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信息化教学探思

2023-04-05甘肃环县南关小学

小学科学 2023年6期
关键词:课件微课信息化

◇陶 琼(甘肃:环县南关小学)

我国已进入了信息化时代,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环境也从板书转变为交互性强的信息化教学。教师要想有效提高数学教学质量,就应立足信息化教学技术特征,围绕学生学习能力探寻科学的教学方式,积极将信息化教学技术与数学课堂融合起来,构建极具趣味性的数学课堂,使学生切身感受数学学习所带来的乐趣,从而自主探索教学知识,不断强化学生各项学习能力。

一、信息化教学概述

信息化教学是指教师在授课中运用信息技术工具,将各个环节形成数字化教学环境,提升授课质量和效率。它以现代教学理念为基础,借助信息技术和现代授课方式组织教学。当教师运用信息化教学技术时,应确保教学理念、授课内容、教学模式、教学评价以及课堂环境等具备数字化、智能化特征。信息化教学技术是以学生为核心,强调数字化情境对课堂教学的积极影响,注重协作学习,要求教师在运用信息化教学技术时,按照学生需求科学设计学习环境,运用各种信息资源丰富教学内容,对教师现代技术操作能力和网络资源搜集能力等要求极高。

二、信息化教学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运用意义

(一)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小学数学教材文本中,涉及大量内容多样且形式丰富的插图,这些插图是教材文本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有效协助学生理解基础知识内涵。但是教材中的插图是静止的,学生在看图中无法找到观看重点,不能深刻领悟插图与教学知识之间的联系,无法通过插图准确理解教学知识,影响学生学习兴趣。而教师在教学中运用信息化教学技术,就可以借助互联网教学资源,从中选择与教材文本有关的动态图画,利用现代化技术制作成多媒体课件。教师在授课中可以根据教学进程有序播放动态图画,将静止的插图动态化,通过丰富的色彩和动听的音乐刺激学生感官,激发学生探索学习欲望,使学生在沉浸式观看中充分理解有关知识。

(二)有利于转变学生学习方式

以往学生学习数学主要依靠听课和阅读书籍的方式进行,如果学生在自学中遇到无法理解的知识点时,需要向教师或者其他同学请教,学习效率较低。信息化教学技术在数学课堂得到普及后,教师可以将所授知识制作成微课或者PPT,将知识解读和有关习题训练等全部纳入其中,并将其发送到学习群。学生在课余时间通过移动终端打开微课或PPT 观看学习,促使数学学习方式从线下转到线上。同时,教师还可以为学生提供部分学习软件,比如学宝、小学同步课堂或智慧中小学等,这些软件不仅教学知识完善,还包含讲解视频,学生可以随时按照学习需求挑选有关资源在线学习,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学生探索学习能力,还能有效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三、信息化教学技术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运用策略

(一)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教学情境

随着新课改的实施,趣味性教学理念在小学数学课堂得到大力推广。如果教师在教学中能够落实趣味教学理念,则可以使学生在欢乐氛围中了解数学知识,感受数学学习乐趣,从而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对于学生而言,兴趣能够有效强化其探索学习欲望,如果学生学习兴趣浓厚,则可以全程积极配合教师进行学习,对提高学习效率和质量具有助推作用。再加上小学生思想认知和自律能力较弱,教师倘若在数学课堂上未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则会导致学生产生被迫学习感受,降低课堂教学效率。因此,教师在小学数学课堂运用信息化教学技术时,应立足趣味性教学理念,根据学生思想认知和喜好探索合理的教学模式,积极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教学情境,根据教学任务选择适合学生的网络资源,将有关图片、视频和音乐等整合起来营造直观形象学习环境,通过绚丽色彩和背景音乐刺激学生感官,将学生学习兴趣充分调动起来,使学生能够在多媒体课件影响下从“要我学”变成“我要学”,自主沉浸到数学知识探索学习中来,提高学生课堂学习效率。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一年级上册第七单元“认识钟表”时,这节课需要学生会认和会拨整时,学会运用两种方法表示整时,明白再经过1小时是几时。教师可以在备课时,以时间轴为主线,在网络上搜索从古代到现代人类记录时间的工具,将中西方的计时图片查找出来,比如日晷、燃香、落地钟、电子钟表和怀表等。同时,教师可以在学习网站上查找与这节课有关的解读视频,将其中讲解认识时间的视频下载下来,利用数字化教学工具和计算机技术将有关图片制作成多媒体课件,并为其配上动听舒缓的背景音乐。课堂上教师可以先系统展示制作好的多媒体课件,通过图画和音乐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多媒体课件播放完毕后,教师可以根据展示过的图画一一讲解各种钟表名称,渗透计时知识,告诉学生如何在不同计时工具上认识时间,讲明各个时间段经过一小时后是几时。当学生对这节基础知识有了充分了解后,教师就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中的动态图画播放工具,随机播放部分图片,让学生说出有关计时工具名称,并在图画中随意指出一个时间让学生确认,全程借助多媒体课件吸引学生注意力,确保学生在有限时间内能够充分掌握这节课的知识。

(二)通过微课培养学生预习能力

预习在教学中处于首要位置,对课堂学习效果具有关键影响。如果学生在课前预习中能够系统了解有关知识内涵,明确重难点,则能在听课中掌握好学习节奏,获得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然而,以往教师在布置预习任务时,通常是让学生通过做题的方式检查自身对哪些知识存在理解缺陷。由于部分数学知识难度较大,学生没有经过系统化学习,在做题中无法运用有关知识进行解题,出错率较高,这样不仅弱化了预习效果,还会打击学生学习信心。因此,教师在小学数学课堂运用信息化教学技术时,可以提前将需要学习的知识点录制成微课,从学生视角出发分析学习重难点,深究教材文本,精细解读有关知识内涵,将其制作成短视频插入微课中,课前发送到学习群,要求学生按照微课讲解内容进行解题。课堂上教师根据学生解题质量,分析学生对哪些知识存在理解误区,从而有针对性地带领学生探索学习,告诉学生同类知识预习技巧,引导学生在今后能充分运用信息化教学资源进行预习,不断强化学生预习能力。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观察物体(一)”时,教师在课前录制微课视频时,用分屏录制的方法,在屏幕上方展示轮船,利用信息技术将轮船制作成动态图,分别从正面、侧面和俯视等角度展示轮船。教师按照动态图展示顺序告诉学生不同角度看到的轮船形状,讲明了解一个物体需要从不同角度进行观察,力求让学生在观看微课中不断发展空间观念,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空间想象力。教师制作好微课后,在微课结束部分,讲明需要完成的课后习题,要求学生结合微课阐释的知识内涵解答课后习题。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先将全体学生的课后习题收集起来,总结学生对哪些知识存在理解缺陷,然后利用数字化教学工具打开微课,自主控制轮船动态播放顺序,告诉学生如何从不同角度观察轮船形状,讲明观察技巧。当学生对有关知识有了基本了解后,教师可以在互联网中搜集房屋、汽车以及多边形物体等图片,并将学生分成多个小组,让学生在小组中相互探讨有关物体从不同角度观察到的形状,促进学生在互动交流中自主学习其他同学的观察技巧,拓展观察思维能力。此后,教师可以让每个小组轮流分享讨论成果,根据学生回答分析学生对这节课知识的掌握程度,并指出学生在课后习题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带领学生重新探寻正确答案,告诉学生这类知识预习技巧,力求学生在掌握知识点的过程中有效提升预习能力。

(三)借助信息化教学组织实践活动

数学课程需要教师在教学中通过实践活动指导学生运用学习素材对教学知识进行具体化构思,指导学生在参与学习中形成良好的数学感知力。然而,在实际教学中会发现,部分知识点较为抽象,超出小学生认知能力,学生无法按照教师指定的要求完成实践任务,影响学习效果。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根据学生学习能力,设计恰当的教学方法,积极借助信息化教学技术组织实践活动,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环境入手在网络资源中搜索有关素材,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完成实践任务。这样,不仅能使课堂学习变得丰富多彩,还能让学生在合作完成实践任务中全面发展综合能力,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水平。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角的度量”时,本课需要学生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建立1 毫米长度的概念,学会运用毫米厘米度量物体长度。教师可以先在网络中查找镜子、桌子和课本等图片,利用计算机技术和作图工具在有关图片上标明长度和单位,并动态展示工具尺测量过程,将测量步骤和度量单位转换过程等拍摄成短视频插入文档中,将视频与图片整合起来。在课堂上,教师运用信息化教学技术打开有关文档,组织学生系统学习这节课的知识内容。在学生对上述知识有了一定了解后,教师可以按照学生数学学习能力进行分组,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运用工具尺测量数学课本长宽高,用不同度量单位标明长度。这样学生可以在实践中深入了解文档中的教学内容,掌握不同度量单位的换算规律。在学生实践结束后,教师可以让每个小组展示度量过程,如果学生出现物体长度单位标注错误的情况,教师可以重新打开文档,向学生系统讲解这节课的重点知识,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

四、信息化教学在小学数学课堂中运用的反思

虽然信息化教学技术能有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但教师在运用中应掌控好教学节奏,对于部分难度较高的知识点,应采用传统口述和黑板授课的方法带领学生反复巩固,避免出现过度依赖信息化教学工具现象。同时,网络教学资源虽然类型多样,能够有效满足不同层次学生学习需求,但并非所有资源都适合学生学习。教师应在筛选网络教学资源时,从学生视角出发选择内容简单、形式灵活且富有趣味性的学习资源,确保其能有效辅助数学教学,避免部分网络资源理解难度高,内容过于复杂,影响学生教学知识掌握效果。此外,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还应定期开展教学评价,让学生通过自评的方式,分享课堂学习感受。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反馈,反思信息化教学技术应用不足,从而不断探寻新的使用技巧,不断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水平。

综上所述,我国信息技术发展日益成熟,信息化教学形式丰富多样,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课堂学习效率。教师在小学数学课堂中运用信息化教学技术时,应根据教育政策要求,适应学生学习能力,创新教学模式,探索科学的运用策略,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教学情境,通过微课培养学生预习能力,借助信息化教学组织实践活动,利用多种方法优化数学教学,使学生在参与学习中能够有效增强综合能力。

猜你喜欢

课件微课信息化
月“睹”教育信息化
幼儿教育信息化策略初探
微课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
微课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微课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用Lingo编写Director课件屏幕自适应播放器
从“广用”到“省用”——谈音乐教学中课件使用的“度”
提高高中数学多媒体课件质量的几点思考
与“微课”的首次亲密接触
信息化是医改的重要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