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安康绿色农业发展现状与对策分析

2023-03-05董虹

中国集体经济 2023年7期
关键词:安康市绿色发展生态农业

董虹

摘要:安康紧紧围绕“追赶超越、绿色崛起”和加快建设西北生态经济强市为目标,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因地制宜,推进绿色农业发展成效显著,但还存在着农业园区三产融合程度不深、农产品市场竞争优势不强、农企现代经营管理不足、抵御风险能力不够的问题。下一步要积极推进“大农业”发展、注重实施农业品牌战略、全面提升现代经营管理,以及加快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

关键词:安康市;绿色发展;生态农业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村经济发展的关键是农业。党的十九大以来,中共中央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近年来,安康紧紧围绕“追赶超越、绿色崛起”和加快建设西北生态经济强市为目标,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因地制宜,积极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形成了“人养山、山养人”“人养水、水养人”的良性循环,生态经济、绿色农业现成为秦巴山区发展最有力的支撑。

安康市面积2.35万平方公里,总人口305万,辖1区9县和1个国家高新区,是农村占大头、农民占多数的农业大市。按照陕西省委、省政府建设“三个陕西”和陕南循环发展战略的总体要求,安康市将绿色发展作为重要发展战略,以汉江水质保護和建设美丽乡村为主线,以现代生态循环农业“一县十镇十园”试点工程为载体,构建五大体系,实施十大工程,大力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生态保育型农业。2021年,全市完成农业总产值295.07亿元,实现农业增加值110.51亿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2464元。

一、安康绿色农业发展模式和建设现状

(一)推广“猪沼园”循环种养模式

按照源头减量、过程控制、末端利用的治理路径,安康市全面推进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积极推广实施“猪沼园”生态循环模式。全市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率达到86%,规模养殖场资源化利用设施配套率达到100%。安康市沼气建设起步早,综合技术成熟,已完成“沼液养猪实验”“生态农业试验研究”等项目。并且,结合畜牧产业与现代园区建设发展需要,组织实施了“猪—沼—菜”“猪—沼—果”“猪—沼—茶”“猪—沼—粮(苕)”“猪—沼—桑(蚕)”等循环农业发展模式的试验和示范研究,以及沼肥配送模式试验、示范研究工作,探索、总结形成了一系列的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循环利用模式。在汉滨、旬阳、平利等重点县区开展整县推进畜禽养殖资源化利用,通过项目实施构建种养循环发展机制,实现绿色生态循环农业。

(二)培育做强农业五大特色产业

生猪、茶叶、魔芋、核桃、渔业是安康的传统优势产业,也是最具发展潜力的绿色生态产业。近年来,安康市依托龙头企业建立产业联盟,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培育做强生猪、茶叶、魔芋、核桃、生态渔业五大特色产业。按照“一个大产业、一个大龙头、一套产业联盟体系、一个产业扶贫基金”的思路,组建生猪、茶叶、魔芋、核桃、渔业五大产业联盟。依托上规模的市场主体或企业集团,培育以阳晨集团为主导的生猪产业联盟,以安康富硒茶叶集团为主导的富硒茶叶产业联盟,以荣氏集团为主导的核桃产业联盟,以莲花餐饮为主导的生态渔业产业联盟。通过建立五大产业联盟,实现了五大产业“市有航母、县有龙头、村镇有企业”的联盟体系。深化苏陕扶贫协作项目,完善带贫益贫机制,将贫困群众精准链接到绿色产业当中,形成“5(生猪、茶叶、魔芋、核桃、生态渔业)+X”扶贫产业格局,使贫困群众实现了稳定脱贫、持续增收。

(三)大力发展富硒产业脱贫增收

安康地处中国优质富硒区,富硒面积大、富硒地层厚。安康立足资源禀赋,深入实施“富硒+”战略,围绕富硒茶、富硒水、富硒魔芋、富硒鱼、富硒生猪、富硒核桃等六大产业,持续将生态资源优势转化为富民兴业的经济优势。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60%以上来自富硒特色种养收入,70%以上的贫困群众依靠富硒产业脱贫。为了做好“硒文章”制定出台了《安康市富硒茶产业创新行动计划实施方案》《关于大力发展魔芋产业的实施意见》《关于大力发展涉水产业的意见》和《关于加快现代生猪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2021年安康市富硒产品实现产值509.2亿元,综合产值达750亿元,居全国各大富硒区之首。目前,安康发展富硒茶109.6万亩、富硒魔芋60万亩、富硒核桃超200万亩,富硒生猪年饲养量300万头以上,富硒水产品产量超过4万吨。

(四)全产业链提升企业现代化

为了更好地提升农业产业质量效应,安康市按照全产业链发展思路,着力打造综合性现代农业企业,实现了原料可控,产品品质保证。并且,以产业扶贫为抓手,持续加大现代园区、茶园建设力度,强化项目支持,促进产业升级。陕西安康天瑞塬生态农业有限公司是以绿色无公害蔬菜种植、销售、净菜加工为核心主导产业,集果树种植、畜牧养殖、农产品营销为一体的生态农业开发公司。现已基本完成了“产—储—销—培训”一体化建设,销售增长速度快,产业发展势头劲,有力保障了百姓“菜篮子”稳定。紫阳县康硒天茗茶业有限公司是集茶叶种植、生产销售及农业产业化信息化服务为一体的综合性现代农业企业。自有标准化生态示范茶园300亩,协议托管茶园300亩,辐射带动周边茶园2500亩,共建标准化车间1500平方米,拥有绿茶、红茶、白茶三条清洁化生产线,并先后在西安、紫阳、安康建立了四个营销综合服务中心。通过土地流转、带园入股等方式,该公司带动贫困户户均增收1万元以上。

(五)电商平台优化消费扶贫

安康发展县镇村电子商务服务中心(站点)710个,开设农村网点5630家,年均线上交易额达23.8亿元。安康扶贫空间是安康市委、市政府委托安康高新区策划、建设、运营、管理的智慧扶贫平台。自2018年5月运营以来,接待各类参观和业务对接30余万人,线上线下累计销售2.6亿元,促成就业2.1万人,开展各类培训7000余人。按照“短期助力脱贫攻坚,长期服务乡村振兴”的目标任务,探索“预售+订单农业”产业扶贫新模式,以预售方式降低种植风险,以订单形式进行保底收购,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贫困地区准期货交易。所售产品均来自安康市各贫困县区,已与安康近70家农村合作社及20家龙头企业深度合作。通过建立大数据平台和线上线下服务平台,精准对接产销两端。截至2019年,京东安康馆线上线下累计销售农产品1.46亿元,其中销售贫困户产品达60%以上。

二、安康推进农业绿色发展路径与机制

(一)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

安康是国家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重要水源涵养区、秦巴生物多样性生态功能区、国家秦巴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和川陕革命老区。安康始终坚持践行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抓住机遇,提高发展。近年来,安康市相继被命名为国家主体功能区建设试点示范市、国家低碳试点城市、国家新型工业化富硒食品产业示范基地,先后制定并出臺了《安康市富硒产业发展2017—2020年行动计划》《安康市低碳发展规划(2018—2030年)》等,综合利用山、水、人基本要素,引导5G、物联网、人工智能和互联网与生态产业深度融合,优先发展富硒产业、生态旅游、山林经济、涉水产业等生态友好型产业,逐渐把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实现了生态建设和经济发展协同推进。2021年,全市上下多措并举助力产业绿色低碳转型,突出秦岭巴山和汉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加快建设美丽安康、推动绿色高质量发展,做好“山水人”三篇大文章,促进经济再生产和生态再生产同步发展。

(二)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

安康创新采用支部领建、村企共建、村产合建等方式,将党组织建在特色产业链上,发挥基层党组织组织力、战斗力和凝聚力。“给钱给物,不如建好支部”。

汉滨区忠诚村党支部按照“支部核心引领、产业铺路带动、群众增收脱贫”的思路,大力实施“党支部+合作社+贫困户”的“忠诚模式”,合作流转土地2200亩,争取产业扶持项目25个1080万元,组织引导168户村民加入合作社。双桥镇解放村党支部按照“支部+ X +贫困户”工作模式,将茶叶产业作为产业脱贫的有效载体,通过土地流转、劳动务工、资产分红、代销贫困户土特产等方式实现稳定增收脱贫。通过发挥党组织核心领导作用,统筹各类资源,把基层党建工作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与乡村振兴相结合,真正把党建工作成果转化为产业发展成果。

(三)坚持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发展

科技创新是农业发展的动力源泉。安康市瞄准现代农业发展前沿,充分发挥技术、人才、信息优势,抢占未来农业科技发展制高点。2021年,安康农业科技项目立项23项,占市本级科技计划项目的32%,投入经费100万元。围绕富硒食品、循环农业、生态养殖等领域建设了一批现代农业技术创新中心,打造创新驱动、实现绿色发展、助推精准扶贫的院地合作“安康模式”。按照创新驱动发展和发展绿色农业的总体战略,建立了中国富硒产业研究院、富硒食品开发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农业农村部富硒产品开发与质量控制重点实验室、科技部国家级富硒产品科技创新孵化器等4个“国字号”创新研发平台,组建谋划了为12个产业服务的创新团队,创建的12项富硒产业研发课题涵盖了安康富硒产业全产业链。

(四)持续推广现代农业园区

现代农业园区是农业高科技汇聚地和全产业链引领者。安康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规模化种养基地为依托,打造了一批产业特色鲜明、生产方式绿色、要素高度聚集的现代农业园区。目前,全市现代农业园区1107个,省级36个,市级398个。全市农业信息进村入户工程已实现了所有建制村全覆盖,汉滨忠诚、尚硒和石泉明星等种养业园区安装配备了智能系统,实现了全程监控和智能化管理。安康汉滨区忠诚现代农业园区累计流转土地2300多亩,建成设施蔬菜大棚1000多亩,基本实现了规模化、设施化、机械化生产。年产量达300万吨,园区农民收入每年达到1.3万元。忠诚现代农业园区对大棚蔬菜进行了统一种植规划、技术指导、检测包装,通过机械化滴灌技术、肥水一体化实施、“温湿光”自动预警、生产过程线上线下全程监管等手段让现代农业科技在田间地头“落地生根”,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实现了农产品增值。

(五)积极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安康以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为重点,就地培养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行家里手,全市职业农民达10577人。“安康职业农民培育模式”入选全国100个农民教育培训发展典型案例,三年来累计开展课堂教学和田间培训达54.95万人次。全市农业农村系统技术干部直接服务指导一线产业扶贫,从种养能手、土专家、农技推广及科研人员中遴选各类农业技术人员1393名,为992个贫困村选聘了一名以上的产业发展指导员。“天瑞塬”职业农民技术培训学校有3000多名蔬菜种植农户、合作社骨干社员、蔬菜生产加工营销骨干参加了学习培训,2017年被农业部认定为“全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示范基地”。康硒天茗公司近两年来共组织开展茶园管理、茶叶采摘培训6期,培训茶农400人次,茶农采摘水平不断提高,农民收入得到增加。

三、安康推进农业绿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农业园区三产融合程度不深

安康以建设现代农业园区为抓手,大幅度提升了农业生产力水平和产业化程度,但现代农业园区的农业生态功能价值还未充分挖掘,缺少文化传承、休闲旅游等业态模式的载体,园区第三产业发展仍有较大空间。结合安康现代农业园区发展迅猛的趋势,接下来要考虑如何把农业田园变成主题公园、如何把农业园区变成科普基地、如何把现代农业园变成农耕文化园。只有实现第一二三产业的深度融合,才能取得更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二)农产品市场竞争优势不强

安康现有平利女娲茶、白河木瓜、宁陕香菇、宁陕猪苓、宁陕天麻、镇坪黄连、镇坪洋芋、镇坪乌鸡、旬阳拐枣、旬阳狮头柑、紫阳富硒茶、岚皋魔芋、瀛湖枇杷等15个地理标志产品,但农产品却出现了“叫好不叫座”的现象。农产品市场占有份额不高,农产品的生态优势未全部转化为市场竞争优势。这一方面是由于受本地域地理条件影响农产品产量不高,再加上山路崎岖、交通不便影响了农产品的推广和宣传。另一方面,农产品品牌潜力未得到充分挖掘和释放,品牌自身优势向产业优势、效益优势转化的紧迫感不够强。

(三)农企现代经营管理不足

安康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数量逐渐增多,但其现代经营管理还比较薄弱,尚未完全具备现代化企业的经营机制和管理理念,大多数农企经营管理仍比较粗放,龙头企业带动能力较弱。一是经营管理的方式方法相对保守传统,缺少营销、创新理念和规范化管理,在一定程度上还存在着“等靠要”的观念;二是管理人才短缺,缺乏相应的职业经理人,全市从事五大产业的经营者基本上都是农民企业家,管理经验较少,企业核心竞争力较弱。

(四)抵御风险能力不够

自然风险、市场风险和疫情风险,严重阻碍了安康绿色农业可持续化发展。对于生态农业来说其建设周期长,回报周期也长,企业农户生产生活压力较大。虽然,农业保险能够对自然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提供保障,但是,企业农户所面临的市场风险日益凸显,且损失愈多。特别是受疫情影响,不少企业农户的农产品订单大幅减少,商超销售收入亏损剧增。因此,农业风险极大地影响了当地企业农户的生产积极性和生态农业发展。

四、促进安康农业绿色发展的几点建议

(一)积极推进“大农业”发展

农业不仅能够提供农产品,还有生态保护、观光休闲、文化传承等多重功能。一是要依托现代农业产业发展做大做强休闲农业,促进乡村产业协同发展,实现第一、二、 三产业融合发展。着力在农业园区建设田园风光、农事参与、民俗体验、科普教育等形式的旅游项目,努力嫁接第三产业,建设高价值农业,实现农业转型升级。二是要结合农业电子商务培育新兴业态,推动“互联网+农特产+旅游”,打造“电商平台+农特产品+休闲旅游节”,深入推进农旅融合发展,形成“农旅结合、以农促旅、以旅强农”发展模式,催生农村新产业新业态。三是要拓展农业的多功能价值。不仅要发挥农业的生态效益,还要注重生态农业的文化传承,充分发挥乡村各类物质与非物质资源富集的优势,大力发展创意农业带动“农业+”的经济发展。通过开发农业旅游、文化、康养等多重功能,丰富乡村旅游业态和产品,开展美丽乡村建设,有条件的地区实行连片保护和适度开发。

(二)注重实施农业品牌战略

好的品牌会被消费者所认可,能够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优势,因此,必须把农业品牌发展的目标和措施列入专项规划。安康市所拥有的15个地理标志产品,既需要“独立作战”,也需要“集团作战”。一是要细分市场、找准定位,依靠农业信息经纪人加速农产品的品牌化战略。对农产品进行分类、分层发展,优先培育具有产业领先优势、市场空间大、文化底蕴深厚的农业品牌。二是要指导品牌主体建立和完善品牌农业的产业链、价值链、供给链,提升品牌规划、运营服务、营销推广、监管保护等能力,打造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品牌效应的品牌。三是打造沉浸式、体验式、互动式营销场景,加强数字化营销,创新营销业态。用好网络购物节、平台促销活动、云展会等营销形式,鼓励新品发布中心、创意设计坊、电商直播基地、产地品牌创新工场等,实现消费者触达和销量双提升。用“一本好书”或“一部好剧”讲好地标产品故事,推广品牌农业,宣传品牌形象,推荐品牌产品,用文化元素的融合来提升品牌影响力,拓宽农产品品牌市场。

(三)全面提升现代经营管理

现代经营管理是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一是要建立健全现代企业管理机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支柱和骨干。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鼓励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用现代经营形式来推进农业绿色发展,让先进的经营理念贯穿整个生态产业体系,加快经营体系现代化。二是要构建市场营销理念,主动“走出去”和“引进来”,创新营销方式,探索网络直销模式,借助苏陕协作消费合作,不断开拓和扩大市场,提高生态农产品商品率。三是要聚集和培养强有力的领军人物,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的核心在于“经营者”,应培养一批高素质的懂管理、善经营、敢冒险的专门人才,探索培育农业职业经理人。

(四)加快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

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是绿色农业发展的重要支撑。大力培育专业化社会化服务组织,采取“互联网+服务”“农资+服务”“科技+服务”等方式,健全完善联农带农机制,做大做强龙头企业,带动小农户和现代农业有机衔接。一是要强化农村电子商务培训,积极开展各類农村电商培训,增加农村电商从业人员,将农产品通过互联网推向国内外市场,突破安康“两山夹一川”的地理地貌,增强为农服务能力。二是要落实财政、税收、土地等支持政策。加大对农业园区的支持力度,现代农业园区要想发展壮大,入园村级公路、资金来源等问题急需解决。创办多种形式的服务实体,为小农户提供生产托管、劳务介绍、土地流转等统一服务,改善小农户生产经营条件,提高个体农户抵御自然风险能力。三是创新金融产品,发展农业互助保险,满足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多层次、多样化风险保障需求。提档升级政策性农业试点,扩大绿色农产品保险试点,稳定生态农业生产。针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的特色优势农产品,采取以奖代补方式支持地方开展特色农产品保险。

参考文献:

[1]唐珂.中国现代生态农业建设方略[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5.

[2]李海洲,王小平,贺才厚,陈正余,余颉,党艾.安康市现代农业园区的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J].安康学院学报,2019(02):109-113.

[3]唐波岐,赵临龙.欠发达地区绿色生态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湖北农业科学,2019(03):144-147.

[4]赵国锋.乡村振兴视阈下陕西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发展路径[J].贵州农业科学,2020(03):135-140.

*本文为中共陕西省委党校(陕西行政学院)2020年度专项课题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中共陕西省委党校(陕西行政学院)】

猜你喜欢

安康市绿色发展生态农业
唠叨
我想摘下天上的星星
营造“搬迁后的幸福感”——安康市推行“党建+3”后续扶持服务模式
陕西省安康市汉滨区江北小学活动掠影
第八届“一带一路”食品安全与生态农业论坛
基于绿色发展观视角关于产业转型路径的思考
一位90后的生态农业梦
安乡县发展生态农业的实践
保证粮食安全,发展生态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