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CRAMS评分联合标准化分级转运护理在多发性创伤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2023-03-17陈杨勤

现代养生·上半月 2023年4期

陈杨勤

【摘要】  目的  分析CRAMS评分联合标准化分级转运护理在多发性创伤患者护理实践中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医院急诊科2020年4月- 2022年4月收治的多发性创伤患者100例纳入研究,按照接诊时间进行排序,并根据组间性别、年龄、损伤类型等基线资料均衡可比的原则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对照组执行常规急诊护理,观察组实施CRAMS评分联合标准化分级转运护理。对两组患者转运有效率、转运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以及急救时效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CRAMS评分联合标准化分级转运护理实施后,观察组患者转运有效率为98.0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4.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转运期间不良事件发生率为2.00%,低于对照组的12.00%,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就诊等待时间和就诊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急救成功率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急诊多发性创伤患者护理中应用CRAMS评分联合标准化分级转运护理可有效提升患者转运效率和急救时效。

【关键词】  CRAMS评分;标准化分级转运护理;多发性创伤;救治时效;转运有效率

中图分类号  R47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0223(2023)07--04

CRAMS评分是通过循环(circulation)、呼吸(respiration)、腹部(abdomen)、活动(motor)和语言(speech)5个方面对创伤程度进行评估,以方便及时区分严重创伤与一般创伤患者。CRAMS评分联合标准化分级转运护理是多发性创伤中十分常见的急诊科疾病类型。多发性创伤是在外界一个或多个致伤因子共同作用下而诱发机体发生两个或两个以上部分或器官损伤的创伤性疾病。造成多发性创伤的因素有很多,常见为摔伤、交通事故伤、高处坠落伤、重物砸伤等[1]。患者在发生多发性创伤后,会出现不同程度凝血障碍、代谢性酸中毒及休克反应,具有较高的致死率和致残率,给患者正常生活和生命安全带来了严重威胁。因此,为更好地保护多发性创伤患者的生命安全,最大化降低患者在转运期间意外风险事件发生,加强对患者的转运护理干预尤为重要。传统护理模式在护理形式和护理内容上较为统一,未顾及患者个体化差异,因而最终护理质量并不理想[2-3]。CRAMS评分作为近年来逐步兴起的一类患者病情评估方法,在实践过程中通过针对患者病情严重程度进行分级评估,为指导临床护理和救治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有力依据和支持。而标准化分级转运护理则根据患者创伤程度的不同进行分层、分级转运,充分保障了护理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4]。本研究对多发性创伤患者采用基于CRAMS评分联合标准化分级转运护理模式,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详情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医院急诊科2020年4月- 2022年4月收治的多发性创伤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所有患者均于创伤发生后12h内入院治疗;②具有明显的外伤史且患者同时伴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组织或器官损伤。排除标准:①发生严重的组织或脏器功能衰竭的危重患者;②存在认知障碍、沟通表达障碍的患者以及精神异常患者;③重度昏迷患者;④转运期间出现其他意外突发事件患者导致无法顺利完成治疗研究者。将纳入的100例患者按照接诊时间进行排序,并根据组间性别、年龄、损伤类型等基线资料均衡可比的原则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对照组男28例,女22例;年龄22~62岁,平均36.28±4.35岁;损伤类型:交通事故伤23例,高处坠落伤10例,重物砸伤7例,摔伤10例。观察组男27例,女23例;年龄24~60岁,平均36.35±4.42岁;损伤类型:交通事故伤24例,高处坠落伤9例,重物砸伤8例,摔伤9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创伤类型等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研究通过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及家属知晓研究详情,并签署患者知情同意书。

1.2  护理方法

1.2.1  对照组  按照常规护理流程实施护理,由急诊医务人员相互配合,依据患者病情严重程度进行转运,同步做好转运期间相关药品、物品、设备的准备工作。针对具有明显征象的危重患者启动急诊危重患者转运程序,全面做好患者转运护理。

1.2.2  观察组   实施CRAMS评分联合标准化分级转运护理,实施路径如下。

(1)组建分级转运专项护理小组:以急诊科主任为小组长,统筹负责患者在转运期间各项协调工作;以急诊科护士长为副组长,主要负责多发性创伤患者分级转运护理相关技能培训,对护理人员护理行为进行监督,保障护理工作高效落实。另外,以各科室护士长、急诊科主治医师以及护理人员为成员,各科室护士长负责对科室内护理人员的调动管理,为患者转运检查、手术提供协助。

(2)CRAMS评分:待患者进入急诊就诊后,护理人员第一时间对患者病情进行细致检查,包括血压、语言、呼吸、肢体活动及胸腹部情况,随后使用CRAMS评分法对患者病情严重程度进行评估,包括患者的呼吸功能、胸腹功能、语言功能、循环及运动功能等,每项0~2分,<6分为“极重伤”,7~8分为“重伤”,9~10分為“轻伤”。根据患者创伤等级制定针对性紧急护理预案,同步做好患者及家属的耐心解释和情绪安抚工作,保持良好遵医行为。

(3)转运风险识别:结合急诊危重患者安全转运检查表完成对既往急诊患者转运记录的分析,对患者一般情况、病情评估、转运时间、人员配置、转运流程以及转运期间各项设备运行情况及所出现的问题进行详尽记录,并展开循证分析,总结不足,优化转运护理。此外,小组成员共同结合患者病情分析转运期间潜在风险,提前做好防护护理,防范不良事件发生。

(4)制定急诊标准化分级转运护理方案:首先,确定分级标准。结合急诊转运多发性创伤人数及科室医务人员配置情况,参考急诊转运专家相关意见制定标准化转运方案。其次,制定清晰的转运流程。确定转运患者,并提前使用CRAMS评分完成对患者创伤严重程度的评估和分级。由医师对家属进行详细沟通,使其能够清晰患者在转运期间所面临的风险以及实施转运的目的,保证家属知情。在得到患者和家属的同意后下达转运医嘱,由护理人员执行转运护理。副组长提前完成与转运科室的协调、沟通工作,并详细介绍患者病情以及转运到达时间,以便于科室提前做好准备。由急诊主管医师和转运负责人针对转运相关人员职责进行确定,同步做好组内沟通,完善转运前各项准备。紧密结合患者病情分级配置相应的转运人员,提前备好相关药品、物品、器材等。完成上述前期准备工作后,再次对患者进行评估,随后在转运负责人指导下进行安全转运。整个转运过程中,医师及相关护理人员要密切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变化以及治疗所需的各项管路固定情况,保证各类仪器、设备运行正常。若转运期间患者病情出现进展性加重,需结合病情等级变化随时做好对应处理。对轻伤患者可进行初步处置,待病情稳定后继续转运,若经过针对性处理后,患者病情仍呈现加重趋势,需及时反馈病室进行抢救;对重伤患者需及时返回病室进行紧急处置,极重伤患者需就地展开抢救。

1.3  观察指标

(1)转运有效率:按照患者转运完成情况来界定具体转运效果,其中患者顺利完成转运且期间无任何不良反应发生的界定为“显效”,转运期间患者出现相应反应或病情变化经紧急处理后患者恢复稳定并完成转运的设定为“有效”,转运工作未完成患者返回急诊的界定为“无效”。转运有效率=(显效+有效)例数/转运病例数×100%。

(2)转运期间不良事件发生率:包括患者转运期间发生血压下降、输液不畅、意外拔管、药物数量不足等不良事件。

(3)急救时效:包括患者就诊等待时间、就诊时间以及急救成功率。

1.4  数据分析方法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 24.0统计学软件分析处理,计数资料计算百分率(%),组间率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用“±s”表示,组间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转运有效率比较

CRAMS评分联合标准化分级转运护理实施后,观察组患者转运有效率高达98.0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4.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转运期间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

CRAMS评分联合标准化分级转运护理实施后,观察组患者转运期间不良事件发生率为2.00%,低于对照组的12.00%,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两组患者急救时效比较

CRAMS评分联合标准化分级转运护理实施后,观察组患者就诊等待时间和就诊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急救成功率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  讨论

多发性创伤是临床上十分常见的一项急诊疾病类型,具有较高的致死率和致残率。患者在受伤后常常会由于失血过多及血容量降低等原因而出现不同程度的缺氧、缺血症状,进而诱发机体出现一系列的并发症,严重危及患者生命安全[5]。所以,做好对急诊多发性创伤患者的积极转运护理十分重要。研究表明,多发性创伤死亡患者多存在3个高峰区,而医院急诊所收治的患者多处于第二高峰区[6],急诊多发性创伤患者死亡率相对更高,所以在抢救过程中要求医务人员必须要争分夺秒。在既往急诊护理模式中,由于医疗设备和人力资源配置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在急诊患者转运护理方面投入相对不足,而且轉运流程管理也不完善,往往会导致患者未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而发生致残或死亡等严重后果[7-8]。

基于常规多发性创伤患者转运护理的不足,本研究引入CRAMS评分联合标准化分级转运护理模式,取得良好护理成效。观察组患者转运有效率、救治时效以及转运期间不良事件发生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与既往研究结果保持一致[9-10]。究其原因主要在于,首先,在标准化分级转运护理模式中,通过组建专项转运护理小组,对组内各成员进行护理职责划分,充分多科室的协同作用,促使转运工作得到了更为顺畅、高效的执行,不仅保证了转运有效率,同时也缩短了患者等待和救治时间,让患者得到了及时的救治,救治时效因而也得到了有效保证[11-12]。此外,在标准化分级转运护理模式中,通过合理的配备转运人员和相关药品、物品、设备的配备,可显著降低患者在转运期间不良反应的发生,因而也能够更好地保证转运安全。既往转运护理通常没有具体化的标准转运方案,通常是以医务人员的主管经验来完成相应护理工作,再加之监督管理的不完善,导致患者转运期间不良事件频频发生[13]。基于CRAMS评分的标准化分级转运护理,一方面通过针对急诊转运流程进行了有效完善,另一方面通过系统的技能培训、明确责任制等方法促使护理人员预警能力、风险识别能力显著提升,因而也有效规避了患者转运期间的无序状态,更好地控制了不良反应的发生,促使转运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降低[14-15]。

综上,CRAMS评分联合标准化分级转运护理在多发性创伤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显著,不仅有助于提升转运有效率和救治效率,有助于促进患者快速康复。

4  参考文献

[1] 梁娜娜,赵秦,张清,等.基于创伤评估的分级护理在急诊创伤患者中的应用[J].海南医学,2022,33(19):2554-2556.

[2] 简钢仁,郑若菲,王圣芳,等.CRAMS评分在急诊创伤患者预检分诊中的应用效果[J].福建医药杂志,2022, 44(4):96-98.

[3] 师思源,李慧婷,李博.CRAMS评分联合标准化分级转运护理在多发创伤患者中的应用价值[J].国际护理学杂志,2022,41(13):2421-2424.

[4] 袁振英,毕淑娟,唐玉洁.以CRAMS评分为基础的分组护理在急性颅脑损伤患者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22,28(6):54-57.

[5] 赵文超.CRAMS评分联合分级护理在急诊创伤患者中的应用[J].当代护士:下旬刊,2022,29(2):96-98.

[6] 杨超,张旭,李潭,等.创伤严重程度评分对多发创伤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测价值[J].实用医学杂志, 2021,37(18):2371-2374.

[7] 张雅君,陈迪.预警分级管理方案对急诊危重症患者转运质量及转运效率的作用[J].国际护理学杂志,2021, 40(14):2511-2514.

[8] 李冰鹤,李高英.探讨分级转运对急诊危重症院内转运患者不良事件发生率的影响[J].黑龙江医学,2021, 45(12):1266-1268.

[9] 林玉冲.ISS评分、CRAMS评分在急诊多发伤患者病情及预后评估中的应用价值[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21,42(11):948-951.

[10] 黄丽霞,陈丹丹.基于标准化分级的转运方案对急诊患者院内转运时间及不良事件的影响[J].智慧健康,2021,7(14):102-104.

[11] 顏春悦,陈群林,洪丹慧.CRAMS评分对急诊创伤患者病情及预后评估的应用价值[J].岭南急诊医学杂志,2021,26(1):48-51.

[12] 江帆,王瑞,叶丽萍.CRAMS评分法在急诊创伤病人院内转运中的应用[J].全科护理,2020,18(15):1884-1886.

[13] 吉云兰,郁红霞,周水鑫,等.标准化分级转运单在危重症患者院内安全转运中的应用[J].现代临床护理,2019,18(11):43-48.

[14] 刘容,邱艳,李湖波,等.标准化分级转运方案在急诊危重症患者院内转运中的应用及效果[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9(23):1798-1802.

[15] 刘莹,袁伟峰.CRAMS与APACHEⅡ评分在急诊多发伤患者伤情评价及预后评估中的应用价值[J].医学研究杂志,2018,47(12):79-82.

[2023-01-13收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