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心理学视阈下“网络空间”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23-04-05程子萌刘邦春

中国军转民 2023年3期
关键词:网络空间政治心理

■ 程子萌 刘邦春

党的十八大召开后,习主席针对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建设进行批示,指出要明确网络安全等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性,制定好相应的战略目标,并于2016年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为了使信息技术和思想政治结合起来共同发展,需要采用新媒体技术,以此顺应时代发展。①2016 年12 月7 日至8 日,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党的十九大也围绕加强互联网络内容建设作出部署、提出要求。如何从心理学角度分析网络时代意识形态领域建设的各种效应、作用机理、正负面影响、巩固或改进方向,从而有的放矢,进一步提高军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和针对性,是新时代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个紧迫课题。

一、“网络空间”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特性

网络空间不仅对个人行为方式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还深刻影响着群体行为和人际互动模式。借助网络互动的放大效应,人们可以轻易实现与陌生人思想的碰撞、交融,甚至重构。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也实现了从现实物理层面到虚拟空间层面的跨越,形成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独有特性。

(一)去实体化打破时空壁垒

网络扩大了人们的活动范围,沟通不再受到地域的限制,“云赏花”“云课堂”“云博物馆”等技术使足不出户也能身临其境般饱览名山大川、接受知识洗礼、感受历史文化熏陶变成了现实。以往依托课堂、会议、现场、媒体等有限的场所和载体开展教育,形式单一、受众有限,网络技术呈全天候、开放的业态,传统教育的“围墙”被推倒,教育者的“一言堂”被打破。教育的群众性、针对性、实效性、前瞻性都极大增强,为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思想政治教育得以进一步发展得益于网络空间的“去实体化”帮助,有利于其实践更具体更多样。网络空间的信息检索、网上调查、官方微博公证号等也借此成为开展思政课虚拟实践教学可资利用的有效载体。

(二)去中心化更新交往模式

网络化在新的虚拟和现实交织的生活场域下,将传统意义上的主体间的关系,发展成了以兴趣爱好为关注点的人际互动,不断冲击着传统的社会交往模式。媒介不再扮演传播工具的角色,而是开辟了一个社交空间,塑造了一个社交环境,搭建了一个社交平台,方便人们进行自由无障碍互动。网络的拓扑结构决定了网络是一个去中心化的场域,在网络世界里,传播者并不是固定的,其主体具有多元化且十分丰富,信息发布者也可以成为传播者,同时也可以是信息的传播者、接受者。由此可见,网络空间无论是互动的内容,还是互动的形式和过程,都与现实有很大不同。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准确把握网络空间去中心化的利与弊,在利用其空间的自由性进行开放式教学的同时,还应注意帮助受教育者提升鉴别能力和树立网络道德标准,自觉维护网络生态环境。

(三)去抑制化助力自由表达

网络空间的虚拟化、匿名性、随机性等特点,使得参与网络人际互动的个体面貌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在屏幕背后,人们的身份是隐瞒起来,甚至是可以被任意塑造的,身份的虚拟给人带来的是心理的自由感,网络空间的互动也因此变得更加随性,其在网络世界中可以畅所欲言,将自己的想法毫不保留的表达出来,在现实世界不敢表述的想法都可以通过网络平台进行表达,心理学者定义其为“去抑制效应”。“抑制”主要是个体从思想、心理等方面被压抑约束,从而产生抑郁紧张焦虑的情绪,其非常注重他人评价。而“去抑制”则和“抑制”完全不同,其是个体不受约束,独立自由,不会关注他人看法。容易在过度自由的环境下失去对是非曲直的正确判断和道德良知,徘徊在道德与法律的边缘,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背道而驰。同时,网络的虚拟性和可随意支配性会导致个体感情的缺失和道德的失衡,对现实生活适应力的下降,严重的还有可能导致社会功能的极度弱化。

二、心理学视阈下的“网络空间”思想政治教育思路

网络作为一个独立的领域,使得人们在网络上的交流互动,成为了与现实世界相分离的虚拟世界的互动,网上互动者的行为特征遵循着某些特殊的行为心理学规律,体现在网络空间的心理效应上,这里主要阐述较为普遍和具有代表性的从众效应、晕轮效应,以及蝴蝶效应等三种心理效应②贺岭峰,陈杰,许闯.思想政治工作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

(一)基于从众效应的思想政治教育思路

个体因为周围群众的语言或行为对自己的观点、行为产生怀疑,并进行改变,从而和群众思想、行为相似,被同化。这种模式即为从众效应。一般而言也可以称之为跟随大众,步调一致。随着互联网普及,通信技术进一步发展,很多新媒体平台涌现出来,信息传播路径发生改变,传播机制也更加多样化。由于意见领袖和从众效应的营销,舆论力量随之诞生。因为网络空间具有复杂性、多样性和交互性,行为与认知不相符的情况也时常出现。某些网络“喷子”举着所谓的道德大旗,对某一现象或个人进行看似正义的道德审判和言论攻击的时候,会影响很多意志不够坚定、思维不够明确的人,这种情绪极容易传播,从而使更多网民丧失了现实中的冷静与客观,逐渐成为别有用心之人的棋子,这种现象应该引起高度重视。

(二)基于晕轮效应的思想政治教育思路

在人们进行某一话题讨论时,往往喜欢以偏概全来评论事物,这种现象即为晕轮效应。桑戴克最先提出这一理论,H·凯利、S.E.阿希为了印证这一理论的真实性,进行了实验,同时对其进一步论证。③刘永中,金才兵主编.英汉人力资源管理核心词汇手册[M].广东经济出版社.2005(07).在网络空间,受众很难对所有信息进行全面细致的了解,大多会选择相信已关注博主、平台或自媒体的言论,或是大众言论,导致了“晕轮效应”的普遍存在。但在自媒体时代,因为准入把关不严,网络发声机构或个人素质良莠不齐,再加上互联网信息鱼龙混杂,受众可能对某一事物普遍抱有刻板偏见,从而引发网络舆论的晕轮效应。网络空间思想政治教育应力求还原社会热点事件的真实全貌,引导大众全面客观地看待社会热点问题,惩恶扬善,培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基于蝴蝶效应的思想政治教育思路

在动力系统里,如果系统发生微小的变化,则造成整个系统发生较大变故即为蝴蝶效应。蝴蝶效应在网络世界经常出现。不断涌现的新媒体,与现实社会紧密相连的群体分隔、舆情的迅速传播、情绪感染力的扩大、互动性的提高等,都对网民的心理产生不同的影响,人们的认知习惯与思维方式会产生变化,信息的获取与加工就发生的嬗变。一个网络热词、一个帖子、一张图片或者一段视频,经过一段时间的传播发酵,就能引起众多网民的关注,甚至冲上热搜、占领头条。例如“我爸是李刚”“内卷”“人类高质量”“一墩难求”等词,看似普通,在网络上一经出现就迅速产生数以十万计的点击量,成为网络热词或热梗,随之在网络社会文化、经济等领域产生了重大影响。而网络事件一旦受到公众关注,就会被无数股势力推到风口浪尖不断地阐释和再传播,最终形成一股巨大的传播力量,形成影响力巨大的舆论事件,网络舆论蝴蝶效应由此形成。

三、网络空间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困境与对策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需要理解和调控人的网络心理与行为,把握网络人际互动的新形式,知晓网络人际互动的新内容,熟悉网络人际互动的话语体系,遵循网络人际互动的新规律,锐意进取、改革创新,突破困境。

(一)面临的困境

思想政治教育在网络空间发展中面临了新的挑战,由于网络空间具有灵活性且多样性,和传统教育理念的单向性等模式有很大不同,所以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将面临严峻考验。突出表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网络空间里意识形态领域斗争形势复杂严峻。敌对势力正利用网络技术优势对党、国家和军队进行攻击破坏,对以学生和官兵为主体的青年人进行渗透“洗脑”,活动日益猖獗,系统性、技术性、隐蔽性不断提高,稍不注意就可能掉入敌人布下的陷阱。

二是网络舆论引导和思政教育的难度增加。网络信息鱼龙混杂、良莠不齐,青年人多处于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阶段,容易受到错误思潮误导,从而消解思想政治教育正面教育效果,更有甚者可能引发一些负面的思想行为问题。

三是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受到极大冲击。网络时代的高速度、网络化生存方式深得青年人喜爱,信息来源的广泛性、社会交往的活跃度,使得传统的灌输式、填鸭式教育已不能满足青年人的学习和生活需要,亟需更新思维方法和工作方式。

四是思想政治教育者面临威信和素质的双重考验。网络时代,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对于信息占有的不对称性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教育者的优势地位受到严重挑战,甚至有时处于信息劣势。一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不懂、不会也不善用网络技术,通常仅限于查资料、找图片、搜视频,教育的互动性、灵活性欠缺。

(二)机遇与对策

新时代网络环境和官兵思想行为的客观变化,迫切需要思想政治教育的革故鼎新。要用心理的温度优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思想政治教育教育中融合“互联网+”思维,将其与时代发展相融合,增加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持续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心理学的贡献率。“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该在感情上真正贴近青年人,充分运用心理学知识,练好“知情功”,真心实意地关心了解他们,做他们的知心朋友。依托网络的信息集成、双向交流和可选择性开展因人而异、因材施教的个性教育成为大势所趋。同时,更多优质资源丰富了教育课题,强化了教育主客体间的心理互动,开创新思想、挖掘新通过在互联网上设立“心灵树洞”“心灵氧吧”等栏目,为青年人提供情感宣泄和疏导的专业空间,聘请具备心理资质的专家担任网络舆论引导员和进行心理咨询。

二是着力提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者心理工作能力。着眼牢牢把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动权、提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建设和打造一支既有较高的政治素质、网络素质,又有较好的心理工作素质的复合型思想政治教育队伍让教育具有多样性、包容性。其中,要特别重视心理科学和网络技术的融合,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利用网络开展心理工作的能力,和将心理知识网络化传播的能力。

三是充分利用网络平台丰富教育手段。网络技术带来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模式方式革新,以往“言传笔教”的教育方法已不能使青年人产生心理认同感,“一支笔、一张嘴、一块黑板”的课堂灌输教育模式,和“一刀切、一锅煮”的泛化教育模式被打破,越来越多的网上论坛、网络教育、网络讲座受到推崇,教育形式从一维走向多维,从静态变为动态,从延时变为即时,思想政治教育的信息量、覆盖面、传播速度和效果呈裂变式发展,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及时调整教育内容和方式,实现更高的教育效率。

猜你喜欢

网络空间政治心理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共建诚实守信网络空间
心理感受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网络空间并非“乌托邦”
网络空间安全人才培养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