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思政课铸牢高职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路径研究

2023-02-18王小红

成才之路 2023年4期
关键词: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高职学生思政课

王小红

摘要: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在当前的教育模式下,学校是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要阵地,对塑造学生的民族认同、建立学生的民族感情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文章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基于高职学生的认知特点,探讨思政教育中落实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设的有效策略,以期增强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关键词:思政课;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高职学生;路径;立德树人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23)04-0021-04

基金项目:本文系新疆应用职业技术学院一般课题(项目编号:SZKT2021002)的研究成果

在2014年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此之后的十九大报告再次重申,并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写入党章。2020年10月,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把“中华民族凝聚力进一步增强”列入“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行了战略性部署。2014年以后,相关学者相继开展了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研究,认为学生是主要的培养对象,加强对学生价值观的系统建设,对维护国家统一、促进民族团结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本文对思政课铸牢高职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义进行阐述,并对思政课铸牢高职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方法和策略进行分析。

一、思政课铸牢高职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建设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有重要的价值,是国家、集体以及个人都需要高度认同的内容。因此,通过思政课铸牢高职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能够突出思政课的育人价值,丰富思政课的教学内容,促进思政课的教学创新,将来自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学生团结起来,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1.突出思政课的育人价值

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高职院校思政课程教学,对加强学生的价值观教育,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民族团结思想有积极作用。中华民族不是单一的民族,而是包含56个民族,不同民族有其特有的习俗和生活习惯。在思政教学中突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养,能够使学生了解中华民族的多民族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关系,而多民族又团结在一起,组成了中华民族,明确中华民族与各民族之间的关系,能使学生自觉构建起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坚固思想长城。高职学生的文化基础相对薄弱,思想觉悟等方面也有较大的差异,有时容易受到西方不良价值观的影响,缺乏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识。在思政课教学中着重培养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能够使学生明辨是非,正确看待西方文化,主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突出思政课的育人价值。

2.丰富思政课的教学内容

思政理论教学很容易给学生枯燥、乏味的印象,使学生觉得思政课程内容晦涩难懂,对思政课的学习兴趣不高,这是因为理论教学中缺乏鲜活生动的资源。例如,教师可以通过近代以来各族人民同仇敌忾、共同抗击侵略者的爱国主义事迹,使学生知道中华民族的各民族是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的关系。又如,教师可以通过地方文化发展事例,使学生了解各族人民在交流、交往、交融中不断拉近距离、消弥差异,共同创造出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这样,不仅能通过具体事例丰富思政课的教学内容,使学生愿意主动学习民族文化知识,而且能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文化观、历史观,将铸牢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落到实处。

3.促进思政课的教学创新

传统的思政课以教师讲授为主,忽视了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使学生的思政知识学习效果不佳。在思政课教学中融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时,教师可以通过讲故事、组织参观活动、开展榜样宣传等丰富多彩的教学方式创新思政课教学形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让学生自觉形成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二、思政课铸牢高职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方式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并且这一理念具有高度浓缩的特点,其核心在于人们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这一认同是基于人们对思想规律的认识,在相应的场景或活动中逐渐生成的,并不是自发形成的。從心理学视角进行分析,其形成与演化过程是在社会化过程中,人们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知、情感以及态度等心理活动的集合,可以通过认知、价值以及行为三要素实现构筑。下面基于这三个要素,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建层次进行分析,以此明晰学生对这一思想认识的演化过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建主要分为两个转化层级,其一是认知到情感的转变,其二是情感向行为方向的转化。在整个过程中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分别是感知、情感以及价值层次的教育,在此将分别进行讨论。

1.感知教育

人们在获取知识以及应用知识的过程中,主要是依赖直觉。学习、记忆、理解等心理活动都是建立在感知的基础上的。认知并非主动生成的,而是在基于物质媒介的基础上,在个体感知到这一符号背后的象征意义后获得的。在整个认知建立的过程中,象征符号充当着媒介物的作用,这也是人们对象征意义进行表达时的主要方式。它又可以分为直接感知和间接感知两种方式。其中直接感知指的是对具象化符号的感知。间接感知是通过假定物体之间的相互关联进行感知,对个体思维的要求较高,这个过程是对象征符号深层次的认知过程。

象征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中最常用的一种方法。在实践应用中,通过可感知的象征符号、仪式等方式向学生传递观念、思想、立场等,以此达成最终的教育目标,完成对学生思想观念塑造。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一种集体认知,是建立在学生对中华民族认识的基础上的。在对共同体建立认知的过程中,需要借助这一民族的历史、文化和习俗等,同时与语言文字、历史英雄人物等相结合,让学生对中华民族建立起系统的认知,了解其精神气节。这些特殊的“符号”是民族意识的提炼,更是民族精神的体现。教师在对这些“符号”进行利用时,要将其整合为一个知识系统,并将其应用于特定的教学场景中,结合特殊的“符号”进行阐释,让学生对中华民族有更深刻的认知,进而通过这些符号,借助感知教育的方式,引导学生建立共同体情感的知识储备。在实践中,象征教育可以帮助学生整合集体知识,进而将这些知识转化为集体记忆。学校应通过思政教学,以连续性的、间接的、不定时的方式向学生传递中华传统文化知识,帮助学生形成民族记忆,并以此作为学生民族情感塑造的基础。

2.情感教育

情感教育是在象征教育的基础上的进一步提升,指的是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情感状态、精神成长等方面的引导教育。在中华民族共同体情感的培養中,知识是在学习后进行积累的结果,而情感是在知识积累的基础上实现的质变。学生在掌握基础的国家、民族知识,并对国家与民族有基础的认知后,并非一定会产生对国家、民族的认同感。想要让学生建立民族认同感,不能一味地对学生进行象征符号的知识灌输,而要通过建立相应的情境,落实对学生的情感教育。在了解学生生活经历、家庭背景、兴趣所在、课后实践活动、社团经验等基础上创设教学情境,是激发学生情感共鸣的关键。情感培养阶段的体验参与和认知阶段有很大的差异。认知阶段的体验重在建立认知活动与学习主题之间的联系,而情感培养阶段的体验是起到情感“催化剂”的作用,让学生在基于对现实事物认知的基础上,对事物有更深刻的理解,继而产生更加激烈的情感活动,这是知识内化和情感生成的必然过程。

为了实现对学生民族情感的培养,教师在思政教学中要将学生置于不同的教学场景中,让学生通过不同的感觉器官对中华民族文化符号进行感受,领悟其中表达的信息,进而起到唤醒集体记忆的效果,逐渐实现对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归属感的建立,让学生更加认同中华传统文化,进而形成爱国之情。教师在思政教学中要围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学内容,结合学生日常生活,创设与学生生活经验相关联的情境,通过课堂讨论、参观博物馆等方式,为学生提供心理和行为亲历的场景,起到引导学生情感发展的作用,使学生与中华民族产生更加强烈的情感共鸣,进而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3.价值观教育

价值观教育是情感教育的进一步升华,其重点在于对学生观念形态以及价值理性的塑造。人们在采取行动前首先会下意识地进行思考,而价值观对于学生的思考具有引领的功能,能使学生依据自身的价值观对行为做出选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华民族的共同信仰,承载着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其中蕴含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主要体现在“思想道德与法治”这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基础知识中。因此,教师在实践教学中应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让学生对中华民族的历史进行理性的审视,在此基础上帮助学生建立民族情感,激发学生的民族共同体意识。

价值观对人们行为的定向和调节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实践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在完整的价值观培养中,除基础的认知教育外,还要塑造学生的理性价值观,通过实践的方式,让价值观转化成学生的自觉行为,这才是理性价值最终的归宿。只有通过实践,才能让价值观实现从无到有、由潜到显。想要践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落实对学生思想观念的引导,就要结合学生对国家、民族的认知、情感,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让学生逐渐建立“五个认同”观念,进而内化为爱国信念,并通过相应的实践活动,将内在的信念转化为外在的行为。实践是衡量价值观是否正确的最有效的办法,也是践行共同体意识、检验爱国情怀与行为的试金石。

三、思政课铸牢高职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策略

高职院校学生的思想已经趋于成熟,理性思维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并且价值理性已经初步形成,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可以在认知的基础上构建共同体意识。但一些学生缺乏价值实践,且社会阅历尚浅,因此价值观并不十分坚定。针对这些学生,首先要铸牢其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此基础上通过课堂教育等方式,对学生的价值理性进行强化,同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实践活动中,提高学生对社会实践的参与度,使学生的价值理性转化为具体的行为,以此实现知行合一。在对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行培育的过程中,应秉承隐性教育与显性教育相融合的方式开展教学工作,通过课程教育、环境渲染以及社会实践等丰富的途径,对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行强化。

1.发挥思政课程的教育作用

高职院校应充分发挥思政课程的独特价值,依托“思想道德与法治”“形势与政策”等理论课程,落实对学生的马克思主义思想教育,强化学生的“五个认同”意识。民族文化教育只有与社会背景相结合,充分体现时代的发展变化,并且结合时代的特点将其展现出来,才能发挥其价值观引领和文化传承的作用。为此,在思政课教学中,教师首先要理清民族共同体意识与当今时代变化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同时对社会新业态、新常识等的发展变化高度关注,将时代变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才能落实对高职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有效培养。教师不能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养局限于思政课中,还要在通识课程以及专业课程中渗透对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养。除此之外,学校可以通过“民族团结+N”的教学模式,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民族团结相结合,起到深化学生民族感情、铸就学生民族团结意识的作用。

2.开展丰富的实践活动

在铸牢学生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过程中,不仅要有效利用校园内资源,还要充分结合社会多方面力量,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以实践的方式将共同体意识根植学生心中,并转化为具体的行动。思政教师可以带领学生游览文化教育实践基地,或者组织学生开展游学活动,前往革命根据地或历史名胜进行游览,带领学生接受民族文化的熏陶洗礼,以此强化学生与中华传统文化之间的共鸣,深化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感悟。除此之外,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开展社区志愿服务,通过亲身经历的形式,带领学生深入到社会中,让学生对社会发展有更加直接、深刻的认识,对民族崛起有更深的感悟,进而引导学生将个人价值与民族团结发展建立联系,使学生主动投身于国家建设中,铸牢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实践教学中,教师可加强对先进人物、时代楷模等的宣传,通过这些先进人物的示范作用,让学生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精神有更深刻的理解。教师可以通过邀请革命老兵、青年学者等开展校园讲座,让学生与这些先进人物近距离接触,对这些先进人物的精神意志有更深刻的认识,通过这些先进人物的影响,对学生的价值观进行引领,引导学生以此作为准绳约束自己。为了消除不同民族学生之间交往的隔阂,让多民族学生团结在一起,高职院校可以举办“三进两联一交友”活动,促进学生的跨民族交流,以此营造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养环境。

3.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

为了营造和谐的交流氛围,创造学生情感交流的环境,高职院校可以通过混合寝室、混合班级等形式,形成多元化的交流場所,增加学生跨民族交流频率,让学生对其他民族的文化等有更多了解。加强学生生活中的接触交流,能最大程度上减少偏见,改变刻板印象,使学生相互理解,培养感情。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媒体逐渐成为学生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高职院校的思政课教学相对形式单一,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丰富的网络媒体内容而言,难以吸引学生的注意,这给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养工作带来了较大的困难,也是导致思政课教育质量难以提升的主要因素之一。高职院校应通过互联网加强民族团结内容的宣传,线上与线下相融合开展民族团结教育,切实铸牢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四、结语

总之,在人才培养工作中,思政课是学生思想教育的主要阵地。高职院校要有意识地将培养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嵌入到思政教学中,通过课程教育、环境渲染以及社会实践等,铸牢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并转化为学生具体的行动,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郝亚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角下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研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9(03).

[2]包银山,王奇昌.民族地区高校推进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探析[J].民族教育研究,2019(04).

[3]高承海.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内涵、意义与铸牢策略[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9(12).

[4]青觉,赵超.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机理、功能与嬗变———一个系统论的分析框架[J].民族教育研究,2018(04).

[5]王云芳.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社会建构:从自然生成到情感互惠[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01).

[6]王延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J].民族研究,2018(01).

Research 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to Strengthen the Consciousness Path of Chinese National Community of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

Wang Xiaohong

(Xinjiang Career Technical College, Kuitun 833200, China)

Abstract: The consciousness of the Chinese national community is the foundation of national unity, the foundation of national unity, and the soul of spiritual strength. Under the current education mode, the school is the main position to cast the college students awareness of the Chinese national community. It plays an irreplaceable role in shaping students national identity and establishing students national feeling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sychology and based on the cognitive characteristics of higher vocational students,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effective strategies for implementing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awareness of the Chinese national community in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with a view to enhancing the students awareness of the Chinese national community.

Key word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the consciousness of the Chinese nation community; higher vocational students; route;foster character and civicvirtue

猜你喜欢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高职学生思政课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中中国故事的创新表达
——评《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的打开方式》
浅议高校学生在思政课中的情感认同
思政课堂这样“沸腾”——陕师大思政课从“有意思”到“有信仰”
1912至1949年期间中国“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强化
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近代中国民族主义的形塑与修正
基于祭祖文化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路径研究
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化途径分析
“一带一路”战略与盐城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思考
青少年对思政课的逆反心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