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沂蒙精神融入地方高校地理学类课程思政教学探究

2023-03-24宋红丽吴元芝董彬郁万妮王立志梁仁君

高教学刊 2023年8期
关键词:沂蒙思政精神

宋红丽,吴元芝,董彬,郁万妮,王立志,梁仁君

(山东省水土保持与环境保育重点实验室临沂大学资源环境学院,山东 临沂 276005)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可见,做好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然而在课程思政实践中,如何有效地将思政教育和专业教学有机融合,以及思政元素的挖掘成为当前制约课程思政的两大重要因素。因此,积极探索各类课程教学内容中所蕴藏的思政教育元素及思政元素融入教学的方法,是提高专业教师课程思政育人能力的快速有效途径。

近年来,众多学者对高校课程思政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可以归纳以下几方面:一是分析课程思政的内涵及所蕴含元素[1]。课程思政是新时代的一种教育教学理念、教学制度设计、教育教学实践[2],并从马克思主义哲学和社会主义文化视角,指出课程思政“三位一体”(知识、技能、思政元素)内涵体系[3]。二是阐明课程思政的价值意蕴[4-5]。课程思政旨在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将思政教育融入各类学科的教学当中,可丰富教学内容让学科内容更具深度,创新教学方法让课堂氛围更有温度,提升教学效果让思政教育更有力度[5]。三是探讨各门课程思政的特色实践。不同课程思政建设实践方法存在差异性,但整体上是从课程特点入手,合理设制教学目标,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制定课程思政教学设计思路,最后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考核与评价。课程思政内容涉及高校工科课程[6-7]、理科课程[8-9]、公共基础课[10-11]等各个课程门类。四是梳理富有特色的典型思想精神与课程思政的融合,如新时代抗疫精神[12]、黄河文化精神[13]、红旗渠精神[14]、楚怡精神[15]和沂蒙精神[16]等,形成富有时代特色的典型精神,并与课程思政建设的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

此外,学者们也在地理学类课程思政方面进行了大量探索。有学者研究课程思政融入地理科学专业教育的实践[17],还有学者探索了单门课程的思政教育[18-19]。但总体来看地理学类课程思政的研究文献相对较少,尤其是将富有地方特色的思政元素融入地理学类课程思政教学的研究有待于进一步加强。为此本文探索了将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沂蒙精神融入地方高校地理学类课程思政教学的实践。

一 沂蒙精神融入课程思政的重要性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沂蒙精神与延安精神、井冈山精神、西柏坡精神一样,是党和国家宝贵的精神财富,要不断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发扬光大。沂蒙精神的内涵包括为民靠民、爱党爱军、水乳交融、生死与共、开拓担当、无私奉献,继承并融合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文化内涵丰富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并与时俱进,与时代精神保持同步,其内涵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高度一致的[20]。通过弘扬沂蒙精神对大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可引领大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增强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提升对国家和社会无私奉献的道德境界、增强责任担当意识[21]。

沂蒙精神蕴含着丰富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元素,包括为了人民、依靠人民的群众路线;跟党走的信心和决心;党与人民群众的亲密关系;党和军队浴血为民的不怕牺牲;党政军民开拓创新、敢于担当、积极奉献和奋不顾身的精神。这些都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提供了很好的教育素材,坚定了大学生的理想信念,为未来投身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提供巨大的精神动力,因为我们的大学生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的生力军,沂蒙精神的弘扬有助于当代大学生承担起民族复兴的重任[22]。为此,挖掘地方红色文化和富有特色的革命精神并将其运用到课程教学实践中,对于提升教学效果、实现教学目的具有接地气的重要现实意义[23]。

二 地理学类课程思政建设的必要性

地理学研究对象为地球表层系统,是由各种自然现象、人文现象组合在一起的复杂体系,由五大圈层(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与人类圈)所构成的自然-社会-经济综合体,是研究人文要素与自然要素相互作用及其时空规律的科学[24]。地理学是影响国家重大发展战略的基础性学科之一,其使命为解决资源、环境、发展面临的复杂问题。地理学具有区域性和综合性的特点,与生态文明建设、“污染防治攻坚战”、绿色发展、“蓝天保卫战”、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等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都密切相关。当前环境问题、资源利用和可持续发展问题突出,并逐渐成为人类社会发展面临的重大挑战,加之国际层面要应对全球环境变化、全球地缘政治结构变化、全球经济一体化;国内推进新型城镇化、城乡一体化,转变发展方式,缓解资源环境压力、优化国土资源利用,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与政策支撑;生态文明等国家发展战略的推行,都亟待发挥地理学综合研究优势。因此对高校地理类人才要求其不仅要有过硬的地理专业素质,同时也要求其有过硬的德育素质。为此对地理类专业学生进行全方位的思政教育,提高地理类专业毕业学生的德育素质是非常重要的。这就要求地理学类课程在实施过程中加强课程思政建设,增强学生的德育素质和社会责任意识,提高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提升对国家和社会无私奉献的道德境界、增强责任担当意识。

此外,地理学类课程具有丰富的思政元素,为地理学类进行课程思政建设提供保障。地理学立足学科的特殊视野、理论与方法,具有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思政育人价值,在国情教育、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可持续发展教育、生态文明建设、“一带一路”倡议、乡村振兴战略、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及新旧动能转换等方面都蕴含着丰富的思政育人资源。为更好地落实地方高校为地方服务的方针,将具有地方特色的思政元素融入到课程当中,具有更加重要的现实意义。地理学作为高校理工类专业依托的学科,是与国家政策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结合最紧密的学科之一,找准地方特色沂蒙精神与地理学所支撑的专业之间的契合点,探寻沂蒙精神融入地理学类课程思政教学的具体方法与途径,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三 沂蒙精神融入高校地理学类课程思政教学的主要途径探究

基于沂蒙精神内涵及地理学类课程特点,探索出了ECCPE 的五步法(图1),即“探究(Exploration)—融合(Combination)—课堂教学(Classroom Teaching)—实践(Practice)—评价(Evaluation)”的课程思政教学方法,具体过程如下。

图1 沂蒙精神融入高校地理学类课程思政教学的途径示意图

(一)沂蒙精神及地理学类课程思政元素探究

深入学习探究沂蒙精神内涵,从爱党爱军、开拓奋进、艰苦创业和无私奉献等方面发掘沂蒙精神本身的思政元素,此外还需注重在沂蒙精神引领下形成的经济社会发展的经验和模式等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资源。地理学类课程主要包括地理科学导论、人文地理学、地质学、地貌学、土壤地理学、生物地理学、植物地理学、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中国地理、旅游地理学、人口地理学、经济地理学、城市地理学、资源科学导论、水文与水资源及土地利用评价与规划等。由于地理学科课程的性质,这些地理学类课程蕴含丰富的思政元素,包括家国情怀、“四个自信”、绿色发展、科学精神和文化素养等诸多方面,依据每门课程的特点,找到思政元素融入突破口。在上述两大过程中收集和课程相关的思政案例。

(二)沂蒙精神及地理学类课程思政元素融合

找出课程思政元素切入点,整理思政元素挖掘过程中所有的视频、事例、图片、文字、故事和影视等思政材料,并进行深度解析。将思政材料有效地融入到上述切入点,完成沂蒙精神与课程思政元素的融合,形成融合点。

(三)思政元素融合点融入课堂教学过程

课程思政最关键的环节在于课堂,在授课过程中,可针对不同的课程思政元素,课程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设计。通过沂蒙精神与每门课程思政元素融合点发掘,依据课程专业知识点整体设计明确对应的思政教学内容,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及授课时间分配等方面将课程思政元素与专业课堂教学充分结合起来。在此过程中要注重教学方式的灵活性,尤其要加强启发式和互动式教学方法的运用,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成为课程教学的主体,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主动思考专业知识学习过程中所蕴含的沂蒙精神思政元素,润物无声。

(四)沂蒙精神融入地理学类课程野外实习实践

地理学类课程注重实践教学环节的开展,除设有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等综合实习外,部门课程如地质学、地貌学、水文与水资源、植物地理学、生物地理学、土壤地理学和人文地理学等均设有相应的课程实习实践环节,注重地理野外综合实习技能的培养。为此在课程实习实践环节,有针对性地选择富含沂蒙精神又满足课程实习内容的实习地点,可以有效地实践沂蒙精神融入地理学,让无形的课堂知识和思政元素成为可观可感的真实存在,从而实现思政教育的升级。

例如:山东省临沂市平邑县天宝山林场,地处鲁中南山地丘陵区,平邑县东南部的地方镇,设有沂蒙山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示范园内具有小流域综合治理技术示范与推广功能区,具体分为生态修复区、水平梯田及地堰示范区、经果林示范区、节水灌溉工程示范区和沟道综合整治示范区等,可供土壤地理学、水文与水资源、植物地理学及综合自然地理学等课程开展实习实践教学。九间棚同样位于平邑县天宝山风景区内,以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精神而闻名,是沂蒙人民艰苦创业品格的体现,是沂蒙精神有效的继承和体现。为此,该实习点可在进行地理学野外实习的同时领会艰苦创业的沂蒙精神。

(五)建立思政教学评价方式

改进教学评价手段,将思政内容通过多元化手段进行评价,并对考核结果进行剖析解读,对课程目标和人才培养目标形成反馈机制。为此本课程依据课程特点,优化学生学习评价采用过程性评价体系,加强过程性评价,并注重考核过程中思政元素的融入。为此可通过平时访谈交流、平时成绩及期末成绩对思政融入效果进行评价,其中访谈交流可通过课堂课下交流形式,掌握学生对思政元素融入的接受情况;平时考核可通过平时作业进行体现,通过有针对性的开放性题目考核学生对思政元素的掌握情况;期末考试可通过论述题形式进行思政元素的考核。

四 结束语

地理学是与“一带一路”倡议、绿色发展、生态文明建设、“污染防治攻坚战”、乡村振兴、“蓝天保卫战”和精准扶贫等密切相关的基础性学科之一。地理学类课程具有丰富的思政元素,为地理学类进行思政建设提供有力条件。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沂蒙精神同样蕴含着丰富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元素。为此找准地方特色沂蒙精神与地理学所支撑的专业之间的契合点,探寻沂蒙精神融入地理学类课程思政教学的具体方法与途径,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猜你喜欢

沂蒙思政精神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韩国汉诗中的沂蒙历史名人形象研究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拿出精神
描绘红色沂蒙新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