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医药院校预防医学人才培养之思考*

2023-04-05高境远闫国立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23年6期
关键词:公共卫生传染病中医药

高 扬 高境远 申 强 闫国立

(河南中医药大学医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3)

疫情暴发以来,暴露出我国公共卫生领域的诸多问题,加强公共卫生人才队伍的建设是保障我国公共卫生安全的关键所在。中医药在此次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以下简称新冠肺炎)疫情中发挥了巨大作用,贡献显著,为国际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防控,提供中国思路、中国方案。我国存在开设预防医学专业的中医药院校数量少、中医特色不足等问题。本文分析我国预防医学教育现状,回顾中医药抗疫历史,结合中医药院校开设预防医学专业的优势与特色,探讨预防医学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的缺陷,为中医药院校培养复合型预防医学人才提供建议。

1 中医药疫情防控

新冠肺炎在中医体系中属于“疫”的范畴。中医在瘟疫防治过程中逐渐形成以卫气营血、三焦辨证为核心的辨治体系,随着新中药制剂的开发,中医药在抗击疫情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角色。疫情暴发以来,中医药救治组在临床观察基础上,总结推出“三药三方”抗击新冠肺炎,其中“清肺排毒汤”通过调节机体,增强机体抵抗力,排除毒素,抑制炎症因子,有效地抑制了病情的发展。

在江夏方舱医院,一所以中医药治疗为主的中西医结合医院里,医疗队队员结合不同患者的情况,对患者进行中医辨证论治,提出中医药治疗思路。在以中药方剂、颗粒制剂为主要治疗的基础上合理运用中医的特色疗法,给患者配发祛邪香囊,安排患者日常进行八段锦、太极拳等康复训练,取得了零感染、零死亡、零转重症的成绩。

2 中医药抗疫历史

2.1 医圣张仲景对抗瘟疫中医药关于瘟疫的源头可追溯至夏商周时期,在当时仅仅只是将传染病与其他的外伤疾病区别出来,记载于甲骨文上的文字反映出人们对其的浅显认知。而在其后的两汉年间,中医药开始在对抗疫病的历史过程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东汉末年,战争频发使得瘟疫横行,如今被尊为“医圣”的张仲景也曾饱受过瘟疫的摧残。他的家乡南阳,是瘟疫的重灾区之一,他四处行医,积累各地的疫病特点、诊治效果,最终他将对抗瘟疫的经验与实践结合,写成了《伤寒杂病论》。书中关于疫病的分析和防治方案,为后世中医抗击瘟疫,预防控制疾病传播奠定了深厚的理论基础。

2.2 近代中医孔伯华抗击霍乱数百年前,廊坊的霍乱,使近代的中国第一次体会到传染病的恐怖,“沿村各家各户,递相传染,大有一日千里之势”形象地描述了疫情之急迫和凶险,作为当时京城四大名医之一的孔伯华,被派遣前往疫区开展防治工作。他主张治疗疾病需要做到辨证论治,认为治病首先在于辨证,辨证后对症治疗,方可控制延缓疾病的恶化。经过医疗队的实地考察,最终确认此地暴发的霍乱属于湿热、饱食霍乱,孔伯华及中医专家奋力治疗,疫情得以控制。霍乱结束后,孔伯华与众多中医师结合抗击霍乱的成功经验,著出《传染病八种症治析疑》一书。此书流传至今,作为中医分析、诊断、治疗各类传染性疾病的重要参考资料。

2.3 中医药出奇制胜治非典2003 年非典疫情的来袭,对我国公共卫生领域的建设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它完善了我国对传染病的应对措施,加速了防疫站向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转变。在那次非典疫情中,饮用中药可以更好地保护易感人群,增强自身免疫力,减少感染非典的概率。除此之外,在非典患者的救治中,前期没有特效药,而中药对发热的控制、呼吸困难等症状具有出奇的治疗作用。中药为控制非典等传染性疾病的传播、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做出了极大贡献。

3 我国预防医学教育现状

3.1 预防医学教育概况苏联教育模式为我国高等医学院的主要教育模式,在这种教育模式的影响下,预防医学教育事业存在教学考核模式单一、课程设置与实际工作脱节等问题[1]。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预防医学专业的教学活动没有与实际需求充分结合,预防医学学生不能很好地将所学专业理论知识应用于日常实践活动,这使得他们难以适应当今社会和现代医疗的发展需要[2,3]。预防医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以专业理论知识为重点,实践技能的训练与创新能力的培养等方面稍有欠缺。当学生结束校园生活踏入工作岗位后,面对工作中的问题会稍显被动,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注重培养预防医学专业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是十分重要的。在面对工作岗位中的实际问题时,应当冷静思考、沉着应对,及时调整个人状态以应对紧急状况的发生。

3.2 中医药院校预防医学专业现状从开设现状、学科建设、相关课程设置等方面分析我国医学高等院校预防医学专业现状。我国共有109 所高校设立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专业,其中仅有7 所为中医药院校,占6.4%,分别分布在上海、浙江、河南、陕西、成都、甘肃、广西。我国中医药院校开设预防医学专业始于2004 年,以河南、陕西为代表,招生规模在60~100人/年[4]。通过以上数据可以看出,我国设立预防医学专业的高等中医药院校数量还不足,分布主要集中在中西部地区,开设的时间较短,师资队伍较为薄弱,预防医学人才培养模式还有待完善。因此,我国高等中医药院校公共卫生专业人才培养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4 中医药院校预防医学专业特色及优势

4.1 中医治未病和三级预防关系密切相较于非中医药院校的预防医学学生,中医药院校的预防医学学生可以深入接触并领会中医治病思想,与中医专业的学生及教师便捷交流,能更专业、更高效地进行中医理论知识的学习。中医“治未病”思想与预防医学“三级预防”理论不谋而合,中医在疾病产生初期干预的手段,与预防医学中的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的“三早”预防措施可以相互结合[5]。除此之外,中医药重视养生保健的思想也符合预防医学专业的主旨,其中“药食同源”理论可以为中医药专业及预防医学专业交叉融合提供新方向、新思路。因而,中医药院校开设预防医学专业具有独特的优势。

4.2 浓厚中医背景的预防医学人才目前,多数中医药类院校预防医学培养模式为“学校-附属医院-疾控中心”一体的办学模式,学生在本校的中医附属医院实习[6]。相较于西医院校,预防医学学生可以近距离地接触中医治病的过程,将中医理论知识和中医诊治病例实践相结合,发挥中医药在预防疾病中的优势,提升学生对中医药知识的理解与认识。学生在医院见习后会去疾控中心进行专业实习,了解传染病的预警,调查、评估等突发事件的处理措施。通过医院及疾控中心的实践学习,中医药院校可以培养具有浓厚中医背景的复合型预防医学专业人才,作为建设公共卫生事业的后备军。

4.3 预防医学中医疗法预防疾病中医院校的预防医学学生可学习传承本校中医特色专业,如掌握针灸推拿技术,针灸可以温补气血、通经散寒、燥湿化痰,而且其对膝骨关节炎疾病的康复效果尤为显著[7]。推拿主要是运用一些中医特定手法,如推、拿、按、压等手法作用于患者体表部位,增强体质、预防疾病的产生以及加速关节损伤等疾病的康复。根据不同地域中医院校的中医优势专业,对本校预防医学专业学生进行特色培养,凸显复合型预防医学人才的优势。

5 新冠肺炎疫情下对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人才培养的思考与建议

5.1 创新特色中医课程中医课程时长短、特色优势不突出的问题导致学生缺乏对中医药的学习兴趣,中医药基础知识不牢固,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中医药院校预防医学专业人才的发展。建议增加中医基础、中医诊断等中医特色课程的学时,注重学生基础知识的学习,严格规范中医知识考核方式,巩固学生所学的中医知识,培养学生的中医思维;增设温病学课程,让学生熟悉并掌握中医温病学理论,通过学习中医治疗温病的典型案例,培养中医药院校预防医学学生应对突发传染病的新思路、新方法。

5.2 开设中医药特色传染病实践基地特色实践基地的建立有利于发挥中医药院校特色,将中医药知识运用于实践教学活动。由中医学专业教师带领学生开展实践学习活动,让学生了解特色中医药在预防传染病过程中发挥的巨大作用,发现中医药文化的魅力所在,传承、发扬中医药文化。学生在掌握中医治疗传染病的思路与方法的同时,利用所学知识积极开展实践活动,从而提升学生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

5.3 发扬特色中医药文化未病先防,即病防变,中医“治未病”理念应用于疫情防控工作并取得显著效果。压耳豆、八段锦等中医保健方法对于增强机体免疫力,防治疾病及预后恢复过程效果良好,“清肺排毒汤”通过调节机体,抑制炎症因子,有效控制病情发展。将中医“治未病”思想贯穿于公共卫生人才培养方案当中,建立预防医学人才培养的新框架,营造中医学与预防医学共同发展的良好氛围[8]。

5.4 培养实践能力高校与疾控中心合作,组织学生参与到公共卫生事件的处理过程中。学生通过协助专业人员处理公共卫生事件,锻炼现场实践能力与应急处理能力。疾控中心人员深入剖析学生参与的公共卫生事件进行,向学生讲解相关操作技能,创新教学方式,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高校与社区公共卫生机构合作,以“基层建设为重点,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为目标,营造全民预防的良好氛围。学生在基层公共卫生机构实践的过程中,树立投身基层的服务理念,完善自身在实践操作过程中的不足之处。高校、疾控中心、基层公共卫生机构三者相结合,构建一个三位一体的综合性理论实践基地[9]。

猜你喜欢

公共卫生传染病中医药
《传染病信息》简介
传染病的预防
3种传染病出没 春天要格外提防
中医药在恶性肿瘤防治中的应用
中医药在治疗恶性肿瘤骨转移中的应用
呼吸道传染病为何冬春多发
《首都公共卫生》征订启事
从《中医药法》看直销
中医药立法:不是“管”而是“促”
公共卫生服务怎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