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识技艺,知茶俗

2023-02-22

东方企业家 2023年1期
关键词:技艺工艺

四大茶区茶树所产的芽叶被制作成了七大类的成品茶,但中国人制茶的技艺却远不止七种,相关习俗也是在全国各地广泛流布,为多民族所共享。本次申遗成功的“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共有44个子项,其中传统制茶技艺38项,相关习俗6项,分布在浙江、江苏、江西、湖南、安徽、湖北、河南、陕西、云南、贵州、四川、福建、广东、广西等省(市、自治区)。

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的44个子项吧——

绿茶及传统制茶技艺│15项

图/视觉中国

1 西湖龙井 @浙江杭州

西湖龙井是中国名茶,源于唐,成名于宋元明而盛于清。其茶叶色绿、香郁、味醇、形美,因主要产于杭州西湖区龙井村,故名“龙井茶”。

西湖龙井茶区的茶叶有一套具有鲜明技术特色的炒制工艺,其中包括抖、带、挤、甩、挺、拓、扣、抓、压、磨等龙井茶炒制“十大手法”。

2 婺州举岩 @浙江金华

婺州举岩茶的制作始于唐,兴于宋,盛于明清。唐五代时期它是十大茗品之一,明清时期成为进献皇家的贡品。

婺州举岩制作技艺主要由拣草摊青、青锅、揉捻、二锅、做坯整形、烘焙、精选储存七道工序组成。炒制时以焙为主,炒焙结合,形成独具特色的工艺。

3 黄山毛峰 @安徽黄山

黄山毛峰起源于清代光绪年间,因“白毫披身,芽尖似峰”,取名“毛峰”。后毛峰种植扩展到整个黄山南北麓,出产的茶叶相应改名为“黄山毛峰”。其中“金黄片”和“象牙色”是特级黄山毛峰区别于其他毛峰的两大外形特征。

黄山毛峰于清明前后摘取肥壮的嫩茶芽叶,以“下锅炒(杀青)、轻滚转(揉捻)、焙生坯(毛火)、盖上圆簸复老烘(足火)”等一套技艺精心加工,制成形似雀嘴、汤色清澈、味道沁人心脾的新茶叶。

4 太平猴魁@安徽黄山(原安徽太平县)

太平猴魁创制于清光绪年间。用产地猴坑的“猴”字,并取茶中魁首之意,定名为“猴魁”;因出产在太平县,故市场上称之为“太平猴魁”。

整形是猴魁与尖茶制作工艺的区别,在过去尖茶的制作基础上加上整形,就形成了猴魁制作工艺,再加上制前的精采,挑拣,制后的打老火,提香、精包装,逐步形成了较完善的太平猴魁制作工艺。

5 六安瓜片 @安徽六安

“六安瓜片” 源于六安茶,早在唐代,《茶经》就有“庐州六安(茶)”之称;到了清代,六安瓜片被列为贡品,制作达鼎盛。

六安瓜片是我国绿茶中唯一用单叶制作而成的,无梗无芽。传统手工制作工艺中生锅、熟锅的制作手法和拉老火工艺独树一帜。特别是拉老火工艺,炉火猛烈,火苗盈尺,抬篮走烘,一罩即去,交替进行约120余次,方使六安瓜片定形、起霜、成香、生味。

6 碧螺春 @江苏苏州

碧螺春茶产于苏州太湖的洞庭东山、西山。唐代陆羽《茶经》有茶叶出自“长洲县(今苏州市)洞庭山”的记述。1699年康熙南巡太湖,以该茶色碧形曲似螺,采于早春为由,钦定茶名“碧螺春”。

碧螺春茶的制作技艺分“采摘、拣剔、摊放、高温杀青、揉捻整形、搓团显毫、文火干燥”七道工序。“摘得早、采得嫩、拣得净”和“手不离茶,茶不离锅,揉中带炒,炒揉结合,连续操作,起锅即成”是洞庭山碧螺春采制技艺的技术要领。

7 紫笋茶 @浙江长兴

紫笋茶又名“顾渚紫笋”,产于浙江省长兴县。其名由《茶经》中“紫者上,绿者次;笋者上,芽者次”的论述得来。自唐朝经过宋元,至明末,连续进贡876年。

其制作要求每年于清明至谷雨期采摘一芽一叶或一芽二叶初展,经摊青、杀青、理条、摊凉、初烘、复烘等过程完成。成品茶茶芽味细嫩,芽色带紫,芽形如笋;茶叶舒展后,呈兰花状,尝之齿颊甘香,回味无穷。

8 安吉白茶 @浙江安吉

安吉白茶产于浙江省安吉县,属绿茶,其鲜叶树种叫做“白叶一号”。这是一种罕见的白化品种,在23度以下叶绿素会丢失,长出的芽叶就呈现出白色茶,因而得名“安吉白茶”。

安吉白茶手工炒制过程分为:采摘、摊放、杀青理条、初烘、摊凉、复烘、收灰干燥七道工序。每道工序都有特别要求,尤其杀青理条对温度和湿度要求苛刻,需要较高的手感和手法,因而较难掌握。

9 赣南客家擂茶制作技艺 @江西全南

赣南客家擂茶起源于汉魏时代,由“粥茶”及唐宋时的“盐茶”衍变而成。

赣南客家擂茶制作技艺基本材料有炒花生米、炒芝麻、晒好的茶叶、适量的食盐、糯米等;制作工具有三宝:擂钵、擂棍、捞瓢,通过旋转研磨成糊状物。饮用时将热开水倒入擂钵并搅动,人称“一家煮茶百家香”。

10 婺源绿茶 @江西婺源

婺源绿茶简称“婺绿”,唐载《茶经》、宋称绝品、明清入贡,产地在江西省婺源。婺源县境内群山逶迤,烟云缭绕,适宜茶树种植,是中国著名的绿茶产区。

婺源绿茶以清明后采摘的一芽二叶为原料,传统手工制作的主要程序为:摊青、杀青、清风、揉捻、烘炒、初干、再干。成品茶外形紧细圆直,香气馥郁,滋味醇厚,具有“叶绿、汤清、香浓、味醇”的特点。

11 信阳毛尖茶 @河南信阳

信阳毛尖茶的生产起源东周,兴盛于唐,清光绪年间进一步完善了炒制工艺,民国时期更名为“信阳毛尖”。

信阳毛尖茶制作技艺成熟而的独特,采用筛分、摊放、生锅、熟锅、初烘、摊凉、复烘、拣剔分级的传统制作工艺,尤其是熟锅中理条的抓条、甩条,再加上三次烘干,使茶叶固有的香气、滋味充分发挥出来,形成了“细圆光直多白毫,香高味浓汤色绿”的特点。

12 恩施玉露 @湖北恩施

恩施玉露产于位于湖北省西南部恩施市,曾称“玉绿”,清朝康熙年间由当地一蓝姓茶商所创。后因其成品茶外形匀整、紧圆、挺直、色绿、豪峰银白如玉,改名“玉露”,有“湖北省第一历史名茶”的美誉。

其传统制作工艺为蒸青、扇干水气、铲头毛火、揉捻、铲二毛火、整形上光(搂、搓、端、扎)、拣选七道工序。制成的干茶呈三绿特色,即干茶绿润,茶汤青绿,叶底嫩绿。

13 都匀毛尖茶 @贵州都匀

都匀毛尖茶之名是1956年由毛泽东亲笔命名,历史上曾名“白毛尖”“细毛尖”“鱼钩茶”“雀舌茶”,早在明清时期就作为贡品。1915年参加“巴拿马国际博览会”获金奖后享誉海内外,在贵州有“北茅台、南毛尖”之说。

其制作技艺分为五道工序:杀青、揉捻、做形、提毫、干燥,所有操作在锅里一气呵成。成品茶特点是外形条索紧结,纤细卷曲,色绿翠,香清高,味鲜浓,叶底嫩绿匀整明亮。

14 雨花茶 @江苏南京

雨花茶是南京特产,因产于南京中华门外的雨花台而得名。其种植历史最早可追溯到唐代,以碧绿的茶色,清雅的香气、甘醇的滋味闻名于世。

雨花茶制作技艺在传承绿茶的传统炒制工艺基础上,工艺更加精细,流程包括鲜叶采摘、拣剔、摊凉、杀青、揉捻、打毛火、整形、干燥、筛分等多道工序,其独创的搓条抓条技法,是传统绿茶制作技艺的瑰宝;精制筛分工艺,被誉为中国古老制茶技艺的活化石。

15 蒙山茶 @四川雅安

蒙山茶始于汉,盛于唐宋明,广泛传播于清代和民国,制作工艺由简到繁,品种由少到多。历史上蒙山茶主要有“贡茶”和“青毛茶”,随着时代的变迁,蒙山茶品种逐渐增多,各种茶品制作工艺也不尽相同。经其传承人整理发展,蒙山茶传统手工茶已经形成5个主要品种,即石花、黄芽、甘露、万春银叶、玉叶长春,其品质独特、工艺精湛、外形娟秀,载誉史册。

红茶传统制茶技艺│4项

1 祁门红茶 @安徽祁门

祁门红茶简称“祁红”, 又有“祁门工夫”之称,因产于“中国红茶之乡”祁门县而得名。清光绪二年,祁门红茶创制成功,一经问世,即以其超凡出众的品质蜚声中外。

传统的祁门红茶全系手工制作,分为初制和精制两大部分,其中初制包括萎凋、揉捻、发酵、干燥等工序,精制包括筛分、切断、风选、拣剔、复火、匀堆等工序。

祁红最具魅力的是香气,香甜中又蕴有芳馥持久的兰花香,有“祁门香”之誉,祁红也因此而名列世界高香红茶之首。

2 滇红茶 @云南凤庆

滇红,顾名思义是“云南红茶”。1939年,著名茶叶专家冯绍裘在云南凤庆( 时称“顺宁”),采用当地大叶种茶树鲜叶制成红茶,汤色红浓明亮,香味浓郁,为当时国内其他省小叶种鲜叶制成的红茶所未见,滇红由此诞生并随之蜚声世界。

滇红茶初制的传统制作技艺主要有萎凋、揉捻、发酵、干燥四道工序。初制是滇红茶制作的关键,有“初制把五关”之说,即鲜叶原料是基础,萎凋适度是前提,揉捻充分是关键,发酵协调是中心,两次干燥是保证。

图/视觉中国

3 坦洋工夫茶 @福建福安

坦洋工夫茶属全发酵茶,始创于1851年,名列“闽红”三大工夫之首。因发祥于福建省福安市的坦洋村,故而得名。

坦洋工夫茶从初制加工到精制筛分形成以“抖、分、捞、选、簸、漂”六大核心的十几道制作工艺和手法,外形条索紧细匀直,色泽乌黑润泽,汤色红亮带金圈,滋味醇厚鲜爽,具特殊“桂圆香”、叶底红亮软嫩的特有品质特征。

4 宁红茶 @江西修水

江西修水古称分宁、义宁、宁州,故所产红茶称为宁红。宁红茶是我国最早的工夫红茶之一,起源于清朝乾隆晚期,特点是馥郁持久的苹果香。19世纪中叶,宁红畅销欧美,有“茶盖中华,价甲天下”“宁红不到庄,茶叶不开箱”之美誉。

其传统制法为初制和精制两个流程十余道工序。初制工序主要为萎凋、揉捻、发酵、烘干;精制工序主要为筛分、拣剔、复火、匀堆装箱,并创造性形成了轻萎凋、重揉捻、足发酵等独门绝技。

乌龙茶传统制茶技艺│3项

1 武夷岩茶(大红袍) @福建武夷山

武夷山市位于福建省西北部,拥有“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和文化部授予的全国唯一“中国茶艺艺术之乡”等称号,是岩茶的故乡。武夷岩茶的制作可追溯到汉代,到清代初年出现了岩茶制作的完善技艺,首开乌龙茶制作的先河。

武夷岩茶以“岩骨花香”闻名,其传统制作流程共有10道工序,环环相扣,不可或缺,其中对茶质起关键作用的是“复式萎凋”“看青做青,看天做青”“走水返阳”“双炒双揉”“低温久烘”等环节。

2 铁观音 @福建安溪

清代雍正、乾隆年间,因安溪所产茶品质特异,乌润结实,沉重似铁,香韵形美,犹如观音,故此得名“铁观音”。

图/视觉中国

安溪铁观音制作技艺包括采摘、初制、精制3个部分。采摘工艺有采摘期、采摘标准和采摘技术;初制工艺有10道工序;精制工艺有6道工序。在整个制茶工艺中要根据季节、气候、鲜叶等不同情况灵活掌握“看青做青”和“看天做青”技术,方能制成带有天然兰花香和特殊韵味的高雅茶品。

3 漳平水仙茶 @福建漳平

漳平位于福建省西南部,元代就有了种茶的农事活动。漳平水仙茶是在1914年由茶农邓现金创制,综合了闽北与闽南乌龙茶的做青技术,兼具闽北与闽南乌龙茶优异品质的特征。

作为唯一的紧压乌龙茶,其工艺繁复精细,仅用于脱水的做青环节便需要四道,且在制作的过程中,对其鲜叶的晒青程度较重;前中后期不同阶段的摇青方式也各有不同,再经炒青和揉捻,压制定型炭焙烘干,方形成四方型、带有天然兰花香和桂花香的漳平水仙茶饼。

白茶传统制茶技艺│1项

1 福鼎白茶 @福建福鼎

福鼎市位于福建省东北部,所辖太姥山是白茶的发源地,有着悠久的历史。现代白茶工艺盛于清代福鼎,福鼎白茶制品主要有白毫银针、白牡丹、贡眉(寿眉)以及新研制的工艺白茶等品类。

白茶制作分初制、精制。其中因天气因素,初制程序分正常气侯和不正常气候两种,后者以“六成干”“八成干”和加温萎凋三种初制程序为主,同时在正常工序(鲜叶、萎凋、堆积、干燥、拣剔)基础上加进摊凉、复焙等工序。精制工艺流程为:毛茶、拣剔(手拣)、正茶、匀堆、烘焙、装箱。

图/视觉中国

黑茶传统制茶技艺│8项

1 长盛川青砖茶@湖北咸宁、湖北宜昌

长盛川青砖茶制作技艺由湖北制茶世家何氏家族于公元1368年创立,历经20代传承。该技艺是以鄂西南山区海拔600米至1200高山茶树鲜叶为原料,经过渥堆、发酵等77道工序压制而成的形似砖块的黑茶,制作成的茶砖为紧压茶中密度最紧。

自明清以来,长盛川湖北青砖茶便为西北各族人民生活的必备饮品,并通过万里茶道、茶马古道等,成为中国与世界人民相知相交、中华文明与世界其他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媒介。

2 咸阳茯茶 @陕西咸阳

作为丝绸之路的茶叶加工和集散地,陕西咸阳的茶文化源远流长,咸阳茯茶文化就是其中之一。咸阳茯茶是我国乃至世界唯一具有发花工艺的发酵茶,传统的茯茶制作技艺包含清选、切茶、炒茶、发花等14道工艺。经加工后的茶叶发酵出饱满的“金花”,成为茯茶区别于其他黑茶的主要标志。

现代科学研究表明,其“金花”为“冠突散囊菌”,是国家二级机密保护菌种,在自然界中只有灵芝才有,因此咸阳茯茶也被称为“丝路黑金”。

3 赵李桥砖茶 @湖北赤壁

赵李桥砖茶前身是羊楼洞砖茶,俗称“洞茶”,由饼茶、帽盒茶发展成青砖茶、米砖茶,开创了我国砖茶制作的先河。是高寒地带,如内蒙古、新疆、甘肃、宁夏等省区和蒙古、俄罗斯等国家和地区人民的生活必需品。

其制作技艺主要经过选叶,初制,渥堆发酵、陈化,复制,压制,烘制等多道程序。其中“牌坊”牌、“火车头”牌米砖茶及其他在羊楼洞、赵李桥生产的老砖茶因外形美观,砖模棱角分明,纹面图案清晰秀丽被众多文人雅士收藏。

4 六堡茶 @广西苍梧

六堡茶的发源地苍梧县位于广西东部,据史料记载,在明朝就有了以苍梧多贤乡六堡命名的六堡茶。此后六堡茶不断繁荣和发展,传统制茶技艺也得以世代相承并广泛流传。

传统的六堡茶是采摘当地的时令新茶,使用炒青散茶、精制茶和压制砖茶等方法,通过杀青、揉捻、沤堆、初蒸、发酵、复蒸、加压、干燥、晾置、陈化等工序制作而成。制作的茶有着“红、浓、醇、陈”的特色,嗅之还有独特的槟榔香。

5 千两茶 @湖南安化

湖南省安化县素有“中国茶乡”之称。自宋以来,茶便是当地重要的贸易商品,到了明代,民间已有黑茶“无安化字号不买”之说。清代道光元年,当地茶商为便于运输,将黑茶踩捆成小圆栓形,每支定为100两;同治二年又增加为1000两,故有“安化千两茶”之名。

安化千两茶的制作分黑毛茶制作和精深加工两个阶段,黑毛茶制作包括杀青、揉捻、渥堆、复揉、烘焙5道工序,精深加工工序则要复杂得多,包括筛分、拼配、软化、装篓、踩压、扎箍、锁口、冷却、干燥等一系列环节,经日晒夜露55天制作成黑茶成品。

6 茯砖茶 @湖南益阳

茯砖茶产于湖南省益阳市,这是黑茶类中唯一具有发花工艺从而能产生有益菌的一个茶种,系以优质黑毛茶为原料,经渥堆、发酵、筑制成型和发花等环节制作而成。

数百年来,在我国西北地区,茯砖茶与奶、肉并列,以其不可替代的独特功效成为各少数民族的生活必需品,被誉为中国古丝绸之路的“神秘之茶”和西北各少数民族的“生命之茶”。

7 南路边茶 @四川雅安

南路边茶产于四川省雅安市,“南路边茶”之名起源于清朝中叶,又称“乌茶”“边销茶”“南边茶”“雅茶”“藏茶”等,系采用自然干燥、特殊压制、包装等工序,以手工操作方式制作完成,其生产技艺具有重发酵、后发酵、多次发酵、非酶促发酵、转色发酵等特点。

雅安南路边茶主要供应西藏、青海和四川甘孜、阿坝等藏区,在藏族人民中享有崇高的声誉。这种黑茶品质优良,汤色褐红明亮,滋味醇和悠长,可加入酥油、盐、核桃仁末等搅拌成酥油茶,是藏族同胞每天必不可少的饮品。

8 下关沱茶 @云南大理

下关沱茶是有悠久历史的一种紧压茶,因创制于云南省大理市下关,故名“下关沱茶”。 1902年,大理喜洲白族商帮永昌祥在下关开设第一家茶叶精制加工厂,加工紧茶和饼茶,标志着沱茶工艺的诞生。

下关沱茶制作技艺由明代的“团茶”演变而来,以云南大叶种晒青茶作为基本原料,经拼配、筛分、拣剔、半制品拼配、称量、蒸揉、压制成型、干燥、包装等十余道工艺制作而成,多为手工操作,蕴含着丰富的具有地区特征的技术知识。

图/视觉中国

黄茶传统制茶技艺│1项

1 君山银针茶 @湖南岳阳

君山银针产于湖南岳阳洞庭湖中的君山,形细如针,故名君山银针。根记载,君山银针茶唐朝称为“黄翎毛”,宋朝称为“白鹤茶”,均与其冲泡时芽尖竖立于杯底,“三起三落”的形态有关。

不同于一般茗茶,它在炒制时在外形上不作任何修饰,务必保持芽体的原状,只是在色、香、味三个方面下功夫。制作要经过杀青、摊晾、初烘、初包、再摊晾、复烘、复包、焙干等八道工序,需78个小时。

图/视觉中国

再加工茶传统制茶技艺│6项

1 张一元茉莉花茶@北京

茶以花名,花因茶胜。在清代,北京的不少茶庄均以销售茉莉花茶而著称。

清代末年,张昌翼开办张一元茶庄,世代传承,专门制作销售茉莉花茶,深受大众喜爱。民国年间,澡堂、戏园的常客喝茶几乎都点名要张一元,京剧名家裘盛戎、马连良、谭富英等也都是张一元的老主顾。

张一元茉莉花茶制作时采用福建烘青绿茶——春茶为茶坯,初制过程主要包括萎凋、杀青、揉捻、烘焙等工序。

2 吴裕泰茉莉花茶 @北京

始建于1887年的吴裕泰是国内知名的茶叶老字号,其茉莉花茶有“香气鲜灵持久、滋味醇厚回甘、汤色清澈明亮、耐泡”的特色。

其独门窨制技艺秉承自采、自窨、自拼的规矩,主要包括茶坯制作、花源选择、鲜花养护、玉兰打底、窨制拼和、通花散热、起花、烘焙、匀堆装箱九道工序。只采用春茶茶坯,坚持茉莉花“三不采原则”,在拼配中适当增加徽茶茶坯所占比例,并且运用“低温慢烘”等独门技艺。

3 福州茉莉花茶 @福建福州

福州茉莉花茶是花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种,属于再加工茶,它起源于汉代,发展于唐宋,兴盛于明清。

福州茉莉花茶窨制工艺是以烘青绿茶为坯,和以茉莉鲜花,经过一系列复杂窨制工艺拼和,使茶品与茉莉花香交互融合,最后去花而成。其成品条形条索紧细匀整,色泽黑褐油润,香气鲜灵持久,滋味醇厚鲜爽,汤色黄绿明亮,叶底嫩匀柔软,有“窨得茉莉无上味,列作人间第一香”的美誉。

4 贡茶@云南宁洱

云南普洱茶主要产于宁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和勐海县等地,其中宁洱县普洱茶制作技艺又称“贡茶制作技艺”,这种技艺与地方民俗紧密结合在一起,在历史文化、民族学、民俗学、科技史等方面均有较高的研究价值。

制作“贡茶”,在茶叶采摘开始前必须先向茶神行敬献仪式。仪式结束后,制作开始,制茶者按一定标准严格选择采摘地和采摘时节,遵照具体技术要求,以手摘方式采选原料。原料备齐后即进入杀青揉晒环节,以特定工艺将鲜叶加工成晒青茶。随后是蒸压成型,即通过蒸、揉、压、定型、干燥、包装等工序将晒青茶制成各种成品茶。

图/视觉中国

图/视觉中国

5 大益茶@云南勐海

“大益”普洱茶产于云南勐海,勐海旧称“佛海”,是世界茶树发源地之一。这里的普洱茶传统制作工艺最早可以追溯到商周,明代更是出现了“士庶所有,皆普洱茶”的盛况;到了清代,普洱成为贡品。

1939年,著名茶人范和钧创建勐海茶厂,生产的“大益”牌普洱茶享誉海内外。大益茶制作技艺的关键在于拼配和发酵。拼配是根据各个茶叶品种的特点进行有效、合理的组合,取长补短,以弥补单一品种之不足;发酵是指“人工后发”的特殊技艺。

6 德昂族酸茶@云南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

德昂族是中国云南西南部跨中缅边境而居的少数民族,种茶、饮茶和用茶习俗历史悠久丰富,被誉为“古老的茶农”。

德昂族的“酸茶”分湿茶和干茶两种。湿茶一般当做菜来食用,干茶则是用来饮用的,其汤色年限浅的呈黄绿色,年限稍长则金黄透亮,十分诱人,年份较悠久的则呈红色。茶汤嗅之微酸,喝之轻柔爽口,既有熟茶的柔和,又不失绿茶的清新,回味甘甜,余韵悠长。

相关习俗│6项

图/视觉中国

1 富春茶点制作技艺 @江苏扬州

江苏省扬州市富春茶社创建于清代光绪十一年,以独创的茶点制作技艺享誉国内。2006年12月,富春茶社被商业部认定为首批“中华老字号”。它将花卉、茶艺、点心、菜肴结合在一起,让人在闲静雅致的环境中品赏色、香、味、形俱佳的美食。

富春“魁龙珠”茶系富春茶社独家创制,它取浙江龙井之味、安徽魁针(太平猴魁绿茶)之色、福建珠兰之香,以扬子江水沏泡,谓之“一壶水煮三省茶”。

图/视觉中国

2 庙会(赶茶场) @浙江磐安

庙会(赶茶场)起源于宋,是浙江省磐安县玉山一带的传统民俗。当地百姓为了纪念晋人许逊为玉山发展茶叶生产、打开茶叶销路做出的巨大贡献,尊之为“茶神”,建庙立像,四时朝拜。至宋代,又为茶神重建庙宇,同时在边上开设茶场,庙宇因此被称为“茶场庙”,并形成了以茶叶交易为中心的“春社”“秋社”两季庙会;始建于宋代的玉山古茶场,则是目前全国发现的最早的古代茶叶交易场所遗存。

“春社”时节(正月十五),当地茶农盛装打扮,来到茶场祭拜茶神,并在茶场内举行演社戏、迎亭阁花灯等民俗活动,热闹非凡。“秋社”(十月十五)时,茶农和百姓拎着茶叶和货物从四面八方到茶场赶集,形成热闹非凡的盛大庙会,除货品交易外,期间还有各种民间艺术表演,如三十六行、叠罗汉、抬八仙等。

图/视觉中国

3 潮州工夫茶艺 @广东潮汕地区

潮州工夫茶艺是流传于广东省潮汕地区的一种茶叶冲泡技艺,它始自宋代,至清代中期已蔚然成风,甚至流传到东南亚各地。潮州工夫茶艺是潮州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民俗学、潮学、社会生活史等方面的研究价值。

潮州工夫茶以乌龙茶为主要茶品,冲泡也有其一定的程式,主要由茶具讲示、茶师净手、泥炉生火、砂铫(煮水器具)掏水、榄炭煮水、开水热罐、再温茶盅、茗倾素纸、壶纳乌龙、甘泉洗茶、提铫高冲、壶盖刮沫、淋盖追热、烫杯滚杯、低洒茶汤、关公巡城、韩信点兵、敬请品味、先闻茶香、和气细啜、三嗅杯底、瑞气圆融等多个环节组成。

图/视觉中国

4 径山茶宴 @浙江杭州

径山茶宴起源于唐朝中期,盛行于宋元时期,是杭州市余杭区径山万寿禅寺接待贵客上宾时的一种大堂茶会,是独特的以茶敬客的庄重传统茶宴礼仪习俗,是中国古代茶宴礼俗的存续。按照寺里传统,每当贵客光临,住持就在明月堂举办茶宴招待客人。

径山茶宴从张茶榜、击茶鼓、恭请入堂、上香礼佛、煎汤点茶、行盏分茶、说偈吃茶到谢茶退堂,有十多道仪式程序,宾主或师徒之间用“参话头”的形式问答交谈,机锋偈语,慧光灵现。以茶参禅问道,是径山茶宴的精髓和核心。

径山茶宴后流传至日本,成为日本茶道之源,同时对于近代“茶话会”礼仪的形成,对杭州地区民间饮茶礼仪习俗的存续都有重要影响,民俗学价值突出。

图/视觉中国

5 白族三道茶 @云南大理

白族三道茶,白族称它为“绍道兆”。这是一种宾主抒发感情,祝愿美好的饮茶方式,也寓意人生“一苦,二甜,三回味”的哲理。

第一道“苦茶”,寓意做人哲理:“要立业,先要吃苦”。第二道“甜茶”,寓意乐融融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第三道“回味茶”,寓意人生和事业,对前进的道路要经常反思与回味。

喝三道茶,当初只是白族用来作为求学、学艺、经商、婚嫁时,长辈对晚辈的一种祝愿,而今应用范围已日益扩大,成了白族人民喜庆迎宾时的饮茶习俗,“三道茶”歌舞表演也成了大理旅游的保留节目。

图/视觉中国

6 瑶族油茶习俗 @广西贺州

瑶族油茶习俗是居住在南岭走廊的瑶族人民在与山地潮湿、瘴气重的自然环境长期相处过程中摸索形成的独特的饮食习俗。

油茶是将油茶叶、生姜、大蒜等原材料,放入铁锅反复捶打后煮熬制成的饮品,俗称“打油茶”,具有消食健胃、驱湿避瘴的功效,有着“爽神汤”的美誉。

至于这一习俗源于何时,未有文献佐证。据记载,恭城瑶族自唐代开始从湖南、广东等地陆续迁入,因此推断该习俗应是瑶族迁入恭城后逐渐形成发展的。

猜你喜欢

技艺工艺
非遗技艺绒花的传承与创新
金属抬凿和錾刻技艺绽放苏州
某压力容器模拟锻件制造工艺
转炉高效复合吹炼工艺的开发与应用
郑庆章 把“弄虎”技艺传回大陆
工艺的概述及鉴定要点
5-氯-1-茚酮合成工艺改进
痴迷雕刻技艺的“葫芦李”
技艺精湛 星光灿烂——来自欧洲的Herrmans
淳度:泉州卤煮的“匠”技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