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近代工业城市的发展与变迁研究
——以徐州为例

2023-03-16谷醒龙GUXinglong

城市建筑空间 2023年1期
关键词:卫星城徐州工厂

谷醒龙 GU Xinglong

徐州工业发展历史悠久,作为1949后中小型工业城市的代表,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和独特性。研究通过城市地图、交通布局的梳理,分析徐州作为中小型工业城市在1949年后蓬勃发展的原因,为同类型城市的发展研究提供参考。

工业城市;城市规划;卫星城;铁路交通

0 引言

徐州采煤的历史可追溯至宋代,在清末已有煤矿工厂。清代“闭关锁国”导致徐州工业化发展迟滞,工业和加工制造业缺少发展土壤和技术支撑。民国时期,诸多国营、私营工厂涌现,本土资本和外国资本的涌入带来全新的技术支持和充足的资金保障。铁路等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带动了徐州的工业化发展,我国两大铁路干线(津浦铁路、陇海铁路)在此交会,煤炭总量占江苏全省90%以上。基于此,徐州作为工业城市具有良好的发展背景和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

1 研究目的

民国时期,大型工业城市如哈尔滨、郑州、长春等发展模式单一且多为外国资本支持。作为中小型工业城市,徐州发展曲折,在时代洪流冲击下自身发展有较多不确定性。以地图为媒介研究城市发展模式可较好地记录徐州作为中小型工业城市在民国时期的发展和变迁历史,明确中小型工业城市在我国工业化进程中的战略地位。

2 交通变革与城市发展

如图1所示,徐州在黄河改道前遭受水患灾害严重,导致城区北部发展滞后,与外界的通商口也选于距河道较远的南门。城墙上有水门连通城内和城外,由此推测出徐州当时除陆路交通外也最大程度地利用了京杭大运河。此外,徐州在明清时期是重要的漕运口岸,囤积了大量的粮食,货物的保存和运输依赖人力和马车。如图2所示,1911年津浦铁路通车,1916年陇海铁路贯通,2条铁路交会于徐州,传统的交通运输方式彻底改变,同时伴随大量资本的涌入,徐州城市发展加速。

1徐州府城(清代)

2津浦铁路

交通发展同样影响城市建设。清代,徐州城市基础设施因常年的战争和水患发展得极为缓慢。民国时期,徐州府城西南部建筑集中,街道以小路为主,干线道路不明显,城内交通不便。随着2座火车站建成,徐州城市轴线逐步形成(见图3)。水路交通在民国时期已被完全填埋,增加了大量的城市道路,徐州成为水路交通、陆路交通、铁路交通三位一体的综合交通枢纽,商业秩序重构,城市机能提升,同时成立多家物流商社,极大提升了商品流通度,为居民生活带来极大便利。铁路的贯通也对自然、经济及手工业发展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城市化导致徐州周边地区居民快速向市中心集聚。水路交通衰落导致京杭大运河沿线居民向徐州市区聚集。民国时期诞生众多重工业企业,以发电行业和机械制造行业为主。民国初期,徐州北火车站主要功能包括货物运输和工业产品集运。1922年,自徐州对外省贸易兴盛以来,地方银行相继成立,截至1933年,徐州共有银行7所、私营金融机关10余处。

3徐州火车站建成

基于交通区位优势,随着基础建设发展,徐州当地居民的生活质量有了极大提升。同时,铁路运输减少了物流产生的高额费用,故当地产品价格低廉,对能源、机械和物流等产业依赖度较高的铁路运输业兴起。

3 卫星城发展

3.1 形成背景

贾汪成为徐州卫星城的原因如下:铁路发展时间较早,贾汪首条煤矿专用铁路早在1914年就已建成,为其煤矿向徐州地区和津浦铁路沿线其他城市运送提供了良好的交通条件;工业基础相对较好,设备和矿区虽较为老旧,已探明煤矿储量巨大,开采条件优越,许多矿业公司均搬迁至此。

对贾汪进行实地调研可知:①铁路贯通使徐州城区与下位县城之间联系更加紧密,资源外销效率大大提高;②随着矿业蓬勃发展,贾汪产业结构变革加速,经济模式由以农业为主迅速过渡到以重工业为主;③民国以前,贾汪县内道路基本以渣土路为主,与周边地块缺少整体规划,1949年后,贾汪被规划为以煤矿工业、建材工业和陶瓷工业为主的徐州卫星城,此外还将建设2个为老矿区职工提供服务的独立生活区域,区域人口规模为4万~5万,配备齐全的生活设施。

3.2 土地构成与工业集群

3.2.1 土地构成

如图4所示,贾汪逐渐成为徐州卫星城,鉴于与城区之间便利的交通关系,成为独立于徐州的工业集群,县内土地可大致分为以下3类。

4贾汪区划(1965年)

1)贾汪车站附近的繁华区 贾汪火车站是徐贾铁路客运的终点站,其他分支铁路多为货物专用的煤矿铁道,商店街沿贾汪火车站东侧建设,车站周边道路已进行详细规划。

2)贾汪中心区 作为县政府和其他基础设施的所在地,占地面积较小,耐火材料场、混凝土工厂、矿石精炼厂混杂。

3)工业区和矿区 矿区并不集中,分为多块区域,其中韩桥矿、贾汪矿规模较大,北部还有贾汪采石场、混凝土工厂,工业业态多以能源产业和基础工业为主。

3.2.2 工业集落

从徐州市中心迁至贾汪的企业众多。以混凝土工厂为例,混凝土加工需要大量的水资源和石材,且污染相对较大。工厂从徐州市中心迁出后,可从京杭大运河取水,石材厂供材,附近的煤矿工厂供电,极大降低了制造成本。原本扎根于市区的重工业工厂外迁至贾汪,与当地工厂合作的不在少数,同时许多小企业合并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中型企业,自发形成的工业集群让贾汪工业发展形成良性循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卫星城理念具有一定的创新性,但徐州作为中小型工业城市采取卫星城规划手法存在诸多不合理之处,如资源分散可能会导致城市整体发展缓慢;新建大量交通设施使徐州财政难以负担等。

4 结语

1949年初,徐州城市规划既借鉴苏联模式,又蕴含对田园城市的思考。20世纪60年代,徐州利用卫星城建设将工业区从商业区、住宅区分中剥离,主城区至今仍保持较强的经济活力,大力发展商业、物流业、轻工业等,而卫星城充分利用铁路的便利性,集中发展重工业,保留大量民国时期成立的私营企业(见图5)。随着重工业发展日渐衰落,我国传统的工业城市面临人口流失的窘境,徐州的城市发展方式值得借鉴,可为同类型城市转型发展提供范例。

5徐州城市鸟瞰

猜你喜欢

卫星城徐州工厂
疫散待春回
爆笑三国 第三回 三让徐州
徐州过年纪实
苏翠2号梨在徐州的引种表现及配套栽培技术
卫星城里的房地产投资
卫星城里的房地产投资
TOD发展模式下卫星城内城市轨道交通车站吸引范围的研究
为什么工厂的烟囱都很高?
为什么要建设开发卫星城
离散制造MES在照明工厂的实施与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