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蜀绣文化在成都天府绿道景观中的应用研究
——基于郫都安靖段的调查

2023-04-06

绿色科技 2023年3期
关键词:蜀绣绿道调研

樊 丽

(四川工商学院 艺术学院,四川 成都 611745)

1 引言

蜀绣,又名“川绣”,是以四川成都为中心的刺绣品的总称,自古被称为“蜀中之宝”,距今已有三千年历史[1]。蜀锈具有绣法丰富多变、针法严谨细腻、色彩淡雅清秀、线条优美流畅等特点,是四川地区最具有代表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与苏绣、湘绣和粤绣并称为我国四大名绣。在当前工业化生产背景下,蜀绣面临着传承与发展的挑战,如何让蜀绣之美更加贴近市民生活,特别是让其被广大新生代人群所了解和广泛喜爱,是蜀绣文化持续传承和发展的重要现实基础。

《成都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0-2035》明确了以天府文化为引领,建设世界文化名城的战略定位,并规划构建16930 km的天府绿道系统,包括锦江绿道、锦城绿道、田园绿道等绿道线路,该绿道系统是城市文化形象和地域文化展示的重要平台。素有“蜀绣之乡”之称的郫都区安靖镇,通过在锦城绿道和锦江绿道的规划中针对性地设置蚕丛渔桑、蜀绣水乡等与蜀绣密切相关的文化主题节点,拉近了蜀绣与市民的距离,并对展示和传播蜀绣文化起到了较好的作用。蜀绣文化与天府绿道的结合,对蜀绣文化的发展与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2 研究现状综述

2.1 蜀绣文化方面

尽管蜀绣在我国的发展具有悠久的历史,但对其进行学术层面研讨的历程却较短。1959年,蜀蓉刺绣合作社的作品《芙蓉鲤鱼》在《装饰》杂志刊载,张德育为其撰文说明[2]。20世纪80、90年代,李淑云、高得华、孙先知等先后对蜀绣的类型、针法、特点等进行详细介绍,开启了蜀绣文化学术性研究的先河[3~5]。20世纪初,随着市场经济和工业化生产的深入发展,传统手工艺术产业发展面临困境,人们开始思考传统蜀绣产业的改革创新问题。随后,针对蜀绣的研究角度逐渐变得多元,并主要聚焦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蜀绣发展历史、概念、意义等基础内容的研究。例如朱华分析了蜀绣的历史与文化渊源[6];杨昌明探讨了蜀绣的缘起、蜀绣与蜀锦的关系、蜀绣的定义以及弘扬蜀绣文化的意义[7];曾子桐论述了蜀绣的文化价值[8]。二是蜀绣的技艺及文化特色研究。例如左玲等详细研究了近代蜀绣的纹样和结构形式[9];吴文轩分析了蜀绣与绘画技法相互融合的特点[10];乔熠等分析了蜀绣传统技艺的特性[11];王玭等将蜀绣的技艺同湘绣进行了比较研究[12]。三是蜀绣产业发展研究。例如唐凯江从营销的角度探讨了蜀绣的创新途径[13];范小敏等从区域视角下分析了蜀绣的创新发展对策[14];王康建等基于蜀绣产业发展的现状分析提出了发展的对策[15]。四是蜀绣的应用研究。例如乔洪等提出将蜀绣技艺融入服饰设计的想法[16];杨忆参考生物学的基因概念对蜀绣的设计基因进行了提取和应用研究[17];王可基于蜀绣的文化价值探讨其现代设计应用的研究等[18]。

近年来学术界对蜀绣的关注逐渐增多,针对蜀绣的研究呈现出由基础理论研究向实践应用研究发展的趋势,研究方向开始多元化。近年来相关研究成果有所增长,但依然维持在较低水平,蜀绣文化的低学术关注度和学术影响力与其高价值性不匹配,未来需要更多的研究成果以进一步拓展其研究的广度和深度,总体来看针对蜀绣文化的研究当前仍处于起步阶段。

2.2 绿道方面

美国是绿道建设最早、经验最成熟的国家。世界上第一条真正意义上的绿道是始建于1867年由弗莱德里克·劳·奥姆斯特德(Frederick Law Olmsted)设计的美国波士顿公园绿道系统。1990年查尔斯·E·利特尔(Charles E. Little)在其《美国绿道》(Greenways for America)一书中将绿道定义为“沿自然廊道(河流、溪谷和山脊等)建立的线性开敞空间,或沿功能置换后的铁路、运河、道路及其他路线的地面开敞空间”[19]。此外,英国、德国、新加坡、日本等国亦有绿道的建设实践与研究。20世纪末期,中国较为系统地引入了美国绿道,并主要介绍其绿道理论和规划案例[20]。21世纪初,由于绿道在城乡统筹方面的突出作用,国内相关的研究讨论快速增长。2010年前后,广东、成都等地相继开始绿道网络建设,相关理论研究也进一步深入,表现出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特点。

成都市在绿道建设理论研究与实践方面均位于全国前列,其绿道建设开展已有十余年历程,形成了较多优秀案例,积累了丰富的理论和实践经验。2018年,成都市进一步优化绿道结构体系,完善绿道功能,提升绿道品质,规划建设天府绿道体系,构建生态保障、慢行交通、休闲旅游、城乡融合、文化创意、体育运动、应急避难、城市形象塑造等多重功能。

概括来看,近年来,绿道的功能逐渐趋于多样化,关于绿道的讨论渐趋热烈,本土化的绿道理论与实践研究正蓬勃发展,并逐渐走向成熟。本文基于蜀绣文化在天府绿道中的应用及游客感知调查,探讨蜀绣文化的景观化应用途径和手法,进一步丰富蜀绣和绿道相关研究理论成果,并为后续设计实践提供一定的参考。

3 蜀绣文化在成都天府绿道景观中的应用调查

3.1 调查研究范围

天府绿道体系由“一轴、两山、三环、七河”构成,其中,作为其布局核心的“一轴”—锦江绿道,北起都江堰紫坪铺水库,南至双流区黄龙溪古镇南,途经沿线跨经都江堰市、郫都区、金牛区等10个区、市、县。锦城绿道是指依托成都市环城生态区,沿现绕城高速公路建设的环状绿道,是天府绿道体系“三环”中的重要一环。郫都区是蜀绣的发源地之一,具有深厚的蜀绣发展历史和蜀绣文化底蕴,其下辖的安靖镇更是有“蜀绣之乡”的美誉,同时,天府绿道体系中的锦城绿道和锦江绿道均从郫都区安靖镇经过且在此处相互交汇衔接。基于郫都区安靖镇与蜀绣文化高度的相关性,本次研究确定将其区域内的锦城绿道及锦江绿道作为研究范围。截至调研之时,锦城绿道及锦江绿道主线除个别节点仍在完善当中外,基本全线贯通,且对公众开放超过4个月,安靖段游人如织,具备相应调研条件。本研究根据景观主题的代表性重点调研蚕丛渔桑、濯锦江波及蜀绣公园等节点,具体调研线路及主要节点如图1所示。具体调查内容包括两方面,一是蜀绣景观元素构成及应用手法调查;二是游客蜀绣文化感知情况调查(图1)。

3.2 蜀绣景观元素构成及应用手法调查

3.2.1 调查方法

基于对天府绿道规划设计方案的分析,针对锦城

图1 调研线路及重要节点示意(来源:作者自绘)

绿道及锦江绿道郫都区安靖段进行现场实地调研,通过观察识别调研范围中的蜀绣文化元素,并分析其表现方式。根据预先确定的线路,由园林景观专业方向的3位副教授、1位助教及6位大学生助理组成调研团队分别沿调研线路并着重在蚕丛渔桑、濯锦江波及蜀绣公园3个节点展开实地调查。本次调查于2022年6月25日至7月10日之间进行,分为2个阶段:首先结合相关规划设计方案及文献资料进行详细的现场踏勘,识别并记录蜀绣文化景观元素,共耗时3 d;其次,针对调研资料整理后发现的缺漏之处进行补充调研,耗时0.5 d。

3.2.2 蜀绣文化景观元素构成

经调研观察识别到的蜀绣文化元素主要包括文字、蜀绣作品、蜀绣常见图案、蜀绣常用色彩、蜀绣原材料及工具、蜀绣创作过程等,其具体呈现形式有景石、景观桥、蜀绣主题建筑、文化墙绘、标识标牌等。蜀绣文化景观元素的构成见表1。

表1 蜀绣文化景观元素构成统计(图片来源:作者自摄)

3.2.3 蜀绣文化景观元素的应用手法

通过调研分析,蜀绣文化景观元素在调研区域的表现形式较丰富,应用手法较为灵活。可概括为以下6种主要方式。

(1)蜀绣元素的直接运用。蜀绣文化元素的直接运用是指将蜀绣中的文化元素按其物质形态进行直接陈列或展示,例如蜀绣经典图案“芙蓉”“鲤鱼”“熊猫”“竹子”“牡丹”“荷花”等元素的展示、蜀绣作品的陈列等。也包括对蜀绣元素与景观要素结合加以直接应用的表现形式,例如将蜀绣图案与标识标牌、景墙等要素进行整合利用。这是蜀绣文化元素最主要的表现手法之一,形成鲜明的文化形象特色。

(2)蜀绣相关材料及器具的加工利用。该应用手法是将与蜀绣密切相关的材料或器具实体形象景观化地应用于环境中,例如锦缎、丝线、绷子、桑蚕等要素的景观化应用,烘托蜀绣文化氛围。

(3)蜀绣创作场景的展现。通过墙绘生动地展现蜀绣创作的过程和创作场景,同时将部分建筑物外立面设置为玻璃透窗,借此实时展现蜀绣创作的情景,增强蜀绣文化展示的直观性、生动性。

(4)蜀绣元素的艺术化加工。通过简化、变形、异化等艺术手法,将蜀绣元素经艺术再创作后融入景观设施、建筑造型等要素之中。例如简化阵列的线条、夸张变形的绣架等。

(5)蜀绣文化氛围的创造。主动融入周边传统农耕文化环境,体现男耕女织的农耕生活时代特点,展示深厚的蜀绣底蕴。同时,通过将农田、植物、景观小品、文字等要素相互结合塑造蜀绣文化氛围。

(6)蜀绣文化符号的利用。通过提取蜀绣文化符号,进行创造性的景观化运用,融入建筑、标识标牌、景观小品等要素中。

总体来看,实地调研发现调研区域内的蜀绣文化主题定位清晰,且能够融入田园环境进行文化主题表达,特别是蜀绣公园及濯锦江波节点,展现出了深厚的蜀绣文化底蕴,蜀绣文化元素的类型较为多样,呈现形式较为丰富,手法灵活多变,蜀绣文化氛围浓郁。

3.3 游客蜀绣文化感知调查

3.3.1 调查方法

为弥补前文定性研究主观判断的不足之处,并进一步了解普通游客对调研区域内蜀绣文化的感知情况,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测度,以定量的方式进行分析。问卷包括3个部分;第一部分为游客属性及使用特征,包含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到访频率、交通方式、到访目的等;第二部分为游客蜀绣文化感知量表,采用李克特五级量表进行测量,结合相关观测点共设置17个问题;第三部分为主观问题,搜集游客对蜀绣文化景观展示方面的意见与建议,不要求受访者必须作答。

问卷发放地点选择在蚕丛渔桑园、濯锦江波园及蜀绣公园3个节点,采用随机发放的形式。首先进行了一次30份问卷的小规模预发放,结合预发放情况对问卷的个别问题进行优化调整,随后进行正式发放。正式问卷调查选择在2022年7月3日、4日和5日3 d的上午、下午各进行一次。共发放问卷200份,收回问卷200份,其中有效问卷172份,问卷有效率为86%。

数据统计与分析使用软件Microsoft Excel 2010和IBM SPSS Statistics 20。为了检验问卷的可靠性和稳定性,对问卷第二部分进行Cronbach’s α信度检验,信度系数在0~1之间,值越大,表明测算的结果越可信,一般认为大于0.8 则可接受。在软件IBM SPSS Statistics 20中代入本次调查的得分数据后,得到的Cronbach’s α值为0.945,属于高信度水平,说明本问卷相当可信,可以开展相关分析。

3.3.2 游客属性及使用特征分析

3.3.2.1 游客身份特征

(1)女性多于男性。从性别分析来看,受调研对象中女性占比57.6%,男性占比42.4%,到访该地域的女性较男性更多,反映出调研地段对女性更有吸引力的特点。

(2)老年群体居多,且受教育程度总体不高。在所有受访对象中,29.0%的游客为56岁以上,其余各年龄段人数分布相对均衡,而由于12岁以下儿童,特别是低龄儿童在配合调查的能力上还不足,故12岁以下的样本数据偏少。在受教育程度方面,存在总体水平不高的情况,初中毕业及以下的人群占总人数的67.4%。

(3)学生和农民较多。在职业特点上,学生和农民分别占比27.1%和25.9%,其次是自由职业者和退休人员,分别占比12.9%和9.4%,个体户占比7.1%,企业、事业单位人员各占比均为4.7%,党政机关人员和待业人员各占比1.2%,其它占5.9%。

3.3.2.2 游览交通特征

在受访对象中,71.3%的人表示来自周边城镇,11.1%的人来自周边乡村,48.8%的游客居住在距离500 m以内的区域,累计超过74.4%的游客居住地距离调研区域不超过1000 m。74.9%的游客采用步行方式前往,亦有小部分游客选择自驾车、自行车和电动自行车前往。因此,到访游客在游览交通特征上总体表现为近距离出行、以步行为主的游览形式。

3.3.2.3 游览时间特征

在游览时间上,大多数人具有高频到访、短时停留的特点。75.6%的受访游客表示经常前往,18:00~22:00是该区域的游览高峰期,该时段前往的游客占65.3%,其次是6:00~10:00,占20.8%,具有早晚游客多且晚上游客最集中的特点;46.5%的游客停留时长小于1 h,32.6%的游客停留时长在1~2 h之间,总体来看大多数人停留的时间都不超过半天(3 h)。

3.3.2.4 游览目的特征

到访目的方面,以休闲放松、观赏风景、娱乐健身及亲子交友为主流,其中又以休闲放松占比最高,达48.5%。观赏风景其次,占比18.2%,然后是娱乐健身和亲子交友分别占比15.8%和8.6%。学习、拍照打卡、文化体验及其它目的占比较低。

3.3.3 游客蜀绣文化感知分析

该部分共17个问题,游客结合自身情况在1~5分之间打分,1~5分分别代表“完全不同意”“不同意”“一般”“同意”“完全同意”。一般而言,李克特量表1~5级评分的平均值在1~2.4之间表示反对,2.5~3.4之间表示中立,3.5以上表示赞同。同意度越高则说明游客对蜀绣文化相应方面的感知度越高,同意度越低则说明游客对蜀绣文化相应方面感知度越低。使用软件Microsoft Excel 2010对游客同意度进行平均值计算后,得到图2。

图2 游客同意度平均值统计(来源:作者自制)

在所有17个问题中,游客同意度得分高于3.5分的3项分别是“游览此地增强了我对传统文化的自信”“这里的蜀绣文化氛围浓郁”和“游览此地增加了我对蜀绣文化的兴趣”,分别是3.79分、3.61分和3.54分。说明调研范围内的蜀绣文化营造对游客文化自信的提升作用明显,总体蜀绣氛围的营造得到了游客的认可,且对增强游客蜀绣文化的兴趣具有积极作用。

游客同意度得分最低的3项分别是“这里的公共设施能体现蜀绣文化特色”“这里的地面铺装能体现蜀绣文化特色”和“这个里的景观照明设施能体现蜀绣文化特色”,分别是2.58分、2.61分和2.74分。这与该区域公共服务设施及夜间照明设施不足、蜀绣文化元素展示不够直观等原因有密切关系。例如公共厕所、停车场、休闲座椅、路灯等设施不能满足游客使用需求,且艺术化的文化表现形式较为隐晦。此外,地面铺装等载体利用不够充分,未能与蜀绣文化元素紧密结合,致使该项游客认同度、感知度低。另一个得分较低的观测点是“游览此地增加了我对蜀绣发展历史的了解程度”,实测得分为2.94分,反映出游览此地没有明显增加游客对蜀绣文化发展历史的了解程度,对蜀绣的发展历程感知度较低。此外,对于“这里的景观小品能体现蜀绣文化特色”“这里的标志系统在设计制作上能体现蜀绣特色”“游览此地提升了我对蜀绣创作过程的了解程度”等方面的感知分数也较为一般。

3.3.4 主观问题分析

主观问题题目为“您对此地蜀绣文化的景观展示方面有何改进意见与建议?”该问题为选答题,共收到39条反馈,其中27条涉及公共服务设施不足的问题,例如座椅、公共厕所、垃圾桶、路灯及道路等,占总意见数的69%;有4条涉及建筑特色不鲜明的问题,占10%;另有个别提出景观对儿童的吸引力不强、景观功能定位模糊等问题。

总之,经过问卷调查与分析,认为调研区域内蜀绣文化景观的营造在提升游客文化自信、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兴趣等方面具有突出的作用,游客普遍认为该区域蜀绣文化氛围浓郁,但公共服务设施、道路铺装等方面较为薄弱。

4 调查总结

蜀绣文化在绿道景观中的应用,能够提升游客对蜀绣文化的兴趣,有助于增强游客的文化自信,对促进蜀绣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具有积极意义。综合蜀绣景观元素构成及应用手法调查和游客蜀绣文化感知调查情况分析,认为调研区域内的蜀绣文化应用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优点及不足之处。

4.1 蜀绣文化应用的优点

4.1.1 蜀绣主题明确,文化氛围浓郁

在调研区域内的蚕丛渔桑园、濯锦江波园及蜀绣公园等节点景观规划设计中,蜀绣文化主题定位清晰,地域文化特色鲜明,通过景观桥、建筑、墙绘、景石等形式,以多样化的蜀绣景观元素营造出浓郁的蜀绣文化氛围,对提升游客文化自信及培养游客对蜀绣文化的兴趣具有重要价值意义。

4.1.2 紧密结合绿道,融入田园景观环境

该区域的蜀绣主题绿道景观规划设计能够依托水系、农田等环境资源,凭借积淀深厚的农耕田园意蕴塑造良好的蜀绣文化环境。并紧密结合绿道及其所处农田水系结构建设内容丰富的蜀绣景观节点,融入整体田园景观环境中。

4.1.3 蜀绣元素类型丰富,表现形式多样

调研区域内对于蜀绣作品、蜀绣常见图案、蜀绣常用色彩、蜀绣原材料、蜀绣创作器具、创作过程等多种蜀绣文化元素均有景观化应用,类型较为丰富。具体表现形式有墙绘、标识标牌、图案符号、路灯装饰、栏杆浮雕、建筑等,通过蜀绣元素的直接运用、蜀绣相关材料器具的加工利用、蜀绣创作场景的展现、蜀绣元素的艺术化加工、蜀绣文化氛围的创造、蜀绣文化符号的利用等手法进行综合表达。

4.2 蜀绣文化应用的不足

4.2.1 未充分考虑游客特征,蜀绣文化展现过于隐晦

通过对调研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发现该地区游客组成较为多样化,对场地功能需求复杂,但调研区域内功能设置相对简单,功能区划分不清晰,例如老年活动区、儿童游乐区、健身娱乐区、蜀绣文化体验区等未做出明确划分,未充分考虑游客需求特征。同时,结合游客属性来看,老年人群、受教育程度不高的人群、农民和学生占据了大多数,当前景观设计未充分考虑到主流受众人群的特征,蜀绣元素展现过于隐晦,不够直观,不太容易被受众所感知和理解。

4.2.2 公共设施不足,且与蜀绣文化结合不紧密

公共设施是指公共厕所、垃圾桶、休息座椅、停车场等具有公共服务功能的设施。经调查发现该场地公共设施不能满足使用需要,且蜀绣文化在公共服务设施中的应用亦较少,给游客的游览活动和蜀绣文化感知带来了一定的影响。此外,景石、花钵等景观小品亦未能与蜀绣文化进行深入结合,形式普通,缺乏文化特色。

4.2.3 夜间照明不足,文化性景观灯缺乏

调研区域内夜间照明不足,并未充分利用景观灯具、照明设施在夜间展现蜀绣文化特色。18:00~22:00是该区域人流聚集的高峰期,但此时段自然光线强度较弱,人对环境的感知有赖于必要的人工照明。而调研区域内景观照明设施不足,导致夜间活动受限,对蜀绣文化的传播及游客感知造成一定消极影响。同时景观灯作为一种重要的景观要素,能够从造型、色彩等方面展现文化特色,而调研区内能够展现蜀绣文化的景观照明设施较缺乏。

4.2.4 蜀绣创作过程、发展历程景观化展示不足

尽管调研区域内拥有蜀绣展馆、蜀绣学院等体验性建筑场所,能够一定程度上体现蜀绣的创作过程和特点,但以上均为室内空间中有赖人实时创作的展示,而游人最集中的傍晚和早晨时段,却刚好是非工作时段,因而无人展示,影响游客对蜀绣创作过程的感知度。蜀绣创作过程及发展历程在室外环境中进行固态的景观化场景展现不充分,同时对发展历程、创作技法特色等专业内容普及不到位,致使游客对蜀绣创作过程及发展历程的认识和感知程度偏低。

4.3 蜀绣文化景观设计应用优化对策建议

4.3.1 充分考虑受众群体特点,直观展现蜀绣文化

进一步加强对用户群体环境功能需求调查,并结合当前游客主要游览目的—休闲放松、观赏风景、娱乐健身及亲子交友等,针对不同游览目的、功能需求和活动特点进行功能区设置,增加儿童活动区、娱乐健身区、蜀绣文化体验区、蜀绣科普展示区、蜀绣互动体验区等功能区域,配套相应功能设施,完善场所功能。同时,为避免文化展现过于隐晦不被受众理解的问题,建议以更为直白的方式展现蜀绣文化,例如直接呈现蜀绣作品、蜀绣创作工具及创作场景等景观形式,减少过于抽象的艺术化加工。

4.3.2 结合蜀绣文化完善公共服务设施,丰富蜀绣景观小品

进一步完善必要的公共服务设施,并将蜀绣文化元素植入其中,例如公共厕所、座椅、垃圾桶等,结合人群空间分布特征合理分布于园区相应节点。同时,在环境中设置更多融入蜀绣文化元素的主题雕塑、花钵、廊架等景观小品。充分利用公共服务设施、景观小品、地面铺装等多重载体增加蜀绣文化要素的出现频率,形成沉浸式体验环境。

4.3.3 完善夜间照明,增加蜀绣文化主题景观灯光设施

针对夜间游客量集中但照明设施不足的问题,建议完善夜间照明设施,为夜间游览创造更好的条件。同时充分利用夜间游览高峰时段进一步展现蜀绣文化,例如采用蜀绣主题艺术灯光秀、高清展示屏等现代科技产品,结合音乐等多种形式,丰富感官体验,改善夜间游览环境,并结合灯光设施进一步展现蜀绣文化的特色。

4.3.4 增加蜀绣创作过程、发展历程的景观化展示内容

通过情景雕塑等景观形式将蜀绣创作过程中不同的场景加以生动展现,将创作过程固化展示于室外公共环境之中,并可结合互动装置景观增强体验性和趣味性。此外,可利用景墙、科普展墙等形式进一步向游客普及蜀绣发展历程、蜀绣特色等文化知识内容。

5 结语

蜀绣是中华民族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成都平原地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天府绿道作为成都市公园城市新名片,是向世界展示蜀地、蜀人、蜀文化的重要载体,承载着传承地域文化的责任和使命。本研究由于现实条件限制,调研时间和地点相对集中,而天府绿道的建设和完善是动态持续的,当前仍有部分场地在进一步完善过程中,因此本次问卷采集到的数据涵盖可能不够全面,未来可在调研设计上丰富时间层次、拉长调研周期、扩大调研范围。此外,蜀绣文化元素的识别由人为主观判断,难免存在局限性,未来可引入专家调查法、因子分析法等研究手段,进一步提升研究的可靠性。

致谢:感谢成都天府绿道建设投资有限公司张鸿工程师提供重要参考资料,同时感谢四川工商学院田倩倩副教授、李清亚副教授、许文龙助教及孙雪梅、汤成龙、章柳、李涛安、文武、曹瑞同学在调研中的劳动付出!

猜你喜欢

蜀绣绿道调研
安靖蜀绣湿地公园优化策略
骑行绿道“潮”玩成都
环湖绿道游憩机会谱构建及应用——以南京市玄武湖为例
拾针捻彩画春风 情针意线盼传承
人大到基层调研应做到“三不”
诚诚&嘟嘟的成都生活
调研“四贴近” 履职增实效
脚踏实地扶贫调研
依托百里汾河工程构建体育健身绿道的思考
新蜀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