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4种杀虫剂对花椰菜甜菜夜蛾和斜纹夜蛾的防治效果

2023-03-14戴旭东

安徽农学通报 2023年2期
关键词:斜纹乙基甜菜

戴旭东 翟 勤

(1和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安徽和县 238200;2和县植保植检站,安徽和县 238200)

甜菜夜蛾(Spodoptera exiguaHübner)属鳞翅目夜蛾科,是为害多种农作物的重要害虫,此虫在我国南北各省均有发生,以长江流域及以南省份发生普遍[1]。甜菜夜蛾食性杂,其幼虫取食的寄主范围涉及30余科130余种植物,如玉米、棉花、甜菜、芝麻、花生以及多种蔬菜作物[2]。在蔬菜中,受害最重的是十字花科蔬菜和豆科蔬菜。甜菜夜蛾以幼虫为害,低龄幼虫在叶背群集结网食害叶肉,蔬菜叶片仅剩1层表皮和叶脉,呈窗纱状;高龄幼虫吃叶成孔洞或缺刻,严重时除主脉外,全叶皆被吃尽。作物幼苗期受害,常导致缺苗断垅。甜菜夜蛾3龄以上的幼虫还可钻蛀青椒、番茄果实,造成落花、落果[3]。

斜纹夜蛾(Spodoptera lituraFabricius)属鳞翅目夜蛾科,是另一种主要的农业害虫。斜纹夜蛾分布遍及全国,以长江流域各省受害严重。斜纹夜蛾食性很广,目前已知的寄主植物达到99科290多种[4]。在蔬菜中,斜纹夜蛾喜食甘蓝、白菜、花椰菜、豆类、瓜类、茄子、辣椒、番茄等,但以十字花科蔬菜受害最重[1]。斜纹夜蛾以幼虫为害,为害状与甜菜夜蛾相似,低龄幼虫取食叶肉,受害叶仅留表皮;高龄幼虫吃叶成缺刻,严重时叶片仅剩主脉;还可钻蛀甘蓝的心球,将内部吃空,引起腐烂,使甘蓝失去食用价值[2-3]。

和县位于安徽省东部、长江北岸,隶属于安徽省马鞍山市,是传统的蔬菜生产大县,素有“长江中下游最大菜园子”之称[5]。近年来,和县先后被认定为全国首批无公害蔬菜生产示范基地县、全国首批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国家级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等[6]。在和县地区,甜菜夜蛾和斜纹夜蛾常在十字花科蔬菜上混合发生,加之设施农业的发展为2种害虫提供了寄主和越冬场所,导致2种害虫在局部菜田频繁暴发。在害虫暴发阶段,化学防治是迅速压低虫口数量的有效措施[7]。但是,菜农频繁用药、乱用药现象比较普遍,导致一些杀虫剂对甜菜夜蛾和斜纹夜蛾的防效降低。同时,一些传统高毒、高残留杀虫剂已经不适应当前“绿色蔬菜”的市场需求,在蔬菜生产和害虫防治中亟需寻求高效、低毒、低残留的杀虫剂品种。因此,为寻找对和县地区十字花科蔬菜上甜菜夜蛾和斜纹夜蛾有较好控制效果的高效低毒防治药剂,本试验测定了34%乙基多杀菌素·甲氧虫酰肼悬浮剂、60 g/L乙基多杀菌素悬浮剂、200 g/L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和25 g/L联苯菊酯乳油共4种药剂对花椰菜田2种害虫的田间防治效果,以期为这2种夜蛾科害虫的合理化学防治提供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试验地设在安徽省和县历阳镇蔬菜科技示范园大棚内,供试作物为花椰菜,品种为“高宝山65天”。试验田地势平坦,土壤质地为壤土,pH 6.8,有机质含量18.3 g/kg,肥力中等。所有试验小区的栽培和水肥管理条件一致,各小区在试验前30 d均未使用任何杀虫剂、杀菌剂和除草剂。

1.2 供试药剂

供试杀虫剂为34%乙基多杀菌素·甲氧虫酰肼悬浮剂、60 g/L乙基多杀菌素悬浮剂、200 g/L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和25 g/L联苯菊酯乳油,药剂信息详见表1。

表1 供试药剂及其用量

1.3 试验设计

试验共设5个处理,详见表1。其中处理A、B、C和D分别为34%乙基多杀菌素·甲氧虫酰肼悬浮剂360 mL/hm2(折合有效成分用量122.4 g/hm2)、60 g/L乙基多杀菌素悬浮剂600 mL/hm2(有效成分用量36 g/hm2)、200 g/L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150 mL/hm2(有效成分用量30 g/hm2)和25 g/L联苯菊酯乳油1 500 mL/hm2(有效成分用量37.5 g/hm2),处理E为清水对照。各处理小区面积均为20 m2,随机区组排列,每个处理设3次重复。各药剂均按450 kg/hm2的对水量稀释。当甜菜夜蛾和斜纹夜蛾低龄幼虫在供试作物上普遍发生时施药,整个试验期间共施药1次。施药以叶面喷施为主,使用电动喷雾器对叶片正反面均匀喷雾,每小区喷施药液量约为0.6 L。喷雾器为科农3WBD-20型电动喷雾器,扇形喷头,工作压力0.15~0.40 MPa,工作电压12 V。施药当天天气多云转晴,气温11~23°C,施药后14 d内未出现反常气候。

1.4 调查方法

参考刘继荣[8]的方法进行调查。施药前,分别在各小区定点选取10株花椰菜,调查整个植株上甜菜夜蛾和斜纹夜蛾的各龄期幼虫数,作为虫口基数;施药后第3、7和14天分别调查残存活虫数。供试药剂的防治效果使用以下公式计算:

虫口减退率(%)=[(对照区虫口数–处理区虫口数)/对照区虫口数]×100

防治效果(%)=[(处理区虫口减退率–对照区虫口减退率)/(100–对照区虫口减退率)]×100

1.5 数据处理

调查数据采用WPS Office 2019版软件进行处理,使用DPS数据处理系统v9.05版软件进行统计分析。不同处理组之间的药剂防治效果经反正弦平方根转换后,使用用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OVA)和Duncan氏新复极差法进行差异显著性比较。

2 结果与分析

2.1 对甜菜夜蛾的防效

4种杀虫剂对甜菜夜蛾的田间防治效果如表2所示。药后3 d调查,处理A、B和C的防效分别为92.05%、91.52%和88.17%,显著高于处理D的防效80.25%。药后7 d调查,处理A、B和C的防效分别为94.02%、93.84%和92.07%,同样显著高于处理D的防效69.40%。药后14 d,处理A、B和C的防效仍维持在95.14%、90.29%和91.66%,而处理D的防效仅为60.89%。

表2 供试药剂对甜菜夜蛾的防治效果 单位:%

2.2 对斜纹夜蛾的防效

4种杀虫剂对斜纹夜蛾的田间防效见表3。药后3 d调查,处理A、B和C的防效分别为93.15%、87.51%和90.09%,显著高于处理D的防效77.36%。药后7 d调查,处理A、B和C的防效为83.53%~96.52%,而处理D的防效降至65.49%。药后14 d,处理A、B和C的防效为88.93%、92.74%和86.04%,而处理D的防效最低,仅为58.11%。

表3 供试药剂对斜纹夜蛾的防治效果 单位:%

2.3 安全性

药后3、7和14 d观察,与清水对照组相比,药剂A、B、C和D处理组的作物生长均正常,未观察到有药害发生,表明4种供试药剂在试验剂量下对花椰菜的安全性均较好。

3 结论与讨论

本试验研究了4种杀虫剂对花椰菜甜菜夜蛾和斜纹夜蛾的田间防效。结果表明,供试药剂在试验剂量下对作物均安全,其中以34%乙基多杀菌素·甲氧虫酰肼悬浮剂、60 g/L乙基多杀菌素悬浮剂和200 g/L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对2种害虫的防效较好,因此这3种药剂可以在甜菜夜蛾和斜纹夜蛾的田间防治中推广使用。而25 g/L联苯菊酯乳油的防效较差,不建议用于防治甜菜夜蛾和斜纹夜蛾。

在农业害虫防治中,将不同作用机理的杀虫剂进行合理轮用,是提高防治效果和延缓抗药性产生的有效方式。本试验所用的4种杀虫剂具有不同的作用机制,乙基多杀菌素是基于多杀菌素开发的1种杀虫剂,属大环内酯类,其作用靶标是昆虫的烟碱型乙酰胆碱受体(nicotinic acetylcholine receptor,nAChR)[9]。甲氧虫酰肼属于昆虫生长调节剂类杀虫剂,其作用机制是模拟昆虫蜕皮激素的作用,竞争性结合于昆虫的蜕皮激素受体,干扰昆虫的蜕皮过程[10]。氯虫苯甲酰胺的作用靶标是昆虫的鱼尼丁受体(ryanodine receptor,RyR),扰乱昆虫细胞中的钙离子平衡,导致昆虫瘫痪死亡[11]。联苯菊酯属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作用机制为干扰昆虫的电压门控钠离子通道(voltage-gated sodium channel,VGSC),进而影响昆虫的神经系统[12]。该试验结果表明,34%乙基多杀菌素·甲氧虫酰肼悬浮剂、60 g/L乙基多杀菌素悬浮剂、200 g/L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对甜菜夜蛾和斜纹夜蛾的防治效果较好。因此,为延缓2种害虫抗药性的形成,可将这3种药剂在防治中轮换使用。

虽然化学农药能够在害虫暴发初期迅速压低虫口数量,但长期使用或超剂量使用仍然会带来害虫抗药性上升、防效下降等负面问题。此前的一些报道表明,陕西、河南、江苏和浙江部分地区的甜菜夜蛾种群对氯虫苯甲酰胺的抗性达到数百倍[13];浙江和海南部分地区的斜纹夜蛾种群也对乙基多杀菌素产生抗性,对甲氧虫酰肼的敏感性也逐年下降[14-15]。

因此,在甜菜夜蛾和斜纹夜蛾的防治中,应当整合农业防治、理化诱控和生物防治等措施,减少化学农药使用量,大力发展绿色防控,以提升蔬菜品质,实现蔬菜产业健康发展。

猜你喜欢

斜纹乙基甜菜
斜纹软呢新姿
甜菜应答盐胁迫的RING型E3连接酶基因的鉴定与分析
辣椒甜菜,各有所爱
新疆产区有机甜菜栽培技术探讨
硫酸锌电解液中二(2-乙基己基)磷酸酯的测定
2-羧乙基苯基次膦酸的胺化处理及其在尼龙6中的阻燃应用
EcR-RNAi和印楝素处理斜纹夜蛾幼虫诱导腹足发育受阻表型
双[2-(5-硝基-2H-四唑基)-2,2-二硝乙基]硝胺的合成与量子化学计算
结构用单板层积材的斜纹承压力学性能
二二三团甜菜主要病虫害发生特点及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