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体育题材影片视听语言研究
——以电影《夺冠》为例

2023-03-21刘梦诗俞剑红

西部广播电视 2023年2期
关键词:机位郎平女排

刘梦诗 俞剑红

(作者单位:北京电影学院)

2020年国庆档上映的电影《夺冠》,是一部优秀的体育题材电影。电影的叙事时间,从20世纪80年代过渡到2008年中国女排的低谷期,到最后2016年女排再度夺冠,让观众走进了女排姑娘们的内心世界。《夺冠》除了优秀的主题表达外,还为观众呈现了一场丰富的视听盛宴。“《夺冠》在视听语言上制作精良,真实还原场景,细节刻画十分到位,在体育竞技电影中实属不易。”[1]本文将从运动镜头、画面构思、声音处理三个方面出发,分析《夺冠》的视听语言特色。

1 服务情节的运动镜头

1.1 多机位的运动镜头设计

“如何处理电影内容与历史真实的关系,一直是真实事件改编电影的核心议题。体育题材电影的创作初衷便是在还原历史真实的基础上,再现体育改变世界的沧桑历史与神奇力量,而历史标志性体育赛事作为其中的重要情节常使人们重温经典,重获感动。”[2]在影片《夺冠》中,20世纪80年代中国女排大战日本女排、2008年中国队大战美国队和2016年中国队大战巴西队,导演别出心裁地使用了大量多机位运动镜头来呈现这三场比赛。

对于比赛中很多队员的动作,导演用多个机位来展示,一个动作由多个机位共同拍摄。对此,导演需要提前充分考虑拍摄内容,如观众、现场环境、教练、运动员个人中近景等。这种多机位运动镜头的设计,让《夺冠》排球比赛片段的镜头切换非常频繁。在这些片段的多机位运动镜头中,几乎没有一个时长超过5秒钟,一个叙事节拍内也几乎没有相同视点的运动镜头,频繁的镜头切换可以不断带给观众新的视听内容和新的感官刺激。“体育电影不同于其他类型的电影,它与其他类型电影的区别在于它是运用镜头展现与体育活动相关的活动和故事的一种电影,它的核心还是体育运动,如果不能合理地展现运动项目,体育电影与众不同的动态效果,它创造出的身临其境的兴奋感,它的魅力就消失了。”[3]

导演还善于把这些运动镜头组接在一起,一个动作可以被分解成多个运动镜头呈现出来。比如,在影片进行到1小时54分19秒的时候,出现了一个张常宁发球的镜头,这个发球的动作被导演分解成8个镜头表现出来。其实,拍摄排球这一高强度的体育运动,多机位运动镜头无疑是最好的选择。“排球运动特有的形体、动作、技战术以及场地、赛制、规则等,在很大程度上构成了影片剧情和视听语言的支撑”[4],多机位运动镜头可以最大限度地呈现出比赛的激烈与紧张程度,让观众身临其境,所以多机位运动镜头是呈现体育比赛场景的最佳设计。

1.2 有运动感的推拉镜头

快速的推拉镜头,其实在其他类型电影中比较少见,但是在体育电影比赛片段呈现的过程中,导演对它的使用普遍较多。在电影《夺冠》三场排球比赛的片段中,拍摄运动员的推拉镜头同样较多,这些推拉镜头具有四个特点:第一个特点是镜头推拉的速度极快,使得景别的变化速度也非常快,很多镜头可以说是1秒之内实现了从全景到中景的转换;第二个特点是这些推拉镜头还包括焦点的转变,部分镜头极速推拉后会出现短暂的虚焦;第三个特点是推拉镜头顺应被拍摄对象的运动趋势;第四个特点是推拉镜头的落幅仍在晃动,继续保持一种运动感,给观众一种比赛还没停止的感觉。

这种模仿电视直播体育比赛画面的推拉镜头设计,最大的意义就是给观众足够的代入感。这种模仿电视转播的画面更符合观众的观看习惯,也更容易让观众弄明白比赛状况,会让观众感觉不是在看一个故事,而是在看一场现实中真正影响女排输赢的体育比赛,这样会增加真实感,让观众更有观看的欲望。

1.3 冷静理性的跟拍镜头

跟拍镜头是指摄影机在主角背后跟随主角运动的一种运镜方式,“作为跟拍摄像,拍摄的画面就是一种语言表达”[5]。在电影《夺冠》中,导演使用的跟拍镜头往往是冷静理性的,这样的跟拍镜头可以凸显被拍摄人物冷静的性格和坚定的信念。

在14分钟27秒的时候有一个年轻郎平的跟拍镜头。此时的郎平为了能够打上排球,必须让自己能够深蹲超过100千克,一个跟拍镜头拍摄她走出体育场馆,脸离摄影机越来越近,此时她的表情自信、从容,没有因为别人的质疑改变自己的想法。这种冷静、理性的跟拍镜头,能够让人感觉到她渴望打排球的决心。

在电影第二段故事中美大战结束以后,美国女排赢得比赛,郎平失落地走出体育场,这时的拍摄手法是一个跟拍镜头。跟拍镜头本身作为一种客观视点镜头,相对而言是比较冷静、理性的,且跟拍镜头会拍摄到郎平左右两边的观众,拍摄到观众对于郎平的指责、辱骂,而面对这些声音,郎平留下的只有一个背影。这个跟拍镜头展现出郎平亲手打败中国女排后的孤独与落寞,让人感受到了观众对郎平的非议。

2 增加真实感的画面构思

2.1 模仿电视直播画面的景别设计

在景别上,电影《夺冠》首先运用大量全景和远景来展示赛场情况,这种景别的设计是为了模仿电视直播体育比赛的画面。影片使用这样的景别能增加真实感,而且观众通过全景可以看到赛场上每一个人物的走位,可以看到运动员的位置、观众、场地,这些视觉元素加入画面,也会大大增加画面真实感,还可以让观众了解赛场上的总体情况。

电影里大景别的使用也包含着情感的传递。中美大战前夜,陈忠和和郎平在体育馆叙旧时,影片运用的都是大景别。这种景别通过物理上的远距离让观众知道了两者的“疏远”,观众虽然知道二人私下关系非常好,但是因为立场不同,二人明天必将成为对手。

电影《夺冠》中也使用了一些中景和近景来展示运动员的情况,这些中近景以大景深长焦镜头居多。运动员比赛时,摄影机在场外无法近距离拍摄,所以运动员镜头以大景深长焦镜头居多。通过这样的镜头,观众可以明显感觉到长焦镜头下被压缩的景深和大景深带来的背景虚化,这有着电视直播体育比赛画面的特点。比如,当影片进行到1小时59分59秒的时候,一个镜头是队友把朱婷扶起来,从这个镜头可以看到被虚化的观众和被压缩的景深,这个近景镜头的景别中,明显有长焦镜头的拍摄特点。

电影里中近景的使用,也能让观众感受到影片想要传达的情感。在2008年中美大战决赛前夜,陈忠和给女排姑娘们加油时使用的景别较小,以中近景居多,这是为了符合叙事氛围,用小的景别来表现人物之间的亲近关系,让观众感受到一种温馨的情感。

2.2 帮助塑造人物形象的拍摄角度设计

电影《夺冠》的拍摄角度选择非常用心。比如,拍摄中场休息教练和运动员的沟通时,始终让摄影机处于运动员和教练沟通的包围圈之外,无论拍摄谁,镜头中的他人都会作为前景出现。这样的拍摄角度也是对电视转播体育比赛画面的模仿,能使拍摄画面显得更加真实。让运动员与教练同框,可以让观众感受到他们在一起并肩奋斗的亲近感。

最后中巴大战决赛之前出现了一个拍摄郎平的摇镜头,从左边摇到右边,这个摇镜头的后景是郎平身后的观众,郎平作为前景出现的同时也是视觉主体,前后景主体截然不同的状态、立场、心理期望在同一个镜头中形成对比,能让观众充分感受到郎平的压力。

还有一个拍摄朱婷扣球的仰拍镜头,一个大仰角扣球,镜头从左运动到右,随着镜头的运动,朱婷完成扣球。这种拍摄角度是为了突出运动员的高大形象,让观众感受到朱婷高超的排球水平和面对强敌时的临危不惧,而这也是女排精神的体现。

2.3 呈现真实感和紧张感的字幕设计

《夺冠》中那些画面中央的整屏非台词字幕,帮助电影调整了节奏。在真实的比赛过程中,影片会突然插入整屏字幕呈现比赛分数变化情况。比如,中巴大战中,最后一局决赛局来临之前,先是一个仰拍朱婷的镜头,然后在朱婷排球出手后,电影画面突然变成了整屏的比赛分数,分数从“01-02”变成“02-02”,随后的画面更是在比赛分数的基础上加入了双方的名字和国旗,这就进一步呈现了决胜局的紧张氛围。

另外,字幕也在帮助影片叙事。比如,影片在20世纪80年代对战日本女排和2016年中巴大战两场比赛中,无论是哪一方运动员上场,导演都安排了字幕来帮助观众认清楚每位运动员的名字,让不了解女排队员的观众也能在短时间认清赛场上的每位运动员。在中巴大战的片段中,屏幕两边也加上了实时显示比赛分数变化情况的字幕,这种模仿电视直播体育比赛画面的字幕设计,能够让观众更了解场上的形势,方便电影叙事。而且,每当电影出现时空转换的时候,字幕能够让观众了解故事发生的准确的时间和地点,如在影片55分45秒的时候就出现了字幕,让观众了解到此时是中美女排大战前日。

3 传递情感的声音处理

3.1 体育题材电影中的特色解说词

3.1.1 帮助叙事

在《夺冠》中,三场排球大战的片段都出现了大量的解说词。解说词的出现,对于排球比赛的呈现起到了重要作用,因为当比赛真正开始以后,不了解排球的观众很难感受到比赛场上风云莫测的形势变化,除了分数变化以外,观众感受不到对手的步步紧逼,也感受不到女排姑娘们是如何一步步化解危机、用高超的水平赢得比赛的。比如,当郎平换刘晓彤上场以后,解说词“刘晓彤扣球,刘晓彤作为奇兵上场果然毫不手软,完全打破了巴西队的部署,郎平的用人太神了”响起,正是解说词的出现,才让观众充分了解了郎平巧妙的用人策略,明白了中国队如何逆转败局,了解了比赛中的细节与战况。最后一次中巴大战中,每一个得分点,每一次换人,或者每一次进攻的专业术语,如果没有解说词,观众便难以理解,所以解说词也在帮助电影叙事。

3.1.2 渲染情绪

除了让观众理解比赛以外,解说词也起到了传达情绪的作用。比如最后中巴大战的时刻,如果没有解说词的简介,观众很难感受到巴西队实力的强劲,难以感受到中国队的压力。也是通过解说词,观众才了解到了中巴大战前的故事背景,而解说词也让观众感受到了那种紧张的情绪。比如中巴大战决胜局前,如果没有解说词“观众朋友们,我这辈子解说比赛,都没有这么紧张过”,相信观众的紧张情绪就会少一些。

3.1.3 增加真实感

解说词还有助于帮助影片增加真实感。比如对于20世纪80年代的中日大战,导演特意请来了当年比赛转播时央视的解说员宋世雄老师,这样更符合实际情况,让影片更有真实感和历史感。解说词在真实感方面的另一作用,就是和镜头设计一起,让观众感觉那就是真实的体育比赛直播,而不是一个故事,增加观众的代入感,让观众观影时更有刺激感和紧张感。

3.2 音画对立的音响处理

“从音画关系的角度分析,既使用了音乐与画面表现内容情绪一致、节奏一致的同步式的表达;也使用了音乐与画面表现内容截然相反的表达,塑造出视听不协调的心理震撼。”[6]从电影《夺冠》的音响处理方面可以看出,导演特别采用了音画对立的处理方式。比如当中国队终于拿到了冠军的那一刻,画面是朱婷夺冠后开心的慢动作,但是声音在此时并不凸显,画面显得非常安静。

无声是由某些有声形式产生的一种感知效应,这种感知效应是一种没有声音的感觉与听觉上的放松,可以展现强烈的或特定的叙事情境或场景。

如果在平常的电影中,或许会用最大的音量播放最慷慨激昂的音乐,但是《夺冠》却把电影声音处理得非常平缓,形成了一种声画对立的关系。影片着重拍摄了所有人泪流满面激动不已的慢动作,这种留白的处理方式,可以让观众充分想象当时的氛围有多热烈。

3.3 丰富的配乐风格

中巴大战时,虽然中国队赢了一局,但配的是令人紧张的音乐,果然下一局中国队开局不利。可以说,紧张的配乐早已经为局势埋下了伏笔。再比如中美大战的时刻,配乐却选择了让人隐约感到不安的旋律,这种旋律是通过交响乐的方式呈现的。这种音乐风格表现出了中国队的局势处于一种非常危险的境地之中。

20世纪80年代,女排与男排训练时,配乐让人感到轻松愉快,因为女排姑娘们这时无论是心态还是技术均处在上升势头,面对男排,姑娘们更想证明自己的能力。

4 结语

体育电影《夺冠》的导演使用了运动镜头、平行剪辑等多种表现手法,呈现了一场精彩的视听语言盛宴,让观众看到紧张刺激的排球大战的同时,也感受到了女排精神。在巧妙的视听语言背后,《夺冠》更是突破了体育类型电影的思想内涵,通过女性群体竞技,让观众看到了中国女排这一群像在不同时代的优秀女性形象。

猜你喜欢

机位郎平女排
附着全钢升降脚手架不同步升降性能研究
附着式升降脚手架机位排布优化方法及应用
不停航施工机位限制运行分析
红楼女排
女排精神,历久弥新
郎平:不信东风唤不回
郎平 希望中国体育注入更多科技动力
永远拼搏的女排精神
壮哉,女排精神!
请别叫郎平“女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