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科研究事业单位重塑性改革的实践与思考
——以河南省社会科学院为例

2023-04-05

行政科学论坛 2023年1期
关键词:社科院社会科学塑性

曹 明

事业单位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化事业单位改革不仅是强化事业单位公益服务职能、提升事业单位运行效能和服务保障能力的需要,也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客观要求。近年来,河南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深化事业单位改革的部署和要求,在对事业单位进行清理规范的基础上,积极推进行政类、经营类和综合行政执法类事业单位改革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效。随着事业单位改革进入深水区,事业单位管理和运行中存在的布局结构不合理、定位不准、职责不清、公益服务能力不足等问题日益突出。2021年11月,河南省召开省直事业单位重塑性改革动员部署会议,提出“重塑性改革、结构性优化、功能性再造”,充分释放改革红利,激发事业单位活力。

河南省社会科学院为省政府直属事业单位,始建于1979年12月,由1958年成立的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所和河南省历史研究所合并而成,承担着服务省委省政府决策、推进理论创新、弘扬中原文化、建设新型智库等重任,是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综合性研究机构。为进一步发挥好省委省政府“思想库”“智囊团”作用,省社科院紧抓重塑性改革历史性契机,整合重组机构,优化职责配置,改革体制机制,释能赋能增能,激发活力动力,积极构建国内一流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机构和国内一流的高端智库,更好为河南省实现“两个确保”提供理论支持和智力服务。

一、充分认识重塑性改革的重大意义

(一)推进重塑性改革是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和新型高端智库建设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的集中体现。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指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高度重视哲学社会科学,要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发挥哲学社会科学在治国理政中的重要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六次会议审议《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时强调:要从推动科学决策、民主决策,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增强国家软实力的战略高度,把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作为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切实抓好。省社科院作为省委省政府的重要智库,亟需深入学习领会习总书记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实质,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积极推进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充分激发发展活力动力,更好服务党委政府决策。

(二)推进重塑性改革是认真贯彻落实省委“充分发挥智库作用”要求的重要举措。2021年7月14日,省委书记楼阳生到省社科院调研时指出,要坚持正确政治方向、秉持宽广国际视野、脚踏中原大地,改革体制机制,改善科研环境,完善人才政策体系和激励评价机制,激发发展活力动力,充分发挥智库作用,让近者悦、远者来,优者上、庸者下,打造人才集聚的大平台,建成国内一流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机构。省委要求明确了省社科院重塑性改革的具体路径和举措。省社科院根据省直事业单位重塑性改革的要求,在深入调查研究、学习借鉴中科院及兄弟省社科院改革经验的基础上,研究制定了符合时代发展要求和河南实际、切实可行的改革方案,确保将省领导“建好用好新型高端智库,提高决策科学化水平,更好推动现代化河南建设”的要求落到实处。

(三)推进重塑性改革是充分把握和遵循事业单位特别是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机构发展规律与特点、做大做强做优社科院的迫切需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不能用一个统一的标准进行衡量,其价值难以精确计算,且很难立即产生经济价值,多是通过服务决策部门,为决策部门提供建议、方案、方法,解决实际社会生产、生活问题,间接产生经济效益。省社科院主要任务是研究、阐释、宣传、解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具有较强的基础性科学研究属性。长期以来,省社科院“官本位”思想严重,习惯于运用行政化管理的思维来搞研究,人事制度、科研组织、课题管理、评价机制、分配制度等方面的制度机制不能够适应新型高端智库建设的需要,亟需通过改革推动省社科院回归本位,增强核心竞争力,更好履行为公共决策的制定和执行提供支撑和服务等职责。

二、省社科院面临的主要问题与挑战

(一)人才队伍能力素质不能适应高质量发展需要。现有人才跟不上新型高端智库建设需要,专业人才队伍青黄不接,有数量缺质量、有专家缺大家,领军人才不足,在全省乃至全国有影响力的高层次人才不足。科研能力不够强,随着一批老所长、老专家到龄退休,部分优秀科研骨干流失,中青年骨干接棒能力不足,梯队衔接不紧。现有人员,不论是领导还是科研、科辅、行管三支队伍,能力素质是短板,学术原创能力不强,研究能力跟不上新形势新发展的要求,跟不上新型高端智库建设和社科院高质量发展的需要,整体素质亟需进一步提升。

(二)科研成果质量不能适应国内一流研究机构定位需要。近年来省社科院虽然科研成果数量有显著提升,但是高质量的学术成果偏少,标志性、代表性的成果不多,国家级、省级奖项数量与质量增长不明显。科研成果存在聚焦重点不准,研究视野不广,研究深度不够,研究的科学化、精细化程度不高等问题,缺乏针对河南经济社会发展重大课题的系列深度研究成果,重数量、轻质量的导向与风气尚未根本扭转。

(三)服务决策能力不能适应党委政府决策需要。当前省委省政府、地方政府及各部门对决策咨询服务的要求越来越高,省社科院存在战略谋划不够、顶层设计不足、省情调研不透、挖掘问题不深、对策建议针对性不强、总体把握能力滞后等问题,进入省委省政府决策的高水平研究成果相对较少,服务省委省政府决策的能力和水平亟待提升。

(四)组织管理和评价机制不能适应现代科研院所需要。省社科院科研组织管理开放性、协同性、带动性不够,在开展课题联合攻关、协同作战方面引导不足,在科研组织、经费管理、成果评价等方面资源优化配置不够,仍未摆脱行政化惯性思维,导向不清晰,在实际操作中成果评价与奖励机制不完善。成果评价机制尚不科学合理,一定程度上存在重数量轻质量、重短期轻长期、重应用轻理论等现象,促进“出大作、出大家”的导向作用未充分发挥,符合智库建设需要的学术评价机制亟待创新。

三、突出重塑重构,建设新型高端智库

(一)把准功能定位,优化布局结构,增强整体效能。省社科院紧扣事业单位重塑性改革要求,围绕“建设国内一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机构、建设国内一流新型高端智库”改革目标,深入调研,科学谋划,强力推进重塑重构改革。一是积极推动职能体系重塑。围绕全省最高哲学社会科学综合研究机构、省委省政府重要“思想库”“智囊团”的定位,锚定建设河南特色优势的主体科研院所,坚持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与打造人才集聚的大平台同步推进,完善社科院职能体系。二是突出服务效能,重构布局结构。内设机构按照行管、科研、科辅、教学四大版块设置。行政管理部门保持数量不变,重点优化整合重组科研部门。以基础理论学科为支撑,充分考虑事业发展和服务决策需要,围绕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和省十一次党代会提出的“两个确保”“十大战略”,加大应用学科和交叉新兴学科建设力度。组建河南省社科院国际学术交流中心,为公益二类服务机构,主要负责学术交流与合作、学术会议论坛举办、国情省情调研等工作。三是加强期刊建设,优化资源配置。认真落实省直报刊类事业单位重塑性改革要求,充分考虑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的意识形态属性,撤消原下属的自收自支《区域经济评论》《中原文化研究》杂志社,保留刊号,收归省社科院科研部门举办,确保党管阵地、党管舆论、党管媒体落到实处。

(二)广泛听取意见,做细思想工作,增强改革合力。此次改革,按照省直科研类事业单位重塑性改革部署,省社科院连人带编整体接收6个正处级公益一类科研事业单位,分别是:河南省统计科学研究所、河南省行政管理科学研究所、河南省劳动科学研究所、河南省商业经济研究所、河南省企业管理研究所、河南省应用法学研究中心。院党委坚持积极稳妥、以人为本的原则,统筹考虑事业需要与个人实际,最大程度保证划转人员合法利益,确保涉改人员思想稳定和改革平稳有序。一是充分听取划转人员选岗意见。按照院党委要求,院组织人事部与划转人员逐人谈心,了解个人专业方向、研究领域、特长及困难,并发放岗位征求意见表,划转人员每人可填报三个岗位。二是全体人员起立竞座。院党委将划转人员与院原有职工纳入整体大盘统筹安排,充分考虑内设机构设置、个人意向及目前从事岗位等情况,按照突出重点、兼顾全局、尊重个人意愿的原则,对全体同志的工作岗位进行重新安排,力争充分调动和激发人才工作热情,最大限度地发挥人才效能,做到人尽其才、人岗相适。三是稳妥推进处级干部选拔调整工作。一批改革创新意识强、综合能力优、勇于担当、善抓落实的干部充实到院属各部门处级领导岗位上,干部队伍整体素质得到提升,真正做到了“让想干事的人有机会,让能干事人有平台,让干成事的人有地位”,为开创事业发展新局面奠定了坚实基础。2022年6月14日,省社科院召开重塑性改革工作会议,宣布处级干部任免调整的决定、院内设机构及所属事业单位人员定岗的通知以及加强党支部建设工作的通知,随后,院领导共同为新成立的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国际学术交流中心揭牌,省社科院重塑性改革基本完成。

(三)完善体制机制,巩固改革成果,切实做好改革“后半篇文章”。“物理整合”改革任务完成后,省社科院党委围绕体制机制创新,积极谋划做好事业单位重塑性改革的“后半篇文章”,充分释放改革红利。在领导体制上,借鉴其他科研院所经验,探索实行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建立专家委员会,实行专家治院、专家治所,让哲学社会科学事业按科学规律运行。在管理体制上,探索实行“以所办院制”,调整明确研究所权力边界,做到“应放尽放、放无可放”,扩大研究所在财务管理、人事管理、科研管理、人才培养等方面的自主权,促其成为相对独立的法人主体和科研主体,变被动为主动,形成统分结合的现代科研院所办院模式。在运行机制上,探索实行党建和业务“双考核制”,让研究所在党建和科研上融合成长,走在前、做表率,成为创建哲学社会科学“双一流”的主体和现代化社科院发展的主力军。

四、改革初步成效

(一)发展目标得到明确。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按照省委做大做优做强的要求,省社科院确定了“双一流”建设目标。即,围绕构建“国内一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机构和国内一流新型高端智库”发展目标,凝聚新理念、优化新职能、担负新任务,紧紧围绕党委政府决策急需的重大课题、现代化河南建设的重大任务、人民群众的所思所盼开展深入研究,提升智库建设质量,提升研究成果的思想分量、对策质量、价值含量,善于把对策建议转化为政策工具,更好服务推动现代化河南建设。

(二)学科布局得到重构。在学科布局方面,省社科院坚持重点突破和全面推进相结合,坚持整体重塑重构,以学科建设为重点,调整学科布局,重构新的学科,学科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得到进一步加强。未来将围绕推进学科体系建设,加强资源统筹整合,增强优势学科核心竞争力,提升特色学科影响力,重点打造社科院在全国有影响力的重点、优长学科,围绕学科发展培养人才,积极推进学科交叉融合,提升学科整体创新能力。

(三)体制机制得到创新。省社科院认真落实省委“建好智库,用好智库,提高决策的科学化水平”的要求,根据职能任务、资源配置等情况,对公益一类机构和公益二类机构实行差异化管理,充分发挥各自职能,更好适应事业发展要求。“以所办院”改革为各科研处所赋能增能,激活了各个研究部门在人、财、物管理上的主动性,研究所成为“双一流”建设的主体和河南智库的精兵劲旅。省社科院将聚焦主责主业,制定出台一系列涉及学术发展、科研管理、绩效考核、人事管理、新型高端智库建设等方面的制度,加强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创新,不断激活发展新动力。

(四)事业发展得到赓续。经过重塑性改革,省社科院更加聚焦科研主责主业,准确把握省委省政府重大决策需求,着力推动国家级、省级、院级课题研究,统筹做好基础理论研究和应用对策研究,研创出更多高质量、有价值的决策参考,不断提升服务省委省政府科学决策和全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能力。更加重视人才队伍建设,积极探索智库导向、科研引领、课题带动、实践支撑的培养模式,开展研究生教育的崭新事业,不断提高学术影响力、决策影响力、智库影响力和社会影响力。

五、改革启示

(一)坚持党的领导与发扬民主相结合。深化事业单位改革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政治安排,是省委省政府部署的一项重大政治任务,要把坚持党的全面领导贯穿改革始终,以高度的政治自觉、思想自觉、行动自觉全力推进改革。注重发扬民主,依靠广大干部职工集体智慧,集思广益,科学制定改革方案,凝聚改革合力,确保实现改革预期目标。

(二)坚持事业稳定与激发活力相结合。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结果导向,找准制约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积极稳妥推进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创新,确保改革平稳顺利进行。同时,以改革不断激活发展新动能,营造干部职工发展良好环境,为更好引进人才、用好人才、激发活力、锻造核心竞争力提供强大平台。

(三)坚持立足实际和借鉴经验相结合。对标对表中央和省委关于事业单位重塑性改革的意见要求,准确把握改革定位和要求,学习借鉴全国地方社科院改革经验,立足实际,以战略思维做好改革方案的科学谋划和顶层设计,切实发挥好哲学社会科学认识世界、传承文明、理论创新、资政育人、咨政建言、服务社会的作用。

(四)坚持重点突破和全面推进相结合。以学科建设为重点,调整学科布局,优化学科结构,加快构建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坚持整体重塑重构,优化机构设置和职能配置,推进重塑性改革、结构性优化、功能性再造,实现机构设置更加科学、职能更加优化、服务更加高效。

(五)坚持遵循规律与开拓创新相结合。遵循社科研究发展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按照专业性、技术性、研究性定位,聚焦服务省委省政府中心工作大局,聚焦主责主业,围绕新型智库建设和国内一流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机构建设,以思想解放引领改革谋划,以开拓创新推动改革发展,选好课题、做好调研、深化研究,及时为省委省政府提供高水平的决策咨询建议。

猜你喜欢

社科院社会科学塑性
省委常委、省委宣传部部长王纲到省社科院调研
基于应变梯度的微尺度金属塑性行为研究
《云南社会科学》征稿征订启事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河北农业大学(社会科学版)》2021年喜报
硬脆材料的塑性域加工
陕西省社科院为离休干部过百岁生日
铍材料塑性域加工可行性研究
石英玻璃的热辅助高效塑性域干磨削
2016年西藏社科院16项院级课题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