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环境保护概论》的IOIS课程思政教学模式探索*

2023-03-16谭凤芝蔡伟杰刘兆丽

云南化工 2023年2期
关键词:概论化工环境保护

谭凤芝,蔡伟杰,周 庄,刘兆丽

(大连工业大学轻工与化学工程学院,辽宁 大连 116034)

当今时代的人才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培养的竞争。立德树人,为国家培育人才是高等院校的首要任务。2021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清华大学时强调,高校要抓住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重点,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1-2]。根据教育部公布的2022年全国高等院校名单,全国共有普通本科院校1229所,其中80%为应用型本科院校[3]。长期以来,作为服务区域经济和地方产业发展的高等院校,应用型本科院校承担着数量庞大的高技能人才培育任务,在“工业4.0”发展战略的机遇与挑战面前,如何培育能力强、素质高、品德好的新时代大学生成为高校的重中之重。应用型本科院校要实现立德树人,必须结合自身的办学特色和学科专业优势,充分发挥课程思政的引领作用[4],把价值塑造、知识传授、能力培育紧密结合在一起,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注重加强学生的时代责任感与职业道德素养,增强学生对专业的认同感与自豪感,培育勤学习、肯思考、有责任、能担当的新时代大学生。

1 课程基本情况

《环境保护概论》是为应用化学专业三年级本科生开设的专业选修课,共计24学时。其中,采用超星学习通线上授课8学时,线下授课16学时。2021年,该课程入选学校线上线下一流课程建设项目与学院课程思政建设项目。《环境保护概论》课程是讲述化工环境保护知识体系的窗口课程,该课程可以让本科生全面了解国内外环境保护发展历程,观察、讨论人类生活生产活动对环境因素的多重影响;了解化工废气、废水、废渣的处理与处置技术,针对化工生产实践提出相应的废弃物处理方案;并且为本科生后续的毕业设计(论文)环节、未来从事环境工程中工艺设计、科研及工程管理工作奠定理论知识基础。课程的设置,可以强化大学生的化工生产安全意识与环境保护意识,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与生态文明观[5],符合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对毕业生提出的“关注环境和可持续发展,具备社会责任感、科学素养、合作精神”的要求。化工行业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基础工业和支柱产业[5],在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但行业面临的安全与污染问题却不可忽视。在《环境保护概论》授课过程中,教师既要使学生掌握相关的化工环保知识,树立化工安全生产意识和环境保护责任感,同时又要培养学生的化工人的自豪感,让学生能够用科学、专业的态度来看待化工行业,避免“谈化色变”[5-6]。因此,在课程教学中如何实现知识传授与思政教育有机融合尤为重要。

2 IOIS课程思政教学模式构建

作为一门多学科知识交叉融合的课程,《环境保护概论》的课程知识体系涵盖了环境问题、环境管理、可持续发展、清洁生产等内容,其中蕴含了大量的思政元素。该课程授课对象为三年级本科生,已经学习过无机与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等基础化学类课程,具备了一定的化学理论知识基础,可以较为轻松地掌握化工行业污染物处理技术原理,因此在课程教学中,将学生学习过程划分为三个时间区段。如图1。

图1 IOIS课程思政教学模式

课前,采用超星学习通与教师发布的课程导学资料为主要学习内容,主要介绍相关案例的基本理论知识、环境背景等,同时要求学生检索相关文献资料,让学生对课程的真实案例有一定的了解。

课上,基于《环境保护概论》的授课内容,首先确定课程思政的核心点—确立以人类为核心的价值观与世界观,培育环境保护意识与可持续发展理念。在此基础上确定了家国情怀、创新意识、文化自信、科学精神、职业素养、法治意识六个课程思政元素,而后在每一课时依据授课内容、学生能力培养目标确定此次授课的思政元素。如“家国情怀”思政元素,在《环境保护概论》课程中讲授中国从古至今环境保护思想的启蒙、发展历程时,着重讲解国家为了“绿水青山”所做的积极努力,一代又一代的环保人的拼博奋斗。以此为共情纽带,引导学生保有真挚的家国情怀,激发学生奋发向上、锐意进取的斗志,树立为国为民奋斗的使命与担当[7]。在讲到绪论章节中的“化工与环境污染”、水环境污染章节中的“水体污染物—有毒污染物”“水污染处理技术”等时,则围绕着污染防治法律法规的制定以及污染防治技术的发展历程相关内容,帮助学生树立遵纪守法、节能减排的职业意识,将职业情感与授课内容互融,提升学生的职业认同感,突出法治思维和创新思维的价值引领[5,8]。选取相关行业真实案例进行授课,让学生跳出旁观者的身份。在授课过程中,通过采用真实行业案例、行业实地场景,营造一个沉浸式学习氛围。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有目标的学习过程会使学生获得更良好的学习体验,学习效率更高。为此,在课堂授课过程中,当务之急是让学生抛弃 “旁观者”的学习身份,将自己深入到行业实景案例中,以“局中人”的身份来分析、探索、实践。例如,化工生产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产生一些废弃物,如何对这些废弃物进行无害化处理、资源化处理是当前行业面临的难题,也是关系到化工行业能否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利用课程中讲授的大气、水体、土壤、固体废弃物章节中的处理技术与资源化途径为案例,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对废弃物的综合利用与高值化利用进行分析讨论,采取角色扮演法,让学生以一个“化工人”的身份来研究真正的行业课题,以一个“环保人”的身份提出相应的环境管理与评价办法,使学生能够深入真实情境,培养学生的职业认同感,行业归属感[7,9]。案例教学应围绕一个或若干个问题进行描述,应具有真实性、启发性、互动性与完整性的特点,要注意案例教学不能流于知识获取的表面,尽量不要有标准答案,而是要有层次和内涵,让不同的学生可以获得不同学习体验,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在思政元素融入过程中,尤其需要注重“专业知识与思政元素比例”的结合,要让思政元素成为案例中画龙点睛之笔,与课程知识传授交织在一起,选择相关度高、互动性好的思政元素隐藏在学习讨论环节让学生自主挖掘,可以起到更好的教学效果[10]。如讲到“农药污染”内容中,以化工实际案例“农药DDT—我们看到了什么”进行讲解,从DDT的研发、使用、危害、限制阐述农药残留对生态的危害,引导学生不要仅仅关注于农药残留问题,而是要进一步思考问题:①为什么DDT从研发到实际应用间隔了很长时间?②为什么DDT会造成大量残留?③为什么对DDT的环境影响引发争议?④农药要如何使用?同时鼓励学生在小组讨论时自主提出问题,带着问题进入学习。由于许多问题没有标准答案,学生从各自的角度出发,打破固有的思维界限,建立自己的思维体系,提出具有建设性的看法,培育学生的科学精神与创新意识。

课后,要求学生能够进行自主总结,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深化思政育人效果。在课程考核环节,注重强化学习过程中的考核,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课程中,选取了环境热点问题(微塑料、COVID-19、PM2.5、人口问题、环境发展问题等)让学生进行专题讲解,使学生变成“教师”角度面向同学们来“授课”,其中引入了“讲述我的环境故事——我的家乡、我的大学”系列,让同学们关注到家乡、学校、学校周边的环境变化情况,并把自己的真实感受传播出去,让学生真正感受到中国环境发展的自豪感,树立行业自信。

3 结语

针对应用型本科院校应化用化学专业开设的《环境保护概论》课程的特点、授课对象及人才培养目标,凝练出课程思政建设的核心点。在此基础上,提出IOIS课程思政教学模式,通过实景实例教学、价值观引导、职业素养培育,在授课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家国情怀以及创新意识、法律意识,最终为应用型本科院校培育高水平技能型人才提供参考。

猜你喜欢

概论化工环境保护
《化工管理》征稿简则
《化工管理》征稿简则
环境保护
环境保护中水污染治理措施探讨
一起化工安全事故的警示
青铜器辨伪概论
《速勒合儿鼐传》(Sulqarnai-yin tuguji)研究概论
基于环境保护的城市污水处理
电冰箱节能与发展概论
应用化工第43卷(1~12期)目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