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放管服”改革背景下高校科研经费管理问题探讨

2023-04-05吴佳晓广西中医药大学

财会学习 2023年6期
关键词:放管服科研经费科研项目

吴佳晓 广西中医药大学

引言

从2016年开始,党中央、国务院开始大力推行“放管服”改革,紧接着陆续出台了“放管服”相关改革文件,此次改革的力度与广度之大是前所未有的,足以看出国家对科研经费管理的高度重视。政策要求深入履行“放管服”改革,以此来激发广大科研人员的科研创新动力,提升我国的科技创造力和生产力,促进我国科研事业健康稳定发展。高校作为科研领域的主阵地,承担着国家绝大部分的科研项目,应积极落实国家“放管服”改革政策,探索更为科学新颖的科研经费管理模式,优化科研经费管理,争取产出更多的科研成果。随着我国科研经费资助力度的显著增长,意味着科研经费管理在高校财务工作管理中至关重要。

一、国外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现状

众所周知,西方发达国家的科研水平和科研创新能力一直稳居世界前列,科研成果层出不穷,西方发达国家的高校在长期的科研经费管理过程中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经验,并形成了系统完整的经费管理体系。

美国高校的科研经费主要来自政府资助、企业资助、慈善捐赠等,科研经费主要实行项目制管理,经费预算的编制和执行是科研经费管理的重点,经费分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进行核算,由专门的财务人员协助科研项目负责人管理经费账户,实行全过程、多角度的科研经费监督机制。

英国在科研资助方面实行“双重资助体系”,基金委员会通过评估各高校的科研水平和规模来确定拨款金额。在科研成本核算方面,英国实行透明核算方法和全经济成本核算法,把所有对科研经费核算有影响的因素都考虑在内,以此来补偿科研项目实际花费的全部成本。[1]

二、国内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现状

国家要求科研经费管理部门坚持“放管服”相结合的原则,改革和创新科研经费使用及管理方式,给予科研人员更多的经费自主权,鼓励科研人员生产高质量的科研成果。高校“放管服”改革的主要内容有:

(1)简化预算编制、调整内容。简化预算编制内容,直接费用预算编制由原来的设备费等9大模块简化为3大模块。简化预算调整内容,高校有权直接对设备费进行预算调整,项目负责人有权直接对其他费用进行预算调整。

(2)取消绩效、劳务费支出比例限制。取消绩效支出比例限制,项目承担单位可根据实际情况,将间接费用全部用于绩效支出,向创新绩效突出的团队和个人倾斜;扩大劳务费开支范围,单位为外聘人员缴纳的社会保险补助、住房公积金等纳入劳务费科目列支。

(3)经费包干制范围扩大。推行科研经费包干制,经费总额确定后,不需编制项目明细预算,在经费使用过程中也没有比例限制。项目负责人可自主决定科研经费的使用,赋予科研人员足够的信任。

(4)改进结转结余资金管理。高校完成科研项目并通过结题验收评价后出现结余资金的,不再收回,结余资金留归高校继续使用。由高校统筹安排结余资金用于科研活动直接支出,且结余资金优先考虑原项目团队科研需求。[2]

改革措施之大,如何落实好“放管服”政策,做好科研经费管理工作,在当前科研工作中尤为重要。

三、我国高校科研经费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文件理解不够透彻,未充分落实“放管服”政策

制度是有效管理的必要前提,尽管国家陆续出台了“放管服”相关改革文件,但是高校在落实上级政策要求的过程中,关于科研管理制度的问题仍较为突出。一是高校根据上级制度文件制定学校层面的科研经费管理制度时,没有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制定管理制度,而是直接采用上级制度内容,未能充分发挥制度指挥棒的正向效应。二是部分高校没有正确解读“放管服”相关政策,没有科学把握放权和管理的执行力度。比如有的高校把科研管理权限下放过大,项目负责人随意对科研项目进行调整或审批,直接导致科研管理存在不规范、混乱的情况;有的高校科研管理权限放开不足,没有给予项目负责人充分的经费自主权,抑制了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三是因学校各管理部门职责与分工不同,管理的角度和出发点也不同,各部门在制定制度时由于缺乏深入沟通,协调性较差,业务工作脱节,出现学校各制度之间对同一内容要求不一致的现象,导致科研人员在经费使用、报销时对相关政策的理解模棱两可,影响了经费使用绩效和执行率。这些现象会对高校科研经费管理产生不利影响,不能有效推进科研事业的发展。

(二)预算编制不够科学,未严格落实改革政策要求

一是科研人员由于自身专业原因不了解财务相关知识,加上繁重的科研任务使他们无暇顾及财务预算工作,在编制预算时充满随意性,导致项目后期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对预算进行调整。比如有的项目组成员,未开展项目前期调研论证,未充分考虑科研经费未来的使用及需求变化,就盲目填报科研项目预算,导致后期调整事项较多。同时财务人员因不熟悉科研方面知识,在实际预算审核过程中,未对经费预算与科研项目之间的匹配程度进行深入分析,只简单审核预算的合法性,也造成了大部分科研项目在实施后期需要进行预算调整。二是国家为减轻科研人员预算编制等工作负担,加强预算编制准确性,提出每个科研项目配备相对固定的科研财务助理,来协助处理财务等相关业务工作。虽然很多高校根据政策招聘了大量科研财务助理,但在实际工作执行中,更多的是安排科研财务助理帮助处理科研或财务部门的业务工作,科研人员未能充分享受到科研财务助理制度的红利。

(三)采购报销手续烦琐,办理业务耗时耗力

一是高校科研经费管理涉及科研、资产、财务、审计等多个部门,比如科研处负责项目的立项和结项,资产管理处负责耗材和设备的采购等,财务处负责项目经费的报销、开票及结题决算,审计处负责项目的审计等,这些业务大多都需要到现场办理,如果出现政策变动或者材料缺失的情况,科研人员就需要反复跑多次,有时还会存在部门间权责不清、相互推诿的情况。学校各部门缺少紧密合作和相互监督制约的机制,科研管理相关信息系统信息化程度低,信息共享机制不完善,经费管理效率低。二是采购程序流程复杂,耗时较长。大额仪器设备采购需要先确定资金来源,提前上报购置计划,审批通过后才能走政府采购程序,在公开招标采购时间上,涉及进口设备有的长达半年,有些实验因缺少仪器设备而停滞,严重影响了科研工作的开展,打击科研人员的积极性。

(四)绩效评价重视不够,缺乏评价结果应用机制

随着国家对科学研究越来越重视,科研经费使用效益也开始成为国家关注的焦点。绩效评价是科研激励的一项重要内容,科学有效的绩效评价体系能够提升科研人员的科研积极性和创造力,从而生产出更多的科研成果。但很多高校在科研经费管理过程中,会更关注课题数量和课题到账经费,对科研经费绩效评价的重视不足。一是目前我国高校科研经费绩效评价方面的制度建设相对比较简单,基本采取通用指标来进行评价,未考虑科研项目的特殊性,缺乏多元化的评价指标体系,尚未建立精细化的绩效评价制度及具体操作细则。现行绩效评价主要以专利数量、专著数量、文章发表数量、核心期刊数量、影响因子、经费金额、结余资金比例等比较通用指标来进行绩效评价,然而通用指标并不能适用所有类型的科研项目,导致评价结果存在片面性和不合理性,不能科学反映科研项目的绩效水平。二是高校缺乏科研经费绩效评价结果应用机制。从目前国内科研经费绩效评价结果应用实践来看,各级科研主管部门普遍不够重视绩效评价结果应用,高校也缺乏对绩效评价结果的应用意识,导致我国大部分高校的绩效评价奖惩制度未完善,也缺乏规范的评价结果应用机制。

四、优化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建议

(一)完善科研经费管理制度,落实“放管服”改革要求

一是高校应根据自身的科研发展水平,结合国家优化科研项目管理的政策规定,充分考虑科研项目特点,制定适宜本校的科研“放管服”落地制度。积极开展调研,通过与其他高校交流、对学校师生员工发放调查问卷、定期与相关学院部门沟通等方式,收集整理本校科研人员的建议,分析现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改善经费管理方式,有针对性地优化科研经费管理相关制度,在制度层面上为科研人员解压松绑。二是正确把握“放权”的力度,科学确定“管理”的尺度,努力做好科研服务。简政放权,主动收集、整理和研究上级文件制度,对新修订的科研制度尽量做“减法”,减去一些不必要的材料和手续,打破条条框框的束缚,激励科研人员不断创新,制定符合“放管服”政策的科研经费管理制度,赋予他们更大的经费自主权,确保国家政策落地生效,扎实有序做好科研经费管理工作。三是学校各职能部门间应该加强沟通,建立科研经费管理的意见反馈平台,及时收集科研经费管理过程中的建议,并制定有效的解决方法。同时高校要做好新修订制度的宣传培训工作,通过OA发布、会议培训、微信公众号推广等多种渠道传达科研经费管理的新政策、新流程,加深科研人员对科研政策和各项事宜办理流程的了解。

(二)落实科研财务助理制度,做好经费管理服务工作

科研人员和财务人员都更专注于自己的专业领域,对非专业知识了解较少,导致项目预算编制和审核不够科学。为减轻科研人员财务工作负担,使科研人员能全身心投入科研工作,有两方面建议。第一,严格落实科研财务助理制度,确保每个科研项目都配备固定的科研财务助理,搭建好财务和科研项目之间的桥梁关系。由科研财务助理帮助科研人员进行经费管理全流程事项办理,主要包括预算编制、经费报销、验收决算等环节事宜。科研财务助理熟悉科研和财务相关制度,可及时解决项目组的财务相关问题,不仅可以大大节省科研人员的时间和精力,也提高了财务相关信息的准确性。第二,定期对科研财务助理进行业务培训。科研经费政策的变化较快,学校可定期对科研财务助理进行科研和财务业务的培训,学习最新的科研和财务政策,定期同其他高校的财务、科研人员交流,积极收集本校师生建议,努力培养高素质的科研财务助理专业人才队伍,以高质量服务赋能科研经费管理。

(三)简化经费支出要求,加强财务信息化建设

一方面,高校可以建立数据共享平台,将科研、资产、财务、审计等信息系统对接,打破各部门信息孤岛,解决数据碎片化难题,实现校内各系统之间的数据信息共享。[3]充分运用信息技术优势,在实现数据共享的同时积极推进线上业务办理,比如电子化报账、电子化审批、电子化档案等,有效解决重复填报数据的难题,做到让数据多跑路,让科研人员少跑腿,提升高校科研服务水平。数据共享平台可实现多部门协同合作,提升数据的准确性,提高经费管理的工作效率。另一方面,可全面梳理科研经费报销规定,结合学校实际情况,优化资产采购验收流程,简化采购报销审批手续。针对不同情况灵活采取采购方式,加强学校资源配置,使科研人员能够根据研究需要及时获取耗材和仪器设备,从复杂繁多的采购报销流程中解脱出来,同时充分运用电子技术来加强科研经费管理,提升经费使用效益,尽最大可能为科研人员经费使用提供便利。

(四)完善科研经费绩效评价体系,建立评价结果应用机制

高校通过开展科研经费绩效评价,可以充分激发科研人员生产高水平的科研成果,为国民经济发展作出大贡献。第一,高校应建立科学的绩效评价体系,认真分析各种类型科研项目的特点,多维度进行绩效评价,使绩效评价体系更多元化,更符合项目实际情况。同时,将绩效评价贯穿于科研经费管理的全过程,科学全面地评价高校科研经费绩效情况有助于提高科研经费使用效益。另外,开展科研绩效评价工作时,不仅要考虑科研成果的数量,更要充分评估科研成果的质量,多关注技术价值、经济价值、社会价值和文化价值等方面内容,树立正确的评价导向,努力将科研经费使用发挥到最大效益。第二,应完善绩效评价的结果应用机制,实现对绩效评价结果的有效应用,进一步形成科研支出的良性循环。在对绩效评价结果应用过程中可以充分使用奖惩激励机制,扩大评价成果应用的范围,发挥绩效评价的导向性作用。比如可将绩效评价结果作为科研奖励的重要考虑因素,评价等级越高相应奖励越多,以此来提高科研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获得感,鼓励更多的科研成果转化成现实生产力,培育良好创新环境,提升科研经费管理效能。

结语

近几年国家陆续出台“放管服”政策指导文件,在“放管服”改革背景下,高校应时刻关注政策变化,不断探索更加科学的科研经费管理创新模式。应不断加强科研经费管理,完善校内管理办法,明确各职能部门的主体责任,优化预算编制流程,培育科研财务助理,加快成本核算步伐,建立数据共享平台,给予科研人员充分的经费管理自主权,精简报销手续,减少经费报销工作量,健全科研经费绩效评价体系,实现科研事业的持续性健康发展。同时应该坚持以人为本,注重学校科研廉洁诚信建设,营造健康的科研环境,不断创造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研成果,为实现“世界科技强国”目标贡献力量。

猜你喜欢

放管服科研经费科研项目
我校横向科研项目再创佳绩
航天科研项目评审工作的思考与探索实践
浅谈高校科研经费的信息化管理
国家发改委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
国家发展改革委:多措并举强力推进“放管服”
加强高校科研经费信息化建设的思考
推进“放管服”改革释放更多制度红利
申请科研项目,不应以职称论高下
基于精细化管理的科研经费财务管理流程再造
论科研项目档案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