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行云流墨”在巴黎

2023-02-22编辑卢娜

东方企业家 2023年1期
关键词:水墨画水墨世纪

编辑/卢娜

巴黎有一座深藏不露的博物馆,它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建立其中国画收藏体系,其水墨收藏在西方极其罕见。既有张大千、齐白石、傅抱石、吴冠中等中国画坛大师,也收藏了赵无极、丁雄泉、马德升等活跃在海外艺术家的杰作,其完整程度堪称一部20世纪中国绘画史——这便是赛努奇亚洲艺术博物馆。近期,该馆新展“行云流墨”重磅开幕,汇集了馆藏中最具代表性的34位艺术家共70多幅作品,并首次将20世纪上半叶的山水、人物画与近几十年创作的抽象或实验性的水墨画一起展出。这些作品在揭开馆藏丹青神秘面纱同时,也带领欧洲艺术爱好者感受到了中国绘画的百年艺术嬗变。

20世纪初:古代铭文与现代绘画

中国的20世纪始于1912年清朝的结束和中华民国的建立。然而,从文化的角度来看,现代中国最显著的标志就是语言和文字的变革,自19世纪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期开始,中国书法和绘画艺术迎来了全面的革新。

知识分子批判清末迂腐的士大夫传统,着眼更遥远、“纯正”的过去,对先秦礼器和石碑的兴趣日益浓厚。康有为这样的改革家便抛弃了优雅的文人字体,借鉴质朴雄浑的石刻风格来锻造自己的书法。吴昌硕则更行一步,以石鼓文这种已知最古老的刻石文字为范本创作。

由于中国书法、篆刻和国画之间的紧密联系,这场艺术革命迅速延伸到所有艺术领域。当时由“清四王”的风格主导的文人画传统,因这种自由笔触的挥洒而发生了彻底的改变。

吴昌硕(1844—1927),行书七言诗轴(左图)

王震(1867—1938),怀素书蕉图(右图)

张大千(1899—1983),临李升猿猴图

1920年代~1930年代:绘画现代化与中日艺术交流

傅抱石 (1904—1965), 暴风雨图

1920年代,虽然还面临着军阀混战的动荡,但从清末开始的社会进步带动了艺术的变革,年轻艺术家的培养成为中国艺术界至关重要的问题。

20世纪初,日本是中国留学生的主要目的地,成为传递西方教育的纽带。将西方艺术技法和工笔水墨结合起来的日本画风行一时,吸引了许多旅日的中国画家效仿。

除此之外,年轻的艺术家们还通过彼时新近向公众开放的故宫藏品重新认识了中国绘画传统,特别是花鸟画和山水画。在实业兴国的呼声下,宋代的自然主义风格重新受到了推崇,艺术家们视其为摆脱文人画的理想主义、更贴近现实的艺术表现方式。

抗战内迁时期:西部少数民族的启发

庞薰琹(1906—1985),背篓苗女

1937年日军全面侵华,迫使中国政府迁至陪都重庆。当时新近成立的艺术院校也不得不撤到中国西部。不过,绘画创作并没有因为战争而停止,避难之地成为了艺术家们的灵感来源。

庞薰琹创作了描绘苗族男女的一系列作品。这些绘画记录了内陆地区的异乡风情,并在20世纪下半叶成为中国一支重要的绘画流派。与此同时,少数民族的纺织图案也为艺术家们提供了创作素材, 以构建现代语汇的装饰艺术。

到了1940年代,一些艺术家首次得以亲临敦煌遗址,色彩鲜艳、造型动感的壁画人物前所未见,令艺术家们大开眼界。张大千于1941年至1943年期间留居敦煌,精心临摹壁画,向世人展示了这片被遗忘的文化遗产, 以及中国在11世纪以前的人物画风采。他为许多后来的艺术家开辟了道路。

留洋画家:用水墨画人体

常玉(1895—1966),躺着的裸女

20世纪上半叶,裸体水墨画的出现,见证了国画在20世纪的一项重要转变,即中国画家对西方艺术思想的接纳。民国时期,绘画依然由传统水墨主导,但越来越多的画家远渡重洋,深入学习西方素描和油画传统。从1920年代开始,巴黎迎来了许多来自中国的留学画家。

裸体画是西方美术学习的基础。为了内化这一未曾涉猎的主题,一些艺术家放弃了铅笔,而回到了熟悉的笔墨。常玉绘画中人体的蜕变,潘玉良笔下曲线的妖娆,都是得益于这种对传统绘画工具的回归,以及对中西艺术的兼容并蓄。

赵无极(1920—2013),无题

丁雄泉(1928—2010),仕女

两个世界之间:抽象的对话

1950年代,生活在海外的中国艺术家经历了欧美抽象艺术的崛起。出生于1920到1930年代的年轻人开始思考,如何融入这个日渐全球化的艺术舞台。

生活在法国的中国画家赵无极和朱德群开始运用抽象主义的艺术语言。虽然他们主要使用油画创作,但也曾尝试水墨技法,凭借油画和水墨的相互借鉴,在纸本和画布之间形成丰富的对话。

在中国台湾,1956年,在大陆出生的画家们成立了两个前卫团体,即五月画会和东方画会。他们的抽象创作,通过对水墨的运用或山水画的布局,始终与国画传统骨肉相连。

1980年代~1990年代:“风筝不断线”

随着1980年代的改革开放,当代艺术思潮涌入中国,艺术创作也脱离了政治的需要,获得了形式上的自由。艺术界见证了水墨画在造型上的不断突破与自省,探索这一传统在当代艺术中的位置。许多画家逐渐走向抽象的艺术语言,却不放弃水墨的技法框架,这就是吴冠中所说的“风筝不断线”。

一些艺术运动尝试从内部更新水墨画传统,比如新文人画的支持者们重新审视传统人物和山水的题材,扩充了创作母题。在另一些艺术家看来,书法是更佳的探索领域,可以同时挑战传统的准则而不与之决裂。还有一些当代艺术家则更进一步,跳出平面艺术的框架,将物质性的水墨视为一种符号,在装置艺术和表演艺术中不断探索其边界。

上图:马德升(1952— ),无题

下图:吴冠中(1919—2010),竹林与水田

猜你喜欢

水墨画水墨世纪
世纪赞歌
牡 丹 (水墨画)
水墨
“中国画”与“水墨画”——小议“水墨画”称谓在20世纪90年代的盛行
20世纪50年代的春节都忙啥
安静的水墨画
1999,世纪大阅兵
My School Life
水墨画与社会变革
泼尽水墨是生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