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唯有清芬泽后人

2023-03-03赵克明

传奇·传记文学选刊 2023年2期
关键词:霍邱县资助学生

赵克明

一代伟人毛泽东曾说过:“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不做坏事。”荣登“中国好人榜”的耄耋老人戴清就是这样的人。

1931年7月,戴清出生于江苏淮安。16岁时,他穿上戎装,踏上解放全中国的征程,先后参加了淮海战役、渡江战役、上海战役、福厦战役,荣立三等功两次,并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戴清为建立新中国立下过汗马功劳,却从不居功自傲,也没有向组织提出过任何工作和职位上的要求。1957年,他服从组织上的安排,到了安徽军分区,从此扎根安徽。先是到相对较贫困的革命老区六安,后来又到条件更为艰苦的霍邱县人武部。从部队转业后,他就地在教育局、科技局任职,直到1992年离休。几十年中,不管工作如何变动,职务如何调整,他都能秉持清廉忠诚、淡泊名利的作风,任劳任怨,表现出一位共产党人的坚韧品格。

有人不解地问他:“作为一名功成名就的‘老革命,你完全可以躺在功劳簿上睡大觉,为什么还一心扑在事业上呢?”戴清脸色凝重,眼眶噙满泪水,有些哽咽地回答:“在战火纷飞的年代,我的那些战友抛头颅,洒热血。淮海战役的一次战斗中,我所在的班就牺牲了8位战友。那时,他们都只有十八九岁呀!他们死了,而我还活着,就应该替他们完成遗愿。可是,我做得还很不够!”

一顶旧军帽,一身旧军装,一只旧挎包,一个旧瓷缸,这是时任霍邱县教育局副局长戴清的固定装备。

他在教育局任职三年,走遍了全县大大小小的学校。每次出行,他都不用公车,不让人陪,更不让学校接待。就餐时,他手持自带的碗筷到食堂,像学生们一样排队打饭菜,边吃边和学生们聊天,询问他们的学习和家庭状况。

起初,校方觉得在上级领导面前不能失了礼数,一再请他到饭馆吃顿“工作餐”,无一例外地都遭到他的严词拒绝。后来,全县各个学校的校长和教师都熟悉了他的处事风格,见了他无不以崇敬的目光仰视他,打心眼里称赞他为“老八路”。

戴清常告诫人们:“共产党给我们工资待遇,我们就要无条件地为党工作,无论走到哪里都不能摆官架子,不能给下面的人找麻烦,更不能给党抹黑、给党丢脸。入党不图高高在上,是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当干部不能失节,失节是最大的罪过。”说这话的时候,他不是在台上作报告,而是和同事推心置腹。

“职务没有了,不等于一个共产党员的责任没有了。”戴清在他离休后的日记中这样写道。离休后的戴清全身心投入到资助贫困学生的活动中。他给自己制订了一个资助计划:每个月除了从离休工资中拿出20%维持基本生活外,其余的钱全部用于资助那些家境贫困濒于失学的孩子。

1993年,戴清从曾经蹲点工作的霍邱县石店镇开始,资助3名家庭贫困孩子学费、书本费,第二年又资助了6个孩子,直到他们小学毕业。离休30多年来,他资助过近400名贫困学生,捐资助学60多万元。

2005年,国家出台“两免一补”政策,贫困学生不再需要个人救助了。“我失业了,学生不让我出钱了。”戴清笑着说。他又与乡镇及学校领导商量、磨嘴皮子,最终把“捐助”改成了“奖学”。为了鼓励品学兼优的学生,2007年,戴清在霍邱一中建立了“华清”(他特意隐去自己的名字)奖学金基金会,设立金、银、铜三个奖项,奖金分别为6000元、4000元、2000元,同时颁发纪念奖15人,每年兑现一次。他又在霍邱二中设立了励志奖学金,每年拿出1万元,奖励给品学兼优的学生。十几年来,仅在霍邱一中,获得“华清”奖学金的学生中,就有37人分别考取了清华、北大、科大、同济、南开、复旦等一流高等学府。

2007年,已经考入清华大学的时璇同学在给戴清爷爷的信中写道:“敬爱的戴爷爷,您好!我是您曾经资助过的学生之一,目前正在清华大学生物系读大二,非常感谢您一直以来对我的关心和帮助,这份感激之情随着时光的流逝越来越深。在学校里,老师教给我知识;在社会上,您教给我爱与感恩。我会努力学习,将来回报社会,报效祖国……”

“知道孩子们生活得到改善,学习长足进步,我很开心,将助学奖学进行到底的动力更足了。我已年近90,人生剩下的时间不多了,只要我还活着,资助奖励学生这件事,就会一直干下去!”面对采访记者,戴清老人语气十分坚定。

“赓续红色基因,担负历史使命。”这是戴清老人对青少年一代的殷切期望。

他想在有生之年,将那些自己经历过的和发生在战友们身上的红色故事讲给孩子们听,成为滋润他们成长的养分。于是,耄耋之年的戴清老人开始了他的红色宣讲行动。

从零星的演讲到区域报告,戴清的红色革命教育课堂越讲越远,越讲越密,足迹遍布安徽、江苏两省7市26县570多所学校。

为了使报告更具直观性,他除了认真准备演讲材料外,还自制了示意图、模型等“道具”,讲到要紧处,便一一展示出来,再配以肢体语言。“戴爷爷站在那里,手舞足蹈,一边讲一边带着动作,非常有带入感,让人不由自主地跟着他一起走进那战火纷飞的革命岁月,给人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金寨一中学生李贤萌听完戴清演讲后写下了自己的感受。

戴老每到一个地方宣讲,都会“约法三章”:不用公车接送,自己乘坐公交;不接受单位招待,在街上随便吃点;不需要安排住宿,自带被子睡学校办公室;不要任何报酬,包括赠送礼品。这“四不”对他来说等同于军令,一直严格恪守。有一次,他在霍邱县范桥乡中学给学生们宣讲,到了午飯时间,学校留他在食堂就餐。临走时,他一定要给10元饭钱,校长拗不过,只好找给他5元。

生活方面,戴清老人是相当“小气”的。他所居住的60多平方米旧居室内,除了简单的生活用品外,几乎没有一件像样的家具和电器;吃得也很简单,每顿最多做两个菜;穿的仍是黄军装、黄球鞋。

一年春节,单位领导前去慰问,看到戴老居室简陋,吃着粗茶淡饭,衣服也是缝补过的,便提出要为他改善住房条件,却被他当场回绝:“当前社会还有很多人生活很困难,你们就多资助那些贫困户吧!”接着,他又笑着说:“纵有良田万顷,日食不过三餐。纵有广厦千间,夜寝不过八尺。我一天三顿饭吃了,八尺床睡了,足矣!”

2019年国庆期间,戴老突然晕倒住院。医生说他是营养不良,心脏缺钾。戴老有个生活费账本,从这个账本里可以看到,他一个月的生活支出只有350多元。

这个对自己“抠门”的老人,对他人、对社会却慷慨大方。除了资助奖励学生,哪里有难,他都会第一时间奉献爱心。2014年云南发生地震,83岁的戴老由于身体不便,无法亲自到受捐部门,便拿出1000元现金,委托辖区社居委把它捐给灾区。2020年,武汉疫情暴发后,戴老主动向党组织缴了1000元的特殊党费。这位70多年党龄的老党员,早在2004年就与省红十字会签定了遗体捐赠协议,决定死后把自己有用的器官作为最后一份爱献给党和国家。

一束光,点亮他人,也温暖自己;一缕风,抚慰他人,也清新自己。

戴清老人感动了无数人,他的事迹被报纸、电视、网络多次宣传报道,先后荣获“全国离退休老干部先进工作者”“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先进工作者”“第八届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安徽省道德模范”等称号,并荣登“中国好人榜”。

“中国好人”评委会对戴清老人的颁奖词是:

几十年来,他,对党忠诚,严于律己,是党员干部的“梳妆镜”;他,捐资助学,播撒大爱,是公益事业的“热心人”;他,巡回报告,传递星火,是孩子心灵的“工程师”;他,捐献遗体,了却心愿,是儿女心中的“自私者”。在他的身上,没有豪言壮语的激情,没有丰功伟绩的辉煌,有的只是对党的无限热爱和对国家的诚挚感情。他用自己朴实的行动,展示了一位老干部永葆革命本色的政治觉悟,体现了一位老党员时刻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崇高品质!

猜你喜欢

霍邱县资助学生
霍邱县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现状分析
高校资助育人成效的提升路径分析
“隐形资助”低调又暖心
霍邱县第七届校园文化艺术节暨庆祝建国七十周年书画展览教师作品
霍邱县第七届校园文化艺术节暨庆祝建国七十周年书画展览学生作品
赶不走的学生
霍邱县教师书画作品选登
学生写话
学生写的话
美国防部资助研发能垂直起降的无人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