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电针拮抗肌腧穴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偏瘫痉挛的效果观察

2023-03-08张媛

中国实用医药 2023年3期
关键词:腧穴电针痉挛

张媛

脑卒中也叫中风,是临床上发生率较高的急性脑血管疾病,据相关资料显示,约90%的脑卒中患者都会出现偏瘫痉挛的后遗症[1]。如果患者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则可能导致永久性痉挛,严重影响到患者的生活质量和治疗效果[2]。所以,如何有效改善脑卒中患者的偏瘫痉挛症状,促进其运动功能、生活能力的提高成为现阶段该领域关注的重点问题。本文探究了给予脑卒中偏瘫痉挛患者电针拮抗肌腧穴联合康复训练治疗的临床效果,现将结果做如下报告。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2019 年5 月~2021 年5 月于本院接受治疗的76 例脑卒中偏瘫痉挛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按照抽签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及研究组,每组38 例。研究组患者中,男23 例,女15 例;年龄48~83 岁,平均年龄(62.25±4.11)岁;发病类型:脑出血12 例,脑梗死26 例。对照组患者中,男22 例,女16 例;年龄47~83 岁,平均年龄(62.41±4.28)岁;发病类型:脑出血13 例,脑梗死25 例。两组患者的性别比例、年龄、发病类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患者均知情同意本研究且经过本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表1 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n,)

表1 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n,)

注:两组比较,P>0.05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1.2.1 纳入标准 ①符合中医、西医相关诊断标准且经CT 或磁共振成像(MRI)等影像学检查确诊;②生命体征平稳,意识清晰,能配合治疗和研究;③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

1.2.2 排除标准 ①合并心、肝、肺等脏器的器质性病变;②晕针或无法耐受电针治疗;③合并精神障碍或认知障碍,无法配合研究。

1.3 方法

1.3.1 对照组 单纯进行康复训练。①康复治疗师需要帮助患者选择适宜体位,防止训练过程中对患者造成不当刺激;②帮助患者进行全范围关节活动,不间断进行被动牵伸;③给予患者躯干按摩以及躯干控制训练;④对患者进行异常反射性抑制训练,包括起立行走、下肢负重、立位坐位平衡等[3]。30 min/次,1 次/d,可根据患者实际情况适当调整,连续治疗1 个月。

1.3.2 研究组 在康复训练的基础上给予电针拮抗肌腧穴治疗。首先取患者健侧卧位,对殷门、阳陵泉、承山、悬钟、委中、臑会、曲池、外关、消泺、手三里、清冷渊、三阳络等穴位进行常规消毒,使用一次性针灸针(苏州医疗用品厂有限公司,规格:0.30 mm×25 mm)快速垂直进针,进针后均匀地提插、捻转,当患者出现酸麻、酸胀感后将电针仪与殷门与阳陵泉、消泺与三阳络两对穴位对接,设置电针仪模式为低频率、断续波,使患者拮抗肌能产生节律性收缩[4]。30 min/次,1 次/d,连续治疗1 个月。

1.4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1.4.1 治疗效果 通过改良Ashworth 分级法[5]评估患者肌张力等级,显效:治疗1 个月后,患者肌张力恢复到正常水平,可以进行随意活动;有效:治疗1 个月后,患者肌张力减少1~2 级;无效:治疗1 个月后,患者肌张力改善未达到上述标准甚至加重。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4.2 Brathel、Fugl-Meyer 评分 通过Barthel 指数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进行评估和比较,通过Fugl-Meyer 运动功能评定量表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肢体运动功能进行评估和比较,评分与患者日常生活能力、肢体运动功能呈正相关[6]。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6.0 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独立样本t 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 研究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7.37%(37/38),高于对照组的78.95%(30/3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n(%)]

2.2 两组治疗前后的Brathel 指数及Fugl-Meyer 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Brathel 指数及Fugl-Meyer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Brathel 指数及Fugl-Meyer 评分均高于本组治疗前,且研究组患者的Brathel 指数及Fugl-Meyer 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见表3。

表3 两组治疗前后的Brathel 指数及Fugl-Meyer 评分比较(,分)

表3 两组治疗前后的Brathel 指数及Fugl-Meyer 评分比较(,分)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a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bP<0.05

3 讨论

临床上对于脑卒中偏瘫痉挛的治疗关键在于调整患者异常运动模式,抑制肌张力从而促进肌力恢复。康复训练是临床上常用的治疗脑卒中偏瘫痉挛患者的方式,通过刺激运动通路上神经元能够提高其兴奋性,从而达到缓解患者肢体痉挛症状及促进正常运动模式建立的作用[7]。脑卒中偏瘫痉挛在中一种属于“痉证”“转筋”的范畴,上肢痉挛属于阳缓阴急,下肢痉挛属于阴缓阳急,主要为气血阴阳不调引起的经筋失养[8]。中医主张通过针灸来提高患者肌力,通过对拮抗肌附近穴位进行针刺,起到疏通气血、调和阴阳、舒缓经脉的效果[9]。

有研究显示,在康复训练的同时对脑卒中偏瘫痉挛患者进行电针拮抗肌腧穴治疗能够进一步提高治疗效果。分析其原因为:①电针拮抗肌腧穴能够增加患者脑血流量和脑部血糖供应量,同时促进脑组织氧代谢,从而发挥保护中枢神经细胞、避免脑神经元缺血凋亡的作用[10];②电针拮抗肌腧穴能够充分利用脑神经元和大脑皮质的可塑性,通过促进中枢神经功能的恢复和大脑皮质功能的重建达到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和肢体运动功能的目的[11];③电针拮抗肌腧穴能够增加拮抗肌肌梭的兴奋性,刺激痛觉、触觉感受器使其产生冲动,并将这种冲动通过传导束传送到大脑皮层,然后再通过运动传导通路传出从而控制相应的骨骼肌,最终达到抑制患者肌肉萎缩和缓解患者肢体痉挛症状的目的[12]。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Brathel 指数及Fugl-Meyer 评分均高于本组治疗前,且研究组患者的Brathel 指数评分及Fugl-Meyer 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说明了康复训练联合电针拮抗肌腧穴对脑卒中偏瘫痉挛患者的生活能力、运动能力的改善作用。

综上所述,应用康复训练和电针拮抗肌腧穴联合对脑卒中偏瘫痉挛患者进行治疗,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和运动能力,促进临床疗效的提高,可以作为临床上治疗脑卒中偏瘫痉挛患者的一种有效方案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腧穴电针痉挛
基于Unity3D技术的移动端数字人体腧穴仿真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针刀松解颈周腧穴治疗颈源性高血压的临床观察
《腧穴主治·国家标准》中月经病的“同功穴”分析
中医针灸腧穴与泰医按摩穴的比较初探
根管治疗意外治愈面肌痉挛1例
电针改善脑卒中患者膝过伸的效果
低频电针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30例
电针及高频热疗机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85例
电针“远心”穴治疗心肾不交型失眠疗效观察
头针加舌针联合推拿治疗小儿脑性瘫痪痉挛型2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