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摘星星的老师

2023-03-13林靖雯

小火炬·阅读作文 2023年9期
关键词:海潮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航天员

林靖雯

有这么一群人,指引你仰望星空,给予你追光的勇气,教会你用一笔一画书写人生轨迹——这就是老师。教师节来临,你的心中想起了哪位老师?

有这么一位老师,他用自身经历向学生证明,仰望星星的人,也可以上天摘星,成为更多人眼中的“星星”。他就是神舟十六号航天员桂海潮,也是“厉害到上天”的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教授兼博士生导师。

作为我国航天员队伍的“新成员”,桂海潮的身份备受关注。“31岁就成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博士生导师?这不是开玩笑吧?”“非军人也能当航天员?戴眼镜也能上太空吗?”你没有看错,他的传奇人生并非虚构,故事还要从头说起。

坚韧不拔的“追梦人”

小时候,我们都梦想过长大后要当一名太空人。17岁的桂海潮也不例外。2003年,当桂海潮从校园广播里听到神舟五号飞船升空的新闻时,他就在心中默默许愿:“希望有一天,我也能飞上太空。”怀着这份梦想,他在高考时以县城理科第一名的成绩,考上了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宇航学院飞行器设计与工程专业。

当你兴致勃勃地探究他的学生时代,想看看“天才是怎样炼成”时,你会发现……这里只有一名勤奋刻苦的普通学子。

小学老师对他的印象是“非常喜欢提问”,总有些问题让人意想不到,连老师也答不上来。在高中老师那里,我们还见到一个“时间管理小能手”:“吃饭他总是错开高峰,平常洗漱的间隙也在学习,就连熄灯后还打着手电筒在学。”

凭借着这股韧劲,桂海潮向着大山外的世界,向着无穷的神秘宇宙,迈出了人生的一大步。整整9年,他从本科一路攻读至博士学位,留洋闯荡3年后毅然归国,选择与12年前的那个少年并肩而立——去北航。

勇敢追梦的“跨界练习生”

为了实现“当太空人”的梦想,练习多年的桂海潮,终于在2018年等来了向梦想更进一步的契机——中国科学院发布了关于空间站载荷专家选拔工作的通知。什么是载荷专家?简单来说,就是指在空间站进行各项专门科学实验的科学家,担负着开展大量科研工作的重要使命。每每回忆起这件事,桂海潮的脸上依然难掩激动之情:“我梦想着有一天能把自己热爱的科研工作搬到太空去,于是我毫不犹豫地报了名。”经过3年的筛选与淘汰,他从2500人里脱颖而出。

我们知道飞行员是不被允许戴眼镜的,那么作为选拔标准更高的航天员,桂海潮又怎么可以戴呢?

其实,随着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发展,航天员任务不同,选拔标准也不同。作为中国空间站的首位載荷专家,桂海潮担负着在空间站开展大量科学实验的重要使命。因此,对于视力的要求没那么严格,低度近视是符合标准的。

不过,在飞行任务的上升阶段,飞船里会出现火箭震动、过载等复杂情况,航天员如果佩戴框架眼镜,可能会导致碰撞等问题,所以在这个阶段一般是佩戴隐形眼镜。

从老师到航天员,从三尺讲台迈向浩瀚的“星光大道”,桂海潮将“跨界”进行到底,走出了“我命由我不由天”的气魄。

除了勇敢,还有什么支撑着桂海潮从山村一隅飞向太空呢?那就是常年运动的强健体魄。为了实现飞天梦想,多年来,桂海潮在深扎科研之余,一直保持着锻炼的习惯,包括长跑、骑车、游泳等多项运动。

在入选航天员后,他依然不断挑战自我,通过自己的摸索悟出一套方法:循序渐进地训练,针对自己的弱项加练。渐渐地,他在长跑、闭眼单脚站立、台阶测试等体能训练项目中的最终成绩都从良好变成了优秀。

此时的桂海潮,完成了从人民教师到国家航天员的华丽转身,从“追梦人”变成了“圆梦人”。

知识加油站

按照航天员训练大纲,第三批航天员需要开展八大类、百余项的训练。在短短两年多的时间里,要完成系统的学习和训练,对桂海潮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除了常规的机器训练,还有不少“极限挑战”——沙漠野外生存训练:负重步行5千米,穿过沙漠到达目的地,在完成规定任务的同时独立生存两天;睡眠剥夺实验:在密闭环境中单独待72小时且不能睡觉,同时要保持心理和情绪状态稳定……

光是看着文字描述,你是不是就已经感到了巨大的压力?但也正是因为这些训练,航天员对未来长期的太空生活和工作有了生理,心理上的一个建设,才能够更好地面对未知的挑战。

同学们,新的学期开始了,笔不妨握得更稳些,梦不妨做得再大些,且去努力,且去咬定不放,别不敢。毕竟6岁时躺在山坡上放牛看星星的孩子,36岁时真的去天上摘星星了。

猜你喜欢

海潮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航天员
写给航天员的一封信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征稿简则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征稿简则
春节前写给航天员的一封信
柳永·望海潮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征稿简则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征稿简则
我要当航天员
来吧,少年航天员
望海潮·八里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