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食品检测类专业学生工匠精神的内涵特质及培育路径

2023-02-25朱丽娅

安徽农业科学 2023年2期
关键词:匠心工匠食品

徐 敏,朱丽娅

(安徽粮食工程职业学院,安徽合肥 230036)

食品工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在实施制造强国战略和推进健康中国建设中具有重要地位。后疫情时代,食品行业对国家应急保障的重要性进一步凸显。强大的专业人才队伍是行业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培养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食品类专业人才是当代我国职业教育的重要使命,也是当前食品行业转型升级实施过程中,行业持续健康发展的需要。

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李克强总理首次提出“工匠精神”[1]。工匠精神起源于古代手工业劳动者精益求精、追求细致的工作态度,并在工业革命和信息革命中再次被呼吁回归。它有世界范围内通用的标签——精益求精、精工细作、坚守传承、创新创造,也有国家、制度和时代的印记[2]。在技能型人才培养过程中注入“工匠精神”,能够帮助学生树立对职业的崇高责任感,建立对自我岗位更高目标的追求,精炼娴熟精湛的专业技能,实现自我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该研究主要探讨高职食品检测类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工匠精神”的专业内涵以及实现路径。

1 高职食品检测类专业人才“工匠精神”的内涵

工匠精神涵盖了道德意识、价值理念、技术能力、素质涵养、工作态度等多个领域,归纳起来,主要包括“匠心”“匠品”和“匠艺”三大核心要素。该研究结合食品检测专业人才的培养特点对各要素核心内容进行分析。

1.1 匠心“匠心”是工匠精神的根基,是技术工作者内心对美好与卓越的追求,是向上向美的心性所向。马克思主义实践认识论认为,认识对实践具有导向作用。人类实践活动中,意识能够指导实践并充分发挥人对世界能动地改造作用[3]。食品安全关乎国计民生,食品检测工作是守护食品安全的重要手段。检测工作的核心内容主要是以国家标准为基准进行食品感官、理化、微生物和安全性分析。岗位涉及任务繁杂枯燥,不断重复,包括溶液配制、仪器设备调试、检验结果计算、检验报告发放、实验室卫生管理等,但操作过程要求规范,试验结果力求精确和准确[4]。从业者必须有心怀民生的责任情怀,才能在工作中保持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一丝不苟地完成检测任务。食品检测技能的形成不是一次完成的,而是一个多次反复,无限深化的过程,在实践过程中通过不停观察、实施和反思才能形成娴熟、精湛的检验技能,这一过程需要从业者具备精益求精的品质,追求极致的坚守。同时,食品检测技术日新月异,食品检测过程复杂多变,食品样品种类繁多,检测人员必须持有创新意识与创新精神,才能紧跟时代发展脚步,了解行业发展动态,不断改进检测方法,提升技术水平。

1.2 匠品“匠品”是工匠精神的内核,以职业精神为基底,外显为爱岗、奉献、敬业、传承、创新等职业理念和道德规范。匠品决定着行为模式,职业行为方式受职业道德品质所影响。食品检测工作是运用食品检测技术及时发现食品中存在的安全隐患,是从事“从农田到餐桌”的食品质量安全全程控制工作的重要一环。食品检测行业领域职业规范内容主要包括:①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企业的各项规章制度;②认真负责,严于律己,不骄不躁,吃苦耐劳,勇于开拓;③刻苦学习,钻研业务,努力提高思想、科学文化素质;④敬业爱岗,团结同志,协调配合[5]。培养食品检测相关专业学生严谨认真,精益求精、公正客观、团结协作的职业道德,让学生对食品检测工作心怀敬畏之心,行有所止,品有所正,才能确保检测过程科学规范,检测数据准确无误,检测结果真实可靠。

1.3 匠术“匠术”是工匠精神的外显,是技术从业者依靠勤学苦练、探索创新和攻坚克难获得的高超、娴熟的专业技术能力。“匠术”对应食品检测知识体系中的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陈述性知识对应职业教育中的相关专业理论,以食品检测岗位为视角,主要包括食品化学、食品微生物、分析化学、仪器分析、检测结果分析、检测报告编制等基础性知识;程序性知识主要对应技能操作,主要包括检测样品的采集与处理,检测方法的选择、检测仪器与设备的使用、各类理化成分的检测、检测结果的分析、食品品质及安全性评价等[4]。策略性知识是对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的灵活运用技能,通过对既有知识体系和环境资源的整合,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有效链接,快速提取解决新情境下出现问题的方法和思路,成功实现知识的活学活用。食品检验岗位项目多乱繁杂,工作中新的问题层出不穷,策略性知识的形成能够帮助学生面对不同工作任务时能够灵活应变,是职业良好适应能力的一种表现。

李淑玲[6]根据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麦克利兰提出的冰山模型理论对工匠精神三要素进行了划分(图1)。其中匠品和匠心隐藏在冰山以下,属于隐性素质。匠术则显露在冰山以上,属于显性素质。该模型认为匠品和匠心是匠术形成的结构基础和内在动力,即专业技能的获取需要良好的职业态度、高度的职业精神以及严格的职业操守等内驱力的支撑,三者之间有机融合,相互影响与促进。

2 高职食品检测类技能人才“工匠精神”三维培养模型

现代职业教育旨在培养既具有较强实践动手能力和专业技能,又具有较高职业素养的专业人才。从该角度出发,无论是匠心、匠品还是匠术,都与现代职业教育的培养理念和目标相契合。但三者由于具有不同的价值属性,无法单纯地用同一种方式进行培养。属于隐性素养的匠心及匠品主要体现为职业素养与道德的内化于心,职业取向与表现的外化于行,可以通过入学教育、专业实习、社会实践、课程教学、校园文化、社团活动等途径进行培养。而属于显性素养的匠术则是行为个体在职业活动中的外在表象,表现为在工作岗位中严谨细致的工作态度、一丝不苟的专业作风、精湛娴熟的技术水平以及精益求精的创新精神,主要通过课堂教学、实训实习、技能比赛等加以训练和强化[7]。结合现代高职人才培养体系,探索高职教育视野下工匠精神的三维混合培养模式(图2)。

图2 工匠精神培育模型Fig.2 Artisan spirit cultivation model

2.1 阶梯递进式培养匠心作为工匠精神的根本,匠心是对初心的坚守和对浮躁的拒绝,是追求至精至善,将产品的每个细节做到极致的执着与专注。匠心是技术工作者在长期的职业活动中,掌握高超技术能力,形成深度职业认同后,不自觉所产生的,对设计的独居匠心、对记忆的优化革新、对质量精益求精的职业行为[8]。高职学生处于技能形成的初级阶段,由于与职业活动行为的接触尚不紧密,匠心的内在形成驱动力较为薄弱。但高校作为文化育人的主场所,持续性的创设精益求精、创新致远等匠心文化培养环境,可以提高学生在知识获取、技能养成、素质培育上的可持续发展能力,造就出具有视野开阔、胸襟宽广、底蕴深厚的高素质技能人才。

对于高职食品检验类专业学生匠心文化资源的输出,可以通过以下途径进行:一是适当提高课程质量标准。日本职业院校在培养技术工作者时,要求学生按照极高的统一标准接受训练,树立追求完美的工作信仰,将技术工作过程看作缔造生命的历程[9]。而我国由于职业院校生源文化课基础较差,教师会适当降低课程质量要求,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学习懒散、心情浮躁、粗心大意等不良学习态度,严重背离匠心内核思想。食品检验类课程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学生基础知识水平适当调整课程难度,但课程质量标准需要严格控制。尤其是在实验实训过程中,教师要通过操作关键点的制定、准确度和精确度的复核等步骤帮助学生树立对实验操作规范性、实验结果准确性的重视,同时,通过鼓励学生寻找环保试剂替代品、创新实验方法,搜索专业前沿文献等过程帮助学生加强创新精神和质疑精神培养。二是鼓励学生参与各类技术活动。可采取以下几种方式:①参与教师科研课题,在科研技术难题的攻克中参与技术发明和创新。②参加技术竞赛,包括各级各类职业技能大赛和创新创业大赛等。③打造校园创新文化活动,包括文化技术节、发明创造作品展览、科技创新社团等。三是充分利用校企合作平台[10]。企业活动中无处不体现出对产品的精益求精和对创新的执着追求。通过推行产教融合、校企双元育人模式,将精益求精、创新致远等匠心精神元素融入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评价体系、实验实训等专业建设框架内,推动企业工匠精神在校园教学活动中的传播与扩散。

2.2 波浪递进式培养匠品与匠品相关联的职业道德规范主要是通过制度将行业或职业内的基本伦理道德进行明文规定。这种规定既包括“爱岗敬业、团结协助”等原则性的基本规范,也包括如《食品检验操作技术规范》《食品检验工作规范》等具有指导性和操作性的具体规范。现代职业教育逐渐认识到职业道德素养对职业行为的正面导向作用,开始不断地宣传和系统性进行职业道德规范教育。然而,职业道德规范并非抽象的文字表述,而是扎根于具体的工作之中,以非抽象的形式存在和使用,只有在实践中去学习、体会、发展和持续践行职业道德规范,才能帮助学生真正形成内化于心的职业道德规范体系[11]。

职业道德规范的学习不是一蹴而就的,是在长期的职业活动中逐渐形成。根据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社会规范的学习主要经历从依从到认同再到内化3个阶段。在高职食品检验类专业人才道德素养的培养过程中,首先应该通过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等思想政治课宣传遵纪守法、爱岗敬业、脚踏实地、吃苦耐劳等通用职业道德素养,并通过食品分析检测、食品微生物检验、食品感官检验等专业核心课程拓展严谨认真,精益求精、公正客观、团结协助等专业道德素养,通过融合思政元素与教学内容,不断强化学生对职业道德素养的认知体验与情感认同。在顶岗实习阶段,学生参与具体岗位,在工作任务的执行过程中,进一步结合自身的体会和对工作的独特认识加深对职业素养的理解。这一阶段,指导学生执行具体工作任务的企业优秀从业人员与学生之间通过言语、肢体沟通,发挥榜样力量,引导学生自觉遵守职业规范。同时,在具体工作场所,职业道德规范在针对对象和目标的操作中被实例化,职业规范在工作目标的实现过程中被具体化运用,良好职业结果的反馈作用会加速职业规范行为的内化,规范的执行开始具有高度自觉性、主动性与行为坚定性。

2.3 螺旋递进式培养匠艺现代工匠的标志之一是具有高超的技术能力。从基本技能的训练到精湛技艺的形成,非一日之功。大国工匠的培养不仅仅是在学校中完成,更多的是依靠在实践中的历练。但作为学生职业能力形成的萌芽阶段,高职教育为高技能人才的形成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现代工匠技术精神的内涵中,匠艺主要反映为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食品检验岗位视角下,陈述性知识大多数与理论原理相关,是各类实践性知识的重要基础。传统的讲解式教学方法往往令高职学生感到厌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合理适度选取教学内容,运用情境教学、案例教学、职业角色扮演教学、问题导向教学等多种现代教学方法,增强学生的积极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相较于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参与度较高,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技能要依靠反复多次的训练才能熟练自如,高职院校应构建目标导向清晰明确、内容设置科学合理、环节衔接紧凑流畅的实训体系,通过增加实训比例,创新实训形式,充实实训内容,加大实训投入,优化实训评价,加强实训监督,着力培养学生知识内化、技能操作、技术创新的能力。策略性知识是知识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学生面对具体复杂情境时,根据一定的条件作出反应和决策以应对问题的知识。受传统学术思想的影响,教师多重视陈述性和程序性知识的教学,相对忽视策略性知识的指导。随着现代工业的转型升级,对高技能技术工作者进行现场判断和决策的能力要求越来越高。策略性知识凌驾于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的构建基础之上,但同时又相互依附,不可分割。策略性知识中不同类型知识之间的联系练习可以在陈述性知识教学过程中完成。以食品分析与检测课程为例,其前导基础课程包括分析化学、仪器分析技术、食品生物化学等科目,课程知识体系之间层层交叉,该课程讲授过程中,引导学生回忆滴定分析操作、食品中各类成分的化学特性、仪器使用方法等专业基础知识,主动建立新旧知识点间的逻辑联系,在此过程中学生的问题提炼能力、知识拓展能力以及多科目综合运用能力得到了良好训练。同时,策略性知识的习得依赖于情境的模拟。在程序性知识教学过程中,通过校企合作平台,建设模拟企业真实工作环境的实训室,在实训过程中通过项目教学法引入企业实际工作项目,安排学生严格按照国家标准,准确实施检测步骤,按照要求填写采样(或收样)记录单、工作过程确认单和原始结果记录单。这种情境化的模拟过程,能够帮助学生建立仿真问题的解决能力,在观察、模仿、感悟的过程中学习到判断决策的隐性过程。

3 工匠精神融入食品分析与检测课程的路径探索

食品分析与检测是食品检测类专业核心课程。该课程实践性强,蕴含持之以恒、耐心细致等丰富的工匠精神元素,深入发掘并与专业知识进行融合,能完成匠心、匠品和匠术的同步培养,为学生更好地走向社会,适应岗位需求,实现人生价值打下坚实的基础。

3.1 培育具有工匠精神、产-教-研经验丰富的教学团队具有工匠精神的教师,对学生具有情感上的感召力,激发学生对行业、企业的向往和对岗位职业的热爱,具有技术上的指导力,帮助学生磨砺扎实过硬技能,具有行为上的引导力,成为学生精益求精、求新创新的行为榜样。构建具有工匠精神的食品分析与检测教学团队,需要“外引”和“内培”双向发力。一方面,聘请具有一线工作经验的企业能工巧匠,担任实训课堂、“互联网”课堂指导教师,让学生近距离感受精湛的操作技艺、高尚的职业操守和坚定的职业信念。另一方面,加强校内专职教师队伍建设。鼓励校内专职教师积极参与企业实践,积累食品检验工作所需要的职业技能、职业技术和实践经验。利用多种形式的培训和研讨帮助教师加深对工匠精神的理解,和在教学中的融入方式以及教学实施路径。

3.2 紧扣专业知识,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工匠精神在食品分析与检测课程中的传授需要与思政教育相结合。“课程思政”建设是将思想政治元素融入专业课程教学,突破高校思想政治理论与专业课程之间的界限,促使学生专业知识、情感智慧及社会能力各方面协同全面培养[12]。依托课程思政的教学模式,工匠精神才能真正在课堂中得到学生内心认同,实现有效传播。通过认真分析食品分析与检测课程的各章节知识要点,结合工匠精神理念内涵,依据学科前沿动态发展方向,对课程进行具体部署,发掘各章节所蕴含的思想政治理论设计的思政映射与融入点(表1)。

表1 食品分析与检测课程工匠精神思政元素Table 1 Artisan spirit,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of food analysis and detection course

3.3 有效开展第二课堂,拓宽传播渠道工匠精神传播中,以开展实践活动为主的第二课堂,弥补了第一课堂在时间、地点和内容方面的限制。开展食品行业市场调查报告、食品设计加工、食品品质检验等类型创新创业活动,通过技术服务、技术创新,让学生在专业技能学习、创新创业实践中体会到工匠精神的实质和价值,培养学生的技术理性和实践智慧。开展食品安全检测类技能大赛,让学生在对每一个操作步骤不断的训练、评价和反馈中,锻造精益求精、精雕细琢的工作精神,提升专业素养和技能水平。通过开展食品企事业检测部门参观、食品安全类知识讲座、相关主题案例分析、食品安全类宣传活动等社会实践,引导学生关于食品安全的报道及新出台的法律法规,丰富学生的知识面,激励学生对以诚信、责任等为核心的价值观以及自身职业素养的思考。

3.4 优化教学资源,渗透工匠精神将“工匠精神”融入食品分析与检测课程标准、授课计划、课程设计、实训任务书等教学资料,课件、视频、动画等教学辅助素材,构建完整的教学资源库。在课程标准中明晰学生应具备的知识能力、技术能力、情感能力和社会能力;在授课计划中拟定“工匠精神”知识内涵讲授的内容及课时数;在教学设计中将工匠精神元素、案例与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在课程设计中鼓励学生勇于创新、举一反三;在实训环节,引导学生形成认真细致、追求极致、精雕细琢的工作态度。在课件、视频、动画等教学资源中增加工匠精神典型案例,增强学生对工匠精神的情感共鸣和价值认同,激发学生提高自身工匠素养的内心渴望。通过结合互联网课堂,全方位释放工匠精神资源要素,促使学生在职业技能训练和工匠精神的内涵塑造过程中,对将要从事的职业产生归属感和认同感,为将来的就业奠定良好的职业素养基础。

3.5 建立科学评价体系,体现工匠精神课程考核中融入“敬业、精益、专注、创新”等工匠精神考核点,遵循“线上与线下结合,理论与技能结合,过程性与终结性结合”考核思路,全面构建科学合理的多元化评价体系,突出职业能力、职业素养及职业道德的综合考核。线上考核和过程性考核注重考核学生在完成作业、任务、讨论、测试、调查问卷、课堂论文、试验设计等活动中所表现出的思维能力、团队合作意识、创新意识和应用能力。线下考核中理论考核注重考核学生对专业的认知态度,和对国家法律法规、职业操作规范的理解,实践考核注重对实验室安全良好操作规范、核心操作技能、实践创新精神、实事求是科学态度的考核。通过定性指标与定量评分相结合,知识学习与行为表现相结合,课堂表现与实践操作表现相结合,对工匠精神培养效果进行客观准确性评价。

4 结语

高等职业教育以培养现代化高素质技能人才为重任,在当前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过程中,工匠精神成为高职教育必须面对的时代课题。该研究探讨了食品检测类专业学生工匠精神的三维培养模式,并结合食品分析与检测课程,对该模型的具体化应用进行了举例示范。课程是高校实施育人的主要渠道,但精神的培养与校园文化氛围、制度体系建设、产教融合深度、师资队伍水平等要素紧密相关,如何依据不同产业岗位特点,探寻工匠精神形成机制,构建起学校、企业、社会、政府多重引领下工匠精神的培养路径将是未来多方共同努力的方向。

猜你喜欢

匠心工匠食品
国外如何进行食品安全监管
90后大工匠
工匠风采
工匠神形
三生 致敬匠心
食品造假必严惩
致敬匠心
匠心,一种倔强的坚持
工匠赞
竟然被“健康食品”调戏了这么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