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河北省乡村旅游共生体系构建研究

2023-03-02徐运红刘亚飞王华东

山西农经 2023年2期
关键词:共生河北省体系

□徐运红,刘亚飞,王华东

(河北工程大学,河北 邯郸 056000)

随着远途游特别是出国游因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日趋惨淡,短途型乡村游迎来了发展机遇。国内学者唐献玲(2021)判断,随着我国经济社会不断发展,乡村旅游将逐步占领国内旅游市场。河北省作为我国农耕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拥有丰富的“乡村性”旅游资源。河北省文化和旅游发展“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要利用资源优势和环抱京津的市场区位优势,主动对接乡村振兴、雄安新区、京津冀一体化等国家级战略,打造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乡村旅游产业。乡村旅游产业的开发和运营是由多个参与主体共同完成的[1],各参与主体只有通过合作和整合资源,才能获得最大的竞争优势。

1 乡村旅游共生体系的界定

不同于“回老家”式度假,现代乡村旅游是指始于20 世纪80 年代,基于农村特有的“乡村性”旅游资源,以当地政府、居民为参与主体,以企业化经营为运营形式,以城市居民为消费主体,没有特定时间限制的新型旅游形式。

乡村旅游产业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在发展过程中,各参与主体之间形成了密切复杂的合作关系。自1879 年德贝里提出共生概念后,共生在旅游业中的应用前景引起了学界关注。邹统钎(2006)首次提出“经营者共生”的乡村旅游发展理念。周莹(2018)、乌拉尔·沙尔赛开(2020)[2]、唐献玲(2021)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平衡利益诉求的角度出发,提出以地方政府、旅游企业、当地村民、旅游者为共生单元的乡村旅游共生体系,强调通过理顺共生单元之间的利益关系,破除产业管理中职责不清、多龙治水的机制障碍,进而树立命运共同体的发展理念。

基于此,文章认为乡村旅游共生体系是指参与产业发展的各主体,通过构建特定的合作关系来实现资源共享,最终形成最大内生动力的发展系统。乡村旅游共生体系分为乡村旅游产业内部各参与主体之间的共生、乡村旅游产业和外部其他产业之间的共生。文章研究的是以河北省乡村旅游产业为代表的内部共生体系构建。

2 发展现状

2.1 河北省乡村旅游发展现状

旅游产业发展决定于旅游资源的质量,旅游资源质量取决于资源种类的丰富程度[3]。截至2022 年7 月,河北省共有A 级以上乡村旅游资源1 835 处,其中国家级乡村旅游重点镇8 个、重点村30 个、乡村旅游精品路线3 条;有非物质文遗项目世界级6 项、国家级227 项、省级400 项。各地根据资源特点,结合当地市场发展趋势,形成了不同的发展思路[4]。一是景区依托型,如保定清西陵景区以体验“守陵人”生活为主题的带有满族风情的农家乐,专门接待来此实习采风的各传媒院校学生。二是城市近郊型,紧盯短途一日游模式,以特色小镇为主要形式,如衡水周窝村音乐小镇、沧州郊区的明珠小镇等。三是农业资源型,如魏县“万亩梨花节”、深州“密桃节”的踏青、赏花、采果等精品农业项目。四是民俗风情型,如涿鹿打造“中华三祖堂祭祖文化节”,以寻根祭祖的港澳台同胞和海外华人华侨为主要客源。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前,河北省乡村旅游发展迅猛,2019 年接待人数达2.05 亿人次,占全省旅游接待总量的27%,综合收入442.4 亿元,年均增长超过40%[5]。2020 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人们的出行和交通受到严格限制,旅游业在缩水6 成的情况下依然超过了2015 年发展水平,见表1。2021 年,旅游产业随着新冠肺炎疫情缓和迎来复苏,河北省13 市(含定州、辛集)1 324 家规模以上文旅企业,实现年营业收入968.3 亿元,同比增长19%,同期全国平均水平仅15.9%[6];约11 300 个精品农家乐,接待游客1.15 亿人次,综合收入达323.5 亿元。河北省凭借雄厚的旅游资源,积累了较大规模的市场体量,为乡村旅游共生体系的构建奠定了现实基础。

表1 2015—2021 年河北省旅游业发展数据

2.2 河北省乡村旅游共生体系构建现状

共生体系的核心内容是各参与主体之间的权责供需关系,也就是共生关系。目前在河北省乡村文化旅游共生体系中,政府占据主导地位,通过行政职权,在为旅游企业提供公共服务和优惠政策的过程中实现监管,同时控制着当地资源的开发审批权;当地居民提供了产业发展的基础即旅游资源、自然资源以及廉价劳动力,同时通过实际利益的获取来评判地方政府的工作成效;旅游企业根据自身优势,为乡村旅游资源的开发提供了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在获得经济收益的同时,增加了当地的税收,解决了当地居民的就业问题。因此,政府、当地居民和旅游企业三方为互利共赢的合作关系。游客作为乡村旅游产品和服务的消费者,是产业质量的最终检验者,也是经济效益的产生者,最终决定了产业的发展方向。综上所述,河北省乡村旅游共生体系是以地方政府、旅游企业、当地居民为缔约三方,以游客需求和满意度为发展走向的共生关系,见图l。

3 河北省乡村旅游共生体系存在的问题

3.1 共生单元呈现“散、乱、差”的状况

分析河北省各市县发布的经济年报可知,除承德、正定、秦皇岛等旅游资源丰富的地区外,多数地方政府因乡村旅游开发难度大、见效慢等,目前只把乡村旅游作为扶贫或者经济发展的补充形式,对乡村旅游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巨大作用认识不足,对乡村旅游品牌化发展缺乏信心。同时,在划定共生单位进入市场门槛时要求过低,对经营者资质的认定缺乏统一标准,加上河北省乡村旅游共生体系的共生单元多数来源于乡村,集约化、规模化程度不高,在缺乏统一布局规划的情况下,呈现出“小、散、乱”的情况。比较典型的是雨后春笋般的特色小镇建设,既造成资源浪费,又难以形成规模化的产业发展集群。

3.2 共生单元之间权责不清晰

在共生理论中,权责划分反映了共生单元相互协作的本质规律,是维护共生体系正常运转的基础[7]。当前河北省乡村旅游共生体系中,存在各共生单元因权责划分不清晰而导致彼此“不信任”的情况。地方政府比旅游企业更关注社会效益,在旅游景区周边公共设施建设、承担社会责任等方面与旅游企业存在目标差异;旅游企业片面追求项目的推进速度和经济效益,重视与政府的合作而忽视当地居民的主体地位;当地居民也会在项目开发的过程中出现“不诚信”现象,强制旅游企业提供合同之外的经济补偿,为达目的恶意阻碍施工甚至撕毁合同。

产生上述现象的原因是缺少协调产业内外关系的机制。政府制定的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依靠旅游企业自发组织协调缺少权威性且不容易监管,导致整个行业权责不清、凝聚力不强,在面对新冠肺炎疫情等突发情况时显得有些手足无措。

图1 河北省乡村旅游发展的共生体系结构

3.3 共生模式创新性不强

各共生单元对共生理念的理解和运用程度是创新共生模式的关键。根据目前行业发展的形势看,河北省乡村旅游业对共生发展中“1+1>2”精髓的认识不成熟,乡村旅游开发限于共生单元之间资源的简单叠加,导致现有的共生模式创新性不足,旅游产品重复率较高。

目前河北省乡村旅游产品中,休闲农业、农家乐占49.6%;旅游项目体验套路雷同,多以民俗表演和吃农家饭开始,以采摘瓜菜和推售土特产结束,难以满足人们对高品质服务的要求,容易产生“昙花一现”式产业效应。在县级区域内的乡村旅游市场,由于缺少权威组织或部门基于共生互补理念的行为监督和发展规划,导致各共生单元在追求急、短、快的经济效益或政绩时,各自为战开发旅游产品,造成项目重复建设。例如,漳河沿线村镇已建成和规划建设的花卉型游园超过20 家,其建筑多是模仿苏州园林风格,院内布局相似,花卉品种雷同,尚未形成既相互衔接又各具特色的漳河两岸景观体系。

3.4 共生环境不完善

近年来,在政策大力支持下,有利于河北省乡村旅游发展的共生环境正在形成,但与京、豫、赣、粤等旅游强省还有差距。一是存在法规不健全的情况。当前施行的行业规范制定层级不高、约束力不强,而且部分地方政府不考虑现实情况,具体执行条款照搬其他省、市,与当地实际情况结合不紧密。二是人力资源质量不高。乡村旅游景区地处农村,管理人员以当地居民和基层干部为主,兼职性质居多[8],旅游产业管理经验和服务意识不足,特别是缺少医护、导游、安保、维护等保证景区正常运转的专业人员。三是基础设施不完善,服务质量差。旅游公路、厕所、服务中心等配套设施不完善,服务质量较差、层次较低,已经成为掣肘河北省乡村旅游发展的重要因素。

4 河北省乡村旅游共生体系优化建议

要解决当前河北省乡村旅游共生体系存在的问题,必须考虑两个大的时代背景。一是乡村振兴战略的推动,即如何借助国家优惠政策和资金,扩大产业规模,提升产业效益。二是后疫情时代的影响,思考游客在新冠肺炎疫情后对旅游产品需求的转变,即如何在产业低谷期完成行业的提质升级。

4.1 完善市场结构,打造产业集群

乡村旅游的产业集群化是由大量被视为产业集点的经营实体构建而成。根据农村环境中特有的散漫性和封闭性,只有充分发挥地方政府的宏观调配作用,才能实现各产业集点的优势资源互补[9]。地方政府既要利用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发展机遇,多思善谋,做好规划设计,争取更多政策和资金支持,又要引导旅游企业发挥自身优势,加大在管理理念、创新技术等方面的投入力度,加大同产业链上各产业的合作力度,吸引市场资金的青睐和投入,打造以乡村旅游为基础的产业集群[10]。

打造产业集群,提升共生单元含金量是关键。建议淡化产业发展的范围边界,在完善产业内部共生系统构建的同时,尝试扩大共生的范围,同当地城镇化建设、环境整治、休闲养老、直播电商等产业联合,吸引培养更多高质量的共生单元。

4.2 构建利益协调机制,增强行业凝聚力

随着乡村旅游快速发展,各共生单元之间合作深度逐步加强,意味着会有越来越多由于权责不清带来的利益冲突。因此,地方政府要利用自身公信力发挥中间协调作用,在法律和政策允许的范围内,建立多渠道听取各方利益诉求的沟通机制,理顺各方的权责和利益关系。

通过奖惩政策的调节作用,增强企业参与当地发展的意愿,督促其积极投身到乡村振兴中来,主动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尊重当地居民的主体地位,鼓励企业在保洁、保安等低薪岗位外,适当提供含金量较高的岗位给当地居民,以此增加双方的信任。

针对当地居民自身素质的提升问题,可发挥乡村集体主义下普法宣传的作用,允许当地居民组建行业协会,帮助他们学会有组织地同政府和企业沟通交流,以法律途径维护自身利益,在用自身实力取得企业青睐的同时,避免因粗暴表达行为影响自身形象和当地营商环境。

4.3 创新共生模式,提升旅游产品品质

共生模式是各共生单元之间合作的关系总和,决定着共生出的产品和项目的质量。众所周知,2003 年非典过后,旅游业曾出现过集中暴发期。随着新冠肺炎疫情逐渐缓解,必将迎来积攒式旅游消费快速增长期。因此,河北省乡村旅游应抓住历史机遇,通过创新共生模式,激发出各共生单元的发展潜力,相互交融优势资源,产生能量聚合,快速完成产品和项目的提质升级,打造一批精品力作来迎接后疫情时代旅游黄金期的降临。

一是依托丰富多彩的乡村文化,定位省内短途旅游市场,选择有突出特色的乡镇或村统一布局规划,树立当地居民的主人翁意识,通过让利调动当地居民参与积极性。二是确定企业在技术方面的主导地位,通过公开招标选定有实力的旅游企业,重点审视其文创能力和营销能力,鼓励旅游企业对传统旅游产品进行供给式改良,推陈出新,开发夜间乡村游等河北省涉及较少的消费形式。三是以求大同、存小异为合作原则,利用网络大数据平台,及时分析历年客源情况,实现信息共享。建议以县为单位,着重推广各共生单元都能参与的营销方式,在满足各自发展利益的前提下,画出最大利益同心圆。

4.4 加强顶层设计,优化共生环境

作为共生体系构建的平台,共生环境是维护行业发展的重要基础。共生环境涉及在法规上的顶层设计和前期大量资金投入,因此在这部分重点从当地政府的角度提出建议,见图2。

图2 河北省乡村文旅业共生体系顶层设计

一是完善管理法规制度。从法律角度保护共生体系正常运行,既要跟上国家大政方针变动节奏,又要考虑当地发展实际情况,特别是本区域内旅游企业和景区当地居民的利益和接受度。二是明确人才在共生体系构建中的核心作用。建立健全人才培育机制,重点选拔培养一批高素质本土管理人才[11],依托专业院校、社会组织,搭建学者交流平台,加大“外脑”参与力度。三是推动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包括旅游专线在内的乡间公路,加快实施农村厕所革命,允许私企参与旅游服务区基础设施建设和经营。搭建沟通渠道,由政府牵头建立正规的、官方赋予一定管理权限的行业协会,通过把部分沟通协调职责转移到协会,提升对行业的协调服务作用。

5 结束语

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共生理论在乡村旅游研究中是完全适用的,互惠共生是实现资源整合的理想发展模式。文章引入共生理论,通过产业内共生体系的构建来发现和解决问题。鉴于基层情况的特殊性,重点强调地方政府在共生体系中的主体作用,通过完善市场结构以打造产业集群、构建利益协调机制以增强行业凝聚力、创新共生模式以提升旅游产品品质、加强顶层设计以优化共生环境等措施,促进河北省乡村旅游共生体系优化,为实现河北省乡村旅游持续健康发展提供理论借鉴。

猜你喜欢

共生河北省体系
2020年河北省对外经济
国家开发银行河北省分行
河北省
河北省
构建体系,举一反三
人与熊猫 和谐共生
共生
优生共生圈培养模式探索
优生共生圈培养模式探索
“曲线运动”知识体系和方法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