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涉农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2023-02-19吴央

现代商贸工业 2023年4期
关键词:乡村振兴人才培养高职院校

吴央

摘 要: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农村需要发展现代化农业至关重要的因素在“人”。高职院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专业机构,这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当然,这一历史机遇为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带来了诸多机会,但通过分析高职院校涉农专业服务乡村振兴的过程中仍存在多维困局。因此,高职院校涉农专业应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有针对性地提出提高涉农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对策。

关键词:乡村振兴;高职院校;涉农专业;人才培养

中圖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3.04.046

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上提出“振兴乡村”的战略部署,乡村振兴战略是国家农村发展战略,我国是农业大国,是人口大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关键的因素在人。而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基地,为乡村振兴培养什么样的农业类专业人才就显得至关重要。面对这样的机遇,着力打造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一懂两爱)的“三农”工作队伍,给地方高校涉农专业人才培养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与重大挑战。

1 高职院校涉农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与问题

1.1 高职院校涉农专业学生培养目标定位尚不清晰

在人们传统的普遍认识中不仅“学农苦、学农累”并且没有好的职业发展前景,在填报志愿的时候“农”字头专业成了很多学生没有选择的最后选择,但是现代农业的发展,学生仅仅有吃苦耐劳的精神,显然已经无法满足成为“新农科”人的需求了。根据现代农业发展趋势,涉农专业学生仅仅学习传统农业知识并不能满组其发展需求,要让学生多元化发展,做一名真正有技术、懂产业、会经营的现代农业科技业人才。

1.2 高职院校涉农专业人才培养课程设置尚不完善

部分涉农高职院校在发展的过程中为了更好地招生有意识的弱化自己传统“农”的本色,一是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过程中没有真正做到全程贯穿“三农”情怀教育,从思想上改变学生;二是高职院校与本科院校的不同在于高职院更加注重学生的技能培养,高职院校的发展不能仅有教学能力强的理论型、科研型教师,同样需要具备专业技术的“双师型”教师,目前高职院校涉农专业的“双师型”、创新型教师均明显不足;三是当前的人才培养模式跟不上现代农业的经济发展,高职院校涉农专业的课程设置与当前当地的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融合度不高,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陈旧,与当地市场的人才需求脱节。

2 高职院校涉农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与创新

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培育,能有效促进乡村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推动乡村城镇化、工业化、信息化的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是与乡村经济社会联系最为紧密的教育类型,可以在培育素质高、专业强的人才队伍,助推产业发展与文化传承,优化社会治理等方面提供智力支持。

2.1 精准人才定位,提高学生就业质量

现代农业与传统农业的区别在于科技的广泛应用,将学生按原有传统农业的模式去培养已然无法满足现代农业发展的需求,“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将传统农业的“靠天吃饭”逐步转变为现代农业的“人定胜天”,体现了人才在现代农业发展中的重要性,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应用型技能人才的培养。高职院校涉农专业需重新分析农业人才在现代农业的发展所需技能,深入农业产业调查研究,与农业发展趋势衔接,培养出有技术、懂科技、敢创新的农业复合型人才。

从另一个角度分析只有培养适应当代农业发展需求的人才,才能更好地带动农村经济发展,缩短城乡差距,吸引更多的人才回乡就业、创业,现代农村经济发展让农村变得更加多元化。多元化发展的农村也给大学毕业生带来了新的生机,给大学就业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同时也提高了大学生的就业质量,转变很大一部分人长期以来考生对“高职无用论”的看法,给学农专业学生带来了新的希望。如此一来,便将打破原有对学农的“鄙视”,好的职业发展前景在学生中的口口相传,这便是对高职院校涉农专业招生最好的宣传,将会有更多的学生愿意填报农业专业,给高职院校涉农专业注入新的活力。这样的良性循环让大学生为农村发展做贡献,带动农村经济发展,反之农村经济的发展也给高职院校涉农专业的学生就业提供了更多就业机会,提高就业质量。

2.2 强化“农业”本色,完善专业布局

2.2.1 利用国家惠农政策,做好宣传工作提高专业认同度

近几年,国家在“三农”方面投入的力度是有目共睹的,高职院校涉农专业可以利用国家的各种惠农政策,加强与当地政府的合作。开展农业技术培训以服务于地方经济,扩大高职院校涉农专业在地方上的影响和参与度,提高农业专业在区域经济中的品牌份量,以此加大对学生家长的吸引力,改变人们对农业院校和农业专业的偏见。

2.2.2 根据当地农业特色,调整专业设置转变“轻农”观念

随着农业现代化建设,地方高职院校需结合地方农村、农业发展特色,按照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发展调整课程设置,优化专业布局,根据现代化农业发展需求开创一些适应当前农业发展需求所需的课程,如特色农产品养殖、农村电商专业、农村旅游,名宿管理等这些都是农村急需的。高职院校还应深入田间地头,了解当地农业、农村发展当前所需以及未来规划,这样高校培养的人才可以更好地为当地农业农村服务,充分发挥地方特色,促进当地农村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

另外,高职院校涉农专业需鼓励和组织学生参加农村社会实践活动,加深“三农”情怀教育,从思想更新高校学生对农业的真正理解,让真正懂得到农村建设的重要性,而不是听到农业、农村就片面的理解为风吹日晒苦耕田的传统农业,要让学农的学生不仅仅是做一名只懂农业技术的农业人士,更要深入了解我国农业发展未来的趋势以及在行业中的重要地位,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和专业认同度,把服务“三农”的理想信念刻入骨子里,让每一位学农的学生成为服务“三农”的优秀人才。

2.3 坚持人才兴校,强化师资队伍建设

高职院校涉农专业要助力乡村振兴发展就要高度重视人才培养质量,人才的培养的前提就是要求高职院校必须拥有一支专业化职业素质强和社会实践教育经验丰富并且能够全方位、多维度教授学生的优秀师资队伍。

一是完善职业教育教师培训体系,组建结构化的教师团队。目前高职院校需要打造一支拥有强技能和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高职院校部分教师为高等院校引进的毕业,这部分教师拥有较强的科研基础,但可能缺乏实践经验,因此高职院校需要的组织教师定期参加培训,鼓励教师定期下企业,下基层进行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强化和提升;二是引进大国工匠和能工巧匠。高职院校要广开校门聘请拥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涉农型”专家队伍,强化他们的授课技巧和方法,定期组织在校教师和专家队伍的专业研讨会,学习会让他们取长补短,便可有效地提升整体的师资水平。

2.4 创新课程设计,对接服务乡村振兴战略

因部分高职院校涉农专业存在教学理念陈旧、教学课程单一的现象,学生学到的知识无法满足现代农业发展需求,无法培养出创新型农业技术人才,导致农村第一、二、三产业没能更好地融合发展,未能紧跟国家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在这样的背景下,高职院校涉农专业必须调整步伐,创新课程设计,建立能够适应当地产业转型升级、因地制宜的农业专业,为地方农业发展提供充沛的人才资源。

2.4.1 校政企参与人才培养,优化专业布局

高职院校涉农专业的发展应基于国家农业发展的需求,在学习了解原有的国内农业发展水平所需的知识和技术外,也需借鉴国外的经验和技术,为现代农业发展指明方向。高职院校可以采用“高校+政府+企业”的模式制定涉农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让政府从地方农业经济发展规划和企业代表从未来农村发展的人才缺口提出需求和高校共同探讨和商定涉农专业人才的培养。制定模块化课程,以任务为导向,加大实践力度,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同时在农业专业课程体系中加入创新创业课程,在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也要开拓思维,加强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给他们的职业生涯发展多增加一种可能性。

2.4.2 发挥科研育人功能,扩大农村社会服务

高职院校涉农专业可以联合地方政府和企业共同创办农业农村科技推广服务机构,在机构中学生以学徒的身份的参与其中的项目进行学习,有更多的机会深入农村了解农民、农业。与此同时,涉农专业教师积极参与的科研项目可以让原本只具备科研价值的项目转化为科研实际成果,学生以学徒身份参与其中就能更具象的了解学习科研成果的转化过程,为日后能够从事农业科研转化核对推广等工作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高职院校涉农专业的社会服务功能除了体现在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人才外,还要为农民提供教育服务,利用高职院校的教学平台、师资力量、科研成果尝试建立高校与农民“学习共同体”,成立当地的农民学院,使农民充分享受高职院校的教育资源,改变农村、农民的受教育情况。

2.4.3 搭建多种训练平台,加强学生创新能力

高职院校需要学以致用的本领,将理论知识能够转化为实践技能。因此,在专业教育的过程中搭建各种综合性训练平台,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高职院校涉农专业应加大与政府、企业的合作,积极搭建各种人才、科技、信息服务平台,创建农业产业园、孵化园等为学生提供更多优质的教学实践基地,加强校企合作,让涉农专家人士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发挥产学研的育人功能。建立和完善高职院校与企业的合作机制,可以让农村、企业、学校三方都获利,形成一个产、学、研良性循环的“合作链”:学生在企业实习,提升了自身的实践能力,能够更好地就业,为乡村振兴提供人力资源支持,用人单位接受学生实习完成了对未来员工的岗前培养,提升了职工上岗的培训效率,高职院校向用人单位输送优秀实习学生,实现了培养职业技术型人才的办学目标。如此的循环合作机制让农村、企业、学校的取得了三赢的局面,使得企业拥有了更多更加优质的人才,高职院校涉农专业也得到的更加有力的宣传,能给校园输入更多新鲜的活力,同时也改变了原来传统农业的生产模式,提速发展农业现代化进程,更好地助力乡村振兴。

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涉农专业学生身上是同等重要的,加深校政企合作搭建多平台,建设多模式的产学研实训基地和创新创业园,拓宽实习实践教学的途径,强化学生的操作技。高職院校也可以组织学生或举办区域性的创新创业大赛,通过参与各种赛事让学生了解创业知识,提高创新创业能力为大学生就业开辟新的出口。

3 结论

目前,高职院校涉农专业的社会认可度较低,要改变这一现状必须经过长期努力,只有脚踏实地、真抓实干,不断健全办学机制体制,强化“农”的特色,全力打造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创新课程设置,完善课程体系建设,全面加强专业内涵建设,才能培养现代农业发展需要的人才,为实现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戴庆敏,吕耀平,徐传保,等.乡村振兴背景下涉农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构建及实践探索[J].西南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9,3(02):8992.

[2]李名梁,贺珍珍.职业教育社会认同度研究:现状、视角与展望[J].职教发展研究,2019,(2):2630.

[3]于禾,尤伟.乡村振兴战略下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现状与优化[J].职教发展研究,2020,(1):4348.

[4]刘媛.农业高职院校发展的现实困境与转型探索[J].安徽农业科学,2020,48(13):274276.

[5]吴森,柳军.乡村振兴背景下农业院校人才培养改革探析——基于产教融合的视角[J].粮食科技与经济,2019,44(02):134136,162.

[6]刘媛.涉农高职院校有效对接乡村振兴战略的路径探析:以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6):1113.

猜你喜欢

乡村振兴人才培养高职院校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