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借助经典片段 学习表达之妙
——以《母鸡》第1~3自然段教学为例

2023-04-05李新芳

小学语文教学·园地 2023年1期
关键词:问法小标题语段

文|李新芳

老舍先生被誉为“语言大师”。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连续编排了他的两篇文章,在语言表达上皆为范本。这个单元中《母鸡》一文,前三个自然段,以先“抑”的方式,抒发作者对母鸡的“讨厌”之情。整段文字质朴简洁、生动形象,且极具画面感,轻轻松松唤起了读者的共鸣。这究竟蕴藏着怎样的表达密码?四年级学生,又该从中学习什么呢?

一、学分类:基于生活经验,洞察素材的遴选标准

围绕中心意思写的能力,教材高度重视,先后在不同的单元编排了与此相关的语文要素。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语文要素为“借助关键句理解一段话的意思”;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语文要素为“了解课文是怎么围绕一个意思把一段话写清楚的”;三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语文要素为“了解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把事物写清楚的”。有这些原始经验的支撑,研读老舍“讨厌”母鸡的内容规划和构思,不仅有了基础,也更显得必要。基于学生阅读规律,组织学生快速阅读课文第1~3自然段,尝试以小标题的方式概括作者所写的内容。

这个环节,教师设置的问题指向应该更加精准,要努力贴近学生当下对课文感知的层面。教师可能会提出两种问法。问法一:老舍先生“讨厌”母鸡,主要有哪些原因?根据三个自然段的内容,用小标题概括。问法二:三个自然段描写了母鸡的哪些表现,让老舍先生对母鸡心怀“讨厌”之情,试着用小标题概括。乍一看,两者并无不同,但细细思忖就不难发现,学生解决这两个问题的着力点是完全不一样的:问法一重在探究原因,不仅要求学生理解语段内容,而且要让学生能够透过语言文字,洞察作者的情感,是本课教学的核心目标,在这一环节操之过急,学生只能肤浅应付;问法二侧重内容理解,将学生阅读的关注力聚焦在语段信息上,便于学生感知,“跳一跳摘到桃子”。每个自然段老舍“讨厌”母鸡的不同原因有:叫声难听、欺软怕硬、喜欢炫耀。通过概括,学生对语段内容进行理解和提炼,就能透过语言,直面作者素材选择和结构规划的内在智慧。

基于上述“叫声难听、欺软怕硬、喜欢炫耀”三个维度,教师可以将学生的思维从“内容”层面,推向“表达”层面。作者为什么要选择这三个方面来写?这个问题,很多学生可以脱口而出:“这几个方面,最能反映老舍的‘讨厌’之情。”但学生真的理解了吗?不一定。老舍先生罗列的三个维度,带有鲜明的主观色彩,是他眼中的母鸡。语文教学需要激活学生的生活体验,努力尝试与作者处在相同的情感节奏中,否则,只能以纯粹的客观体,机械思考,盲目崇拜。教师不妨组织学生说说自己生活中对母鸡的印象,甚至有必要在学习此文之前,让学生观察母鸡的表现,蓄积生活经验,以便更好地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由此,学生不仅从客观层面用阅读理解的方式概括了文本内容,更以主观方式,激活了自己的生活经验,认识到作者对素材的选择绝非随心所欲,而是源于真实的生活体验。

二、学详略:基于文本形式,感知结构的布局智慧

理解概括了内容,实际上就把握了语段表达的层次,但对于文本形式的探究,不能就此止步。四年级学生,更多关注的是内容,形式的“秘密”容易忽略,需要教师点拨,甚至是驱动。

当学生将“叫声难听”“欺软怕硬”“喜欢炫耀”三个小标题,工整地写在相应语段旁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把小标题和语段对应起来看,你有什么发现吗?没有思维范畴的设置,不涉及具体内容,从标题到语段形式的互动切换,给了学生广阔、自由的探寻空间,从而生成丰富的动态成果:三个方面,作者用了三个自然段来写,这是层次鲜明的各有所指;三个自然段,一个比一个短,这是详略有别。

这一发现就可以关联另一个有价值的问题:作者为什么要这样设置详略呢?这就需要再次关注三个小标题。从“叫声难听”,到“欺软怕硬”,直到最后“喜欢炫耀”,作者按照发现的难易程度,确定详略安排。从作者与母鸡的相处来看:“叫声难听”,应该天天、时时听得到,印象最为深刻,甚至是引发老舍“讨厌”的主要原因。所以,老舍才会详细写,以发泄心中之“恨”;“欺软怕硬”相对“叫声难听”,则需要必要的观察,否则将难以发现;而“喜欢炫耀”的提炼,则相对最难,这是母鸡的“独角戏”,更不易被觉察,不仅要观察,更需要揣摩与想象。

由此看出,作者不仅做了独具匠心的详略设置,同时表达的顺序也依循详略进行安排,成就了一段有序、有机的语段组合。

三、学细节:基于感性认知,品味语言的准确妥帖

经典的语言,不仅有匠心独运的框架结构,更要有形象生动的语言细节。这不仅是由语文课程本质属性所决定的,同时也是学生学习的内在需要。教师要避免直接设问,可以先从感性维度入手,顺应学生阅读的情感体验,逐步与作者形成共鸣,在思维和情感的“沸点”中,及时出击,方能品出老舍先生细节运用的精妙。

比如描写“叫声难听”,先借助关键词,让学生也“讨厌”起来。学生的话匣子一下子就打开了:“‘嘎嘎’的声音,让人心烦意乱”;“声音难听也就罢了,还不绝于耳”;“这些母鸡都是毫无理由地乱叫,不知道它们想干什么,让人受不了”……思维随着文字的品味,运转起来了;情感随着语言的感知,奔涌而出了……

教师让学生回过头来再读这段文字,想想哪些文字给自己带来了这样的感受。学生圈画出自己所关注的词句。这些词语,才是属于学生自主理解层面的关键词,这些关键词所达到的表达效果,无须教师过多讲解,已悄然进入了学生的意识之中。

四、学虚词:基于情感定位,揣摩程度的精准拿捏

与实实在在表情达意的实词相比,虚词往往并不能呈现真实的信息资源,因而常被学生所忽略。而从表达效果来看,虚词与实词的相得益彰,在抒发情感、表明态度时,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由于学生习惯于从理解的维度阅读课文,所以容易将虚词完全忽略。

如第1自然段中的“听吧”,简简单单的两个字,却韵味十足。先来看这两个字所处的位置:中心句“我一向讨厌母鸡”之后,描写“叫声难听”之前,一个“听吧”,是行文转折。鲜明地告诉读者,前面是亮明观点,下文则是具体描写讨厌的原因了;一个“听吧”,是着力强调。“我”从声音的角度入手,读者不妨试着将文字想象成为声音,你们一定有与“我”相同的感受;一个“听吧”,是情感抒发。其言外之意,可以理解为:“什么都不说了,我只罗列现象,你自己来听细细品味。”由此,学生从这两个字中不难感受到作者对于声音“讨厌”的刻骨铭心和无可奈何。

在第3自然段中,“差不多”“恨不能”“受不了”,都有表达程度之意,将其与“发了狂”“让全世界都知道它这点儿成绩”“聋人被吵”等统整起来,就能通过情感模拟式的朗读,将作者储存在这些语言中的情感展现出来。如“差不多”,满是蔑视之下的不可思议;“恨不能”,满是毫无办法的一脸嫌弃;“受不了”,满是痛彻心扉的忍无可忍。这些虚拟的词语,决不能脱离具体的语境而单独存在。一旦失去情境之根,虚词就如同零落的花朵,即便再娇艳,也会很快凋零。

在这一板块的教学中,教师将“听吧”“差不多”“恨不能”“受不了”等词语,分别放在语境之中,点拨学生细细品,品出味,悟出情。

在教材中,经典的语段蕴藏着丰富的教学资源,教师要善于开掘和捕捉,彰显出经典的独特魅力。

猜你喜欢

问法小标题语段
让机关文稿小标题“亮”起来
返璞归真 师法传统
【重点】语言文字运用:语段压缩
浅谈低年级语段仿写的指导策略
精心打造心灵的小窗
换一种问法
从丰田“五问法”看供电企业安全管理
由数列想到语文的概括题
中学生如何自主写好作文的小标题
依存消解、一致性计算与浮现和语段计算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