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却道天凉好个秋”:《天净沙·秋思》《天净沙·秋》群文比较阅读

2023-03-18逄立娟上海市教育学会青浦清河湾中学

教育 2023年5期
关键词:小令天净沙秋思

逄立娟 上海市教育学会青浦清河湾中学

【课例主题与观察要点】

课例主题:“却道天凉好个秋”群文比较阅读。

观察要点:1.议题能否激发学生阅读兴趣;2.议题能否引发学生深度思考;3.群文能否体现结构化组元。

【文本解读与学情分析】

《天净沙·秋思》选入统编版七年级上第一单元“古代诗歌四首”,单元学习要求“重视朗读,想象文中描绘的情境,领略景物之美;把握重音和停顿,感受汉语声韵之美。还要注意揣摩和品味语言,体会比喻和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秋思》《秋》两首小令,都通过描绘秋天日暮之景,分别表达了对秋天的赞美、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游子思乡及内心的愁苦。这两首小令在选择描写对象和营造的意境以及写法上都有相似之处,但一个不着一个“秋”字,却写尽了秋意,另一个全篇无一语道及所“思”,却成为元人周德清评及的“秋思之祖”。因此,两首小令在内容和表现手法上就有了可比性,比较是群文阅读的本质,由此组元此次群文阅读文本。

(一)繁杂的意象构筑秋图景

《天净沙·秋思》与《天净沙·秋》两首小令,都分别用名词构建了各具特色的秋色图。

《秋思》前三句为人称道的就是九个名词: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九种景物并置,组成了一幅秋郊夕照图,冷寂萧瑟。

《秋》前两句六个名词: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组合成了一幅秋日迟暮萧瑟之景,然而作者一笔写两面,最后两句以“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描绘出了一幅明朗绚丽之景。这幅秋景图层次分明,赏心悦目。

(二)强烈的反差道尽诗人情思

《秋思》后两句“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直抒胸臆,道尽了游子思念故乡、漂泊天涯的凄楚愁苦之情。夕阳西下,一条古道、一棵老树、一树枯藤、一卷西风,一人、一马立于茫茫天地间,内心的孤寂溢于言表。然而更令人悲苦的是,落日的余晖下,乌鸦归巢,小桥流水旁的人家里,忙碌了一天的人们回到家中,昏黄的灯光下,一家人欢声笑语,其乐融融。禽鸟和人都各得其所,与游子羁旅天涯、不知其所形成了强烈的反差,由此诗人发出了千古一唱:断肠人在天涯。《秋思》被王国维先生誉为“纯是天籁,仿佛唐人绝句”。

《秋》两幅画面形成了强烈的反差,两种截然相反的色调和情绪,由诗人的一句“一点飞鸿影下”巧妙地联系了起来:一只哀鸣的孤雁,在天边的晚霞里远远地飞翔,追随着孤雁飞去的踪影视线一下子开阔起来,亮丽起来,画面由静转动,鲜活生动。

(三)精妙的修饰语彰显语言凝练

《秋思》前三句中“枯藤”“老树”“古道”“西风”“瘦马”等几个名词,分别以“枯”“老”“古”“西”“瘦”修饰,道尽秋日黄昏的萧瑟孤寂。“枯藤”暗示了季节,“老树”写出了倦怠,“古道”极言荒凉,“西风”写出了萧瑟苦寒,“瘦马”明写路途漫长,暗写人的憔悴。“小桥流水人家”中,“小”描画了普通人家,“流水”“人家”则写出了生活朴实的常态。字字珠玑,句句含情。

《秋》中“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这两句运用了“青”“绿”“白”“红”“黄”五种色彩作为修饰语,青的山、绿的水作为画面的背景,生机勃勃;红的叶、黄的花、白的草是秋天特有的色彩,绚烂夺目。

七年级学生首次接触元曲,故需将小令的基本知识预习先学,通过两首小令的比较阅读,初步感知小令的基本特点。在比较阅读中,举一反三学习同类古典诗词,有助于学生的积累。

【课时目标与环节贯通】

(一)课时目标

1.比较两首小令的内容和表现手法,明确其相同内容表达不同主旨的特点。(重点)

2.学习景物描写的作用,体会作者不同的情感。(难点)

说明:基于文本解读和学情分析,将本课目标通过景物描写体会作者不同的情感作为教学难点。“明确同一内容表达不同主旨的写作特点”是本课的新知,为教学重点。

(二)环节贯通

1.诗词引入,感受秋之诗意

南宋词人辛弃疾在《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中写道:“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秋,这个富有诗意的季节,与“愁”似乎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从古至今,文人墨客对“秋”反复歌咏吟唱。今天,我们来品味“秋”的诗篇,或许会有一番别样的韵味。我们就来学习两首小令《天净沙·秋思》和《天净沙·秋》。

说明:以富有诗意的秋词导入新课,唤醒学生的诗心,激发学习兴趣。

2.比较相同,疏通小令内容

(1)初读,正音正字,明确句读。

(2)再读,疏通小令。

明确:

秋思:思,愁也。西风:秋风。一点飞鸿影下:远处一只鸿雁飞掠而下,划过天际。

(3)用简洁的语言说说这两首小令有哪些相同之处?

明确:

画面:秋天日暮之景。

景物:老树”“鸦”等。

说明:两首小令皆以名词组成画面,因此在寻找相同的过程中,引导学生通过想象描述画面,达到疏通和感知内容的目的——明确两首小令都写了秋天日暮之景,即景同,为发现同中有异做好铺垫。

3.比较不同,从景语悟情语

(1)《天净沙·秋》描绘的是一幅怎样的秋景图?从文中找出依据。

明确:

孤村落日残霞:旷远、宁静。

轻烟老树寒鸦:温馨。

一点飞鸿影下:动感。

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从高到低,由远及近,五种颜色,描绘了一幅明朗绚烂的秋景图。

追问1:由此可见,诗人借这样旷远、宁静的景色表达怎样的情感?

明确:对秋天的赞美之情,积极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

追问2:这首写秋景的小令其写法和表达的情感让你想到了哪首诗?

明确:古人写秋常写“悲秋”,而这首小令写到这里,却反其道而行之,大写秋之绚烂明媚,让我们不由得想到了刘禹锡的《秋词》,这首诗和我们学习的这首小令有哪些相似之处?诗中“晴空一鹤排云上”,“一鹤”与“一点飞鸿“有异曲同工之妙,极写秋天天高气爽、环境旷远,更重要的是心境的豁达和乐观。

说明:两个追问,通过明确《天净沙·秋》的主旨,引导学生迁移比较《秋词》,感受“秋”诗中豁达乐观的心态,突破教学难点。

(2)重新句读《天净沙·秋思》,将第一个句号标在“小桥流水人家”一句后面,这两个层次分别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明确: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温馨。

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凄凉孤独。

追问:诗人为什么描绘了这样两幅秋景图?

明确:黄昏日落,但凡有家的无论是人还是鸟兽,都回到了那个温暖的地方,得其所在;而这个漂泊异乡的游子,孤寂、凄凉、四处漂泊,内心充满无尽的愁苦和悲怆,他来自哪里,又将去向何方?不知其所。

小结:景物描写,形成强烈的对比,“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突出游子内心的愁苦。

说明:通过重新句读,比较画面异同,感受作者因人、鸟得其所在而触景生情,即自己漂泊在外不知其所的内心苦楚,引导学生学会从新的视角审视文本,突破难点。

(3)通过学习,比较两首小令不同之处。

明确:内容上,都描写了秋天日暮之景,但因描写的具体景物不同,所表达的情感不同;表现手法上,都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但《天净沙·秋思》在结尾直接抒发了漂泊异乡的游子内心的愁苦。

小结:相同的内容可以表达不同的主旨,“一切景语皆情语”。两首小令的题目已经表达清楚:一为“秋思”,一为“秋”。

说明:比较不同,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两首小令因情感表达需要,选取不同景物进行描写,同时明确两首小令表现手法的差异,突破重点。

4.拓展迁移,学一篇知一类

说说古诗词学习中,运用相同内容表达不同主旨的例子。

比较陆游、毛泽东两首《卜算子·咏梅》的异同。

说明:从学得到习得,学一篇知一类。引导学生根据“相同内容表现不同主旨”的类别整理、积累学过的古诗词,从多个角度学习古诗词。

5.布置作业

(1)背诵本课出现的诗词曲。

(2)将《天净沙·秋思》改写成现代文,不少于200字。

(3)搜集整理两组相同内容不同主旨的诗词。

说明:作业(1)巩固积累;作业(2)考查学生对作品的理解程度,训练学生绘景抒情的写作能力;作业(3)引导学生学会分门别类梳理知识。

【课例反思与研修体会】

比较中学会发现,质疑中历练思考。倪文锦教授认为“群文阅读教学的本质就是比较”,这次群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有三点令我感触颇深。

(一)找不同、找相同,让学生学会发现

群文阅读教学的要义是引导学生学会发现。没有比较就没有发现,比较的基础是文本有可比性。

群文组元的方式多样,本次课例选择的是课内一篇和课外一篇。首先是因为学生初次接触元曲,尽管篇幅短小,内容看起来比较容易理解,但是两首小令中名词构建画面的精妙理解起来并非易事。

其次,两首小令内容和表现手法上有可比性。景物以及景物组成画面的相似性,学生容易发现相同之处,这降低了学生进入文本阅读的门槛。发现不同是在充分理解两首小令表达情感的基础上,使学生发现相同的内容可以表达不同的主旨,“一切景语皆情语”,因为作者写作意图各异。即使同一个景物,在不同的作者眼中色彩也是不同的,引导学生学会多角度观察、思考问题。最后,拓展迁移,引导学生习得分析内容相同但主旨不同的古诗词,进行知识的梳理、古诗词的积累,举一反三。因此,这一次群文教学过程是找相同——找不同——找相同,三次发现,以期达到学一篇知一类的目的。

另外,尽管本次群文阅读是1+1 的组元方式,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天净沙·秋思》和《天净沙·秋》的比较,以及拓展环节两首《卜算子·咏梅》的比较阅读,本课的阅读群还是很可观的。

(二)打破常规,质疑引发学生思考

1.回归词语本义,跳出思维定式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对《天净沙·秋》中“孤村落日残霞”一句的理解出现了分歧,有的同学认为这一句描绘了一座村庄沐浴在夕阳的余晖中很美,很温馨;有的学生认为“孤、落、残”刻画了秋天的萧瑟和凄凉。且不论对与错,学生有了争论说明他们进行了认真深入的思考,这一点值得肯定,但思考方式正确与否是需要斟酌的。这三个词从感情色彩角度来看属于中性词,如《使至塞上》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描绘的景色既美又旷远。这个问题我认为学生陷入了思维定式:只要遇到“孤”这样的词就是萧瑟的,或者秋景就是萧瑟的。我们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学会思考、善于思考。

2.重新句读,多角度解读文本

对《天净沙·秋思》重新句读,将句号标注在“小桥流水人家”一句后面,以此为依据切分两个层次,这个设计是专家教师的点拨:前一层次写得其所在,后一层次写不得其所,这样的对比加深了游子思乡之情和愁苦的心境。《李笠翁曲话》中写到“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重新句读,前一个层次的乐景加深了后一个层次日暮途穷之时游子站在荒凉古驿道上四顾茫然的哀伤。这只是一种解读方式,其目的是启发学生从多个角度解读文本,改善学习方式。

(三)1+1,1+N,群文组元的多种可能

在拓展迁移中,引导学生用学得的方法比较陆游和毛泽东的《卜算子·咏梅》在内容、表现手法和主旨上的异同,通过习得巩固学得,学一篇知一类。同时,在这个环节的教学中,我们发现,学生缺少分门别类整理知识、记忆知识的系统,知识的碎片化不利于学生深入学习,于是布置了“搜集整理两组相同内容不同主旨的诗词”作业予以巩固。

另外,就拓展环节提供的范例,其实还有多种可能,可以选取其他写“秋”的元曲,更加契合本次教学主题“却道天凉好个秋”;可以选取各种写“秋”的体裁,丰富学生阅读体验。同时,可以不断延伸“秋”的主题,“秋之声”“秋之韵”……构建一个主题下的多种群文组元。

猜你喜欢

小令天净沙秋思
秋思
天净沙·冬
秋思
天净沙·春
掉坑
掉坑
元代散曲中的小令和套数
天净沙·秋思
元代散曲中的小令和套数
秋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