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电影在东南亚的传播与华人文化认同研究

2023-03-02黄诗娴

电影评介 2023年24期
关键词:邵氏中国香港香港电影

黄诗娴

东南亚是“海上丝绸之路”的核心区域,也是中国电影海外传播主要地区之一。百年来,东南亚一直是中国电影海外重要市场,由于地缘接近性、语言文化互通性、华侨华人社群较多等原因,东南亚观众是对中国电影怀有情怀与情结的海外观众群体。近年来,不少讲述中国故事与民族精神、展现博大精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电影在东南亚显现出“叫好又叫座”的态势。研究中国电影在东南亚的传播历史与现状,将有利于总结经验,提出未来中国电影传播的策略建议,进一步深化华人华侨文化认同,推动中国电影持续向东南亚地区文化推广与传播。

一、早期中国电影在东南亚的传播

(一)20世纪20年代中国电影最早的对外输出即是到南洋

中国电影最早走出国门、对外输出即是到南洋,主要的观影对象是南洋华侨。1915年,娱乐戏院上映了一部署名《白玫瑰》的中国电影,随后几日又加映了一部中国滑稽剧《年轻的赌徒》。[1]1923年明星影片公司出品的《孤儿救祖记》在曼舞罗戏院放映,在华人社群具有较大影响力,唤醒了南洋华侨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留恋,为中国电影在南洋市场的发展奠定了良好开端,之后曼舞罗戏院更成为专映中国影片的戏院。

20世纪20年代“中国国内一共有150家电影院,而在印度尼西亚和马来西亚却就有40家华人经营的电影院”[2]。南洋市场为中国电影打开大门,好点的影片卖给星马,可回收超过一半的成本,南洋市场甚至可以决定一个中国电影公司的成立和停业。多数公司选择能够迎合南洋观众喜好的电影题材,如武侠神怪电影等。中国早期电影向南洋的传播助力民族电影业的增长,也是我国电影最早打开海外市场的尝试。

“邵氏”是中国电影向南洋传播的推手。1925年邵氏兄弟在新加坡成立邵氏机构,邵逸夫参与经营多间戏院及电影发行。同年,邵氏兄弟在上海创办天一影片公司,建立了电影发行基地,1930年,邵氏在新加坡成立邵氏兄弟公司。这一时期邵氏电影将主要受众定位为华侨群体,并在影像内容选择与宣发途径等方面,从传统民族价值观和民族精神切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营造活灵活现的文化中国形象。中国电影最早在南洋的成功傳播,正是由于南洋华人华侨对于中国文化的强烈认同感,尤其是移民群体对于“文化故乡”的思念与想望。

(二)20世纪40-60年代产于中国香港、销于东南亚的“厦语片”

“厦语片”是影史上一个特殊的存在,其见证了中国电影向东南亚输出,成为东南亚闽侨思念故土的情感纽带和离散经验的载体。“厦语片”指的是用福建厦门话发音的电影,但其不生产于福建,也不在内地上映。20世纪40年代末至60年代中期,部分闽人迁至新加坡、菲律宾等东南亚地区,漂泊经历和思乡情绪促使部分东南亚闽籍商人投资创作以故乡方言厦门话为语言的电影。他们选择在中国香港这个政治枢纽站同时也是区域影视产制中心,生产制作厦语电影,这批电影大部分市场主要在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等闽籍华侨聚集的东南亚国家,以及中国台湾地区。

1947年,菲律宾商人伍鸿卜、戴佑敏在中国香港设立新光影业公司拍摄厦语片。第一部片子是由鹭红和白云主演的《相逢恨晚》;接着又拍摄《傻女婿》《破镜重圆》等。1949年,从厦门、泉州等移居中国香港的戏曲人员,纷纷加入厦语片的制作行列。他们利用粤语片的设备来拍摄、制作其母语电影,尤以古装戏为多。厦语片有完整的生产架构,更有一批颇受欢迎的明星,如庄雪芳、鹭红、凌波等。①20世纪40-60年代,中国香港共产制240多部厦语电影,成为移民南洋的闽侨离散经验与情感的寄托,也加深了闽南、中国香港、中国台湾与华侨聚集的东南亚的文化联系。

(三)20世纪50-90年代东南亚是中国香港电影的主要出口市场

20世纪50-60年代,邵氏和国泰成为助推马来(西)亚电影工业的重要力量,二者在二战后总共拍摄和制作了数百部电影,占领了当地电影市场并推动当地电影发展。二战后邵氏的“马来电影制作公司”曾以马来西亚为场景和叙事背景,摄制了多部华语电影,如《新加坡之歌》(1947)、《星岛红船》(1955)等。国泰也制作了《风雨牛车水》(1956)、《吉隆坡之夜》(1958)等。马来西亚本土电影生产、发行史一直都与中国有紧密联系,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大量来自中国香港的华语电影引进,每年引进的数量都在两百部左右。[3]从20世纪40年代初起,中国香港影坛就出现了一批展现侠义精神的武侠片,如胡鹏导演的“黄飞鸿系列”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20世纪60年代邵氏出品《独臂刀》(1967)、《大醉侠》(1966)等新式武打功夫片,20世纪70年代李小龙电影的出现让港片远销海外,“港产功夫片”成为全球名片,深得东南亚观众的喜爱。

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香港电影工业发展进入黄金时代。新马地区与中国香港有共通的东方传统文化基因和西方文化混杂,在政治、商业等领域与中国香港实现了密切互动,彼时东南亚能够占到中国香港电影年度总收入的30%至50%。[4]面对好莱坞的全球影响力,中国香港电影是当时少数仍然能够茁壮成长的电影工业,无论是院线上映还是录影带租赁,东南亚都是中国香港电影的重要市场,也成为中国香港电影能够称霸亚洲的重要动因。而自1950年以来东南亚观众对中国香港电影的接受,也直接影响了21世纪以来中国电影的东南亚传播。

二、21世纪以来中国电影在东南亚的传播

(一)周星驰:在东南亚较受欢迎的IP

周星驰是华语电影中一个较具有影响力的“IP”,以夸张、戏仿的外壳包装着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喜剧化再现,例如“少林”和“功夫”中对于中国功夫的喜剧性的展现,对“西游”经典的戏仿,“食神”是中国功夫和美食的结合。2001年,《少林足球》在新加坡、马来西亚上映,在马来西亚获595万马币,电影以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创造力与戏剧张力,让中国文化元素在新马走红。2004年,《功夫》以364万新元成为新加坡史上票房最高的华语电影。2008年,《长江7号》在马来西亚取得年度票房冠军,周星驰将自己旧时电影中的元素如《功夫》中的“如来神掌”、《少林足球》中的“暴龙飞腿”重新运用,强化其个人IP,裹着喜剧外衣的亲情电影巧妙地运用文化元素打破文化壁垒。2016年的《美人鱼》依然靠着强大IP在东南亚取得不俗成绩,在马来西亚收获2956万马币票房。2019年,周星驰执导的《新喜剧之王》不仅在新加坡斩获100多万美元的票房,在越南收获了近200万美元的票房,还在马来西亚的贺岁档电影中突破了2000万马币的票房。①虽然这部电影在国内的票房和口碑均表现平庸,但“周星驰”的IP仍然能够跨越时间和空间,吸引东南亚众多影迷买单。周星驰的无厘头喜剧成为具有文化表现力、感染力、想象力、穿透力的平民文化代言人,打开了在海外华语圈具有文化和审美通约性的喜剧电影类型。

猜你喜欢

邵氏中国香港香港电影
2021中国香港代表队选拔考试
2020中国香港代表队选拔考试
邵氏组方配伍突三针治疗甲状腺良性结节的临床观察
邵氏“五针法”联合言语训练治疗中风后运动性失语的临床观察
灌水取球
2018中国香港代表队选拔考试
来自中国香港的龙虾美味
论1930年代上海与香港电影的多元互动关系
香港电影:似水年华,如“影”随形
许冠文喜剧与香港电影本土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