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国家技术标准创新基地的标准化工作模式创新和应用

2023-02-22刘丽红

船舶标准化工程师 2023年1期
关键词:国际标准船舶标准化

焦 侬,刘丽红,刘 震

(上海船舶设备研究所,上海 200031)

0 引言

《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将“推动标准化改革创新”“推动标准化与科技创新互动发展”列为 2项重要内容[1]。标准化工作模式创新是标准化改革创新的重要内容,是推动科技创新成果产业化的重要抓手。

国家技术标准创新基地作为标准化试点示范的一种形式,是标准化工作模式创新的实践基地,是促进创新成果转化为技术标准的服务平台,是以标准化助推科技创新成果市场化、产业化和国际化的孵化器[2]。

国家技术标准创新基地(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简称“创新基地”)是船舶行业唯一的国家级标准创新平台,于2018年2月获国家标准委批准筹建,2020年9月通过验收,2021年3月获批运行,承担单位为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第七〇四研究所(简称“七〇四所”)。自批复筹建以来,创新基地结合新时代我国海洋强国、造船强国建设的新形势和新要求,聚焦船舶产业政策落实,从标准化合作模式创新、标准化服务能力建设、科技成果标准转化机制探索和国际标准化支撑能力建设等4个方面组织开展了系列卓有成效的标准化工作模式创新与实践。

本文对船舶行业标准化工作模式创新的必要性进行分析,并介绍创新基地的特点。对基于创新基地平台的船舶行业标准化工作模式创新探索措施进行阐述,并总结实践成效。

1 船舶行业标准化工作模式创新的必要性

1.1 实施标准化战略,落实国家发展纲要的必然要求

随着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标准化工作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愈发突出。我国已将标准化上升到了国家战略高度,从国家层面陆续出台了《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等标准化工作重大规划。

船舶工业作为国家战略性产业,是实施标准化国家战略、落实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的重要战场。新形势下,只有主动探索标准化工作模式创新,才能推动标准化国家战略、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重点任务在船舶行业贯彻实施,以高标准引领船舶行业高质量发展。

1.2 深化标准化改革,推动标准创新发展的必由之路

为更好地发挥标准化在社会治理和经济发展中的作用,顺应当前社会和经济发展趋势,我国紧紧围绕标准化工作机制创新、标准化与科技创新互动、标准化对外开放水平提升等方面,不断深化标准化工作改革。

推动船舶行业标准化工作模式创新,可在行业层面推进标准化资源新融合、激发标准化工作新活力、培育标准化服务新动能、提供科研标准化协同新方案,助力国家标准化改革任务在船舶行业落实、落地。因此,有必要全面探索并实践标准化工作模式创新,推动船舶行业标准化事业创新发展。

1.3 促产业转型升级,服务造船强国建设的迫切需要

船舶标准是推动船舶产业发展的重要技术载体,在船舶产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基础性和战略性作用[3]。随着我国造船强国战略的实施,船舶行业科技创新和产业变革的步伐日益加快,技术创新和产业变革深度融合。新形势下,标准作为科技创新成果推广应用的重要媒介,在促进船舶产业转型升级和提升国际竞争力方面的作用日益突出,船舶行业科技创新成果产业化和国际化对标准化工作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

然而,当前船舶行业标准化工作存在着工作资源较为分散、工作主体水平参差不齐、与科研工作相对独立以及国际标准化支撑能力有待加强等问题,这会导致科技创新成果难以及时向技术标准转化,阻碍了行业科技创新成果的应用和推广,无法满足船舶产业转型升级和国际化发展的需要。因此,迫切需要开展以“加速船舶行业科技创新成果标准转化”为牵引的标准化工作模式创新探索。

2 创新基地的特点

国家技术标准创新基地(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是船舶行业唯一的国家级、行业性标准化创新平台。创新基地以“聚焦上海,联动江浙,辐射全国”为建设思路,以“统筹策划,创新引领,市场驱动,开放共享”为基本原则,旨在通过整合船舶行业标准、科技、产业优势资源,搭建船舶行业标准化创新服务平台,推动船舶行业标准化运行机制创新、服务模式优化、重点标准研制、国际标准突破,实现以标准化加速船舶行业科技创新成果市场化、产业化和国际化,服务国家关于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产业政策的落实。创新基地肩负着推动科技创新成果快速向标准转化的重要使命,具备开展船舶行业标准化工作模式创新探索的天然优势。

3 基于创新基地的标准化工作模式创新和应用

创新基地充分利用自身优势条件,以“创新标准化工作模式,加速科技创新成果标准转化,支撑船舶产业转型升级和国际化发展”为核心目标,立足当前船舶行业标准化工作存在的不足,明确“实现标准化资源融合、促进标准化水平提高、增进标准化科研协同、推动国际化水平提升”的分解目标,再以分解目标为工作导向,依托船舶行业相关企事业单位力量,从4个方面入手,实行系列标准化工作模式创新措施(见图1)。

图1 标准化工作模式创新措施示意图

3.1 聚焦标准化资源融合,强化行业内外联动,探索标准化合作模式创新

实现标准化资源融合是加快科技创新成果标准转化的重要基石。面对船舶行业标准化资源较为分散的问题,创新基地通过搭建行业合作平台、构建开放合作网络的方式,推动行业内标准化资源的有机融合,以及与外部标准化资源的共建共享。

3.1.1 组建标准化“国家队”,搭建行业合作平台

以“共享资源、共建标准、共创发展”为原则,面向行业广泛征集成员单位共56家,涵盖船舶行业设计、建造、配套、检验、营运等全产业链,组建行业标准化“国家队”。通过创新基地桥梁作用,打破船舶行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建造及配套厂商、社会团体、军方机构、检验机构等的藩篱,搭建行业性自由交流与合作平台,汇聚行业主要标准化优质资源,包括我国船舶行业承担的2个国际标准化组织标准化(分)技术委员会秘书处、22个全国专业标准化(分)技术委员会的18个秘书处、现有的2个团体标准化技术机构秘书处等。

为充分发挥各成员单位的优势,实现行业资源的有机融合,根据成员单位的优势与特色,设置核心承担单位、联合承担单位和共建单位等3个层级,通过多层级建设实现行业资源“1+1>2”的融合效应。

3.1.2 突出工作平台优势,构建开放合作网络

在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上海市市场监督管理局等单位的指导下,组建成立筹建工作领导小组和专家委员会,有效调动船舶行业“政、产、学、研、用”资源,建立行业标准化“专家智库”,服务船舶行业标准化工作模式创新探索。

以“坚持内外联动,实现合作共赢”为原则,在建立行业合作平台的基础上,积极拓展与其他区域和创新基地的合作。一方面,通过与南通、舟山等船舶产业集聚区域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建立区域常态化合作机制;另一方面,以资源共享、机制共创为目标,与青岛、国防等创新基地建立长期共建合作关系。通过内外联动,构建互惠共享、开放创新的标准化合作网络(见图2),实现行业内外标准化资源融合与共建共享。

图2 创新基地标准化合作网络示意图

3.2 聚焦标准化水平提高,强化服务能力建设,开展多元标准化创新服务

促进标准化水平提高是加快科技创新成果标准转化的有力抓手。面对船舶行业标准化工作主体水平参差不齐的问题,创新基地基于成员单位长期承担多个国内外标准化技术机构秘书处的工作经验,多措并举、推进标准化服务能力建设,不断完善标准化服务体系,促进行业标准化工作整体水平提升。

3.2.1 关注标准化科普,开展多元标准化培训

利用国家级创新平台,积极开展标准化科普工作,提升标准化意识。如:组织成员单位面向上海第二工业大学等高等院校,开设“标准化概论”“国际标准化”等系列公益讲座;录制标准化科普视频,面向全社会尤其是中小学放映,推进标准化进课堂,普及标准化理念,营造社会各方积极支持标准化工作的良好氛围。

重视标准化工作能力建设,组织开展人才培养机制探索,定期邀请标准化技术和管理专家,以授课、培训等多种形式,从标准研究、标准编制、标准应用、标准管理等多维度为企事业单位提供标准化培训。近3年,组织开展标准化培训共计10次,培训内容涵盖国际公约规范解读、标准化政策宣传、国际/国家/行业/团体标准编制要求与技巧培训、重点标准宣贯等,可有效提高船舶企业标准编制、标准管理和标准应用人员的工作技能,提升船舶行业标准化工作的整体水平。

3.2.2 对接个性化需求,开发定制标准化服务

把握标准化服务日益个性化的市场发展趋势,精准对接、主动出击,组织开展标准化定制服务。面对泰州市金海运船用设备有限责任公司、江苏亚星锚链股份有限公司提升其行业标准化参与度和影响力的服务需求,在充分分析各自技术优势和工作条件的基础上,协助其分别申请建立船舶行业“无人水面艇”和“系泊缆索”标准化工作组并牵头推进相应领域标准化工作。根据上海振华重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企业标准化建设服务需求,指导其根据GB/T 15496—2017、GB/T 15497—2017和GB/T 15498—2017等标准,建立企业标准体系,规范企业的标准化管理。通过系列定制化服务,激发船舶企业的标准化工作动力,赋能船舶企业标准化发展。

创新基地还将定制化服务进行跨行业辐射与推广,探索建立标准化服务市场化运营模式。聚焦高端装备制造领域标准化工作创新,向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等企业分享船舶行业的优秀做法和经验;围绕中国航发商用航空发动机有限责任公司创新基地建设申报服务需求,有针对性地提供创新基地申报、建设咨询和指导;对接中海油研究总院国际标准化工作服务需求,为其争取承担国内技术对口单位提供支撑,指导开展国际标准研究与论证并确定3项国家标准提案意向;根据中国烟草总公司郑州烟草研究院国际标准化工作服务需求,协助其开展行业国际标准化现状和工作机制研究,为烟草行业争取承担国际标准化技术机构和推动中国标准“走出去”提供建议和指导。

3.2.3 践行责任与担当,支撑地方标准化建设

坚守国家标准化创新平台责任与担当,在全力提升行业标准化水平的同时,积极服务地方标准化建设,助力地方标准化事业创新发展。

一方面,全力支撑上海标准化创新。积极承担“上海标准”专业技术评价机构职责;承担上海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市级技术标准创新基地政策研究”课题,并作为市级创新基地办公室,支撑上海市推进新型标准化技术组织建设试点;服务上海推进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办公室开展国际标准化奖励机制研究,全面助力上海“以高标准助力高技术创新、促进高水平开放、引领高质量发展”。

另一方面,服务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作为“国际标准化长三角协作平台”成员单位,贡献“国际标准化上海协作平台”工作经验,承担“长三角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区域标准化试点”项目,助力“国际标准化长三角协作平台”建设;指导 12家长三角优质船舶企业主导或参与国际标准共计20项,推动长三角地区船舶行业国际标准化实现跨越式发展,为支撑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3.3 聚焦标准化科研协同,强化转化机制探索,布局科研标准化同步实施

增进标准化科研协同是加快科技创新成果标准转化的核心引擎。面对船舶行业科研与标准化工作相对独立的问题,依托建立的合作模式,创新基地积极探索科技创新成果标准转化机制,打通多条科研成果标准转化通道,强化科研标准化同步布局实施,促进创新技术标准推广应用,推动标准化与科技创新互动发展迈上新台阶。

3.3.1 紧跟市场需求,大力发展团体标准

团体标准制定周期短、灵活性高,能快速响应创新和市场需求。为增强市场需求标准的有效供给,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创新基地大力推进团体标准研制,定期组织开展市场标准需求研讨,及时回应市场重要关切,组织开展市场急需标准编制。面对船舶设计与建造单位在数字化生产中模型不统一、数据不互通的问题,组织编制并发布《船舶厂所协同设计船体结构通用建模技术要求》 《船舶厂所协同设计设备模型库建模及管理技术要求》等团体标准,极大强化了船舶行业的“厂-所”协同,提高了船舶设计与建造效率,缩短了研制周期。面对加快船岸数据互通共享的需求,组织制定并发布《基于AUTONET分布数据库全自动同步的船岸一体大数据池技术要求》,支撑实现船舶集成控制系统等数据压缩并发送到岸端,推动船舶远程指挥、管理、安全、维护及无人驾驶创新技术落地。

3.3.2 聚焦重点装备,强化标准同步部署

顺应创新发展新形势下标准研制与科技创新同步的强烈需求,积极组织探索标准化与科技创新互动发展的新模式。

一方面,组织成员单位开展科研与标准化协同试点,将重点装备研发与标准化工作同规划、同论证、同推进。通过总结推广试点经验,逐步建立和完善科研与标准化协同工作机制。在深远海大型智能化养殖装备的研发过程中,将标准研究纳入研究任务,与高效清洗等关键技术攻关及养殖智能清洗机器人等关键设备研究同步,开展深远海大型智能化养殖装备标准化研究,构建养殖装备标准体系框架,提出61项重点标准需求,编制形成5项标准草案,实现深远海大型智能养殖装备与标准化的协同,并总结形成典型案例进行推广。

另一方面,建立重大科技项目与标准化联动机制,鼓励将技术标准作为科技计划的重要任务和成果输出,提升前沿领域标准布局能力,加速重大科技创新成果的标准转化。成员单位承担的工信部《直流综合电力推进系统研制与示范应用》项目同步推进相关标准研究,在国家层级开展了船舶综合电力标准布局。基于该项目的标准研究成果,通过《船舶综合电力系统关键技术标准研究》专项,推动 9项船舶综合电力国家标准正式发布。科技部《潜水器吊放集成系统升级及输转系统研制-吊放集成系统升级》项目研究形成4项布放回收关键装置相关标准草案,在国际层级和国家层级同时开展标准布局。目前已推进《船舶与海洋技术 A型门架系统》国际标准立项和研制、《甲板作业用多功能机械手》等3项国家标准批准发布。工信部《大型邮轮工程开发》专项下设“大型邮轮标准体系研究和知识产权保护”专题,推进了大型邮轮标准化体系研究和建设。通过重大科技项目协同推进标准化研究,推动了船舶综合电力、布放回收关键装置、大型邮轮等领域科技创新成果的快速标准转化,实现了重点领域标准化与科技创新协调发展。

3.3.3 注重落地应用,推动重点标准实施

只有标准得以推广应用,科技创新成果才能实现产业转化。创新基地积极推动重点标准实施及效果评估。一方面,通过标准宣贯、标准解读、标准使用培训等多种活动帮助一线工作人员更好地理解和使用标准,提高标准的实用性及认可度;另一方面,持续跟踪重点标准推广实施、船舶企业采纳和实施效益情况,总结和推广标准应用经验,保障创新成果切实向生产力转化。

以智能船舶数据交换创新技术转化标准《基于AUTONET分布数据库全自动同步的船岸一体大数据池技术要求》为例,创新基地结合标准化年会或技术论坛等活动,先后6次组织开展该标准宣贯,推动该标准被上海航道局、上海打捞局等行业用户普遍采用。此外,开展实施效果跟踪评估工作,获悉该标准在上海航道局“海虎4号”“港浚6号”疏浚船等多型船舶和装备上得到有效应用,确保了船岸数据传输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极大降低了船岸一体化成本,取得了良好的实施效果,并总结形成可向海洋牧场、智能传感器等领域推广应用的良好经验。值得一提的是,基于“港浚6号”等船舶的成功经验,上海航道局决定增建配备AUTONET船岸一体智能化平台的疏浚船近十条,有力支撑了智能船舶数据交换技术和装备的产业化、市场化发展。

3.4 聚焦国际化水平提升,强化支撑能力建设,健全国际标准化支撑体系

推动国际化水平提升是加快科技创新成果标准转化的关键路径。面对船舶行业国际标准化支撑能力有待加强的问题,创新基地从加强顶层策划、建立评议机制和深化内外合作等3个方面积极探索国际标准化工作的新思路和新模式,健全我国船舶行业国际标准化支撑体系,促进我国国际标准化工作水平不断提升。

3.4.1 加强顶层规划,做实谋篇布局

聚焦国际标准布局和国际标准化竞争策略谋划,扎实开展船舶行业国际标准化谋篇布局,明确行业国际标准化发展的“方向标”和“路线图”。

一是组织成员单位紧密跟踪国际海事组织(International Maritime Organization,IMO)公约规范动态,分析国际海事界发展标准需求,把握国际标准化发展现状。通过制定战略规划及重点领域专题研究等,在国际热点及我国船舶工业重点规划领域开展国际标准布局,为我国船舶行业国际标准化工作提供战略引领,如依托承担单位七〇四所承担的国际标准化组织/船舶与海洋技术委员会/舾装和甲板机械分委会(ISO/TC 8/SC 4)秘书处平台,研究制定“舾装与甲板机械领域国际标准五年战略规划”,为我国该领域国际标准化工作指明方向。

二是组织策划并实施“船舶行业国际标准化综合研究”“船舶行业国际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工作机制及发展战略研究”“我国参与传统产业国际标准化竞争的共性技术和风险收益研究”等专题研究,系统分析相关国际标准化技术机构工作机制,掌握主要国家船舶国际标准化战略规划和竞争策略,客观分析我国国际标准化工作形势,从工作机制、重点领域及竞争方式等方面提出我国船舶行业国际标准化发展策略。

3.4.2 建立评议机制,强化项目论证

依托成员单位承担的国际标准化技术机构国内技术对口单位职能,组织建立国际标准化工作国内常态化联合评议机制,强化国内技术力量对我国船舶行业国际标准化工作的整体支撑。

一方面,针对我国主导国际标准的立项论证、重点阶段标准草案及国际意见处理的协调等,创新基地联合开展国内专家审议,确保我国核心技术立场和核心利益。如依托承担单位七〇四所作为ISO/TC 8/SC 4国内技术对口单位,与全国船舶舾装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 129)、全国船用机械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甲板机械和机舱辅机分技术委员会(SAC/TC 137/SC 2)建立联合评议机制,通过该机制的实施,推动我国主导发布了6项船用起重机设备系列国际标准,赢得了相关领域国际标准化绝对话语权和国际市场竞争优势。

另一方面,针对其他国家提出的国际标准项目,通过联合开展国内专家审议,聚焦我国技术现状和利益诉求,提出参与意向和技术意见,提升国际标准研制参与度。针对韩国主导提出的15项系泊与拖曳设备国际标准,依托国内SAC/TC 129及ISO/TC 8/SC 4专家咨询组等技术力量进行审议,提出中方技术意见并组织中国船舶及海洋工程研究设计院和江南造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等单位的专家参与,在系泊与拖曳设备国际标准化领域有力发出了“中国声音”。

3.4.3 深化内外合作,打造抱团优势

开展国际标准化合作是先进造船国家国际标准化竞争的重要策略。创新基地以“开放、包容、合作”的态度,组织开展务实、高效的国际标准化合作,打造抱团发展优势。

在国内层面,推进跨领域国际标准化协作。依托“国际标准化上海协作平台”和“国际标准化长三角协作平台”,组织成员单位与国际标准化组织/中医药技术委员会(ISO/TC 249)、国际标准化组织/内燃机技术委员会(ISO/TC 70)和国际电工委员会/架空电导体技术委员会(IEC/TC 7)等秘书处开展国际标准化交流与合作,形成了“合作互动、优势互补、互利共赢、共同发展”的新格局,共同推进我国国际标准化水平提升。

在国际层面,强化与造船强国的互联互通。一是充分利用“中日韩国际标准化合作备忘录”跨国合作平台,深化资源共享及项目合作。通过该平台,我国舾装与甲板机械领域国际标准最大程度地获取了日本、韩国的支持,提升了我国该领域国际标准项目的投票通过率。二是积极拓展与其他造船强国合作,争取更多国家支持。过去几年,借助俄罗斯克雷洛夫国家研究中心专家担任ISO/TC 8/SC 4副主席的机会,与俄罗斯相关机构密切交流,在随后我国主导的船用起重机系列国际标准立项投票环节,成功获俄罗斯赞成票并委派专家参与,为船用起重机系列国际标准的推进提供了有力支持。三是服务“一带一路”建设,增强沿线国家对我国标准化工作的认知度和认可度。2018年以来,受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委派,为近20个国家的80余名政府官员多次开设“‘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工业装备标准化能力建设研修班”专题讲座,分享中国标准化工作经验,提升了我国船舶行业标准化工作的国际影响力。

4 船舶行业标准化工作模式创新实践效果

围绕船舶行业标准化建设的创新发展,创新基地从标准化合作模式创新、标准化服务能力建设、科技成果标准转化机制探索和国际标准化支撑能力建设等4个方面入手,组织开展了一系列标准化工作模式创新探索与实践,并取得突出成效。

4.1 创新融合标准化工作资源,有力提高标准化工作整体水平

一是建立了灵活、高效、便捷的标准化合作渠道,实现船舶领域标准化资源的有机融合,有效激发行业标准化新活力。依托集聚的标准化工作资源,2021年面向船舶行业征集国际标准、国家标准和团体标准意向共计82项,是2020年年均意向数量的3.2倍,其中《船舶智能化管理系统》等多项标准意向基于科技创新成果提出,满足行业创新发展急需。

二是通过船舶行业标准化服务能力建设,满足了船舶企业对标准化服务的多样化需求,补齐了中小微企业标准化工作的短板,全面提升了行业标准化工作的整体水平。近3年来,创新基地服务船舶企业近160家/次,推动20余家船舶企业标准化工作实现质的飞跃,如:推动南通泰胜蓝岛海洋工程有限公司等近 10家企业首次实质性参与国家标准编制;协助昆山吉海实业有限公司和亚星锚链股份有限公司分别主导发布了3项和2项国际标准,其中前者主导发布的《船舶与海洋技术 船用集装箱系固装置的安装、检查及维护》荣获中国标准创新贡献奖,后者主导发布的《船舶与海洋技术 海洋系泊链》荣获江苏省标准创新贡献奖。

三是落实国家标准化战略要求,助力地方标准化高质量发展。创新基地服务泰州市江苏姜堰船舶舾装件有限公司等企业主导发布5项国际标准,助力泰州市摘取全国第3个、全省首个“标准国际化创新型城市”;作为上海市级创新基地办公室,支撑上海市在工业互联网、数字化转型等重点领域建立6家新型标准化技术组织,为上海市先导和重点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4.2 加速科技成果向标准转化,有力推动科技创新成果产业化

创新基地通过建立技术、标准和产业一体化转化机制,与重大装备研制同步推进了关键技术标准研究,在产业化目标明确、应用前景广阔的科技计划中同步部署技术标准研制工作,促进了科技创新成果技术标准的实施应用,实现科研与标准研究、成果转化与标准制定、成果产业化与标准实施“三同步”,将科技创新成果标准转化周期缩短 1~3年,为船舶行业技术进步和产业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3年多以来,创新基地与深远海大型智能化养殖装备、智能船舶等重点装备研发同步、系统性地开展了标准化研究布局,建立深远海大型智能化养殖装备、智能船舶标准体系,以科研攻关方向为核心,明确标准化发展路线,为深远海大型智能化养殖装备、智能船舶标准化工作的重点和突破口提供引领;依托科技部、工信部等渠道重大科研项目,培育形成大型邮轮设计领域标准7项、船舶防污染领域标准27项、舾装与甲板机械领域标准23项、压载水管理领域标准19项,有效推进国家战略需求关键技术领域标准布局;聚焦水下机器人、自升式平台配套等市场标准需求旺盛技术领域,组织开展110余项团体标准的研制,推动了新技术、新装备的市场化发展;围绕船舶工业发展需求,在极地船舶电伴热设备、船舶岸电、海上环保等领域组织发布国家标准20余项,通过推动标准实施,促进技术创新成果快速形成生产力,推动相应领域技术进步和产业高质量发展,如极地船舶电伴热设备相关标准在“雪龙 2”号极地科考破冰船得以应用,有力支撑了该船防寒设计施工,保障了该船在极地低温环境下的运行和作业安全,促进了该船在极地低温环境下的运行和作业安全,促进了船舶防寒技术进步,推动了我国极地科考装备发展。

4.3 增强国际标准竞争话语权,有力提升国际市场核心竞争力

创新基地依托建立的国际标准化支撑体系,基于优势技术挖掘和国际标准培育成果,实现了我国船舶行业国际标准化新突破。在救生装备、海工配套、压载水处理等我国优势技术和智能船舶、液化天然气(Liquefied Natural Gas,LNG)船等国际热点领域,组织提出并成功立项国际标准30项,占同期我国船舶行业主导提出国际标准总数的75%;主导发布国际标准20项,占同期全球船舶行业国际标准发布总数的14%,是我国主导的国际标准数量占全球国际标准总数比例(2.2%)的6.3倍。创新基地还推动我国船舶行业参与国际标准范围从传统领域向深远海作业、智能航行等新兴领域拓展,大大提升了我国国际标准话语权。

此外,成员单位主导发布的多项国际标准被德国、荷兰等国家以及欧盟等区域性国际组织和各大船级社广泛采用,有力提高了相关技术和产品的国际市场核心竞争力。如《船舶与海洋技术 引航员软梯 第1部分:设计和规格》实施后,即被欧盟海事产品认证要求引用,并作为检验认证依据。中国船级社(China Classification Society,CCS)等各大船级社对引航员软梯产品的检验认证也均以该标准为主要依据。该标准由我国主导,其检验认证以我国产品为依据提出,使我国企业引航员软梯产品得到各国船级社高度认可,型式及产品认可的通过率大幅提升,有效缩短了检验认证环节,大大降低了企业认证成本。同时,根据各国船级社反馈,该标准发布后,对引航员软梯品质和安全性能的提升产生重要影响,根据该标准认证过的引航员软梯产品故障率降低约30%。

5 结论

船舶行业标准化工作模式创新是落实新时期国家标准化发展战略的重大举措,是推动我国船舶工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支撑。

本文详细阐述了以创新基地为实践平台,从标准化合作模式创新、标准化服务能力建设、科技成果标准转化机制探索和国际标准化支撑能力建设等4个方面实行的船舶行业标准化工作模式创新探索措施,总结了实践成效,可为船舶行业标准化创新工作模式的推广和进一步探索提供借鉴和指导。

猜你喜欢

国际标准船舶标准化
标准化简述
《船舶》2022 年度征订启事
国际标准ISO 22992-2:2020正式发布
船舶!请加速
BOG压缩机在小型LNG船舶上的应用
标准化是综合交通运输的保障——解读《交通运输标准化体系》
CTTC中纺标:国际标准诞生记
船舶压载水管理系统
论汽车维修诊断标准化(上)
我国参与编制多项光伏逆变器国际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