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程思政新形势下工程图学课程教学模式改革与实践

2023-02-17王爱芳杨晨升麻晓红宋胜伟

经济师 2023年2期
关键词:工程图课程内容知识点

●王爱芳 杨晨升 苏 丹 麻晓红 宋胜伟

科技的飞速发展,新一轮社会变革与产业革命,都要求高等院校必须培养大批跨学科交叉、具有可持续竞争力的创新型卓越工程技术人才,才能适应层出不穷的新技术、新产业与新业态对人才的需求。这也正是2017年教育部启动“新工科”发展研究工作的初衷[1,2]。同时,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中强调:办好我国高等教育,要保证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明确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及为谁培养人的问题,坚持立德树人,坚持激励学生自觉把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到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3]。随着中国在国际舞台的地位越来越高,社会对高校毕业生的思想政治理论水平、家国情怀、价值取向、工程素养等方面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在课程思政新形势下进行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实践,有助于提高改革实效,实现高校的所有课程都能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与“思政课程”达到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

《工程图学》是高等院校工科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专业技术基础课程[4],授课对象为大一或者大二的学生。学生进入大学不久,好奇心较强,可塑性较大,是学习态度建立、团队意识形成、创新思维能力及家国情怀培养的绝佳时机。该课程理论知识和实践环节并重,对培养学生空间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动手实践能力、铸就工匠精神等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基础作用。《工程图学》是后续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今后顺利开展课程设计、毕业设计乃至无缝衔接工作岗位任务的决定性科目。因此,课程思政形势下进行工程图学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研究与实践意义深远,可为其他专业课程的改革提供宝贵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

一、课程内容体系重构

依据新工科建设及课程思政建设目标对本课程的要求,提炼课程教学目标,从而优化传统教学知识点,挖掘隐含于课程中的思政元素,整合出新的课程内容体系;寻求合适的融入点及融入方法,探究出新的课程教学模式;经过在课堂教学中实践,总结其优缺点,进而持续改进其课程教学知识点,实现闭环效应。以期实现在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提升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水平、家国情怀、价值取向、工程素养,实现工程图学课程教学将知识能力培养与立德树人并重,发挥好本课程的育人功能,培养既有较强的专业能力和创新能力、能挑起越来越重的科技大梁,又具有较高的政治素养、热爱祖国、有法制意识、质量意识、良好的国际化眼光的高端人才。图1为课程内容体系重构技术路线图。

图1 课程内容体系重构技术路线图

二、思政元素挖掘

面临高科技飞速发展、信息技术突飞猛进及国际国内形势的复杂化,当代大学生成长的环境和过程及获取信息的渠道都与以往大相径庭。作为高校教师,必须深刻思考中央、学校及学院下发的各项关于课程思政的要求,坚持立德树人,发挥课程本身的育人功能,“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

工程图学课程内容中隐含的思政元素较多,作为一线教师,需要有意挖掘并进行归类储存。在课程绪论中的图学发展史讲解过程中,传统教学中多数教师都会提及法国著名的几何学家去引出画法几何。那教师可稍加详细引入蒙日的生平以激励学生勤学苦练,功到自然成、敢于发现和创新、解放思想、不被传统的方法所束缚的精神,就是很完善的一个思政元素的隐形教育,而且与课程内容进行了很好的融合;在制图基本知识部分的国标讲解中,传统教学会生硬的强调标准很重要,同学们需要牢记并遵守,课程思政形势指导下,教师可改变教学思路,不妨先强调以国标为傲,国标是一个国家在国际社会中地位的象征、重视一个小螺钉、关注每个不起眼的尺寸,提升学生的文化自信、培养家国情怀、加强守法意识和职业责任、培养严谨的大国工匠素养。在机件表达方法综合训练过程中,传统教学主要以讲授例题为主,认为没有时间去讲题外话。但课程思政提示我们,知识是讲给有学习动机的学生的,填鸭式的灌输效果不尽人意。教师应以教学内容为引子,提示学生做事要抓住主要矛盾、兼顾次要矛盾、尽量考虑周到、对方案的选择要择优,讲究精益求精的精神。在螺纹紧固件等标准件的讲解中,传统教学也是偏重知识的讲解,满堂灌痕迹严重,教学效果不理想。课程思政建设思路下,抓住契机培养学生树立以人为本理念、环保意识、效率意识、成本意识,然后进行知识目标的渗透,激发学生学习动力,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表1中列举了几个代表性样例。

表1 工程图学课程中知识点与思政元素、思政目标举例

三、教学模式改革及思政元素融入策略

为实现思政元素有机融合,达到预期效果,避免简答叠加课堂内容现象,教师需要深刻理解思政融入不是在原有知识点基础上进行简单的加法。在黑龙江省高校全面推进课程思政高质量建设专题网络培训课程中,就提到课程思政可以理解为一种方法,教师需要利用这种方式方法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而抓手就是我们挖掘出来隐含在课程内容中的思政元素。

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讲授所有知识点,不分难易程度,面面俱到,授课任务重,课堂气氛紧张压抑,学生学习效果不太理想。改革后的模式为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教师起到引领作用,具体、简单、基础性的知识点需要学生线上自主学习。教师课前线上发布预习资源,学生自行预习。课堂时间教师主要进行本次课知识点案例导入,激发、引领学生认识到本次课内容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引领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对于基础性的知识点教师不进行详细讲授,而只针对学生在预习过程中的障碍进行答疑,之后进行课堂小测验。这样做有效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练就了终身学习的本领,效果较好。学生对于为什么学,学什么,学到什么程度做到心中有数。取代教师满堂灌,避免学生没兴趣,不清楚学习动机,不了解学习成效,没有成就感,找不到学习动力和方向,造成学习效果不好的现象。

四、考核评价机制

传统考核方式为“平时成绩40%+期末试卷60%”,平时成绩包括“课后作业10%+仪器图20%+学习态度(包括出勤)10%”。[4]实际操作过程中存在作业抄袭、上课出勤但学习态度不好等现象,导致课后作业和学习态度两项的考核客观性不佳,不能公平评价学生学习效果;其中,期末的试卷考核占比60%,占比较重,因期末卷面受考试时长和题型因素限制,不能实现知识点的理想覆盖率,同时卷面考核方式也不能综合评价学生的总体学习效果,课程考核结果对毕业要求的达成度偏低。因此,试卷占比应降低。鉴于以上原因,改革后考核评价机制为:“过程考核50%+期末试卷50%”。过程考核包括线上预习成绩10%、课堂小测成绩10%、课后作业10%、仪器图10%、阅读笔记5%、课堂讨论5%,期末试卷50%。增加线上预习和课堂测试成绩,评价更加客观公正并激励学生自主学习基础性知识,培养深度学习和终身学习能力;增加阅读笔记和课堂讨论成绩以培养学生资料查阅、借鉴、分析能力和团队合作与沟通能力。同时引领学生参加校级、省级和国家级的各类比赛,包括先进成图技术大赛,大学生机械设计创新大赛,TRiz创新大赛等。对参赛并获得优异成绩的学生给予适当的加分,借此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动手实践的能力,同时实现对学生立体、全面、客观的考核评价。

五、师资队伍建设

新的国际国内形势预警着高等教育必须思考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的问题。坚持立德树人,坚持激励学生自觉把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到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去,是高等教育必须承担的历史使命。因此,如何改革创新高校课程思政教育形式以提高其实效,也是我国高等教育面临的难题。“课程思政”的提出正是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探索,旨在实现高校的所有课程都能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与“思政课程”达到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4]。

本着培养具有较强的专业能力和创新能力、能挑起越来越重的科技大梁,同时兼具高尚的道德情操、家国情怀、价值取向、工程素养的高端优质人才为目标,高校教师必须清醒认识到自身肩负的历史重任,并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1.认真研究学情,打破传统思维模式下对学生的认识和评价,客观科学评价学生,分析其特点,用心理解学生,站在学生视角分析今天的教育和自己的课堂,打造有温度、有深度、有广度的课堂。跟学生打成一片,才能赢得学生的喜爱和认可,才能给学生起到模范带头作用,才能为师为范,实现知识传授与立德树人。

2.主动接纳新的计算机知识、在线学习平台的操作流程、了解其功能并钻研应用,提高自身应用现代化教学工具的基本功,以适应新时代对教师的新要求,坚持不落伍。

3.主动加强、坚实自身的思想政治理论根基,从思想深处领悟当今形势下抢抓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同向同行的必要性和及时性,提升思政育人能力。

4.突破传统知识体系的屏障,重新整合课程教学知识点,挖掘课程蕴含的思政元素,探讨实施课程思政的方法,研究实践与时俱进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

六、结语

工程图学在培养学生的工程素养、实践动手能力、创新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等多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作为一线教师,我们必须抓住当代学生的成长环境和性格特点,主动适应变化,意识到肩负的历史重任,本着培养造就一批有志、爱国、善思、有智、得法、能承担民族复兴大任的的新一代的原则去热爱我们的教育事业。

猜你喜欢

工程图课程内容知识点
基于“课程内容六要素”的绘本文本解读路径探析
一张图知识点
一张图知识点
第四页 知识点 歼轰-7A
“3+4”人才培养模式下本科阶段“工程图学”课程的优化设计
面向工程认证的机制专业工程图学(一)课程教学探索
分析三维CAD建模技术在工程图学中的应用
关于G20 的知识点
学前教育专业体育课程内容的构建
依标明辨 巧用萃取——谈如何将文本内容萃取成课程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