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遗产廊道的河西走廊长城遗产价值与 旅游开发策略

2023-04-06魏千策柳红波田燕娥张玉婷冯得容王俊祥

旅游纵览 2023年3期
关键词:河西走廊河西廊道

魏千策 柳红波 田燕娥 张玉婷 冯得容 王俊祥

(河西学院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甘肃张掖 734000)

引言

河西走廊历史文化遗产蕴含着本地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和想象张力,体现了河西走廊各民族的生命力和创造力,是河西各民族智慧的结晶。保护文化遗产,民族传承文化,是联系民族情感纽带、增进民族团结与维护国家统一及社会稳定的重要路径,也是促进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发展的前提。河西走廊长城见证了西北地区不同时期的文化变迁,是多民族团结友好的象征和炎黄子孙勤劳、智慧、骁勇善战的写照,在中华文明史和中华传统文化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价值和地位。但囿于长城墙体保护程度良莠不齐,遗址分布散乱不一,目前对于长城的研究,更加倾向于历史文化价值,关于旅游价值方面的研究较为薄弱。本文结合廊道理论,在分析其旅游价值基础之上,提出基于遗产廊道的河西长城旅游开发策略。构建遗产廊道,有助于更好地保护长城这一世界级线性文化遗产,对河西走廊长城遗产进行系统化、规范化管理,使长城旅游引领河西走廊旅游业快速发展。

一、河西走廊长城价值评价

关于长城遗产价值的研究,娄小琪、季燕京通过实地走访山东省齐长城遗址,提出长城在中华文明史中的历史地位:即长城文化带连接了欧亚丝路的西域文明、松辽文化和东亚次生文明[1]。王小玲指出文化遗产直观地体现了人类历史社会的发展历程与精神文化成长的重要过程,主要体现在历史价值、科学价值、经济价值、审美观念[2]。段清波、刘艳基于考古与史料层面提出了“有形”长城具有突出的历史、科学、艺术、教育、军事、建筑、文学、社会、景观等价值[3]。张朝枝、周小风从历史价值、经济价值、文化价值、美学价值、科学价值等维度对于长城展开系统全面的评价[4]。

笔者认为河西走廊长城的价值主要存在于以下维度:一是历史价值方面,其见证了重大历史事件,结束了嘉峪关“宋元以前有关无城”的历史,对西北的安定与和平起到巨大的保障作用;二是经济价值方面,其是推动北方地区经济发展的杠杆,屯民联防措施的实施促进了民族融合,发展了农牧经济,保障了古丝绸之路的畅通,使河西出现“驰命走驿,不绝于时月;商胡贩客,日款于塞下”的繁荣昌盛景象;三是文化价值方面,以长城为中心,在长城沿线发现的河西简牍,内蒙古和林格尔汉墓壁画、单于和亲瓦当,还有闻名遐迩的昭君墓等,均是南北文化交流融合的见证;四是精神价值方面,河西走廊长城作为长城的一部分,表现出中华民族的融合,是汉族与各民族交融的纽带,促使中国古代汉族与少数民族的广泛交融,是民族凝聚力的象征;五是旅游价值方面,其是我国土质长城的典型代表,是人类历史上宏伟建筑奇观融入高原、戈壁、荒漠的典型写照,是世界范围内独有的文化旅游景观。此外,长城沿线各地西路军烈士纪念馆所具有的教育意义也极为深远。河西走廊长城旅游价值较为丰富,但除了嘉峪关文物保护景区,其余区域长城文旅产业长期停滞不前,缺乏深入鞭辟。

二、河西走廊长城遗产廊道旅游开发策略

遗产廊道的概念源于20 世纪美国出现的绿色通道和遗产区域的概念,它是绿色通道和遗产区域的结合,为线性遗产的保护提供新思路[5]。从空间角度进行分析,遗产廊道主要由绿色走廊、步道、遗产和解说系统四部分组成。结合遗产廊道理论,笔者构建体系包括保护系统、旅游系统及支持系统。保护系统是遗产廊道的基础与核心,只有守护好长城遗产及其景观空间和地理环境,旅游发展才能有迹可循。旅游系统是遗产廊道的升华与拓展,通过发展旅游,将长城遗产活化利用,遗产保护才能有更多的资金投入与人力维护。支持系统是遗产廊道的保障与依托,建立有效的管理体系和完善的基础设施,长城遗产的保护与利用才能更好地运作起来。

(一)完善河西走廊长城遗产廊道保护系统

河西境内保留着较为完整、原始的长城风貌,对于复原和重构河西走廊长城完整的地理景观,深入了解河西地区人地关系的发生和演变具有重要的意义。长城作为世界建筑奇观,因其自身极高的历史、文化、科考、美学与社会价值,吸引着海内外游客前来观光。以夯土和青石垒砌的河西走廊长城在产生旅游经济效益的同时,对长城本身产生难以估量的破坏,借鉴其他地区长城旅游开发的经验,河西走廊长城开发利用应以河西境内长城保护为基础,注重遗产价值、景观格局、人文环境三方面的相互配合,以期达到功能和价值的最大化。

保护系统首先要全面保护河西走廊长城遗产本身。具体而言,要建立国家、地方和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的长效机制。国家立法机关出台相应的长城保护法律法规;地方政府加大对长城遗存和价值的社会宣传力度,可以借助场景复现、环境熏陶等艺术文化形式阐释长城精神,增加游客对长城历史文化的了解和认识,激发他们对历史的敬畏感,以及对长城遗址遗迹的自觉保护意识;企业提供经济技术支持、当地居民以遗产地主人的身份参与监管或加入长城保护宣传队伍,进而促进长城生态恢复和生态保护。其次,要注重长城文化遗产与周边景观的和谐统一,在长城遗迹修复过程中要坚持“修旧如旧”的基本原则,尽可能保证长城遗址遗迹的原真性,保持河西走廊长城岁月侵蚀的沧桑感、自然损坏的原状感和悠久历史感,达到景观的和谐统一。在人文环境方面,新增的长城旅游设施与景观建筑要注重其规格和周边环境相协调,也可以在节事文化活动中加强对长城遗产保护知识和措施的宣传,进而增加人们对于长城遗产的自觉保护意识。

(二)打造河西走廊长城遗产廊道旅游系统

长城是中华民族的精神与象征,具有极高的旅游观光价值和历史文化意义,近年来长城旅游备受国家推崇和游客欢迎。河西走廊长城作为中国长城极具特色的一部分,在文旅融合的大趋势下,笔者从空间组织、产品体系和配套设施三方面提出相应的策略。

1.空间组织

长城作为公认的一道军事防御工程,各构成要素之间不是孤立存在的。现存的河西段长城点多线长,分布广泛,游客在旅游观光过程中存在体验性弱、停留时间短的问题,不利于河西走廊长城旅游发展。为此,河西走廊长城在保护修缮过程中要尽可能地挖掘其价值,找到各要素时空意义上的联系,达到空间组织上的连续性。

具体而言,当地可以利用长城及周边元素开发长城旅游设施,借城墙、壕堑、烽火台等长城元素打造露天长城博物馆,串联河西段长城周边文化元素,并借文化元素完善相关服务设施,形成一条靓丽的河西段长城风景道;举办河西段长城徒步挑战赛、河西段长城马拉松等,使游客深入了解不同时期、不同地貌、不同建筑形式的长城,让游客在参赛中体验长城的恢宏壮观,以此增强河西走廊长城旅游的体验感,延长游客停留时间。同时,长城沿线的诸多旅游吸引物也应得到高度关注,如祁连山国家生态保护区、七彩丹霞国家地质公园、敦煌莫高窟石窟艺术走廊等自然资源、地理资源、历史文化资源,通过将主题展示区的长城遗迹和文化资源深度融合,形成资源互补、优势互助的文化旅游深度融合示范区,助力长城旅游可持续发展。

2.产品体系

旅游产品是更好满足游客需求的服务载体,是增加游客满意度的重要依托。河西走廊长城因自身建筑特点,拥有的整齐流畅的墙体线条,以及方形、圆形、多角形等形态各异的敌楼,具有极高的美学价值;河西走廊长城沿线各地西路军烈士纪念馆是爱国主义教育的场所、旅游观光的胜地,具有极高的社会价值,尤其对培养中小学生文化认同感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此,长城旅游产品开发时应着力打造长城文创产品和研学旅游产品。具体而言,文创产品的设计可以借助敌楼、墙体线条等长城元素,以萌宠、雪糕之类的物质为载体打造具有长城特征的产品形象,使长城印象深入游客心中;研学旅游产品的设计可通过打造长城研学精品路线,研发具有“河西段长城IP”的研学产品,展播长城抗战红色影片等达到教育效果,也可通过学生亲自动手参与长城相关雕塑作品创作、墙体绘画等方式搭建古今桥梁,解读民族基因,增加学生对长城遗产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积淀的了解。

3.配套设施

大众旅游时代,旅游配套设施是旅游服务品质的重要载体。近年来,河西走廊长城遗产保护与利用得到重视,但是开发利用实践性不强,相关配套设施不够完善,游客在河西走廊长城游览过程中体验感不足,对长城文化内涵理解不深。政府应在科学统筹长城保护和教育的基础上,建立河西段长城博物馆等面向公众的展示设施,改善重点长城段的基础设施和旅游服务设施,增加景区可接待性;同时在河西段长城周边景区中,利用酒店、游客集散中心等场所增设小型博物馆,以及各式各样的长城读物空间,展览或陈列与长城相关的历史物件、雕塑艺术品等,让游客在长城文化环境中获得熏陶,旅游需求得到满足。

(三)开发河西走廊长城遗产廊道支持系统

河西走廊长城遗产丰富,对于展示长城完整风貌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通过构建河西走廊长城遗产廊道支持系统,旨在推动河西走廊长城旅游发展,增加河西走廊长城旅游对社会经济的贡献率。

1.解说系统

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历史文化与文物资源数字化已是必然。传统的旅游方式发生改变,通过科技赋能长城文化旅游,借助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VR)全景、智能导览、手绘地图及图文视频等研发微信小程序,全面展示河西走廊长城重要节点与周边的文化遗产,提升长城遗址的可接触性。首先,在线云游嘉峪关景区、长城博物馆等促进人们对长城历史的了解,同时增加线上讲解不同路段长城故事的功能,使游客不受时空限制了解长城文化。其次,景区可引入智能化设备实现区域联动,打造智慧旅游景区。整合河西段长城周边资源,实现景区之间的联动、综合管理及安全防备方面的智能化。亦可邀请当地居民作为长城历史解说的主体,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增强互动性与趣味性。

2.基础设施

遗产旅游支撑系统主要包括交通系统和住宿系统。河西走廊东起乌鞘岭,西至星星峡,是一段天然的狭长走廊。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交通和住宿设施也在不断完善中。目前,虽然境内有312 国道和兰新铁路,但河西走廊各市旅游交通发展缓慢,互联互通效果不强;住宿行业服务质量良莠不齐,缺乏良好的口碑,严重制约旅游业的发展。政府应统筹规划文化长廊中的旅游接待设施和其他基础设施,在合理保护长城遗址遗迹的基础上加强长城周边旅游设施的建设,以期带给游客良好的旅游体验。加快推进兰张三四线铁路项目顺利实施,如期通车,促进沿线节点城市互联互通;加快推进陆桥高铁通道、京兰高铁通道(2025)甘肃段路网的建设,形成“一心两廊多放射”的局面,扩大甘肃旅游的辐射范围。在旅游住宿方面,政府应加大对河西走廊酒店餐馆等的硬件和软件的监管力度,制定相关奖罚制度,提升河西住宿行业整体的服务质量;同时,相关经营主体应努力提升自身经营场所的服务水平,形成良好口碑。

3.资金保证

河西走廊长城旅游发展离不开经济支持,资金支持是其他机制运营的保障。在河西走廊长城旅游开发过程中可以通过政策基金支持,充分发挥中央投资关键带动作用;多方融资,引入社会资本参与到长城利用保护建设中,协同行业协会、企业多方筹措资金;充分利用大学生创业贷款等多渠道支持河西走廊长城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利用。

猜你喜欢

河西走廊河西廊道
河西走廊的风
天山廊道与唐朝治理西域研究
在河西走廊聆听
最后的铁血军团:盛唐已去,河西仍在
大美黄河生态廊道
民国时期哈萨克族在河西走廊的活动述论
长城廊道能使陕西旅游更丰富多彩吗
河西走廊戈壁主要类型及其分布
升级版河西之战
河西行(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