学生的思考方式发生根本变化,可以通过互联网扩大学生思维范围至社会生活多个领域,学生眼界得以开阔,思维方式呈现创新化特点。

2 “互联网+”时代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政教育功能的机遇

2.1 基于互联网可开辟“线上+线下”的传统文化思政教育新模式

思政教育可以以网络语言为抓手、以网络平台为基础、以网络引领为核心,通过互联网技术构建思政教育话语体系,通过“线上+线下”模式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教育。

2.2 基于互联网可有效发挥传统文化的思政教育功能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宝贵的精神财富,蕴涵厚重的历史内涵,具有思政教育价值与育人功能。“互联网+”时代的网络技术不断发展,为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教育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在“互联网+”时代存在多种文化思潮的环境中,学生可以重新确定价值定位、认清发展方向、辨别是非观念,更加坚定理论自信与文化自信。

3 “互联网+”时代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政教育功能遇到的问题

3.1 教育模式单一

“互联网+”视域下思政教育的重要载体是互联网媒体,互联网媒体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挥思政教育功能提供了数字化平台,通过互联网媒体,中华传统文化得以全新呈现并以文字、图像、声音等形式广泛传播,学生才可以学习并了解传统文化,提升道德素质与思想政治素质,增强爱国主义情感,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但是,传统的思政教育尚未扩大互联网媒体的应用范围,教育模式相对简单,并未充分使用互联网新媒体与应用软件,互联网媒体的应用比较单一。

3.2 网络运营及维护水平较低

开发与设计传统文化教育网站需要一个不断充实与维护的过程。但由于时间与精力的限制,网站存在形式单调、更新慢、不够灵活等问题,加之缺少相关专家的专门设计,网站容易出现信息来源渠道不标准、有价值信息较少、涉及焦点问题的内容不足等问题,因此,传统文化教育网站缺乏足够的吸引力。

3.3 专属互联网媒体开发度不足

专属互联网媒体是基于互联网专门针对传统文化开发的媒体,其只发布与传统文化相关的内容,具有更清晰的分类、更有序的排序、更丰富的内容。具有特殊属性的互联网媒体可赋予传统文化不同的特色,可以实现思政教育的侧重点,进而吸引更多学生关注。同时,投入的专属互联网媒体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专业性、权威性,是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网络平台,通过专属互联网媒体,可以以更便捷的方式为学生提供更为系统的传统文化教育资源,即可有效增强思政教育的实效性,又可在“互联网+”视域下使传统文化教育更加系统、更具吸引力。但是,专属互联网媒体开发不足,未能充分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政教育功能。

3.4 互联网、传统文化、思政教育的整合度不足

“互联网+”时代思政教育易出现信息碎片化现象,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内容的系统度较低,导致学生在基于互联网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后并未清晰的了解传统文化内容。而信息碎片化现象是源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政教育的整合度不足。

第一,形式整合不足。基于互联网的传统文化内容呈现为文字、图像、声音、视频等多样化形式,形式多样化需要较强的整合度以分类、整合多种表现形式的文化内容,经过分类与整合之后的多样化“互联网+”文化教育是比较系统的,具有严密逻辑性的排列顺序,可以更有效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政教育功能。但是,若互联网与传统文化的整合度不足,“互联网+”传统文化就会出现逻辑排列的紊乱,其内容也只能是简单堆砌传统文化知识,导致学生学习“互联网+”时代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遇到困难,降低学习兴趣,阻碍传统文化思政教育功能的发挥。

第二,内容整合不足。中华传统文化经过不断发展与传承,包含物质与非物质的大量内容,需要较强的内容整合力度,从传统文化的海量内容中提炼并整合与思政教育契合的内容,以开展思政教育,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政教育功能。但是,如果传统文化内容与思政教育内容的整合度不足,可能会使得传统文化推演过程被简化,只可以呈现笼统且缺乏针对性的文化知识,无法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系统性与严谨性,也无法充分发挥思政教育功能。

3.5 学生缺乏民族文化自信,容易受到外来文化冲击

在“互联网+”时代,网络改变了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已成为日常生活与工作中重要的通信媒介,学生通过网络了解世界并学习,网络虚拟性对学生群体具有吸引力,存在多元文化的环境。但是,由于难以控制与筛选互联网内容,加之由于学生涉世不深、自控能力较弱,使得其容易受到互联网信息的影响。伴随网络技术与经济全球化发展,西方文化通过先进技术与传播手段渗透至我国,对我国传统文化造成一定冲击,学生在西方文化的影响下,容易对中华传统文化产生疏离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感日益淡化,进而削弱文化自信。

4 “互联网+”时代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政教育功能的途径

4.1 构建互动性、多样化的教学模式

为了实现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提升以及崇高理想信念的树立,就需要构建互动性、多样化的思政教育模式,发挥网络互动多样的传播优势,结合互联网发展特点,利用互联网时代丰富的中华传统文化资源,根据传统文化受众的实际情况,应用灵活多样的教育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发挥多种互联网媒体作用下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政教育合力。

针对教育模式单一的问题,学校应加强互联网媒体的多元化,提高思政教育工作者对互联网媒体的重视度,充分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政教育功能。

第一,在“互联网+”视域下,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对学生的吸引力与引导作用,将中华传统文化融入思政教育中,创新与拓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渠道。①构建以中华传统文化专题与中华传统文化网页为主要模式的教育平台。②发挥电视、广播、互联网等主渠道媒体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作用。③围绕中华传统文化主题,应用可以生动呈现传统文化精神内涵的表现手法,推出主题突出、构思新颖的高质量文学作品、歌曲作品、舞蹈作品、影视剧作品等文化艺术精品。④通过中华传统文化演讲比赛、学习心得交流会等多元化形式,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发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价值。

第二,开展多样化的传统文化主题网络活动。应用互联网开展思政教育,鼓励师生积极参与,扩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范围。①由学生自主提出传统文化的活动主题,征求学生喜欢的活动形式,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宣传,以提高中华传统文化传播的实效性。②将单一的讲授形式转化为视频、图片、音乐等更生动形象、更具吸引力的形式,鼓励学生自主学习中华传统文化,加深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印象。

第三,发挥互联网的互动性优势,实现信息交换、网络合作。①微信、微博、QQ 等新媒体具有互动性,新媒体的主要功能包括信息交换、情感交流,网络远程教育、网络在线课堂等可借助具有时效性与互动性的新媒体开展思政教育,通过网络平台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学生品德的培养作用。②通过互联网互动性开展网络合作,传播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例如,学生通过学习传统文化专题网站的内容信息、借阅在线图书馆的传统文化书籍,获得相关问题的在线解答,即可节约成本与时间,又不会减弱对学生品德培养的效果。

4.2 搭建专属的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网站

建立多种形式的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网站,基于互联网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政教育功能的发挥,强化互联网思维,创新传统文化宣传教育载体,将中华传统文化教育载入网络平台,利用传统文化主题网站介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互联网+”思维为契机,应用“互联网+”模式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教育全过程,拓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育人功能。

针对网络运营及维护水平较低的问题,结合互联网特点与传统文化主题网站教育功能,通过互联网将中华传统文化资源转化为教育资源,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政教育的功能。①加强传统文化主题网站的功能。应用专题网站开展中华传统文化知识竞赛、传统文化网页设计等,增强文化专题网站对学生的吸引力,体现互联网在中华传统文化教育中的价值,发挥网络舆论引导作用,充实学生关注的相关信息,增强传统文化专题网站的思政教育功能。②加强传统文化专题网站的感染力。传统文化专题网站主要以信息服务为辅,以思想教育与培养素质为主,要兼具交互性、趣味性、知识性设计专题网站,通过文字、声音、图像、视频、动画、3D等形式让学生在学习中受到熏陶,主动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体会传统文化的先进价值观念与民族文化内涵。

4.3 应用新技术拓展互联网传播媒体

新媒体具有形式多元化、传播速度快、较强互动性等特点。为了更好的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政教育功能与效果,积极开发专属APP 等互联网新媒体。同时,随着自媒体时代的到来,互联网传播方式更加多样化,可以通过QQ、微博、手机APP、微信、微视频、微电影等将中华传统文化融入思政教育。此外,顺应“互联网+”时代要求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施“融媒体”传播战略,创新中华传统文化传播载体,应用多元、互动、立体的传播模式,基于“互联网+思政教育”模式与新媒体环境,构建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多元新媒体,拓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政教育渠道。

4.4 提升互联网、传统文化、思政教育的整合度

在“互联网+”时代,网络已成为学生获得信息的重要渠道,互联网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教育时发挥巨大能量,若互联网、传统文化、思政教育的整合度不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教育就难以发挥应有的功能。因此,需要结合互联网教学手段与中华传统文化内容,将传统文化渗透至思政教学,有效整合传统文化资源与思政课堂,通过慕课平台共享优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资源,提高传统文化与思政教育的整合度。

4.5 提升学生的网络媒介素养,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

应用互联网进行中华传统文化教育需要提升学生的网络媒介素养,使学生可以理性看待互联网,在接受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时准确分辨互联网信息、熟练掌握互联网技能、保持互联网安全意识,根据自身需要应用互联网挖掘有效的文化教育资源,确保“互联网+”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政教育功能的发挥。同时,打造有品位、有特色的校园文化,而校园文化建设既要确保打造正确的特色文化导向,又要满足学生精神文化需求,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建设,提升校园文化品位。

第一,加强学生的网络思维与分辨能力。通过普及互联网技术知识,使学生在学习中对互联网有新的认识,面对纷繁复杂的信息保持清醒,根据学习需求选取信息,提高分辨能力,合理应用信息资源,提高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第二,增强学生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主动性。互联网时代为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带来海量的信息资源,优秀传统文化在思政教育中发挥重要的育人作用,学生应积极主动学习优秀传统文化,自觉摒弃有害的网络信息,增强学习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心,推动自身全面发展。

第三,构建健康的互联网环境。在健康的互联网环境下,学生可以自觉抵制网络谣言,减少受到网络不良信息的影响。因此,应加强网络信息监管,宣传社会主流意识形态,从源头阻断不良网络信息,占领网络的主阵地。

猜你喜欢

中华互联网+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