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习古典名著 习得阅读策略
——五下《红楼春趣》教学

2023-04-05段爱勤

小学教学设计(语文) 2023年3期
关键词:古典名著放风筝宝玉

文|段爱勤

【教学目标】

1.会认本课的10 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喇”。

2.用学到的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读懂课文,了解故事情节。

3.感受故事中的人物形象。

【教学流程】

一、说一说

1.本单元以“走近中国古典名著”为主题,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三篇课文,初步了解了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今天,我们用学到的方法一起来学习《红楼梦》中的一个故事。

(板书课题“红楼春趣”,学生齐读课题,读题后让学生说一说:看到这个题目后,你认为课文主要写什么?)

预设:从题目“趣”字上可以看出这篇课文主要是讲红楼的生活很有趣。

【设计意图: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它能点明写作对象,表达作者的情感和态度,揭示文章的主旨或哲理。让学生看到这个题目后,说一说课文主要会写什么。这个环节适合各个层次的学生,让人人都有参与的机会,使学生沉浸于主动探求新知的愉悦之中。更重要的是学生读懂了题目,就读懂了课文的一半。】

2.谁再说一说课文主要写什么?是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

预设1:课文主要写放风筝,有的在外面放,有的在屋里看,很有趣。我是从课文的插图看出来的。

预设2:课文主要写宝玉、黛玉等人在大观园里放风筝的故事。从课文的导读可以看出来。

【设计意图:导读提示和课文插图等都是教材文本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知识要点、重难点能力训练点的集中体现。教师要引导学生很好地利用这些资源,实施教学活动,让教学更加精准高效。】

二、议一议

1.出示自读要求,学生自读课文。

(1)把不认识的字圈出来,借助字典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画出不理解的词语和句子,然后集中讨论。

2.收集学生疑难问题。

3.组织学生交流:你是怎样解决这些问题的?

预设1:开始我对“剪子股”“籰子”不理解,但想到这是放风筝,联系上文“丫头们听见放风筝,巴不得一声儿,七手八脚,都忙着拿出来……”,我就猜出这都是与放风筝有关的物品了。

预设2:开始我对“紫鹃也太小器,你们一般有的,这会子拾人走了的,也不嫌个忌讳”不理解,我联系上下文“好一个齐整风筝!不知是谁家放的,断了线。咱们拿下他来”和“可是呢。把咱们的拿出来,咱们也放放晦气”猜想到这句话意思是紫鹃也太小气了,你们一般的也有,这会儿捡起别人放走了的风筝,也不觉得晦气?

4.教师小结:对古典名著中的一些难以理解的词句,可以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生活经验,能猜测出大致意思就可以,对于有的句子,也可以不必弄懂,能大致读懂课文的意思就行。

【设计意图:在古典小说中,有不少带有古代白话文色彩的词句,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容易产生畏难情绪,这不利于学生走近中国古典名著,不利于整本书的阅读。所以,只要对理解故事内容影响不大,就鼓励学生继续读下去,还可以先跳过去,对这些词句只要猜测它的大意就行。猜测时可以结合上下文,也可以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实在读不懂的,在读完整句、整段或整篇之后,也许就理解了。】

5.课文主要讲了宝玉和黛玉等人一起在大观园里放风筝的故事,那么作者是怎样把这个故事讲清楚的?

预设1:课文是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写的。

预设2:课文先写众人因拾到大老爷院里嫣红姑娘放的大蝴蝶风筝,便也想着去放风筝,再写众人七手八脚放风筝的热闹场景,最后写都把风筝放飞了。

【设计意图:在初步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的基础上,通过读、议进一步了解故事情节。】

三、品一品

1.大家想一想,课文《红楼春趣》的“趣”表现在哪里?

预设1:活动过程有趣。放风筝本身就是一项有趣的活动。

预设2:民俗活动寓意有趣。放走风筝,就放走了晦气。

预设3:文字描写有趣。课文写放风筝时许多语言、动作、神态描写都很有趣。

2.这里的人物关系也很有趣。大鱼风筝宝玉还没放一回,却被丫头晴雯放走了,也没生气。在曹雪芹的笔下,有很多女青年不仅漂亮、聪明,而且她们都是有思想、有个性的青年,特别是贾宝玉这个人,在那样的社会,他不但不以“富家公子”的地位自骄,也不以“通灵宝玉”的化身自骄,而且对女性十分尊重、十分包容,这也是《红楼梦》最了不起的一个地方。

【设计意图:通过品读,感受古典名著的魅力。】

3.小说十分注重对人物的刻画。你对课文中的哪个人物印象最深?他(她)有什么特点?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预设:我对宝玉的印象最深,他也是这篇文章的中心人物。课文中的“宝玉说丫头们不会放,自己放了半天,只起房高,就落下来,急的头上的汗都出来了”和“要不是个美人儿,我一顿脚跺个稀烂!”这些句子通过对宝玉的动作、神态、语言描写,突出了宝玉天真、顽皮、率真的特点。

【设计意图:小说是以刻画人物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反映社会生活的。因此,在阅读和学习古典名著时,要引导学生抓住描写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活动的句子分析人物的特点。】

四、读一读

大家认真读一读课后的“阅读链接”,比较一下这两篇文章的异同。

预设1:林庚写的《风筝》描写了北平放风筝的习俗和他对风筝的喜爱;本文主要是写宝玉、黛玉等在大观园里放风筝的故事。

预设2:两篇文章都写到了放风筝是放晦气的这一习俗。

【设计意图:教材在课后安排了很多“资料袋”或“阅读链接”,特别是古典名著,意在引导学生借助资料,了解相关知识,激发学生阅读整本书的兴趣。】

五、猜一猜

下面我们来开展一个猜人物的游戏活动。“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写的是谁?

……

【设计意图:一篇小说,不可能仅凭某一章回就把一个人的特点写清楚、写完整。所以,在新课教学时不要拔高要求——剖析人物特点,追求人物特点的完整性,但在新课结束后,教师可以组织猜人物游戏活动,借此吊吊学生的胃口——想要全面地了解某一个人,就得继续读下去,去读完整本书。】

猜你喜欢

古典名著放风筝宝玉
初中语文古典名著教学探讨
宝玉不喜欢的男生
关于研读古典名著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指导运用研究
论宝玉之泪
宝玉受笞
宝玉问路
阅读古典名著在中心校语文教学中的意义分析
论阅读古典名著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放风筝
放风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