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把握使用时机,凸显插图的教学价值

2023-04-05

小学语文教学·园地 2023年1期
关键词:哈尔爬山虎图文

文 张 凤

教材中的插图编排科学、种类丰富、画风古朴、图文贴切,凸显了时代特色,渗透了核心素养,体现了儿童趣味。插图作为教材助学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课文理解以及提升学生阅读质量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在阅读教学中,经常会见到一些教师把插图当作摆设,让学生自行看看就算完事,或是教学时蜻蜓点水、一带而过,导致插图资源在教学中流于形式,根本没有发挥出教学价值,实在是对插图资源的浪费。对此,教师要发掘插图资源,把握插图在课堂的引入时机,借助插图来辅助学生的阅读学习,以凸显出插图的教学价值。一般情况下,插图使用时机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在课堂导入时引入

课堂导入对一节课教学质量的高低具有重要作用,学生对新课的兴趣是深入学习的基础。在新课导入环节中引入插图,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起到“课伊始,趣已浓”的教学效果。

如,三年级上册《搭船的鸟》一文中有一幅一只彩色小鸟站在船头的插图。导入新课时,教师先出示插图,接着提出问题:“你们知道插图中这只小鸟是什么鸟吗?”(翠鸟)在学生回答问题之后,教师引导学生观察翠鸟的外形有哪些特点,然后追问:“作者为什么以搭船的鸟为题目,而不以翠鸟为题目呢?请大家自由读课文,想一想。”教师从插图入手,引导学生观察翠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以追问的形式把学生引入到了探究阅读的学习过程中,让学生的学习更加积极主动。虽然在新课导入时引入插图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学习兴趣也更加浓厚,但不是所有的插图都适合在导入环节运用的,教师要根据插图与文本内容的联系灵活运用,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出插图的教学价值。

二、在理解困难处引入

在阅读教学中,插图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促进学生对阅读的理解。教材中有些课文内容学生会感到难以理解,教师于学生理解困难处引入插图,可以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帮助学生准确理解课文内容。

如,三年级上册《司马光》一文,配备了一幅与小古文内容相关的插图,为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提供了条件。教学时,教师可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插图,并结合课文内容提出以下问题:“瓮是什么意思?瓮有什么特点?”“水迸是什么意思?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能不能把‘迸’改为‘流’?仔细观察课文中的插图,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说一说为什么。”通过图文对照,学生知道了“瓮”是一种口小肚大的陶器。在“迸”与“流”的对比中,学生明白了“迸”表示水流得很急、很快,而“流”是“流着”的意思,水流的速度没有“迸”的流速快。这样借助插图理解,学生不仅读懂了词句意思,还感受到了课文用词准确的特点,既培养了学生的语感,又提升了学生的理解能力。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于学生理解困难处引入插图,可以为学生的阅读理解提供明确的方向,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

三、在感受形象时引入

插图具有直观形象的特点,可以给学生的视觉带来强烈的冲击,教材中不少写人记事类的文章中会编排一些与人物有关的插图,教师借助插图来引导学生感受人物形象,使学生对人物形象特点的感受更加深刻。

如,四年级下册《“诺曼底号”遇难记》一文,插图中描绘的是哈尔威船长随着轮船一起沉入大海的画面。教学时,教师可以结合学生对文本的解读,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课文插图并思考:(1)整体观察画面,联系哈尔威船长镇定自若的画感受哈尔威船长舍己救人的品质。(2)重点观察哈尔威船长的面部表情和动作,联系文中“哈尔威船长一个手势也没有做,一句话也没有说,犹如铁铸,纹丝不动”等描写,想象哈尔威船长此时的内心活动。教师可借助文中对哈尔威的语言描写,再结合插图中哈尔威船长沉着坚毅的神态,让学生对哈尔威船长誓与轮船共存亡的决心感受得更加深刻,此时,学生对哈尔威船长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教师在引导学生感受人物形象特点时,适时引入插图,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人物的外貌、表情、神态、动作等,可以帮助学生真正走进人物内心,与作者产生共鸣,更好地感受人物形象的特点。

四、在激发情感时引入

插图中展现的丰富多彩的自然世界和绚丽多彩的现实生活场景,可以激活学生的情感体验,丰富文本内涵。教师找准情感的生发点,让学生结合插图体会文本情感,可以引起学生共鸣,让学生走进阅读的深处。

如,六年级上册《草原》一文主要讲了草原美景和蒙汉人民的深厚感情。为了让学生感受到这一点,教师可以设计以下教学环节:(1)学生在自由朗读课文第1自然段的基础上,观察教材中的第一幅插图。引导学生讨论交流:“这是怎样的草原?你喜欢这样的草原吗?说说你的理由。默读第1自然段,想想课文中描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哪些特点。一边读一边从课文的描写中去想象,把草原的动静之美读出来。”(2)结合课文插图,学习课文第2自然段。结合课文插图和课文内容思考:“画面描写了怎样的情境?给你留下印象最深刻的画面是什么?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3)结合课文内容想象第3、4自然段中描写的画面是什么样的。读出画面感。教师以图文对照的方式组织课堂教学,可以让学生的情感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草原景色美、蒙古人民到几十里外的地方迎客、蒙古人民请吃奶茶、奶豆腐、手抓羊肉……“我们”把酒言欢,难舍难分等等。在这种教学情形下,学生真正进入了文本,真正感受到了文本蕴含的对草原及草原人民的喜爱之情。在阅读教学中,教师结合文本内容与插图的联系,引导学生图文对照阅读,找到激发学生情感的生发点,激发学生的情感,可以起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五、在品词析句时引入

在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品词析句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感,提升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插图具有直观形象的特点,可以为学生搭建起由感性通向理性的桥梁,便于学生理解和感悟课文内容。由此可见教师借助插图,引导学生品词析句,可起到显著的教学效果。

如,四年级上册《爬山虎的脚》中为学生展示了爬山虎爬在墙上的图片和爬山虎脚放大的图片,与文本的描写相吻合,这对于没有见过爬山虎的学生来说起到了直观的作用。这些插图不仅可以促进学生对文本内容描写的直观感知,还是引导学生品词析句的好帮手。教学时,为了让学生体会到作者准确生动的表达,感受到作者连续细致的观察,教师可以借助插图展开教学:首先,引导学生观察爬山虎爬在墙上的图片,说说自己看到了什么。接着,出示句子:“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叶尖一顺儿朝下……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让学生图文对照,把这些句子多读几遍,说说自己从中感受到了什么。在图文对照的观察与朗读中,学生对课文生动准确的语言表达感受得更加深刻。然后,出示爬山虎脚的插图,让学生说说图上画的是什么,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课文中是如何描写的,引导学生图文对照重点品读“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也是嫩红的”“爬山虎的脚触着墙的时候……巴住墙”这些句子,并说说自己从这些句子中感受到了什么。有学生从“茎上长叶柄的地方”等句子的描写中感受到了作者细致的观察,有学生从爬山虎的脚“触着墙”“巴住墙”中感受到了作者用词的准确。教师让学生就“触”“巴”两个词语进行比较,说说这两个词语能不能互换,为什么。结合插图,学生在比较阅读中发现两个词语不能互换,“触着墙”中的“触”是挨着墙的意思,“巴住墙”中的“巴”有紧贴、用力的意思。这样借助插图,引导学生品词析句,可以促进学生对文本语言的感悟品味,凸显出了插图的教学价值。

在教学中,插图蕴含着丰富的教学价值。作为教师,要注重插图资源在课堂中的灵活运用,把握插图的呈现时机,让插图为学生的阅读助上一臂之力。

猜你喜欢

哈尔爬山虎图文
画与理
爬山虎
想当粉刷匠的爬山虎
什么,为什么,怎么样?
爬山虎
南大百岁爬山虎令人神往
杰克·吉伦哈尔比弗利山庄不够味
图文配
图文配
如果雨果的哈尔威船长说了假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