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融入表达性艺术治疗的艺术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建设
——以南京艺术学院为例

2023-03-06张凯璇

大众文艺 2023年2期
关键词:艺术院校艺术类心理健康

张凯璇

(南京艺术学院,江苏南京 210013)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的意义

心理健康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条件,在高校立德树人的基本任务中,实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基本途径就是心理健康课程。近年来,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在高校人才培养方案中地位不断提高,对该课程有效性和创新性的探究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2019年,江苏省教育厅关于贯彻落实教育部党组《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的实施意见发布,提出开设大学新生心理健康教育公共必修课,大力倡导面向全体大学生开设心理健康教育选修课程,实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全覆盖。

二、艺术院校心理健康课程现状

艺术院校大学生是大学生中的一类特殊群体,经历了长期的专业艺术训练,受到音乐、美术、舞蹈等艺术作品的熏陶。相比于其他大学生,艺术类大学生往往有着较强的个性特征,情绪表达较为明显,具有个性鲜明、思维活跃、自我意识强等心理特征[1]。此外,艺术院校大部分大学生从小就开始在外求学,较早接触社会,往往实在突出个性的教育理念下培养成长,集体观念较为薄弱,行为自觉性与自律性较差,更容易产生一些心理问题。

目前,艺术院校中的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基本采用讲授式教学。然而,艺术类大学生文化基础较弱,对于心理健康知识的内化不足,“重专业、轻文化”的现象比较普遍,对于专业课课以外的知识并不那么感兴趣,上课时容易被手机吸引。这些现象往往导致心理健康课堂互动不佳,很难引发学生的内心体验和情感共鸣,进而影响教学效果。例如,舞蹈专业的学生平时有大量的舞蹈专业课训练,每天的练功练舞会占据大量的时间,通常他们评价自己的最主要标准就是专业水平如何、是否高水平完成了老师的要求,而对于文化课的学习不够重视,常常认为只要“自己专业强就可以走天下”,在大量的身体训练的过程中已经很疲惫,较少会关注自己内心的心理成长,单纯讲授型的教学方式很难吸引艺术类大学生的持续注意力,课堂教学秩序较难维持。长此以往,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容易沦为艺术类大学生眼中的“水课”,学生在心理健康课堂上没有得到心理成长,容易让其对心理健康教育误解误读,进而在需要心理帮助的时候拒绝寻求专业帮助,造成不良后果。

历年新生入校心理健康测验显示,艺术院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出现心理问题的艺术类大学生比例逐年上升。同时,艺术院校专业的心理教师配备仍显不足,仅依靠心理咨询难以满足大量学生的需求。因此,加强艺术院校心理健康课程建设,发挥课堂的心理教育主渠道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三、表达性艺术治疗

表达性艺术治疗是结合艺术和辅导、咨询与治疗的一种心理治疗或辅导方式,通过绘画、舞蹈、音乐、沙盘等多种艺术媒介来表达人们内心的思绪、感受及经验,所表达的内容可能是源自意识或潜意识层面[2]。表达性艺术治疗通过外在的创作形式来表达内在的情感,借以发现深层情绪,能够提供积极的心理力量,十分适用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情境。不同于传统课堂教学主体,表达性艺术治疗不再是以教师讲、学生听为主要形式的传统教学方式,而是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体验、感悟和创造表达为主要表达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

相关研究结果表明,将表达性艺术治疗能够丰富高校心理健康课程的实践方式,增强师生和学生之间的互动与交流,显著提升心理健康教学效果[3]。表达性艺术治疗为大学生提供了表达自我的平台和心理发展的空间,其课程值得进一步推广。将表达性艺术治疗应用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通过灵活多样的教学体验形式改革传统的教学形式,能够促进学生自主探索,使学生在体验中感悟并有效完成学习,从而更好地实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学目标,提升心理健康课程教学效果。目前,已有多所高校正在进行相关的表达性艺术治疗心理疗愈课程教学实验,并且取得了不错的成效[4]。

艺术院校门类齐全的艺术类专业为表达性艺术治疗提供了专业上的支持和土壤,让艺术类学科特色得以彰显,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有潜力创作出更多形式的艺术治疗心理疗愈课程教学方式,非常值得探索。南京艺术学院是江苏省唯一的综合性艺术院校,艺术类专业门类丰富,在美术、音乐、舞蹈、设计、影视等多个艺术领域拥有丰富的艺术资源,为表达性艺术治疗心理疗愈课程提供了坚实的保障和支撑条件。

四、“表达性艺术+心理”课程建设具体途径

2019年起,本文作者在南京艺术学院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教学中引入了表达性艺术治疗,经过三年多的教学实践,形成了“表达性艺术+心理”课程教学思路与教学方案,探索表达性艺术治疗在课堂教学、实践教学、课程思政、心理健康排查等心理健康教育环节中的应用。

(一)“表达性艺术+心理”课堂教学

在南京艺术学院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教学环节引入了绘画、音乐、舞蹈、传媒、设计、表演等多种艺术元素,开展绘画治疗、诗歌治疗、舞动治疗、沙盘治疗、照片治疗、心理剧治疗、欧卡沙龙等多种形式的心理体验课程,将心理健康课程内容与艺术治疗的表达形式相结合,在“表达性艺术+心理”的体验中启发学生的领悟力和觉察力,激发学生的内在心理资源,有效实现心理健康教学目标。

具体来说,在每节课程中,结合课程内容设计“表达性艺术+心理”互动形式。以南大出版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程》[5]为例,本教材共有11个章节,在第一章《打开心灵之门》中,通过一些艺术治疗的热身活动引入课程单元,用艺术元素引发学生的兴趣,并且穿插知识点的讲解,向学生介绍本节课的内容和课程目标,让学生对本学期心理健康课程内容有一个基本认知;在第二章《适应与生涯发展》中,通过沙盘和绘画,完成“我的名片”“人生坐标”等心理健康教育练习,帮助学生找到内心真实的渴望和期待,并且梳理大学四年的学习规划,找到前进的动力与方向;在第三章《认知内心自我》中,将绘画融入课堂,设计“自画像”“雨中人”等绘画练习,通过内心世界的投射看到更深层次的自己,促进学生有效地自我认知;在第四章《学会快乐学习》中,以心理剧演绎的形式,设置心理情景、训练行为、解决问题,帮助学生找到学习中倦怠感和瓶颈期的原因,激发学生学习内驱力;在第五章《学会用心交往》中,通过心理剧演绎和舞动的形式,带领学生体验人际交往中的真实碰撞,学会共情他人,走出“社恐”;在第六章《学会爱中成长》中,通过绘画、沙盘练习,帮助学生了解爱情真实的模样,与学生共同探索如何建立和谐的恋爱关系,以及如何发展维护自身性心理健康;在第七章《管理调控情绪》中,融入音乐元素,课前通过音乐冥想让学生进入平静的心理状态,感受自身的情绪变化和身体感受,在情绪调节的部分用音乐来安抚学生的情绪,通过音乐的审美体验抒发情怀,使学生的内心焦虑得到一定的缓解,获得心理的平静体验;在第八章《压力与压力管理》中,融入绘画元素,采用“画说压力”“压力圈图”等心理练习帮助大家正确认识压力,掌握合理面对压力的基本方法;第十一章《感受生命活力》中,融入舞动治疗元素,让学生通过感受音乐和肢体的律动,靠近自己的身体,感受生命的美好和珍贵。

(二)“表达性艺术+心理”实践教学

在南京艺术学院每年举办的5•25心理健康月活动中,融入表达性艺术治疗元素,并以此作为心理健康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针对艺术院校特点及新时代艺术类大学生心理特点,南京艺术学院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通过精准定位育人目标,促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高质量发展。为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及时调整负面情绪,以积极向上的良好心态应对学习和生活,结合艺术院校自身特点,立足艺术专业学生的心理需求,开展了5•25心理健康月系列活动,采用“艺术+心理”的实践形式,通过开展美术、音乐、朗诵、设计、展览等各类活动,将艺术类大学生的专业特长融入心理教育,充分体现艺术院校大学生的良好心理面貌和卓越风采,充分调动专业教师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协同育人功能,充分发挥艺术类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与主观能动性,充分展现艺术院校学生的精神风貌,在艺术实践活动中提升心理素质,在心理活动中彰显艺术特长,为营造健康、乐观、进取向上的校园氛围发挥了积极作用,逐步形成了南京艺术学院独具特色的“艺术+心理”实践育人模式。

具体来说,在心理印象体验展——“拯救你的玻璃心”活动中,运用交互装置、动态影像、心理元卡等专业工具递进引导学生,以独特的创意展示呈现深刻内涵,引发大学生关注自身负面情绪,并尝试正面思考,解答内心的疑惑。参加活动的同学在体验过程中,能够觉察自己的内心情绪,启发新的思考、开启心的领悟。在“心理文学艺术作品朗诵大赛”中,通过朗诵和演绎心理文学艺术作品,参加活动的同学不仅感受到了文学作品中传递的爱和温暖,也领悟到如何正确对待心理问题、疏导自己的情绪。在“心理口罩设计比赛”中,参加活动的同学运用专业独特的设计语言,传递抗击疫情必胜的决心,描绘对抗疫胜利的美好期待,反映南艺学子的责任与担当。在“21天照片心情打卡”活动中,参加活动的同学通过每日心情打卡的照片治疗形式,记录生活和心情,培养好的生活学习习惯,并学会反思和自我赋能,通过眼睛与相机,寻找与发现生活中的美好瞬间,在21天里见证心理成长,感悟生命的真诚与可贵。在“乐享未来心理云歌会”中,参加活动的同学通过演唱、演奏等方式抒发内心情感,用音乐来激发对生活的热情,增进人际交流,减缓疫情当下的心理压力。在“心理电影赏析”活动中,参加活动的同学以赏析心理影视作品的形式,分享感受,交流感悟,并结合影视台词配音等互动,用声音传递力量,用台词描绘温暖,描摹经典作品中的感动,开启独特的心灵之旅。

(三)“表达性艺术+心理”课程思政

在表达性艺术心理健康课程中融入课程思政元素,不断拓展课程深度,挖掘其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将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课程紧密联系,实现艺术类大学生心理素质与思想道德素质的协同发展。例如,通过经典影视作品、以艺术表达的形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婚姻观,从而收获幸福,促进心理健康,同时引导学生树立家国情怀,厚植爱国主义教育。

具体来说,在心理健康课程的《学会爱中成长》一节中,在讲授知识点“年轻人应该树立什么样的爱情观”时,通过优秀的影视作品《功勋》,讲述有着“氢弹之父”之称的于敏和妻子孙玉芹的故事,传递出爱情中不是只有享受和快乐,还有责任、尊重、支持、信任,甚至是舍小家为大家的奉献精神。

(四)大学生心理健康排查

在表达性艺术治疗的教学模式中,艺术类大学生在自由艺术创作和表达时,可能传递出其心理健康状态,提示其心理异常的风险。在表达性艺术治疗的过程中,可能深入到艺术类大学生的潜意识世界,表现出其深层次的内心世界。因此,可以通过表达性艺术治疗心理健康课程,进一步拓宽掌握学生心理动态的通道,帮助排查和预防心理危机事件的发生,这也可作为心理危机事件预防工作的有力补充。

五、艺术院校开展表达性艺术治疗心理课程的瓶颈和建议

表达性艺术治疗作为一种新兴的心理咨询与治疗方法,受到了很多教师和学生的欢迎,已经在很多的高校心理健康工作中不断得到推广和普及。然而,如何将其作为重要形式与心理健康课程结合,仍存在一些瓶颈和不足。本研究通过开展融入表达性艺术治疗的艺术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建设,从专业队伍配备和培养、活动硬件设施、心理健康工作服务范围等方面提出以下建议。

(一)“表达性艺术+心理”专业队伍配备和培养

艺术类高校心理健康课程的主要授课团队除了心理健康中心的专职心理教师以外,主要由承担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一线辅导员组成。根据相关文件要求,要对新生开设心理健康教育公共必修课,实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全覆盖,只有配足心理健康专业教师队伍,缓解专职教师配备不足的情况,才能保证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的教学质量。同时,要加强教师队伍的专业培训,在心理专业培训之外,合理使用艺术院校的艺术类专业教育资源,加强心理健康专业教师与艺术专业教师的交流合作,研讨“表达性艺术+心理”创新途径,共同打造富有艺术院校特色的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

(二)完善“表达性艺术+心理”活动的硬件设施

在课堂实际中,单纯的课堂教学难以满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时的要求,需要结合表达性艺术实践活动,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作用。因此,建议在心理咨询中心设置表达性艺术活动的必要场所和设施,例如绘画治疗室、舞动治疗室、音乐治疗室、沙盘治疗室等,方便艺术治疗活动的开展。此外,还可以打造艺术疗愈空间,通过绿植、场景布置等方式建立让人放松、疗愈的空间,为大学生提供心理休憩的场所。

(三)拓展“表达性艺术+心理”工作服务范围

表达性艺术治疗在很多高校持续的推广下,已经在大学生中产生了良好的效果,但其表达形式和服务对象仍可以继续拓展,服务更多的高校大学生与教师队伍。例如,可以针对辅导员、班主任、新入职教师等不同群体开展表达性艺术治疗体验工作坊,创新不同的“表达性艺术+心理”表达形式,帮助师生员工解决心理困惑,促进自我认知,排解情绪困扰,助力师生员工开展教学工作。同时,“表达性艺术+心理”也有助于艺术院校师生了解心理健康、关注心理健康,从艺术的角度深入探索内心世界,发挥心理育人和助人的功能,在学校上下形成良好的精神风貌和工作氛围,现实心理健康工作的全员育人效果。

猜你喜欢

艺术院校艺术类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少先队文学艺术类阵地
2019年艺术类招生采用我省统考(联考)成绩的院校名单
资产管理工作在艺术院校的应用
艺术类专访心得
艺术类声乐高考误区与思考
等级考试为导向的艺术院校计算机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