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建构深度学习课堂

2023-04-05邓振溪福建龙岩市松涛小学

小学科学 2023年6期
关键词:数学教师小学生数学

◇邓振溪(福建:龙岩市松涛小学)

小学数学虽然并不具有很大的学习难度,但是相对于同学段的其他科目以及小学生有限的抽象思维和理性逻辑构建能力而言,小学数学的知识展现、技能应用和综合考查维度明显较高,非常需要学生具备扎实的“底子”和积极的学习状态才能够支撑后续的学习提升行为。从这一客观事实中不难看出,小学数学教师在进行课堂讲解的过程中,要充分思考并整合“核心素养”培养课堂的构建原则、要求,着重培养学生能动的数学学习意识和能力,在主观上拉近学生自然感受、趣味取向与数学学习诉求之间的距离,从而让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实现大幅攀升。

一、依托多媒体技术建构小学数学深度学习课堂

(一)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过程思维引导

小学生的“点”式思维决定着他们习惯于关注知识产生的结果,而对于产生的过程则不具有鲜明的认知储备。所以,有相当数量的小学生在获得结论性学习成果时,往往很难将其和推导性知识体系有效联系起来,进而在后续的成果应用中暴露出各种问题。对于这一问题的解决,小学数学教师可以借助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将本来二维、静态的知识结论以动态演示的模式展示出它们的提炼和形成过程,帮助学生以跟进式视角观察、理解课程内容的形成流程和彼此之间的作用联系,以便于学生形成完备的过程性知识认知。

例如在带领学生学习《倍的认识》这一课时,教师可以先在多媒体设备上展示一些铅笔,把这些铅笔按照相同数量分成几个部分,之后让其中的几部分合到一起,引导学生算一算这一大部分铅笔的总量,然后说一说这一大部分铅笔是由几小部分的铅笔组成的,最终计算的结果也就是大部分铅笔相较于小部分铅笔的“倍数”。

(二)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导入工作

小学数学虽然整体难度不大,但是其中有很多概念性知识的抽象性相对突出,对学生来说理解有一定的困难。对此,小学数学教师就要发挥多媒体教学的趣味调动作用。在开展多媒体课堂教学时,小学数学教师一般会运用数学视频为学生进行课程的导入,这种教学方法可以有效地减少教师在课堂上的导入工作。另外,教师还可借助多媒体图片、视频展现前导知识内容,让学生拥有一个富有趣味感的课堂学习开端,以此实现教学效率的显著提升。

(三)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个性化学习

小学生正处于快速发育的阶段,其各个方面的条件可谓“一日一变”,加上不同的先天和后天因素的影响,每个小学生的学习能力、知识储备和思维习惯都各有不同,而这种不同也必定会表现在综合学习中。教师可以借助扫描输入设备以及“大数据”处理软件提高工作效率,同时借助“云”存储等技术实现电子档案的长效保存和及时共享。而从另外一方面来看,多媒体教学能够将教师原本的“直播”讲学变为视频讲学,这样,学生就可以在课下对自己不熟悉的知识点进行反复学习观看。

例如:在《观察物体》的教学中,教师可以从基础层面制作视频和课件,让学生自己寻找想要深入学习的部分观看;教师可以利用软件制作一个可控动图,让学生通过自行调整动图虚拟视距的方式,了解物体处于近距离和远距离的情况下在“大小”上带给自己的不同感受,进而使学生在掌握物体三视图画法的同时形成“近大远小”的基本构图常识。

二、依托真实情境建构小学数学深度学习课堂

(一)结合真实情境优化学生概念理解

正如笔者在前文当中提到的,小学生对抽象知识的认知和理解能力还没有完全成型,在学习一些数学概念和知识点时常常会存在一定的困难。为解决这个问题,小学数学教师不妨将一些对目标概念具有较强体现性和验证作用的真实情境构建在课堂当中,引导学生结合情境中的其他元素以及与个人有关的生活经历,具象化地理解课程内容的含义及其应用方式,进而缩短知识概念从课本到学生脑海、从抽象理论到具体认知之间的思维路径,降低学生学习时的智力成本,最终取得良好的教学成果。

例如在讲解《三角形》这一内容时,有些学生对于三角形存在“稳定性”这个属性,认知不是很到位。这时,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回顾一些生活场景,或者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一些反映对应场景的视频资料,如:洗完衣服后,用三角形的晾衣架晾晒衣服;全家出门远游,将摄像机摆在三角支架上照“全家福”;等等。而后便可让学生从这些场景中具备三角形结构的器具及其用途中体会“稳定性”的存在形式。

(二)结合真实情境提高学生应用技能

“学以致用”一直是课程教学的核心理念,也是引导学生真正学会知识、掌握技能的最佳手段。小学数学中有很多知识之所以无法有效地为部分学生所理解、应用,就是因为教师没有为学生提供足够多元的实践应用契机。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在完成理论内容的教学讲解后,务必有意识地组织学生开展一些依托真实情境而开展的实践活动,让学生能够依靠学到的技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深化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和吸收,并获得更多个性化的新认知,同时引导学生感受到数学在实际生活中所具有的巨大应用价值。

例如在完成《位置与方向》这一课的教学之后,教师可以带领学生来到室外,先将学生按照“强弱结合”的原则划分为几个小组,而后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教师的帮助下凭借自己所学到的“位置”与“方向”方面的知识,画出一幅以教学楼为原点、包含学校各个主要建筑和场地在内的平面直角坐标系,标注出每个单元相对于教学楼的距离和方向。学生完成后,教师要将各组成品收集上来,根据完成速度、质量以及反映单元的多少,选出一些优秀作品并张贴在教室后方。

三、依托层次化教学建构小学数学深度学习课堂

(一)拓宽学生学习渠道

小学生虽然还没有经历真正意义上的发育高峰期,但是由于诸多先天因素和后天条件的综合作用,每个小学生在知识基础、学习能力、思维习惯和性格、爱好上都存在着个体差异,且这种差异是很难通过人为手段完全消除的。小学数学教师首先要承认这一点,在课堂教学之前务必把调查和了解学生学情当作一项重要工作来看待,积极拓展了解学生综合学习状况和条件的渠道,以便使自己的课堂教学能够获得更为真实而丰富的信息参考。

(二)注重对学生进行分层教学

“因材施教”是课堂教学应遵守的最基本准则之一。小学数学教师在完成对本班学生具体学情的真实掌握之后,就要以此为基础和参考设计不同的教学方案。具体而言,小学数学教师可根据学生的整体学习状态和成绩将他们划分成“提升组”和“巩固组”两个层次,并在课程内容、教学形式上体现一定的差异:“提升组”以基础知识和技能的教学为主,同时以比较简单的单向知识考查题目作为主要的练习载体;而“巩固组”则要更多地体现对知识的高维应用练习,所选用的例题也应侧重于综合性较强的多维题目。

比如对于“观察物体”这一单元的教学,教师首先要明确“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画出不同物体三视图”的基本教学目的,并将这一目的作为针对“提升组”学生教学指导的主要提升目标,所选择的被观察物体也要以简单的几何体为主;而在训练“巩固组”的学生时,教师可引入一些相对复杂的生活物体乃至建筑,例如学校教学楼、市图书馆等,让有关练习的难度和提升效力更大一些。

四、依托生本活动建构小学数学深度学习课堂

(一)重视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引入

小学生的综合数学学习能力毕竟有限,为了进一步优化课堂深度教学的效果,小学数学教师应更多地将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引入课堂,鼓励学生就一些具体的问题或话题开展合作讨论,帮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实现彼此间学习成果、灵感和心得的有效交流,进而取得“集思广益”的自主学习效果。

比如在“三角形”这一图形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首先出示一些生活中常见的具有三角形轮廓的物品,如自行车车架、摄像机三脚架和晾衣架等,而后提出问题:“这些东西为什么要设计成三角形?”并按照“强弱搭配”的原则把学生分成几个四人小组,鼓励他们大胆提出自己的看法并积极交流。学生讨论结束后,教师可选择一些代表做汇报,而后根据各组的汇报成果做总结性讲解,将“三角形的稳定性”做一番深入的介绍。

(二)重视实践性作业的设计和布置

“学以致用”是教学的最高追求,也是实现数学深度学习的最佳渠道。小学数学教师在设计课后作业时,除了要保留传统的纸面作业外,还要更加重视布置实践性作业,引导学生在课后积极利用自己所学知识与技能解决一些现实中的问题。利用这一模式,小学生能够对既有学习成果进行二次回顾和深层应用,同时也可以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获得较强的成就感,有助于学生数学应用习惯的养成。

例如对于《折线统计图》这一课的作业设计,教师可以让学生利用放学后的时间完成一项长期任务:在半个月或一周的时间内每天走访小区附近的几家超市,调查并记录食盐、大米、香皂、牙膏、卫生纸等一些食品和日用品的平均价格,并以超市为单位绘制出每家超市的物价折线统计图,以此反映每个超市的整体物价水平。同时,还可鼓励学生根据这份统计图推测未来一段时间每个超市的物价走向,以此给自己父母的日常购物提出一些合理建议。

(三)重视对趣味教学活动的应用

小学生有着活泼、爱玩的天性,比起安安静静地坐在教室里听课,他们更愿意在丰富有趣的活动中学习知识、掌握技能,也常常更容易在这些活动中表现出更强的学习能力。小学数学教师可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一天性,在课堂中更多地根据学生的兴趣取向、行为能力以及课程的教学内容、要求,设计、组织一些富有趣味性和参与感的游戏教学活动,让学生能够“边玩边学”,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实现对知识的记忆巩固和灵活运用。小学数学教师在开展这一工作时要有意识地避免“为了游戏而游戏”问题的出现,务必保证游戏内容或环节对课堂教学目标的服务性,否则就会适得其反。

除了以上几方面主要策略之外,小学数学教师还可以对家校合作机制的应用投入更多研究。一方面借助微课资源和网络渠道完善家长开展居家课程辅导的条件,另一方面有意识地为学生设计一些亲子性的数学小任务,鼓励其和家长共同参与其中,让学生深度学习行为的发生以及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得到更多来自家庭的助力,同时在客观上进一步完善家校合作的效果。

综上所述,真正富有价值的学习必然不会只是“点”性知识和技能成果的授予,更是一种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意识、习惯和综合素养的有机培养,同时还是一道建立在课程学习和实际应用之间的桥梁。小学数学教师要从根本上认识并努力践行这一点,依托“核心素养”构建思维在日常教学中树立起“深度学习”的引导意识,围绕生本化、层次化、生活化和应用化等主题完成对学生主动素养和深度思维的培养,从而为他们日后进一步学习数学打下良好基础。

猜你喜欢

数学教师小学生数学
小学数学教师资格证面试研究
怎样培养小学生的自学能力
浅析如何提高小学数学教师素养
小学数学教师如何才能提高课堂的趣味性
我是小学生
我为什么怕数学
数学到底有什么用?
错在哪里
非常小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