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践行“四力”背景下高校记者型主持人创新培养路径研究

2023-03-21李婷婷庞泽祥

西部广播电视 2023年2期
关键词:四力主持人马克思主义

沙 莎 李婷婷 庞泽祥

(作者单位:沧州师范学院)

1 研究背景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党的宣传思想工作和新闻舆论工作。在2016年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和2018年召开的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两次针对有关问题作出重要部署。在2016年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增强“四力”;在2018年召开的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宣传思想干部要不断掌握新知识、熟悉新领域、开拓新视野,增强本领能力,加强调查研究,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努力打造一支政治过硬、本领高强、求实创新、能打胜仗的宣传思想工作队伍”[1]。锤炼“四力”,不仅是我国新闻工作者秉持的优良传统,更是新时期传媒人守正创新的重要基础。研究高校记者型主持人的培养路径,注重在教育教学中锤炼和增强记者型主持人的“四力”,是教育部新文科建设的重要措施,也是课程思政建设的创新举措。践行“四力”对高校记者型主持人有着怎样的作用?在新时期,高校在培养记者型主持人的过程中如何增强他们的“四力”?本研究从以上问题出发,探讨践行“四力”背景下高校记者型主持人的创新培养路径。

2 新时代对记者型主持人“四力”的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脚力、眼力、脑力、笔力”,既明确了新时代党的新闻舆论工作是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指导下进行的,又为新时代高校培养记者型主持人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方法论。因此,深刻剖析增强记者型主持人“四力”的作用,对于新闻工作者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进一步提升业务素养和业务能力,贯彻落实教育部新文科背景下拓展学科界域、优化学科建构范式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脚力,不仅是记者型主持人必备的基本功,还是其践行党的宗旨、发扬调查研究之风的具体体现。在苏联的话剧《前线》中,客里空是一位新闻记者,经常弄虚作假,报道战争前线的消息却不曾踏出军营半步,仅凭士兵从前线带回来的消息东拼西凑,制造假新闻,最终被驱赶出了记者队伍。1947年6月,《晋绥日报》刊载了“客里空”的相关剧情,一场反对“客里空”的运动就此展开,主要采用在报纸上公开进行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方式[2],以此来让人们了解虚假报道带来的危害,号召人们揭发不实报道。这场运动维护了新闻真实性的原则,整肃了新闻工作者的政治立场和工作作风,展现了党和人民的新闻工作者应有的政治素质。新时代的记者型主持人肩负着新的使命,首要义务是能够准确报道客观事实。想要准确报道客观事实,记者型主持人就要舍得迈开腿,踏入事发地或深入一线进行调查,增强脚力。脚力意味着探索和实践,所以时代高校在培养记者型主持人时,应注重培养他们主动探索的精神,让他们能够在摆事实、讲故事、陈述观点等方面,寻求最切合实际的结合点[3]。高校要坚持实践第一,增强学生的群众思维、实践思维,践行党的宗旨,培养出的记者型主持人要具有一双“铁脚板”,如此才能走得正、走得实、走得久。

眼力,不仅要求记者型主持人以创新视角洞察社会,更加考验记者型主持人的政治判断力,这为高校培养记者型主持人提出了新要求。互联网时代,人人都有麦克风,出现了多元化、圈层化的网络社区,各种各样的声音都出现在了网络平台上。新时代记者型主持人要善于洞察社会、观察形势、发散思维、创新视角,同时要有判断风险的能力,不盲目跟风,更不能抛弃大众的审美标准。“眼力”同时考验着记者型主持人发现问题的能力,新闻敏感性是记者型主持人必备的职业素养,新闻敏感也称为“新闻鼻”,它指的是捕捉、辨别和挖掘新闻价值的能力,是记者型主持人必备的职业素养,需要在长期实践中打磨练就,同时也是记者政治素养、业务能力、理论知识素养的综合体现。在国内舆论局势复杂的当下,记者型主持人要坚持以正面宣传为主,去挖掘典型事迹和感人故事,用一双“新闻眼”去搜寻具有传播价值的重要选题,弘扬社会正能量,为实现中华民族复兴助力。

脑力,要求记者型主持人懂得思考如何以主流价值观导向引领多元舆论。脑力是关键,是顶层设计。融媒体时代记者型主持人要努力顺应时代的发展,积极投入时代发展的进程中。记者型主持人是广大新闻工作者队伍中的重要一部分,他们作为国内社会发展变化的记录者,亲眼见证着那些发生在中国大地上踔厉奋发、笃行不怠的感人事迹,最能切身体会到国家发展和人民安居乐业的美好景象,更应当牢牢把握时代脉搏,紧跟时代步伐,围绕着时代主旋律,将主旋律融入作品中,弘扬具有中华传统文化基因的主流价值观。当今的中国已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国际地位也越来越靠近国际舞台的中央,但难免会有人企图破坏中国在国际上的声誉。在面对国际舆论的风云变幻时,记者型主持人更要精心研究,谨慎判断,审时度势,面对对华的不实报道要予以有力回击,不仅要及时传达出我国一贯奉行的和平外交政策,还要时刻把握对外报道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输出。

笔力,要求记者型主持人夯实基础,成为一专多能的全媒体人。新时期,记者型主持人的笔力不仅仅指的是文字报道或新闻写作的功底,更是其语言表达能力、艺术表现能力、节目制作能力等全方位的能力。特别是在互联网时代,记者型主持人要学会用轻量化表达方式与受众沟通,《人民日报》推出的建党百年主题版的《少年》音乐短片就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使用流行音乐《少年》的旋律,重新写词,继续邀请原唱来演绎,利用互联网的传播特性,迅速传播开来,牢牢吸引住了受众的目光。许多主流媒体记者型主持人在制作优秀新闻作品时,也用真实的镜头语言、较高的审美标准、较高的制作水平等展现了自己的笔力。2022年春节期间,新华社派出上百名记者,通过图片、视频、文字等方式报道了乡村田野、工厂车间、边防部队等一些群体生产生活的景象,创作出了许多能够立体、全面展示基层人物精神面貌和国家发展建设局面的优质作品,提高了新闻的传播效率和影响力,特别是在镜头前充分展示出艺术张力,打造出个性化栏目品牌。此外,记者型主持人还要精准把握互联网传播规律,生产出大众喜闻乐见、通俗易懂且符合人民群众需求的作品,把好的报道题材制作成新闻精品,向全世界讲好中国故事。

3 践行“四力”背景下高校培养记者型主持人的路径

中央宣传部副部长、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台长兼总编辑慎海雄,在《感悟百年苦难辉煌 弘扬伟大建党精神 奋力打造国际一流新型主流媒体》一文中强调,新时代新闻工作者的主力军是青年人才队伍,培养一批懂语言知文化,能够讲好中国故事,懂得国际传播的人才在现当代社会尤为重要,要锻造一支“平常时候看得出来、关键时刻站得出来、危难关头豁得出来”的德才兼备的高素质干部队伍,更好地争创新业绩、建功新时代[4]。如何才能锻造出懂得新时代传播规律的记者型主持人呢?“四力”能力的培养是基础,而高校注重对记者型主持人“四力”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践行“四力”的理念也为高校培养记者型主持人提供了新思路、新模式、新方法。

3.1 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深入生活,扎根人民

马克思主义对新闻现象的阐释和对新闻传播活动的总的看法,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主题内容,它涉及诸如新闻本源、新闻本质及新闻传播规律等许多根本性问题[5]。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要求我国新闻工作者要深入实际,联系群众,而这也一直是我国新闻工作者的优良传统。在培养记者型主持人的过程中,若要将这一优良传统继续传承、发扬,则要明确实践的重要性,记者型主持人要注重锤炼“脚力”,将双脚扎扎实实地踏在大地上,不怕沾泥带土,不仅要保证新闻的“鲜活冒气”,更要坚守其真实的生命力。同时,在培养记者型主持人的过程中,要紧密结合产学研之间的关系,为记者型主持人创造“走出去”的机会,让他们深入一线,开阔眼界,在实践中潜移默化地接受实践培训,培养专业理念,让新闻作品的精品之花绽放在中国大地上。

3.2 坚持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练就透过现象看本质的好本领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事物本质的过程较为曲折和复杂,看到了现象不等于抓住了事物的本质,而掌握事物的本质又离不开认识现象。自媒体时代,人人都有麦克风,人人都有机会在任何社交平台上发声,而在信息纷繁杂乱、谣言危机四伏的网络时代,大众缺少的不再是新闻,而是真相,而许多事件的真相往往需要拨云见日才能见其真身。记者型主持人在看待事物时,如果只是“见山为山、见水为水”,制作出来的新闻作品则缺乏一定的深度。提高看待复杂事物的辨别能力是练就眼力的必备条件,因此高校在培养记者型主持人时,要着重培养其去伪存真的洞察力和见微知著的判断力,注重培养其发散思维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3.3 坚持马克思主义价值观,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感

马克思主义价值观反对个人只谈利益而忽视义务,要求个人正确处理社会价值观与个人价值观之间的关系。我国培养出来的记者型主持人首先应能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价值观,能够自觉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也是当代高校在实践中对记者型主持人进行思想教育的重要一环。中国第一位播音学教授齐越在北京广播学院(今中国传媒大学)教书时曾说:“我培养的是人。”齐越培养的“人”,是在新闻宣传工作中有战略高度、有范围广度、有内涵深度、有人文温度的新闻工作者,为如今高校培育记者型主持人提供了标准的范本。

3.4 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坚定文化自信,练就深厚笔力

中国是有着上下五千年文明的泱泱大国,厚重的历史积淀赋予中国人民在世界文化丛林中的傲骨与风采。千百年来,中国人民的智慧推动着中国社会在栉风沐雨中砥砺前行,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以不同形式被书写着、记载着,而新时代的记录者非记者莫属。在以往培养记者型主持人的过程中,许多高校往往只重视提高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而忽略了对他们文字功底的打磨。虽然好的文章没有统一的标准,但是好的文章一定是有历史厚重感的文章。而要想写出有历史厚重感的文章,记者型主持人就要不断积累知识,深入学习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史、中国人民近代一百八十多年的斗争史、党带领人民群众百年奋斗史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七十多年的发展史。这就要求高校在培养记者型主持人时要贯彻落实“新文科”教育理念,文科教育在新时代务必要加快创新发展,新文科的建设对于文科教育融合发展、培养时代新人有着重要意义,还可以为提升综合国力、坚定文化自信、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助力。这实际上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践的具体体现,也是坚定文化自信的力量泉源。

4 结语

本研究首先分析践行“四力”对记者型主持人来说的重要意义,脚力考验着记者型主持人“走出去”的能力和耐力,眼力考验着记者型主持人的新闻敏感性和政治敏锐性,脑力着重体现了新时代记者型主持人的价值观,笔力则是前三种能力的具体表达,全方位展现记者型主持人的综合能力。然后,本研究着眼于将“四力”融入高校记者型主持人培养路径中,提出培养记者型主持人的路径,包括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坚持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练就透过现象看本质的好本领;坚持马克思主义价值观,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感;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坚定文化自信,练就深厚笔力。当下,全媒体传播格局已经形成,这对记者型主持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需要以扎实的基本功和有深度的内容为抓手,运用新技术和新手段,吸引大众的注意力,增强新闻报道效果。另外,在培养记者型主持人时,高校更应坚定不移地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将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锤炼“四力”的方法论融入培养策略中,以期能够培养出在国际舆论场传播中国声音的传媒人,需要让世界上更多人听到、看到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人民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所贡献的强大力量。

猜你喜欢

四力主持人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主持人语
主持人语
主持人语
主持人语
以“四力”赋能报道 把新闻提“鲜”变“活”
用好“四力”法宝 “走”深新闻一线
增强“四力”靠什么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