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三方通融”推进地方音乐 非遗校园传承的实践研究

2023-03-12刘洁

艺术评鉴 2023年22期
关键词:遗传校园社区

刘洁

【摘   要】本文以“三方通融”理念为框架,探讨了学校、社区和文化机构在地方音乐非遗校园传承中的合作与共融。文章首先分析了地方音乐非遗校园传承的现状,指出了其优势和不足。其次提出了学校、社区和文化机构在推动地方音乐非遗传承方面的策略,强调了制定规划、创造文化氛围、提供资源支持、加强专业培训等方面的措施。最后通过对学生参与度和传承效果的评估,提出解决资源分配和传承机制不完善等问题的建议。

【关键词】“三方通融”  地方音乐  非遗  校园传承

中图分类号:J6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23)22-0116-06

随着社会的发展,地方音乐非遗的传承面临多方面的挑战。本文旨在通过“三方通融”理念,探索学校、社区和文化机构的合作模式,推动地方音乐非遗在校园中的传承。

一、“三方通融”理念解析

(一)“三方通融”的概念

“三方通融”理念强调学校、社区和文化机构之间的多方合作与共融,它源自传统文化中的合作与共融观念。在文化传承中,这一理念体现为不同利益相关方相互协作,共同推动文化传统的传承与发展。这一理念强调将学校、社区和文化机构三者的独特资源与优势有机整合,形成合力,从而促进文化传统在各个层面的传承。

(二)地方音乐与非遗传承的协同共进

在地方音乐非遗传承中,学校、社区和文化机构三方合作的必要性在于他们各自拥有独特的资源和优势。学校提供教育平台,社区贡献地域文化资源,文化机构提供专业传承经验,三者协同合作形成合力,能更好地促进地方音乐非遗的传承工作。在校园传承中,通融原则的作用体现在各方对不同需求和利益的理解与妥协上。通过通融,各方能够形成共识,平衡各自的利益,推动非遗传承的整体推进。通融原则为校园非遗传承提供了灵活而务实的合作基础,使各方在推动非遗事业时能够协调一致。

二、地方音乐非遗校园传承现状分析

(一)地方音乐非遗校园传承的优势和不足

在校园传承地方音乐非遗的过程中,学生参与度高与文化传统传承的程度深是显著的优势。通过激发学生对非遗文化的浓厚兴趣,校园非遗传承项目成功地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学生通过亲身参与传统技艺的学习和实践,不仅增强了对非遗的认知,更激发了对传统文化的浓厚兴趣,形成了积极的文化认同感。校园非遗传承项目促进了文化传统在年轻一代中的传承。通过学生的参与,传统技艺得以传承至新一代,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注入了新的生命力。然而,校园非遗传承项目仍然面临着资源不足和传承机制不完善的问题:资源匮乏限制了项目的规模和深度,导致传承活动无法充分展开;缺乏系统性的传承机制使得非遗项目在长期发展中面临管理和持续推进的难题。这些问题需要获得更多关注和支持,以确保校园非遗传承工作能够持续稳健发展。

(二)将地方音乐非遗传承融入学科课程

将地方音乐非遗融入学科教学是校园传承的重要手段。它通过将非遗元素融入不同学科的课程中,实现跨学科的学习体验,进而提升学生对非遗的认知。

地方音乐非遗作为一项丰富的文化资源,蕴含着深厚的历史、地域和人文内涵。将非遗元素引入学科教学,不仅可以为学生提供更為生动、具体的学习内容,还可以拓展学科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例如,在历史课程中,可以通过讲解地方音乐非遗的起源和演变,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文化的传承。

将地方音乐非遗纳入校园文化活动,与学科教学相融合,可以创造更加丰富多彩的学习体验。通过举办音乐表演、非遗展览等文化活动,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既能感受到非遗文化的魅力,又能深入了解相关的学科知识。文化活动与学科教学的融合不仅能增加地方音乐非遗传承的趣味性,还能促使学生更主动地参与到非遗学科的学习中。通过设计专门的非遗学科课程,学生能更系统地学习地方音乐非遗的历史、理论、技艺等方面的知识。

三、“三方通融”推动地方音乐非遗校园传承的策略

(一)学校

1.制定地方音乐非遗校园传承发展规划

学校作为非遗传承的重要场所,在推进地方音乐非遗校园传承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为了有效推动地方音乐非遗的传承工作,学校应当制定明确的非遗传承规划,明确目标和任务,并制定相应的资源投入计划。这一过程涉及多个方面,包括规划的制定、目标的确立以及资源的合理配置。

制定地方音乐非遗传承发展规划是确保校园非遗传承工作有序开展的关键。该规划应该基于对地方音乐非遗特点的深入了解,结合学校实际情况,明确传承的范围、内容和目标。规划应当具有长远性,能够适应社会变革和学校发展的需要。通过对地方音乐非遗传承规划的制定,学校能够从整体上对传承工作进行战略部署,提高传承工作的系统性和长期性。明确目标和任务是规划的核心,也是推动地方音乐非遗传承工作的动力源泉。学校在明确目标时,需要考虑到地方音乐非遗传承的多重层面,包括文化传统的保持、学生参与度的提高、与社区合作的深化等。这些目标应当具有可操作性,能够通过具体的工作任务和指标来量化和实现。学校需要细化每一项任务的步骤和要求,以确保地方音乐非遗传承工作的推进。

资源投入是推动地方音乐非遗传承的保障。资源投入包括物质和人力两个方面。在物质资源上,学校需要充分评估非遗传承工作所需的经费、场地、器材等资源,并将其纳入学校预算体系中。在人力资源上,充足配备是地方音乐非遗传承工作的重要保障。学校需要考虑招聘专业人才、培养相关技能的教师,并建立地方音乐非遗传承团队,以确保人力资源的充足性和专业性。在资源投入计划中,学校还应该考虑到建立激励机制,以调动师生的积极性。例如,设立地方音乐非遗传承奖励机制,鼓励学生参与地方音乐非遗传承活动,提升他们对非遗的认知和热情。同时,通过提供专业培训、学术交流等方式,激发教师对地方音乐非遗传承工作的兴趣和热情,从而提高整体团队的专业水平。

2.营造有利于地方音乐非遗传承的校园文化氛围

在推动地方音乐非遗校园传承方面,学校通过举办文化活动和设立非遗传承课程等措施,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以促进非遗传承工作的有序进行。为此,学校需要考虑多个方面,包括文化活动的设计与组织、非遗传承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以及对校园文化氛围形成与维护的全方位考量。

通过举办文化活动,学校注入了更多文化元素,使师生的校园生活更加丰富多彩。这些文化活动包括音乐会、演出、展览等形式,都以地方音乐非遗为主题,将其融入学校的日常文化生活中。通过这些多样化的文化活动,学校引导师生关注非遗音乐,激发他们的兴趣与参与的热情。这项策略不仅为学校创造了独特的文化标志,也为地方音乐非遗传承工作提供了重要的舞台,使其能够更加深入人心。

设立地方音乐非遗传承课程是营造校园文化氛围的关键。这些课程覆盖非遗的历史、理论、技艺等多个方面。通过系统的学科学习,学生能够对地方非遗音乐文化有更深入的了解。非遗传承课程的设立旨在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将地方音乐非遗元素融入课程中,打破学科的界限,实现非遗与学科知识的有机融合,这种全面的课程设计有助于学生全面了解和参与到地方音乐非遗传承工作中。

在文化活动和非遗传承课程的设计与实施过程中,学校需要确保其多样性和质量。活动的设计应考虑演出、互动体验、学术讲座等形式,以满足不同师生的需求和兴趣。地方音乐非遗传承课程的教学内容要有深度和广度,既要包括实际操作的技艺培训,也要包括理论知识的传授,以确保学生全面了解地方音乐非遗传承工作。对此,学校可以设立文化活动策划团队和非遗傳承团队,由专业人员负责活动的设计、组织和实施,以提高活动和课程的专业性和影响力。

(二)社区

1.提供资源支持与合作机会

作为学校地方音乐非遗传承的重要合作伙伴,社区具有提供物质和人力资源的独特优势。通过与社区建立长期的合作机制,学校能够更好地满足地方音乐非遗传承的需要,并促进社区与学校之间的良性互动。这一合作涉及资源的共享、长期合作机制的建立,以及互利共赢的合作理念的共建。

社区可以为学校提供地方音乐非遗传承所需的物质资源,包括传承所需的场地、器材、工具等。由于社区拥有本地资源和掌握资源信息,它们与学校合作,能够为非遗传承提供必要的物质支持。例如,社区可能拥有适合非遗传承的场地;社会能够为学校提供传统技艺所需的工具和器材,从而降低学校的运营成本,促进地方音乐非遗传承工作的开展;社区还可以为学校提供人力资源方面的支持——社区往往有非遗传承人才方面的资源。通过与社区建立合作机制,学校可以邀请社区内的传承专家、艺术家等作为讲师,为学生提供专业的非遗培训。这种方式不仅能够丰富地方音乐非遗传承课程,还能够提高学生对地方音乐非遗传承的实际操作能力。

社区的志愿者资源也可以参与到地方音乐非遗传承的志愿服务中,以支持学校组织文化活动、庆典等,共同推动地方音乐非遗传承事业的发展。社区与学校建立长期合作机制是推动地方音乐非遗传承工作的关键。通过建立长期的合作机制,社区和学校能够形成更加稳定的合作关系,形成互信、互利的伙伴关系。这种机制可以通过签订合作协议、设立联合工作组等方式来实现。在合作机制中,双方可以明确各自的责任和义务,以确保合作的有效进行。通过定期的合作会议和评估,社区和学校可以共同调整合作策略,不断优化合作机制,以更符合实际需求和发展方向。

2.与学校建立紧密联系

社区与学校之间建立紧密的联系对于共同推动地方音乐非遗传承工作至关重要。通过建立紧密的联系,双方能够形成联合力量,共同致力于地方音乐非遗传承工作。这种联系不仅涉及双方资源的共享,还包括文化交流、社区参与和长期合作机制的建立。

建立紧密的联系意味着社区与学校之间资源的共享。社区往往拥有丰富的非遗资源,包括传统技艺、文化元素和传承专家等。通过建立联系,学校能够充分利用社区的非遗资源,为地方音乐非遗传承提供更丰富的内容和更高水平的支持。学校作为知识和教育的传播者,也能够为社区提供教育和培训的支持,从而实现资源的互补与共赢。例如,社区的传承专家可以为学校的非遗传承课程提供实际操作的指导,而学校则可以通过专业的教育手段,帮助社区传承者更好地传授非遗技艺。在社区与学校的密切合作下,地方音乐非遗传承不仅是停留在传统的技艺传递上,而是借助学校的平台,将非遗文化融入学科教学和校园文化活动中。这样的交流与传承模式,有助于拓展非遗传承的领域,使之更好地融入当代社会,使传承更为广泛、深远。

再如,社区还可以通过组织地方音乐非遗主题的文化展览、讲座等活动,使社区居民更深入地了解非遗文化的内涵,从而提高对地方音乐非遗传承的认同感。社区与学校之间的联系需要强调社区的参与。社区居民作为地方音乐非遗传承的直接受益者和参与者,应当在传承工作中发挥更为积极的作用。为此,学校可以组织有社区参与的活动、座谈会等形式,倾听社区居民的心声,了解居民对于非遗传承的期望和需求。这样的参与机制不仅能够更好地满足社区的实际需求,也能够促使社区居民更加深入地参与到非遗传承的过程中,形成社区与学校共同推动地方音乐非遗传承的良性循环。

建立长期的合作机制是社区与学校联系的关键。通过签订合作协议、设立联合工作组等方式,社区与学校能够建立起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这种机制的建立不仅有助于规范合作双方的责任与义务,还能够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合作模式。例如,双方可以共同制定合作的长远目标,明确各自的职责分工,确保合作的有序推进。长期的合作机制为双方提供了更多的合作空间,使得地方音乐非遗传承工作能够更为深入、系统地开展。

(三)文化机构

1.提供专业培训与指导

文化机构在向学校提供专业的地方音乐非遗传承培训和指导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们可以为学校提供专业性的支持,帮助学校提升非遗传承的专业水平。这一过程涉及培训计划的制定、专业指导的实施,以及学校内部传承团队的建设。

文化机构可以制定专业的地方音乐非遗传承培训计划。它们可以根据学校的需求和实际情况,设计一套全面而系统的培训计划。培训计划应该涵盖地方音乐非遗传承的多个方面,包括技艺培训、历史文化背景、传承理念等内容。通过精心设计的培训计划,学校能够系统地提高教师和学生对地方音乐非遗的认知和传承能力。例如,培训计划可以包括地方音乐非遗项目的历史演变、传统技艺的实际应用等,使参与者能全面了解地方音乐非遗传承的背景和内涵。文化机构能够为学校提供更为精准和实用的支持。这包括传承技艺的实际操作指导、地方音乐非遗项目的设计与实施指导等方面。通过专业指导,文化机构可以帮助学校解决在地方音乐非遗传承过程中遇到的具体问题,提高地方音乐非遗传承工作的实效性和专业水平。

例如,专业指导可以围绕非遗技艺的传承方法、活动设计的创新性等方面来进行,使学校在实践中能够更好地应对挑战,确保非遗传承工作的质量和深度。专业指导不只是在技术层面上提供支持,还为学校提供在非遗传承方面的专业视角和经验。文化机构的参与有助于学校内部非遗传承团队的建立。文化机构通过培训和指导,可以帮助学校培养和发展一支具有专业素养的非遗传承团队。这个团队可以包括学科教师、非遗专家、文化研究人员等多方面人才。文化机构在传承团队建设中,不仅能提供专业人才,还能通过交流合作的方式,帮助学校营造开放、协作的团队氛围,促进团队成员之间的互学互鉴。

在专业培训和指导的过程中,文化机构还可以通过提供先进的非遗传承技术和方法,帮助学校更好地实施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管理理念。例如,文化机构可以利用先进的数字化技术手段,帮助学校将非遗元素更好地融入现代教学平台,提升传承的互动性和吸引力。文化机构与学校的合作应该是一种持续性的关系。通过建立长期的合作机制,文化机构能够更好地了解学校的需求和发展方向,更有针对性地为学校提供专业支持。学校也能够通过与文化机构的深度合作,不断吸收新的理念和经验,进而推動非遗传承工作在学校内的深入发展。

2.参与学校地方音乐非遗项目的设计与实施

文化机构与学校共同设计和实施地方音乐非遗传承项目,通过专业支持提高项目的质量和影响力,是一种有益于推动地方音乐非遗传承事业深入开展的合作模式。这一合作关系融合了文化机构的专业性和学校的教育资源,有助于形成更具实践性和可持续性的地方音乐非遗传承项目。

共同设计地方音乐非遗传承项目需要文化机构与学校的密切合作,共同明确项目的目标、内容和实施方案。文化机构可以根据其在非遗领域的专业知识,提供对项目的详细规划。学校则通过对学科知识的理解和对学生需求的把握,为项目提供更具教育性和实践性的建议。在共同设计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双方的优势,确保项目既符合传承的需求,又适应学校的教育体系。

文化机构可以为学校提供专业的地方音乐非遗传承培训、技术指导以及项目实施过程中的专业支持。通过文化机构的专业力量,可以有效解决项目中可能遇到的技术难题,提高地方音乐非遗传承的操作水平。此外,专业支持还有助于项目的顺利推进,确保传承活动的有序进行,为学校提供一定的保障。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文化机构可以协助学校与相关专家、艺术家建立联系,为项目引入更多专业人才,提升项目的艺术水平和专业性。同时,资源的共享有助于项目的多方面发展,丰富项目的内涵,提高项目的质量。文化机构与学校之间的密切合作也能够激发师生的创造力和参与热情。通过专业支持,学校能够更好地将地方音乐非遗传承项目融入学科教学中,使其与课程有机结合。这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科认知水平,还有助于激发学生对非遗文化的浓厚兴趣,从而更好地实现地方音乐非遗传承与学科教育的有机融合。

四、实践效果与问题解决措施

(一)评估地方音乐非遗校园传承的成效

学生参与度的高低是评估地方音乐非遗传承项目吸引力和影响力的关键指标之一。通过系统的调查和统计,可以全面了解学生在地方音乐非遗传承项目中的参与程度,进而评估项目的实施效果。学生参与度的提高既反映了地方音乐传承项目的吸引力,也是其影响力的重要体现。

学生参与度的调查和统计可以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进行。问卷调查可以覆盖更广泛的受众,了解学生对地方音乐非遗传承项目的兴趣程度、参与频率、参与动机等方面的信息。而访谈则能够深入了解学生的亲身体验和感受,从而揭示更多潜在的影响因素。通过这些数据,可以科学客观地评估地方音乐非遗传承项目对学生的吸引力。

评估传承效果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主要任务是对传统技艺和知识的传承情况进行全面而深入的评估。通过观察学生在项目中的实际表现,以及对其掌握的非遗技艺和知识的测评,可以更客观地评估项目在传承方面的成果。

传承效果的评估需要考查学生的学习成果、技能水平、对非遗文化的理解程度等多个层面,以确保传承工作的全面推进。在进行学生参与度和传承效果的评估时,需要注意定性和定量方法的结合。通过定量数据,可以获得具体的数字化指标,如参与率、学习成绩等,这有助于直观地了解项目的效果;而定性数据则更注重学生的主观感受和深层次体验,能够更全面地反映项目对学生的影响。评估的过程需要持续进行,以确保项目的可持续性和稳健性。此外,及时的反馈机制也是不可或缺的一环。通过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及时调整和优化项目设计,可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需求和期望。

(二)综合手段解决地方音乐非遗校园传承问题

资源分配不均与传承机制不完善是地方音乐非遗校园传承项目面临的两大主要问题。解决这些问题需要综合运用多种手段,包括合理分配资源、引入外部支持,以及建立健全传承机制,以确保地方音乐非遗传承工作的平衡、可持续发展。

针对资源分配不均的问题,合理分配资源是解决的关键。学校可以通过深入了解各项目的需求,制定明确的资源分配计划,确保各项目在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得到平衡的支持。此外,建立资源共享机制也是必要的,通过与社区、文化机构等合作,充分利用外部资源来填补校内资源的不足。例如,社区可以提供场地和人力支持,文化机构则可以提供专业的培训和指导。通过内外结合,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从而解决资源分配不均的问题。此外,引入外部支持也是解决资源分配不均的有效途径。学校可以积极寻求与社区、企业等各方的合作,共同推动地方音乐非遗传承项目的实施。

这样的合作关系不仅可以为项目提供额外的资源支持,還能扩大项目的影响范围,形成更广泛的社会共识。外部支持可以通过赞助、捐赠、志愿服务等形式实现,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解决项目中资源不平衡的问题。形成健全的地方音乐非遗传承机制,建立完善的培训体系是关键一步。学校可以与专业文化机构合作,引入专业人才进行培训,提高学校内部传承团队的专业水平。培训内容需要涵盖非遗技艺、文化知识、教育方法等多个方面,确保传承工作具备全面性和深度。建立评估机制是保障传承机制健全的重要手段。通过建立科学的评估标准和程序,对地方音乐非遗传承项目进行定期、系统的评估,以全面了解项目的进展和效果。评估的内容包括学生的学习成果、项目的社会影响力、传承效果等多个层面。通过评估,及时发现问题,为传承机制的改进提供依据和方向。

五、结语

在“三方通融”理念的引导下,学校、社区和文化机构在地方音乐非遗校园传承中形成了合作共赢的局面。各方通过资源共享、建立合作机制等方式,有效促进了地方音乐非遗传承工作的开展。然而,在这一过程中,仍存在资源不足、传承机制不完善等问题亟待解决。

参考文献:

[1]陈锦云.非遗畲歌进课堂——“双减”背景下小学音乐课堂地方音乐文化的探究[J].当代音乐,2023(10):113-115.

[2]靳立军.地方高校传承蒙古族非遗音乐的路径探究——以呼伦贝尔学院为例[J].呼伦贝尔学院学报,2023(02):122-125.

[3]刘培樱.地方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中音乐教学的策略——以灵山县“非遗”烟墩大鼓为例[J].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23(01):87-90.

[4]李伟伟.音乐非遗文化走进高校课堂的实践研究——以邢台学院音乐舞蹈学院为例[J].邢台学院学报,2022(03):33-37.

[5]沈秀莉.非遗音乐传承视域下福建地方戏曲音乐发展的思索[J].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22(04):166-169.

[6]菅丽曼.地方音乐文化与学前教育专业融合发展研究[J].艺术评鉴,2020(24):131-134.

[7]侯丽丽.关于非遗文化与地方高校艺术课程融合传承的思考与研究——以黑龙江省音乐类非遗为例[J].黄河之声,2020(13):39-40.

[8]王伟.非遗传承视角下,地方音乐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探究[J].戏剧之家,2020(18):44-45.

猜你喜欢

遗传校园社区
非遗传承
社区大作战
3D打印社区
还有什么会遗传?
还有什么会遗传
还有什么会遗传?
在社区推行“互助式”治理
校园的早晨
春满校园
开心校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