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粮食安全视角下长三角耕地利用格局变化及预测分析

2023-03-14曹宗龙刘锦洋

安徽农学通报 2023年2期
关键词:长三角安徽省态度

曹宗龙 刘锦洋

(1江苏苏地仁合土地房地产资产评估测绘造价咨询有限公司,江苏南京 210000;2安徽师范大学地理与旅游学院,安徽芜湖 241000)

“十三五”规划提出,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坚守耕地红线,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1]。耕地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石,一方面要保证耕地的数量,另一方面要提高耕地的质量[2]。中国的耕地变化一直以来备受关注[3],国内外学者基于遥感影像、“3S”技术等[4],将耕地保护与利用与景观格局、生态脆弱性、生物多样性、耕地破碎性、耕地生态安全[5]等领域相交互,通过构建预测模型、驱动力分析[6]等,形成了相对完善的评价体系[7]。作为六大世界级城市群之一的长三角,不仅是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平台,也是重要的粮食基地,但当前对于长三角耕地变化的研究仍相对较少。本文从面积、形态、类型、格局、预测对长三角耕地进行研究,为长三角粮食安全、耕地保护等相关政策制定提供支撑。

1 研究区概况与数据来源

1.1 研究区概况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简称长三角城市群),位于长江入海之前的冲积平原。长三角城市群面积仅占全国总面积2.3%,却拥有2.25亿人口,并贡献了全国25%左右的GDP。

长三角城市群是“一带一路”与长江经济带的重要交汇地带,在中国国家现代化建设大局和开放格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

长三角作为六大世界级城市群之一,是中国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平台、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长三角城市群要建设面向全球、辐射亚太、引领全国的世界级城市群,建成最具经济活力的资源配置中心、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高地、全球重要的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中心、亚太地区重要国际门户、全国新一轮改革开放排头兵、美丽中国建设示范区。

1.2 数据来源

该研究采用GLOBELAND 30数据,对长三角2000、2010、2020年土地利用数据进行拼接、裁剪、融合等相关处理(图1)。

图1 长三角2000、2010、2020年土地利用

2 方法与模型

2.1 耕地利用动态度

耕地动态度可表征某个时段研究区或格网内耕地变化幅度与速度[8]。计算公式:

式中,Sa、Sb分别为研究期初与期末的耕地面积(km2);T为研究时间,当T设定为年时,K为研究时段的耕地面积动态度。

2.2 景观格局指数法

利用景观分析软件Fragstats 3.3软件从景观水平对土地利用景观格局进行分析,得出不同时期的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和变化趋势[9]。选用6种具有代表性的景观指数:景观面积(TA)、拼块所占景观面积的比例(PLAND)、最大斑块所占景观面积的比例(LPI)、平均分维数(FRAC_MN)、分离度(SHLIT)、聚合度(AI)。

(1)拼块类型面积(TA),单位:hm2,范围:TA>0。

描述:TA等于一个景观的总面积,除以10 000后转化为hm2。

(2)拼块所占景观面积的比例(PLAND),单位:%,范围:0<PLAND≤100。

描述:PLAND等于1个街区类型的总面积占总景观面积的百分比。当其值趋近于0时,表明该地块类型在景观中非常罕见。当其值为100时,表示整个景观仅由1种地块构成。

(3)最大斑块所占景观面积的比例(LPI),单位:百分比,范围:0<LPI≤100。

描述:LPI等于斑块类型中最大斑块所占景观总面积的百分比。

(4)平均分维数(FRAC_MN),单位:无,范围:1.0≤FRAC_MN≤2.0。

公式描述:D=2ln(P/4)/ln(A),D表示分维数,P为斑块周长,A为斑块面积。D值越小,表明斑块形状越简单,D值的理论范围为1.0~2.0,1.0代表形状最简单的正方形斑块,2.0表示等面积下周边最复杂的斑块。

(5)分离度(SHLIT),单位:%,范围:0<SHLIT≤100。

描述:SPLIT等于景观面积的平方除以所有斑块面积的平方之和,其中这些斑块属于相关斑块类型。

(6)聚合度(AI),单位:%,范围:0<AI≤100。

描述:AI等于分裂类似邻接的所有类型,包括相关的块类相似的邻接的最大数量可能包括相关的地块类型,乘以之和的比例值的这种类型的景观组成,最后乘以100%。

3 结果与分析

3.1 长三角耕地利用变化分析

由表1可知,长三角2000年耕地总面积为19 764 321 hm2,2010年为19 131 997 hm2,2020年为17 571 185 hm2。从2000年至2010年长三角耕地减少632 324 hm2,而自2010年到2020年长三角耕地减少1 560 812 hm2,由此可见。2000—2020年,长三角耕地数量持续减少,尤其2010—2020年,长三角耕地数量大幅度减少。

结合表1、图2、图3可知,2000年安徽省耕地总面积为8 326 144 hm2,2010年为8 201 182 hm2,2000—2010年安徽省的耕地动态度为-1.50%,而2020年安徽省的耕地数量为7 952 145 hm2,2010—2020年安徽省的耕地动态度为-3.04%。安徽省作为长三角中耕地面积的最大的省份,对粮食安全起到重要的作用。整体上来看,安徽省耕地数量虽然持续下降,但下降幅度变化不大,耕地利用动态度呈低强度减少。耕地在空间上的变化主要体现为城市扩张,耕地减少(图4)。

图4 安徽省3期耕地分布

表1 长三角耕地数量 单位:hm2

图2 2000—2010年耕地利用动态度

图3 2010—2020年耕地利用动态度

江苏省2000年耕地总面积为7 511 408 hm2,2010年江苏省耕总面积为7 237 584 hm2,2000—2010年江苏省的耕地动态度为-3.65%,而2020年江苏省的耕地数量为6 482 350 hm2,2010—2020年江苏省的耕地动态度为-10.43%。整体上看,江苏省耕地数量不断下降(图5),且2010—2020年耕地数量减少较大,耕地利用动态度呈中强度减少。

图5 江苏省3期耕地分布

浙江省2000年耕地总面积为3 465 255 hm2,2010年浙江省耕总面积为3 309 669 hm2,2000—2010年浙江省的耕地动态度为-4.49%,而2020年浙江省的耕地数量为2 811 009 hm2,2010—2020年浙江省的耕地动态度为-15.07%。整体上看,浙江省耕地数量不断下降(图6),耕地利用动态度呈不断扩大趋势,2010—2020年耕地数量减少十分明显,耕地利用动态度呈高强度减少。

图6 浙江省3期耕地分布

上海市2000年耕地总面积为461 514 hm2,2010年上海市耕地总面积为383 562 hm2,2020年上海市耕地总面积为325 681 hm2。上海市耕地数量较少,主要承载经济功能。整体上看,上海市耕地数量减少(图7),但耕地利用动态度呈微强度增加。

图7 上海市3期耕地分布

由图8可知,耕地的减少形态主要有以下方面:以上海市为首的耕地炸裂式减少;以长江经济带临岸城市,沿长江呈带状式减少;以快速发展的合肥市、宁波市为首的耕地星状式减少。这可以看出耕地的减少形态主要与经济的发展息息相关。2000—2020年,耕地的减少主要集中在长江沿岸、沿海城市以及掌握优质资源快速发展的城市,发展导致城市扩张,耕地减少。

图8 长三角耕地变化

3.2 长三角耕地转移矩阵分析

2000—2010年,长三角耕地未发生变化的面积为18 007 381 hm2,耕地主要向建设用地、林地、水域方面转移。同时,林地、水域、建设用地向耕地转移的数量也较大。通过转入转出的数据进行对比,林地、草地、建设用地由耕地转出数量大于转入耕地数量。水域、未利用地转入数量大于转出数量。整体上看,林地、草地、未利用地,转入和转出量基本趋于平衡。水域转入耕地数量较大于转出数量,而耕地转入建设用地数量明显大于建设用地转入数量,差额为665 187 hm2,转移数量显著。由此可见,2000—2010年,主要是由耕地向建设用地方面转移,具体见表2。

表2 2000—2010年耕地转入转出 单位:hm2

2010—2020年长三角耕地未发生变化的面积为16 297 373 hm2,耕地主要向建设用地、水域、林地、草地方面转移。建设用地、林地、水域向耕地转移的数量也较大。通过转入转出的数据进行对比,林地、草地、水域、建设用地,由耕地转出数量大于转入耕地数量。仅未利用地转入耕地数量大于转出数量,且数量较少,这也体现了耕地整体向其他地类转移,意味着耕地数量大幅度减少。整体上看,草地、未利用地,转入和转出量基本趋于平衡。林地、水域、建设用地由耕地转出数量均较明显大于转入耕地数量。尤其是建设用地,差额为1 306 391 hm2,较2000—2010年的净转出量也明显提升。由此可见,2000—2020年,主要是由耕地向建设用地方面转移。尤其是2010—2020年,转移数量十分明显,具体见表3。

表3 2010—2020年耕地转入转出单位:hm2

3.3 长三角耕地景观格局分析

基于GLOBELAND 30中2000、2010、2020年3期土地利用数据,将其放到Fragstats 3.3中class层级进行处理,选用6种具有代表性的景观指数:景观面积(TA)、拼块所占景观面积的比例(PLAND)、最大斑块所占景观面积的比例(LPI)、平均分维数(FRAC_MN)、分离度(SHLIT)、聚合度(AI)[5],得到2000、2010、2020年关于耕地的相关景观指数。

耕地景观规模主要是研究景观面积(TA)、拼块所占景观面积的比例(PLAND)、最大斑块所占景观面积的比例(LPI)。从表4可以看出,2000—2020年长三角耕地景观面积(TA)、拼块所占景观面积的比例(PLAND)都在不断下降,耕地景观数量减少,同时所占比例减少。最大斑块所占景观面积的比例(LPI)也在不断下降。这表现为长三角耕地的规模经营正在不断削弱,集约利用耕地、保护利用耕地有待加强。

耕地景观分离度主要是研究分离度(SHLIT)、聚合度(AI)。从表4可以看出,2000—2020年长三角耕地聚合度(AI)不断下降,而分离度(SHLIT)正不断上升。这表现为长三角耕地的细碎化程度不断上升,耕地正在被拆分为更细小的地块,耕地处于不断离散状态。

景观形状指数主要研究平均分维数(FRAC_MN)。从表4可以看出,2000—2020年长三角耕地平均分维数(FRAC_MN)不断下降,逐渐向1.0趋近,这表明长三角耕地的形状特征变得更加简单,耕地斑块向正方形斑块趋近。

表4 耕地景观格局变化

3.4 长三角耕地预测分析

根据2000、2010、2020年长三角耕地分布数据,对长三角3期耕地进行质心提取,2000年长三角的耕地质心在南京市的建邺区,位于长江以南。2010年长三角耕地重心转移至南京市浦口区中东部边缘,并由长江以南转向长江以北。2020年继续向西北部转移,转移至南京市浦口区中部。根据2000、2010、2020年3期数据进行二阶拟合分析,得到2030年耕地重心的经度为118.463 631°,纬度为32.121 696°(图9)。

图9 长三角耕地预测

预测2030年长三角耕地重心可能转移至安徽省滁州市南谯区(图10)。整体上看,长三角耕地重心一直向西北方向转移,由长江以南转移至长江以北。至2030年长三角耕地重心可能由江苏省转移至安徽省,由南京市转移至滁州市。东南方向耕地减少较快,导致整个耕地格局不断向西北方向进行转移,并跨过长江。

图10 长三角耕地重心转移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长三角耕地呈北方高、南方低的格局,与长三角地形分布格局基本一致;主要是由耕地转向建设用地,耕地利用动态度呈先增加后减少的变化趋势。耕地减少形态主要分为炸裂式、带状式、星状式。耕地规模经营减弱,碎片化程度不断上升,但耕地形状变得更加简单、规整。耕地重心由长江以南转向长江以北,从南京建邺区转向浦口区,未来可能会由江苏省南京市转向安徽省滁州市。

4.2 建议

长三角耕地数量不断减少,今后应更加严格征地政策,平衡好城市扩张、经济发展与粮食安全的关系。加强耕地的规模经营,使耕地更加集约利用,减少经营成本。未来的耕地重心可能会由江苏省南京市转向安徽省滁州市,耕地重心向西北方移动,安徽省和江苏省作为粮食大省,加强耕地保护尤其重要。

猜你喜欢

长三角安徽省态度
成长相册
紧扣一体化 全面融入长三角
安徽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
安徽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
安徽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
“首届长三角新青年改稿会”作品选
夏天好烦 懒也能穿出态度
态度决定一切
长三角瞭望
长三角瞭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