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融合创新,正能量赢得大流量
——人民日报融媒体工作室2022年优秀作品展示

2023-03-15苏长虹路畅

人民周刊 2023年2期

苏长虹 路畅

三十七年的友谊,暖到你了吗?

视频以习近平主席给美国友人兰蒂的复信为切入点,讲述了一段习主席与美国艾奥瓦州的老朋友们长达37年的跨国情谊故事。视频以报纸最新相关报道中的故事为由头,采取倒叙形式,以珍贵图片及视频资料展现习主席与美国老朋友交往的温馨和精彩瞬间。视频大量采用习近平主席的原声素材,感动了众多网友。视频在人民日报客户端首发后,“学习强国”学习平台、人民网、百度、腾讯、凤凰网等都在首页推广,覆盖受众超3亿,成为爆款产品。

一图读懂《习近平经济思想学习纲要》基本内容

这个图表式作品,是以人民日报理论版文章《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经济思想》为基础制作的。作品对权威理论文章梳理得当,并通过图表清晰呈现,有利于读者阅读和把握主要内容。该作品追求时效性,对人民日报理论版文章的新媒体转化速度较快:《习近平经济思想学习纲要》2022年6月20日宣布出版发行,《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经济思想》一文6月22日见报,6月27日即见诸新媒体,在确保准确的前提下拔得了头筹,被各方组织学习《纲要》时广泛采用。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系列问答短视频

让高大上的理论宣传,适应竖屏时代的视频传播,是该产品的主要特点。在对中央重要会议精神宣传阐释的同台竞技中,本系列视频用简短问答的形式对重大理论问题作了深入浅出的表达,竖屏镜头放大了专家的面部表情和肢体语言,视频中的小故事配上丰富的画面让解说图文并茂,增加了理论宣讲的感染力和吸引力。为保证阐释权威性,视频中出镜的专家大多是中央宣讲团成员,他们对政策的理解和把握更加精到精准。系列视频每周固定推出2期,保持不断线、无断点,成为宣传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的融媒体精品力作。

两会同心圆

2022年全国两会期间的评论类融媒体系列产品《两会同心圆》,以评论员出镜评论为主要表现形式,聚焦两会热点,用接地气的语言、竖屏的表达方式,与网友一起看两会、聊两会。除选题和语言表达鲜活吸睛外,视频中的评论员打破短视频评论中单一的镜头模式,在人民日报图书馆、金台园等多个不同场景进行取景,加入走动、侧身、翻书等多样化镜头,营造一种平等、闲聊的视觉感受。视频同时运用各类数据表格、图画漫画等元素,增强可视化冲击力。系列产品在多个新媒体平台落地,实现了一次制作、多元生成、多平台播放。

《两会零时差》系列融媒体产品

2022年全国两会期间,《两会零时差》系列视频邀请冬奥4金得主王濛,中国政府友谊奖获得者、曾多次走访中国乡村的美籍教授潘维廉,“巴铁”朋友、巴基斯坦驻华大使莫因·哈克等,围绕“体育强国”“文化自信”“社会保障”等两会热词进行深度访谈。系列产品创新之处,是根据不同平台特征进行创意化定制化分发。例如,将“我的尺正在聚焦全国两会”“两会是中国民主的标志”等访谈金句,根据不同平台定位拆分为小视频,使得主题更加鲜明醒目,传播力大大增强。

“一带一路”调研行系列融媒体产品

这一组融媒体产品共10篇,体现了人民日报记者参加“一带一路”采访调研活动的丰硕成果。围绕陕西各地的不同发展主题,视频不仅拍摄了丰富的画面,而且由人民日报记者出镜进行形式多样的灵活讲述,充分发挥新媒体产品与受众进行平等对话的语态特点。系列产品由人民日报社总编室、新闻协调部、国际部等多部门参与,充分体现部门间的联动融合。同时根据不同平台制作不同版本,打造海内外产品矩阵。腾讯、新浪等商业媒体对本产品作了置顶推荐,美国《洛杉矶邮报》、巴基斯坦《每日邮报》等十余个海外主流媒体转发推荐,全网覆盖受众超过1亿。

我们并肩,与世界一路同行

“中国朋友不远万里,来帮我们建设核电站,为我们年轻人提供了很多工作岗位”“国家电网让我们变成了真正像样的乐团,这对孩子们来说意义非凡”……在这部微纪录片中,不同国家的人用不同的语言述说中国项目带给自己的帮助,用一个个实实在在的案例展现了“一带一路”建设取得的实打实、沉甸甸的成就。视频由人民日报一手好牌工作室和零时差工作室在2022年8月第六届“一带一路”媒体合作论坛期间推出,通过老挝万象的中老铁路项目、巴基斯坦卡拉奇的核电项目、巴西里约热内卢的公益项目等,全方位、多角度、多层次讲述共建“一带一路”中民心相通的故事。相关视频在人民系账号矩阵式发布,覆盖受众超5000万。

“看见”——冬残奥会开幕式上的盲童管乐手

这件作品讲述了40多名盲童管乐手在北京冬残奥会开幕式上演奏的故事。视频立意深刻,围绕“看见”展开:盲童既看不见,也很少被“看见”,借助音乐的力量,他们不仅“看见”更大的世界,也被世界看见。视频制作精心,包含着浓烈的情感内核,激发受众情感共振,尤其是运用大量特写慢镜头展现盲童慢慢绽放的纯真微笑,犹如逐渐盛开的花朵打动人心。“我的梦想是当一名医生,治好自己也治好别人”“我想成为小号演奏家一直演奏到80岁”……视频中这些直白朴实的话语,诉说着盲童对生命的理解,展现了他们独特的心灵世界。

一朵茉莉花 一起向未来

由国际部联合体育部、人民网共同打造的多语种视频《一朵茉莉花 一起向未来》,选在北京冬奥会开幕前一天发布,抢抓关键时间节点。视频角度独特、创意独到,通过可爱的中国少年与曾经坚守在武汉抗疫的外国友人一起合唱的形式,抒发对中国举办冬奥的欢欣鼓舞之情,传递奥林匹克精神,突出体育促进各国人民团结、友爱的宗旨。视频发挥报社多语种传播优势,共制作了中、英、韩、日等10个语种版本,通过全平台向海内外发布,全网覆盖人群超过2亿人次,充分传递北京冬奥会友好声音,有力回击了美西方借冬奥抹黑中国的言论。

北京冬奥会倒计时“荣耀三部曲”系列视频

为了更好为冬奥会开幕造势,哨声体育工作室精心策划了“荣耀三部曲”主题视频。在开幕倒计时10天之际,推出首集视频《荣耀冰雪路》,回顾中国冰雪健儿在冬奥会历史上留下的荣耀瞬间,用运动员的现场原声将受众带回到那一个个激动人心的时刻,激发了人们对北京冬奥会的期待;在中国体育代表团名单公布当天及冬奥会倒计时2天之际,分别推出《荣耀出征》《双奥之城 荣耀传承》,为冬奥健儿出征助力,展现北京冬奥会与北京奥运会的传承与发扬,以独特的历史纵深感呈现出对北京冬奥会的期待。3个视频紧扣“荣耀”主题,鼓舞了冬奥参赛健儿,激发了受众的爱国热情。

《冬奥回眸》系列融媒体产品

在冬奥会结束后,人民日报及时邀请高亭宇、苏翊鸣、齐广璞、金博洋和马秀玥等备受关注的5位优秀运动员讲述自己的参赛故事。视频中的问题都经过精心设计,充分考虑到受众的关注点,既有运动员的夺金故事、对比赛的自我总结,也有在比赛中战胜自我、实现团队突破的心路历程。视频剪辑得当,节奏紧凑,具有很高的信息含量。同时,还将访谈进行拆分处理,结合运动员的训练和比赛镜头进行混剪,以适应不同新媒体平台的传播需要,实现了“一鱼多吃”的良好传播效果。

《少年不老·冰雪之旅》微纪录片

哨声体育工作室与人民网人民视频合作,推出《少年不老·冰雪之旅》3集微纪录片和《冰情》《冰蝶》《冰趣》等10条精品短视频、数十条拆条短视频。邀请各方嘉宾从不同领域和视角挖掘冰雪运动内涵,采用“奥运体育健将+人民日报资深媒体人”的“流动编辑部”形式,用镜头语言打破受众圈层,讲述一个个突破极限的冬奥故事,沉浸式带领广大观众共赴冰雪之约,共享北京冬奥会的激情与荣耀。

十年,这个属于孩子们的冰球联赛长大了

视频以北京中小学生校际冰球联赛的十年成长为切入点,展现北京冬奥精神深入人心、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的成果影响深远。视频由哨声体育工作室在第十四个全民健身日推出,将全民健身日与冰雪运动发展相结合,并探究体教融合发展,站位高、立意深。视频节奏欢快、极具动感,画面中一张张快乐的笑脸,展现出孩子们对冰雪运动的热爱。作品以小见大,视角新颖,极具感染力,生动的文字和清新的标题,为作品的传播起到有力助推作用。

在你心中,中国少年是什么模样?

这部为庆祝“六一”儿童节制作的“海报+MV”作品,成功的根本原因在创意。作者从“努力做祖国和人民需要的好孩子”出发,把英文单词“Children”的8个字母拆分为Confidence(自信)、Happiness(快乐)等8个单词,准确地找到8个与此内容最符合的杰出少年,呈现当代中国少年向上向善的可爱精神风貌,让少年一代深受鼓舞,让老一辈对中国的未来更有信心。

上海抗疫体验式报道系列融媒体作品

2022年4月上海疫情防控期间,舆论场十分复杂,各类舆情事件层出不穷。人民日报体验式系列融媒作品《大江东e视界|请记住,今天的上海》《大江东e视界|记者化身外卖小哥,送药送物甘苦备尝》《大江东|尘埃落定,一家三口入住方舱-记者隔离手记DAY1》等直击一线,报道上海疫情防控现状、物流保供和方舱医院情况,不回避、不缺席,及时发出党报声音,发挥舆论引导作用。这组报道突破以往传统图文形式,增加直播、短视频等多媒体呈现,真实报道上海社区最后一公里的配送情况,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民众对疫情的恐慌和不安,也对网络上一些不实传言予以正面回击,让更多受众以第一视角了解到疫情封控下的真实上海。

上海抗疫专家访谈系列报道

上海抗疫专家访谈之陈尔真系列报道《大江东|上海为什么无症状感染者比例比较高》《大江东|专访陈尔真:上海感染者日增两万,方舱能否满足需求》《大江东|陈尔真:方舱开始“床等人”!敬畏生命 科学抗疫》,对上海疫情防控中的关键新闻人物陈尔真进行了持续关注,不仅为读者网友真实展现了大上海保卫战的最艰难时刻,更向市民百姓传递出战疫必胜的信心和决心。陈尔真作为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副院长,当时是上海集中隔离点医疗救治组组长,被人称为“尖刀连连长”。本系列访谈回应热点问题,充分发挥党中央机关报在关键时刻的舆论引领作用。

方舱高龄老人系列报道

方舱中的两位高龄老人,一位94岁,一位108岁,都参加过抗美援朝,又都在上海因感染新冠肺炎入住方舱医院。大江东工作室敏锐地发现人物的共性与典型性,以“70年前同框,而今再赢抗疫这一仗”为主题,组织音视频及图文系列报道,反映上海人民勇敢迎接挑战、奋力夺取抗疫胜利的伟大精神,也通过医护人员对两位老人无微不至的救护,展现了人民群众崇尚英雄的良好风尚。

“小巷总理”的苦辣酸甜

《大江东|凌晨发文辞职 居民万言挽留,直击“小巷总理”苦辣酸甜》报道中,记者与上海市黄浦区五里桥街道海悦居民区的“网红”书记进行深入交流,将其日常工作梳理为苦、辣、酸、甜4个方面。整篇访谈没有高大上的豪言壮语,全部都是琐碎的小事,但正是这些点滴和日常打动着读者,在舆情事件多发的疫情防控期间,该作品让受众感受到基层干部的辛苦和付出,在同频共情中增加了对党和政府的信任。

美国的敌人,到底是谁?

短视频以人民日报钟声文章为支撑,让核心观点“显而不浅”“深而不涩”。俄乌冲突爆发以来,美国频频将中国设为“假想敌”,人民日报刊发数篇钟声文章回击。本作品将其中有代表性的内容,如美国一些知名学者的反驳等集中呈现。在1分35秒的时长里,灵活运用图片、音频、视频、解说等多种形式,有效传播了中国观点、中国主张。

【讽刺短剧】“海盗是美国民主治理方面的始作俑者”

“观天下”栏目创新表达方式,将2021年12月10日人民日报国际版刊发的由驻美记者撰写的通讯《美国一些专家学者研究认为——“海盗规则对美国民主发展具有极大影响”》,进行深度开发,改编成讽刺短剧《“海盗是美国民主治理方面的始作俑者”》,采用柯南和海盗的角色扮演设计,层层调查美国海盗规则与美式民主的渊源,让受众更好地理解美国实施强盗规则的本质。这部嘲讽美式民主的作品既有严谨的逻辑,又有趣味横生的剧情,做到了“别开生面”“入木三分”。

零时差Talk | 又拿“中国制造”说事儿,美国政客被打脸!

中英文真人动画互动视频作品《零时差Talk | 又拿“中国制造”说事儿,美国政客被打脸!》,用两个虚拟人物——“口罩妹妹”和“椅子兄弟”吸引观众眼球,通过他们的“现身说法”,极具讽刺地揭露出美国政客从歪曲事实“甩锅”中国到反对“中国制造”,说到底是为了给自己执政不力找借口的本质。视频中案例、数据等内容丰富,记者的观点鲜明客观且有说服力,起到先声夺人之效。

“青春正好 不负韶华”双语系列视频

作品包括10集双语纪录片和22张海报,在共青团成立100周年之际推出,旨在展示中国青年对五四精神的传承。视频挑选高铁列车长、致富带头人、“大国重器”研发人员、京剧传人等一线中国青年优秀代表,讲述其刻苦奋斗、勇敢追梦的故事,时代色彩浓郁,青春气息强烈。系列产品全网覆盖受众超过3亿人次,在脸谱、推特等海外社交媒体平台和多家国外主流媒体网站上发布,也得到包括巴基斯坦《每日邮报》、柬埔寨《亚太时报》等海外多家媒体的转发推荐。

“金台访谈录之青年向上”系列融媒体评论

本产品是为庆祝2022年五四青年节而制作的,采用了1期预告、1期混剪、4期正片的“套餐”形式。作品选择视频拍摄对象优中选优,从30人的大名单中最后选取冬奥冠军高亭宇、“北京面人郎”传承人郎佳子彧、星空摄影师叶梓颐、做外卖骑手的退伍兵高丰等4人,他们不仅有好故事,而且有很强的精神力量,展示了新时代中国青年对成长的理解、对青春的体悟,对青年受众有感染力、感召力。

《梦想电台》第四季“中国新青年”

作品采用“记者一线体验+现场评述”的形式,推出视频、深度报道、手绘海报等多种形式,并借鉴微综艺节目,尝试纪实体验类拍摄手法,在互动共情中展示当代中国青年奋进新时代的精气神。

我眼中青春最好的样子

本作品在2022年五四青年节当天推出,制作者邀请隋文静、韩聪、武大靖、任子威、高亭宇五位冬奥会冠军讲述他们的青春奋斗故事。视频从第一秒开始就引人入胜,片尾运动员说出的话——“这是我们眼中青春最好的样子,你们呢?”——更是加强了与观众的互动,大大增加了作品的亲和力。视频采用Vlog记录与TED演讲相结合的形式,通过昂扬向上的基调,感染了千万网民。

一分钟数读美丽中国建设

党的十八大以来,美丽中国建设迈出重大步伐,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美丽中国正在不断变为现实。人民网理论频道联合人民日报理论部“言之有理”融媒体工作室推出创新图解产品,对重要理论文章进行“二次传播”。该系列图解均选取人民日报理论版刊登的重磅理论文章,通过对重磅理论著作的视觉化呈现,实现提纲挈领、简洁明晰,帮助读者一图读懂重大理论作品。

天空日记:3000多张照片记录8年蓝天之增

作品选题来自于人民日报文章《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中的一个感人案例——石家庄老人王汝春坚持8年每天早上拍摄同一片天空,蓝天照一年比一年多。视频以小切口制作,实现多层次、立体化、排浪式传播效果——先是视频刷屏,冲上微博热搜榜,被全网置顶转发;经过编译,在人民日报脸书、推特英文账号等进行多语种推送;人民日报和生态环境部联合开展“晒晒我的‘家乡蓝’”摄影作品征集活动,并用两个专版选登优秀作品,实现“报—网—报”深度互动之效,是报网融合在创意互动方向上的一次创新。

“晒晒我的‘家乡蓝’”摄影作品征集和传播活动

蓝蓝天工作室和人民网联合开展“晒晒我的‘家乡蓝’”摄影作品征集和传播活动,给广大网友提供一个展示蓝天之美、讲述生态故事的平台。活动取得丰硕成果:蓝蓝天工作室推出8篇系列专题报道,人民日报“绿色”版刊发整版报道《晒晒我的“家乡蓝”》,“视觉”版推出蓝天照片专版《我们的天空相册》。人民网海外社交媒体平台开设#Hello from China#话题,人民网法人微博持续运营#打卡蓝蓝天#话题,对征集的优秀作品进行展示。这些作品形态多样、产品多元,在报网端微各渠道的总阅读量超过2亿,引发众多网友积极参与投稿。

“光伏海洋”能放羊

视频从牧民索南卓玛在光伏园放羊一事切入,通过当地牧民、基层站长、一线工人的群体记忆,讲述了青海海南州荒漠变绿洲的感人故事。作品采用小切口的形式,用贴切的文字和生动的图片、视频,将光伏发电、生态保护、脱贫致富的大主题,作出“个体化、温情化、影像化”呈现,折射出基层民生的大发展。视频与人民日报视觉版进行联动,是文字、摄影和新媒体记者联合在海拔3000米的高原上跑出来的作品。作品发布24小时内阅读量超百万,引起网友广泛共鸣。

“向往的村落”随手拍征集活动

2022年是我国开展传统村落保护工作10周年,总编室和人民网共同发起#向往的村落#图片征集活动,围绕不同主题分阶段推出图片报道,呼吁更多人关注传统村落保护。许多优质原创话题多次登上微博热搜要闻榜。如《了不起的传统手艺》中的“非遗苗绣”、《中国古建筑的几何美学》中的“传统民居”、《这些诗句突然有画面了》里面安静唯美的村庄一景……这些作品创意新颖、内容丰富,呈现形式不拘一格,网友深受触动,很多留言都表达了对乡愁的感慨和文化传承的决心。

水墨动画《民法典成语新说》

本产品用讲故事的形式普及法律知识,让受众在具体情境中加深对法律的理解,实现了“有意义”与“有意思”的水乳交融。产品中的5个短视频,采用我国历史文化中的小故事作为叙事结构,用“祸从天降”“信誓旦旦”“三人成虎”等成语,巧解民法典中关于高空坠物、离婚冷静期等热点法律政策。视频中的网言网语增强了话语传播的表达力和感染力,水墨画、古风音乐、成语等传统文化要素与动画、虚拟蓝箱技术等手段结合的表现形式,则实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艺术技艺的融合。

古乐新声越千年

视频在第46个国际博物馆日之际推出,深化了主题价值。视频所呈现的是河南博物院华夏古乐团用9种中国古乐器,全新演绎《孤勇者》这一当今青少年喜爱的曲目,古风乐曲清新典雅,得到受众热烈点赞。人民网及时配发评论,微博、微信加大传播力度。该作品古为今用,创新表达,有效激发中国人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自信。

“山乡·书香”融媒体系列报道

这套组合产品,包括纸媒、海报、视频、微纪录片等多组线上产品,也包括多场线下公益活动,实现策采编发各个环节深度融合。系列报道在第27个世界读书日推出,围绕关注乡村孩子、关注农村阅读主题,纸媒报道刊发记者深入基层一线探寻乡村阅读推广的地区经验;互动视频邀请叶嘉莹、张桂梅等7位文化界、教育界名人与远方的孩子跨屏互动录制视频,助力共读;微纪录片《有间书屋等你来》,依托纸媒稿件内容选题,讲述长江江心岛上的小镇里,一间乡村书店帮助村民和孩子看到更大世界的故事。

新年开训!人民日报记者带你直击火热练兵场

视频作品《新年开训!人民日报记者带你直击火热练兵场》,通过航拍、俯拍、特写等多机位的现场视频画面拍摄实录,以融媒体视频报道的方式清晰直观地全景呈现来自天南海北多个军兵种、多支部队聚焦实战、训练有素的壮阔画面以及全军官兵斗志昂扬的训练状态。作品画面清晰、剪辑节奏适当,通过人民网PC端、微博、微信、抖音等融媒体平台实现良好传播效果。

采访本上的中国力量

在第六个中国品牌日来临之际,人民日报社研究部等6部门联合制作此作品,海外版、经济社会部、国际部、新媒体中心等部门的记者,通过重新梳理采访本上的记录内容,畅谈中国品牌的“三个转变”,讲述采访过程中印象深刻的中国品牌故事,彰显中国力量。作品角度独特,记者以自身亲历讲述经济发展的故事,有较强说服力。人民网微信在品牌日首发后,人民日报客户端首页推荐,人民日报国际部新媒体和中央厨房等平台大力推广,引发网友对中国品牌高质量发展的热情讨论。

“退休潮”真的来了吗?

围绕前一段时间不断引发焦虑的退休潮问题,“海叔聊经济”工作室采访权威专家,通过详实数据和清晰说理,向公众介绍了我国退休人群规模、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制度准备与物质积累这三个核心问题,成为众多媒体有关退休话题讨论中的独家权威声音,也成为后续各类报道转载引用的主要来源。选题契合热点,文字可读性强,分析解读深入,刊发后400多家网站转载,起到了积极引领社会舆论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