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公共图书馆健康信息服务建设策略研究

2023-02-24薄依斐上海图书馆上海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

文化产业 2023年1期
关键词:馆藏馆员公众

薄依斐 上海图书馆(上海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

在“健康中国”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的今天,公众健康素养的提升势在必行。公共图书馆作为文化传播的重要场所,是开展社会教育的公益性阵地,承担着帮助公众获取可靠的健康信息和培养公众信息素养的责任。现通过大量的文献阅读,对相关研究情况和健康信息服务发展情况做了梳理,指出我国公共图书馆健康信息服务普遍存在的五个问题,并从健康信息服务模式的优化路径及服务管理机制两大方面入手提出相应的对策。

在2015年,“十三五”规划中加入了“健康中国”战略。2016年,《“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提到,要“立足国情,将促进健康的理念融入公共政策制定实施的全过程”[1]。《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文件强调,“每个人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2]。健康中国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全民健康是立国之本。

公共图书馆作为国家重要文化场所,承担着公众终身教育的使命与责任。现今公共图书馆对于健康信息服务的提供和运行模式仍处于摸索阶段,各方面开展情况都未形成一套可持续的、具有系统性的机制。如何科学、合理、高效地开展契合公众需求的健康信息服务并形成长期有效且完善的运行机制,是本文探讨与研究的问题。

基本概念

健康信息

世界卫生组织在1978年初步给出对健康的定义:“指一种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上的共同完美状态,而不仅是没有患病或不虚弱的状态。”目前大致可将健康信息分为三种类型:研究数据型、健康决策型和公众科普型。

本文认为健康信息的含义应该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健康信息指用于治疗、预防、研究的医疗及保健信息,包括医疗记录、患者信息、各类医疗统计数据等。广义的健康信息泛指一切与医疗和健康有关的信息要素,可分为医疗诊断信息、疾病自我预防信息和日常健康生活信息。在大健康的环境下,广义的健康信息更具时代特征与现实意义,也更值得以此为基础展开研讨与实践。

公共图书馆健康信息服务

公共图书馆健康信息服务是指利用图书馆在医疗、健康领域丰富的馆藏资源和多元化的信息来源,通过形式多样的传播方式,将健康信息分享给有需求的大众。本文认为服务应该包含但不限于以下形式。

馆藏建设及参考咨询服务。应包含以下内容:根据读者的阅读水平推荐相关的健康类馆藏图书;回答读者健康信息咨询,辅导读者使用相关数据库;指导读者甄别相关网站的信息质量;提供定制化、个性化的健康信息咨询服务。

讲座活动。公共图书馆在开展健康信息讲座活动时需要注意讲座应区别于社区健康义诊等寻医问药性质的活动,应把重心放在健康信息的传递解读及公众健康信息素养的培养上。

读者培训。馆员有必要向读者讲解相关专业数据库、数字资源及配备的健康设备的使用方法,培养读者自主学习和使用健康信息服务工具的能力。

展览展陈。以传统图书和期刊资源为主体,系统性地提供医学知识及健康生活方式的信息服务,为馆藏书籍做配套展览。

公共图书馆健康信息服务的发展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发展现状

目前,我国绝大多数省级公共图书馆都在一定程度上开展了健康信息服务。基本形式以常态化基础健康信息服务、周期性健康科普信息讲座、配套展陈活动、跨机构的馆医合作活动等为主,多方面为公众提供健康信息,旨在提高公众甄别信息的能力。

1.馆藏资源建设

健康信息服务依托的是馆藏资源基础建设,通常分为纸质资源和电子资源两种。

在中文健康信息数据库资源配置方面,除了大多数图书馆都会购买的综合性数据库外,国家图书馆、湖北省图书馆、辽宁省图书馆还购买了中华医学会的电子期刊库,天津图书馆购买了中医经验方与健康数据库等具有中国特色的医学数据资源[3]。由于健康及医学资源具有一定的时效性、前瞻性,因此外文数据库和外文电子期刊这两类资源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馆藏资源建设的优越性和专业性。但是由于经费有限和阅读门槛较高等原因,不少图书馆在购买专业医学数据库时有所取舍。上海图书馆专业服务门户网站中所公布的包含健康信息的相关数据库达49个,中外文及跨语种数据库均有购买,包括了权威性较高的专业数据库,如美国MEDLINE医学期刊文献数据库。浙江图书馆也同样开放了此数据库的信息获取。而国家图书馆和多数省级公共图书馆,如首都图书馆、广州图书馆等均未接入专门的外文医学数据资源库,其健康医学类信息建设主要由综合数据库中的部分相关板块来构建。

目前,我国公共图书馆健康信息咨询服务仍内嵌于整体的参考咨询服务,单独设立健康信息馆员的意识有所萌芽但还未成熟。在新建成开放的上海图书馆东馆中特别设立有健康生活主题馆,围绕“全民阅读,健康生活”的主题,旨在提升公众健康信息素养,倡导健康生活方式。馆藏文献涵盖合理膳食、健康科普、健身运动、休闲生活四大板块。目前馆藏在架图书6000余册,中外文期刊73种,除此之外还提供了丰富的健康文献数字资源以便读者查阅,并且配备有专业学科背景的馆员提供参考咨询服务。这在一定程度上标志着我国公共图书馆健康信息服务开始有意识地走向专业化和普及化。

2.培训课程开设

公共图书馆培训课程主要以知识授课的形式开展,主要以线上课程资源共享的方式为主。目前尚未有国内公共图书馆尝试系统性开设健身保健类课程。主要原因在于静态的培训课程易于组织和管理,动态的培训课程在课程设置的科学性和运动风险管理上都存在不可控因素。

3.健康活动举办

各公共图书馆都在不同程度上形成了自己的健康知识系列讲座品牌。一种是拥有独立的健康系列讲座品牌,例如湖南图书馆的保健养生系列,其更新频率较快,内容覆盖面较广。另一种是图书馆在举办讲座时会涉及健康板块。图书馆通常会和第三方机构如医院、科学技术协会、医学相关出版社及报社、医疗机构等进行合作,这种方式虽具有便利性,但同时也具有不可持续性和随机性,一定程度上不利于特色品牌的长期性发展。

存在的问题

国内公共图书馆健康服务尚处于起步阶段,目前还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科学的服务体系,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健康活动形式不够丰富,缺少与读者的互动,无法提供多元化的阅读体验。

馆员学科背景缺失。公共图书馆馆员的中坚力量大多具有图书情报专业背景,不具备专业的医学健康知识解读能力。馆员的专业水平是有效开展健康信息服务的重要保证。医学健康类信息具有一定的专业性,公众阅读门槛较高,难以调动公众的阅读主动性。如果馆员缺乏基本的专业信息解构能力,公共图书馆的健康信息服务将只能停留在浅层次的健康图书推荐与分享上,很难为读者提供专业的公共阅读服务。

跨机构合作模式单一,未形成大型跨地区联合型科普知识平台,个性化健康信息服务水平较低等问题较为明显。

差异化健康信息服务有待开发。公共图书馆健康信息服务应包括针对不同人群的需求特点提供定制化的健康咨询、信息处方,或者更进一步地建立公众健康信息档案。

健康信息服务模式优化路径及管理机制建设

模式优化

1.以需求为导向规划服务内容

一是馆藏资源配备要平衡广度与深度。相比其他学科而言,部分医学信息晦涩难懂,未经过专业培训和教育的普通民众难以阅读与学习。阅读推广是利用馆藏资源培养公众阅读习惯和阅读思维的行为。一切馆藏资源建设和阅读推广行为都一定要保障传递的健康信息是权威有效的。

二是服务内容要契合公众需求的特征和方向。在规划服务内容时,公共图书馆要对政策背景、健康产业发展趋势进行调研,在充分把握服务对象需求的基础上进行顶层设计。

三是健康信息服务精细化和个性化。不同年龄、职业、性别的人群拥有各自不同的阅读特性和借阅习惯,其中存在差异也存在共性。公共图书馆通过细化服务分类和内容主题,能够精准地为特定人群提供有针对性的健康信息,使读者主动借阅图书并传播信息,再根据用户反馈不断调整服务策略,形成良性循环[4]。

2.建立一体化的健康信息综合平台

目前我国公共图书馆大多都在官网或数据库导航页面不同程度地展示健康相关信息。但显示方式通常以二级导航目录或友情链接等方式为主,缺乏综合性的健康信息服务平台会造成各地区健康信息资源系统性缺失、资源流通性差等问题。

本文认为有必要建立一站式公共图书馆健康信息服务平台。为配合图书馆打造互联网融合服务实体,协同利用馆藏文献和数字资源,平台建设应当包含以下内容。

一是传统纸质馆藏资源索引。索引需标识清晰,可考虑用将主题分类法与中图分类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排布。还需要明确标注馆藏的情况并精确到阅览室。

二是数字健康资源检索在线浏览。应当联合MedlinePlus、知网、万方等国内外医学信息平台与智库,尽可能共同开放数字资源的获取。

三是健康信息参考咨询服务导航站。馆藏资源提供显性知识载体,图书馆专家提供隐性知识服务,导航站可采取“专家+馆藏”的“问答型+讨论型”的知识转移集成模式[5]。

四是科普知识文章与视频传递信息。联合图书馆学专业人士与医学专家定期产出高质量的健康科普文章与视频,建立权威可靠的全面科普知识园地。

五是健康知识培训与科普活动举办信息。除了常规的讲座与课程等健康知识培训、展览展陈以及参与式健康互动活动举办情况预告外,还应开放线上直播或录播视频等获取方式,为未能到场的观众提供便利。

健全健康信息服务管理机制

1.健康信息馆员人才队伍建设

由于健康信息服务工作具有跨学科性,是医学、管理学、心理学、数理统计学、图书馆学、情报学、服务管理等多门学科的交叉融合,因此从事健康信息服务的馆员也不同于一般馆员[6]。可以适当采取具备医学背景或资质的图书馆员和兼职的医学机构图书馆员结合的方式进行人才队伍建设。还可以招募医学专业人员前来兼职或担任志愿者,为读者解答部分具体的健康问题。

2.多机构多部门协同创新机制

要构建全方位、多元化的健康信息服务系统,应当通过多机构协作的模式来开展工作。合理借助专业机构与组织力量,实现活动共建和资源共享;加强与各研究机构、高校、医院等专业机构的共建共享,展开资源共享和医学辅助活动,如心理咨询等;联合当地卫生与健康委员会或旗下的健康促进中心共同策划与组织科普活动;适当与医学类企业建立良好的互动联系,共同承担社会责任,拓宽科普辐射范围。服务主体的多方协作能够有效打破资源壁垒,实现共赢。

3.多部门联动宣传机制

健康信息服务需要化被动索取为主动提供,宣传机制的建立是面对公众进行科普的有力手段与桥梁。以上海市为例,可以充分利用宣传体系的各职能机构如文化和旅游局、广播电台、传媒集团等,这些宣传途径具备覆盖面广、宣传经验丰富、宣传权威性高的优势。下沉市场的点对点宣传可以利用上海市公共图书馆总分馆制体系去铺开局面。总分馆体制是由上海图书馆牵头,与各区、街镇公共图书馆联合形成三级总分馆体系[7]。

在宣传路径全方位多角度的基础上,宣传手段要多元化。积极利用全媒体时代的各大媒体平台和工具,提高公众对公共图书馆健康信息服务的熟悉度与使用熟练度。

4.健康信息服务评估机制

目前服务评估机制的研究仅停留在学术讨论阶段,还未有图书馆建立并实行评估体系。读者的信息需求在不断变化,制定的服务策略也应定期评估与调整。因此,本文认为应当建立合理的健康信息服务评估机制,定期对相关指标进行调研与测算,形成常态化评估周期,具体应当包括理论体系的确立、要素的制定、指标测算公式、具体评估细则等方面。

总之,目前公共图书馆健康信息服务还处于起步摸索阶段,发展意识较为薄弱。在服务内容开展过程中,也存在不少值得改进之处。公共图书馆健康信息服务的发展路径可以从四个方面入手:馆员业务能力专业化,资源及平台建设权威全面,组织形式多元化,细分人群服务个性化。公共图书馆作为健康信息的提供者、健康自我管理理念的倡导者、健康生活方式的引导者,应为国家提升公众健康信息素养的长期目标做好助推工作。从长期目标来看,这样能有效促进公众健康信息素养的培育,帮助公众提升甄别繁杂信息的能力,消除公众接收信息的壁垒,填补信息鸿沟。

猜你喜欢

馆藏馆员公众
馆藏几件残损《佚目》书画琐记
公众号3月热榜
公众号9月热榜
公众号8月热榜
公众号5月热榜
博物馆的生存之道:馆藏能否变卖?
青海省人民政府关于转聘谢承华、斗尕馆员为荣誉馆员的决定
知还印馆藏印选——古印篇
勘误
青海省人民政府关于转聘谢佐等3位馆员为荣誉馆员的决定 青政〔2017〕3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