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麦籽粒硬度研究进展

2023-02-22刘培勋蒲宗君李晓叶邓皓然冉冬梅马孝玲

农业与技术 2023年2期
关键词:软质硬质籽粒

刘培勋 蒲宗君 李晓叶 邓皓然 冉冬梅 马孝玲

(四川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粮油作物绿色种质创新与遗传改良四川省重点实验室,四川 成都 610066)

小麦是一种分布广泛、适应性强、营养价值高的粮食作物,具备独特的面筋特性,是全球约35%~40%人口的主食。小麦是我国第3大粮食作物,小麦产业持续发展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大意义[1]。小麦籽粒硬度是小麦品质研究和育种的重要参数,也是小麦分类、分级、定价和加工的重要评价指标。在面粉制作过程中,籽粒硬度影响磨粉能耗、润麦加水量、出粉率等,是决定面粉颗粒大小、粒度分布、破损数量和破损程度的关键因素。根据小麦籽粒硬度,普通小麦可分为硬麦、软麦和混合麦。硬麦面粉蛋白质含量高,面粉较粗,面团吸水率高,适合制作面包、面条等;软麦面粉蛋白质含量低,面粉细腻,面粉吸水率较低,适合制作饼干、蛋糕和酿酒等。软质小麦的淀粉近似球形,清晰可见,籽粒胚乳蛋白质基质与淀粉粒表面呈分离状态;硬质小麦籽粒的断面破碎淀粉粒较多,胚乳结构致密,籽粒胚乳蛋白质基质与淀粉粒紧密结合。小麦籽粒硬度与小麦面粉的面筋强度具有强相关性,可间接反映小麦面筋情况。为了更好地了解小麦籽粒硬度的研究现状,为专用小麦遗传改良和育种提供相关理论支持,本文就小麦籽粒硬度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

1 小麦籽粒硬度的遗传基础

Greenwell和Schofield首次从软质小麦水洗淀粉中分离出了Friabilin蛋白,Friabilin蛋白分子量为15kD左右,在软质小麦中大量存在,在硬质小麦中含量极少或者是缺失。Friabilin蛋白复合体主要由Puroindoline a(Pina)和Puroindoline b(Pinb)蛋白组成,分别由Pina-D1和Pinb-D1基因编码,二者共同形成小麦籽粒硬度的分子遗传基础。Pina-D1和Pinb-D1均位于5D染色体短臂上,紧密连锁,编码区均为447个碱基,编码的氨基酸序列相似度达60%,均没有内含子。小麦籽粒软质对硬质为显性,当Pina-D1和Pinb-D1二者均为野生型时表现为软质,其中一个缺失或发生突变时表现为硬质[2]。

Wiley等运用组织印记等技术,发现小麦PIN蛋白的合成和积累仅发生在籽粒胚乳细胞中;将Puroindoline基因导入水稻(Oryzaesativa L.)中,分析表明,PIN基因的表达降低了水稻籽粒的硬度,这些较软的种子制成面粉后,淀粉损伤更少[3]。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在小麦基因组中共鉴定出19个小麦PIN同源基因,均含有AAI-SS结构域,该结构域为高等植物特有,包含谷物型α淀粉酶抑制剂结构域和种子贮藏蛋白结构域,Pina-D1和Pinb-D1在各基因间表达量最高,且随着籽粒硬度的降低,相对表达量显著上调。Beecher等将野生型Pinb-Dla转入硬麦中,使其SKCS硬度值由70降为25,与典型软质麦相同[4]。Gasparis等运用RNA介导的基因沉默技术使PIN基因沉默,发现PIN蛋白显著减少,小麦籽粒硬度增加[5]。将Puroindoline基因转入硬粒小麦(Triticum turgidum L.var.durum),其籽粒硬度降低,制粉产量增加,农艺性状没有显著差异[6]。

2 Puroindoline基因型与籽粒硬度的关系

自1998年Puroindoline野生基因型Pina-D1a和Pinb-D1a被发现后,Pina-D1和Pinb-D1的各种变异类型相继被报道,其中,报道最多且分布比例比较高的几种类型有Pina-D1b、Pinb-D1b和Pinb-D1p等。Pina-D1b为Pina蛋白缺失类型,是Pina-D1基因最主要的变异类型。Pinb-D1b(G46S,GGC-AGC)为Pinb-D1的单碱基变异类型,是我国历史品种中Pinb-D1基因的最重要变异类型。Pinb-D1p为移码突变,第210位点A缺失,导致肽链合成终止,是我国农家品种中Pinb-D1基因最重要的变异类型。近年来,随着Pina-D1y和Pina-D1z等类型的发现,Pina-D1基因已知超过26种类型,Pinb-D1基因已超过30种类型[7]。截至目前,在小麦中仅Pina-D1a和Pinb-D1a的组合类型表型为软质,2个PIN基因其中有一个发生突变或者缺失,籽粒硬度就表现出硬粒。如果这2个PIN基因都缺失的话,籽粒硬度比一般的硬粒小麦要高一些。

3 小麦籽粒硬度与地理位置的关系

全世界范围内,小麦品种以硬质为主。208个俄罗斯引进小麦品种,硬质麦品种为190个(91.35%),PIN基因主要变异类型是Pina-D1b(55.77%)[8]。对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CIMMYT)土耳其育种站提供的192份普通冬小麦新品系进行籽粒硬度和基因型检测,119份为硬质麦,占62.0%,硬质麦基因型以Pina蛋白缺失类型为主,占硬质类型的75.6%[9]。澳大利亚、智利、荷兰等小麦品种均以硬质麦为主,墨西哥小麦栽培种以硬质为主,但历史地方品种中软质类型占比较高。西班牙小麦以硬质为主,但南部的安达卢西亚地方品种以软质和半硬质为主,PIN基因型以野生型为主[10]。

我国小麦品种中硬质麦比例高于软质麦,小麦地方品种中具有丰富的Pinb-D1变异类型。我国黄淮麦区小麦核心种质资源以硬质类型为主,Pinb-D1b基因型、Pinb-D1p基因型和Pina蛋白缺失类型占比较高,农家种拥有更丰富的硬质基因型[11]。新疆小麦以硬质麦为主,占61.2%,硬质麦以Pina-D1b、Pinb-D1p和Pinb-D1b突变类型为主[12]。陕西小麦以硬质麦和混合麦为主,未发现软质麦,硬质麦主要由Pinb-D1b基因型组成。

我国南方(秦岭-淮河以南)小麦籽粒硬度及基因型与北方小麦具有较大差异。长江中下游麦区历年育成的小麦品种中软质麦比例较高,占52.4%,硬质麦和混合麦分别占38.1%和9.5%[13]。余春梅等对来自长江流域、黄淮麦区南部、西南麦区以及南部冬麦区的104份品种,进行Pina和Pinb基因型检测,有80份材料该基因与“中国春”(软质)没有差异。江苏小麦品种以软质为主,小麦软质基因组合类型Pina-D1a/Pinb-D1a占54.95%,硬质基因组合Pina-D1a/Pinb-D1b占38.74%[14]。可见,小麦籽粒硬度与纬度密切相关,表现出高纬度地区小麦籽粒硬度高,基因型以变异类型为主;低纬度地区小麦籽粒硬度低,基因型以野生型为主[15]。

4 总结与展望

小麦是人类重要的能量来源,对全球粮食安全至关重要。籽粒硬度是小麦品质的主要决定因素,是小麦分级分类的重要指标。Puroindoline基因(Pina-D1和Pinb-D1)是小麦籽粒硬度的遗传基础,其控制小麦籽粒硬度的功能已得到反复验证,基因型与籽粒硬度的关系以及基因型的地理分布均有较深入研究,但其控制小麦籽粒硬度的分子机制尚未完全阐明。近年来,关于其作用机制的研究更多关注于其对淀粉的影响,Pina蛋白的表达可减少淀粉损伤,导致面粉颗粒更细[16]。体外免疫荧光法研究表明,小麦Puroindoline蛋白与水稻(Pin-null)淀粉颗粒表面具有较高的亲和力,可能存在相互作用[17]。随着研究的深入,Puroindoline蛋白与淀粉的相关作用必将进一步得到解析。

Puroindoline基因是控制小麦籽粒硬度的主效基因,但尚不能完全解释小麦籽粒硬度。研究者发现,在用甲基磺酸乙酯(EMS)诱变的软白春小麦种子中,产生了7种Puroindoline基因变异类型,有一种变异类型表现出较野生型更软的性状[18]。推测在一些特殊材料中可能还存在影响籽粒硬度的重要基因待开发。此外,除Puroindoline基因外,科学家不断利用DH、RIL及GWAS等小麦群体挖掘控制小麦籽粒硬度的遗传位点,并获得大量QTL,可能对小麦籽粒硬度起调控作用。

除控制籽粒硬度外,Puroindoline基因还具有广谱抗菌功能[19]。Pina-D1和Pinb-D1基因均编码148个氨基酸,分子量约13kD,序列均含有4个α螺旋,第1个和第2个α螺旋之间均存在一个色氨酸丰富区(Pina:WRWWKWWK;Pinb:WPTKWWK),使其具有强烈的脂联特性。表达Pina、Pinb和Pina+Pinb的转基因水稻植株,稻瘟病抗性明显提高,稻瘟病症状得到延缓,病情程度降低。苹果转Pinb基因的植株,黑星病感染显著降低。将Pina+Pinb基因转入玉米,玉米小斑病的耐受性显著提高,症状减轻了42%。Pina的表达增强了转基因四倍体小麦的叶锈病抗性,减缓了病菌生长;软质的四倍体小麦(含Puroindoline基因的易位系)高抗黑穗病;转Puroindoline基因的六倍体小麦,对青霉菌引起的种子腐烂病抗性增强。深入挖掘Puroindoline基因的抗病功能,解析其抗病机理,有望为作物抗病育种提供新的基因资源。

猜你喜欢

软质硬质籽粒
50号硬质沥青在海南省沥青路面中的应用研究
煤基超硬质沥青改性沥青研究现状与评述
籽粒苋的饲用价值和高产栽培技术
籽粒苋的特性和种植技术
圆盘锯超硬质耐磨被覆层下方防磨损措施
硬质道路石油沥青产品开发
玉米机械脱粒籽粒含水量与破碎率的相关研究
商麦1619 籽粒灌浆的特性
改性凹凸棒土对软质聚氯乙烯中增塑剂抽出性的影响
水滑石在软质聚氯乙烯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