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八纲辨证与脏腑辨证论治月经不调

2023-04-05赵丽兰李长忠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23年6期
关键词:月经不调脏腑月经

赵丽兰 李长忠

(1.山东中医药大学硕士研究生2019 级,山东 济南 250014;2.山东省立医院妇科,山东 济南 250117)

女性妇科疾病中的月经不调自古以来都受到各代医家的重视,著名医家扁鹊因曾专门从事过妇产科的医疗工作,当时被称为“带下医”(妇科医生)。《黄帝内经》中也有妇科方面的理论记载。秦代《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记载,太仓公淳于意首创“诊籍”,其中“韩女内寒月事不下”是妇科月经不调最早的病案。张仲景所著《金匮要略》中的妇人三篇也论述了月经病的证治。还有众多的妇产科专著的问世,如《妇人大全良方》《女科撮要》《广嗣纪要》《景岳全书·妇人规》《傅青主女科》《医宗金鉴·妇科心法要诀》等,使妇科疾病的治疗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和完善。

中医的诊断辨证方法经过历代的发展,现主要有八纲辨证、气血津液辨证、脏腑辨证、卫气营血辨证、六经辨证和三焦辨证等。其中八纲辨证是以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病因等理论为依据,对通过四诊所搜集的症状、体征等资料进行综合、归纳、分析、推理、判断,从而作出正确的诊断,是所有辨证方法的总纲领。脏腑辨证是根据脏腑的生理功能和病理特点,辨别脏腑病位及脏腑阴阳、气血、虚实、寒热等变化,为治疗提供依据的辨证方法。妇科月经病与脏腑功能有着密切关系,因此本文运用八纲辨证和脏腑辨证来分析治疗月经不调。

1 八纲辨证

八纲指表、里、寒、热、虚、实、阴、阳八个纲领。

1.1 表里表里是说明病变部位深浅和病情轻重的两纲。皮毛、肌肤和浅表的经属表;脏腑、血脉、骨髓及体内经络属里。表证一般为六淫外邪从皮毛、口鼻侵入机体后,邪留肌表,出现正气(卫气)拒邪的一系列症状,多为外感病初起阶段,即病在肌表,病位浅而病情轻。里证的成因,大致有3 种情况:一是表证进一步发展,表邪不解,内传入里,侵犯脏腑而成;二是外邪直接入侵内脏而发病;三是内伤七情、劳倦、饮食等直接引起脏腑机能障碍而成,即病在脏腑,病位深而病情重。产生月经的器官为子宫,病位深,且与多个脏腑功能密切相关,病情较重,所以月经不调以里证为主,表证多见于月经伴随症状,如经行感冒等。

1.2 寒热寒热是辨别疾病性质的两纲,是用以概括机体阴阳盛衰的两类证候。寒证是机体阳气不足或感受寒邪所表现的证候,热证是机体阳气偏盛或感受热邪所表现的证候。热证月经不调多见月经量多或少,或日久不止,色红,质稠,舌红,脉数;寒证月经不调多见月经延后,量少,色黯,下腹冷痛,得热痛减,舌淡,苔白,脉沉。

1.3 虚实虚实是辨别人体的正气强弱和病邪盛衰的两纲。虚指正气不足,虚证便是正气不足所表现的证候,而实指邪气过盛,实证便是由邪气过盛所表现的证候,《素问·通评虚实论》说:“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月经不调虚证为气虚证、血虚证、阴虚证、阳虚证,月经不调的阴虚证多为虚热证或脏腑阴虚证,阳虚证多为虚寒证或脏腑阳虚证。实证为气滞证、血瘀证、血寒证、血热证、痰湿证。气虚会出现经期提前或延长,月经量过多、颜色淡、质清稀,伴有少气懒言,神疲乏力,自汗,面白,舌淡,脉虚等,严重时可导致闭经。血虚则出现经期延后,月经量少、色黯,闭经,伴有面色淡白或萎黄,唇舌爪甲色淡无华,头晕,心悸,舌淡,脉细等。阴虚会出现经期紊乱,甚至闭经,经量少或量多、色红、质稠,或伴低热,五心烦热,骨蒸潮热,面红,消瘦潮红,手足心热,咽干口燥,盗汗,舌红少苔,脉细数等。阳虚会出现月经后延、量少、色黯或经乱无期,出血量多,淋漓不尽,日久不止,常伴面色白,畏寒肢冷,脘腹冷痛,喜温喜按,舌淡苔白,脉细微等。气滞会出现情志抑郁,胸胁胀痛,月经不调、痛经,苔薄,脉弦等。血瘀会出现月经量多、色紫暗、质稠有血块,小腹刺痛,块下痛减,常伴唇甲青紫,肌肤甲错,舌有瘀斑瘀点,脉细涩或结、代等。血寒会出现月经延后、量少、色黯,下腹冷痛,拒按,得热痛减,舌淡苔白,脉沉等。血热会出现月经量多、色红、质稠,伴有壮热口渴,面红目赤,小便短赤,大便秘结,心烦燥热,舌红苔黄,脉洪大而数等。痰湿会出现经期错后,月经量少、色淡,质黏腻如痰,形体肥胖,心悸气短,脘闷恶心,带下量多,舌淡胖,苔白腻,脉滑等。

1.4 阴阳阴阳是辨别疾病性质的两纲,是八纲的总纲,即将表里、寒热、虚实再加以总的概括。《类经·阴阳类》说:“人之疾病……必有所本,或本于阴,或本于阳,病变虽多,其本则一”,指出了证候虽然复杂多变,但总不外阴阳两大类,而诊病之要也必须首先辨明其属阴属阳,因此阴阳是八纲的总纲,一般表、实、热证属于阳证,里、虚、寒证属于阴证。阴证是体内阳气虚衰、阴偏盛的证候。阳证是体内阳气亢盛、正气未衰的证候。一般而言,月经不调阴证必见寒象,症状同寒证;月经不调阳证必见热象,症状同热证。

表里、寒热、虚实、阴阳八纲的区分并不是单纯的、彼此孤立的、静止不变的,而是错综复杂、互相联系、互相转化的。八纲之间存在着“相兼”“夹杂”“转化”的关系。因此,八纲辨证运用时,首先辨别表里,确定病变的部位;然后辨别寒热、虚实,分清病变性质,了解正邪双方力量对比状况;最后可以用阴阳加以总的概括。

2 脏腑辨证

月经为人体血液化生,月经的来潮和周期的稳定均离不开体内气血充盈和血液的正常运行,而气血充盈与血液的正常运行与脏腑功能有着密切联系,其以肝、脾、肾三脏为主。

2.1 肾肾为先天之本,肾精为先天之精,是生命产生的原动力,决定人的生长发育与生殖。《素问·上古天真论》曰:“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现代医家罗元恺结合《黄帝内经》理论,进一步提出了“肾-天癸-冲任-胞宫”生殖轴的概念[1]。

肾多虚证,表现为腰膝酸软,头晕耳鸣,健忘恍惚,性欲减退,小便频数,夜尿多,或遗尿,月经淋漓不尽,或闭经不孕,或兼有气、血、阴、阳虚衰表现。

2.2 脾脾能运化水谷精微至其他四脏,化为诸脏之精,故《素问·玉机真藏论》曰:“脾脉者土也,孤藏以灌四旁者也”。脾为后天之本,气血化生之源,且脾能摄血,使血液正常运行。宋代《妇人大全良方》强调:“妇人以血为基本”。

脾多虚症,表现为食少,便溏,腹胀,脘闷恶心,经期延长,月经量多色淡、质稀,或经期错后,月经量少、色淡、质黏腻如痰,形体肥胖,或兼有气、血虚表现。

2.3 肝肝主疏泄,能调畅情志和全身气机,促进女子排卵行经;肝亦主藏血,与血海冲任有关,为经血之源。刘颖教授推崇清代叶天士的“女子以肝为先天”,《子午流注说难》云:“太冲乃足厥阴肝所注之腧穴,肝藏血,女子太冲脉盛,则月事以下”[2]。

肝多实证,肝郁则气滞,表现为口干口苦、胸胁胀痛、乳房胀痛,兼有气滞表现。郁久化热,表现为头晕胀痛、急躁易怒、面红目赤,兼有热证表现。

综上所述,月经不调的主证见血虚证、肾虚证、脾虚证、肝郁气滞证、血寒凝滞证、血热证。

3 辨证论治

血虚证,血为气之母,血虚多兼有气虚,所以治法当以补气养血调经,可用八珍益母丸治疗,葛莎莎[3]和张利敏[4]均以此方进行临床实验研究,效果显著。八珍益母丸由四物、四君子加益母草而成,主要包括益母草、白术、党参、茯苓、当归、甘草、川芎、白芍(酒炒)、熟地黄,方中熟地黄、白芍、当归、川芎四物调经活血,茯苓、白术、党参、甘草四君子健脾益气,两方合用能调和气血,再合益母草行气活血以助补阴之功,诸药合用共奏固本培元、补气血、调月经之效[4]。

肾虚证,补肾为主、固本培元,川派著名老中医卓雨农认为“肾乃生殖之本,培元首重在肾”,自创方剂通脉大生片(杜仲、桑寄生、紫河车、续断、菟丝子、荔枝核、枸杞子、肉苁蓉、鹿角霜、砂仁、艾叶、茯苓、当归、山药、何首乌、台乌药、车前子),方中杜仲、桑寄生、续断、菟丝子等滋补肝肾、壮筋骨,枸杞子、肉苁蓉、鹿角霜等温补肾阳,紫河车、当归养血活血,艾叶、台乌药温经散寒止痛,诸药合用,以补肾填精,气血兼顾[5]。其中的菟丝子、桑寄生、续断、当归、山药、枸杞子等药物也是众多医家补肾的常用药[6,7]。

脾虚证,补脾健运为主,临床多用补中益气汤,人参、黄芪益气,甘草、白术健脾补中,陈皮理气,当归补血,升麻、柴胡升阳举陷,共奏补中益气、摄血归经之效,使月经自调。脾虚无力运化,则出现痰湿阻滞时,以补气健脾燥湿为主,方用四君子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合苍附导痰丸(《叶氏女科》)加当归、川芎,四君子汤(人参、白术、茯苓、甘草)益气健脾,脾气健运,则痰湿不生;苍附导痰丸(苍术、香附、茯苓、法半夏、陈皮、甘草、胆南星、枳壳、生姜、神曲)健脾燥湿,理气消痰;当归、川芎养血活血,调畅经脉。标本同治,使脾气健,痰湿消,经脉调,经血自行[8]。

肝郁证,疏肝理气为主,肝郁血虚、脾失健运用逍遥散[9,10]治疗,其以柴胡为君,疏肝理气,又有当归、白芍养血柔肝,白术、茯苓健脾去湿,使运化有权,气血兼顾,肝脾并治。若肝郁久化热,可在逍遥散基础上加牡丹皮、栀子、菊花、黄芩、黄柏等药[9]。若肝郁气滞痛重,用柴胡疏肝散[11],其以柴胡为君,疏肝理气;以香附、川芎行气活血止痛;陈皮、枳壳理气行滞;白芍、甘草养血柔肝,缓急止痛,诸药相合以疏肝行气、活血止痛。

血寒凝滞证,温经散寒、活血通瘀为主,寒多虚多瘀少兼虚热用《金匮要略》温经汤[12];瘀重虚少兼有寒用《妇人大全良方》温经汤。两方虽相同药物有当归、川芎、白芍、桂枝(桂心)、人参、牡丹皮、甘草7 味,同用以散寒活血化瘀,但《金匮要略》温经汤用吴茱萸、生姜增加散寒之力;阿胶与人参、当归合用重养血补血;麦冬养阴清虚热;姜半夏半升在大剂量润燥药中制性存用,辛开苦降,使阴阳通,表里和而寒热自除。《妇人大全良方》温经汤用莪术破血行气,消积止痛;牛膝逐瘀通经,引血下行,重在活血化瘀[13,14]。

血热证,以养阴清热调经为主,临床多用清经散加减,基础方中牡丹皮、青蒿、黄柏清热泻火,生地黄、地骨皮清热凉血,茯苓行水泄热,白芍柔肝和阴,诸药合用,可清热凉血、养阴调经。阳盛血热可加泽泻、栀子、麦冬等以增加清热之力,肝郁血热可加柴胡、川楝子、郁金等疏肝行气解郁[15],清阴虚血热可加两地汤[生地黄、玄参、白芍、麦冬、阿胶(烊化)、地骨皮、龟甲(先煎)]以养阴清热,固冲任,均“纯补水之味,水盛而火自平也”[16]。因此清经散加减既可泄实热,也可清虚热[17,18]。

4 讨论

月经不调是指月经周期、经期或经量异常而出现的经早、经迟、经乱、经期延长、经水过多及经水过少,是妇科的常见病,因其发病原因不同,持续时间长短不一,病情严重程度不同,治疗难易、时间也不相同,严重影响女性的正常工作和生活,需早发现,早治疗,以免拖延病情,对身体造成更严重的损害。对于月经不调的治疗,中医较西医更具有优势,西医较多使用避孕药等激素类药物,长期服用避孕药会引起肥胖、肝肾功能损伤等明显的不良作用,且多为治标不治本,极易反复。中医更注重辨病辨证,且不会引起肥胖,不良反应少,总体损伤也比较小,且效果好,使用灵活,可先治标再治本,也可标本同治,对于月经不调有更为显著的临床疗效。运用八纲辨证和脏腑辨证对月经不调的各种临床症状进行辨证论治,可以提高月经不调的临床效果。

猜你喜欢

月经不调脏腑月经
General principle of high-quality academic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arrying on the essence,while pursuing innovations”
月经越来越少,是衰老了吗
来月经,没有痛感正常吗
月经不调需养生
月经不调 问题知多少
月经量变少了,怎样可以多起来
你以为的月经不调,其实是异常子宫出血
来月经,没有痛感正常吗
浅述任督冲与月经不调的相关性
以脏腑体位和功能来认识藏医诊脉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