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挪移融会成通感

2023-02-15古林松

初中生世界·九年级 2023年2期
关键词:方鸿渐通感钱锺书

古林松

人的各种感官不是孤立的,感官之间能够互相影响。甚至,一种刺激还可以同时激起多种感官的不同感知。这种感觉挪移融通的作用,构成了人们认知事物的生理和心理基础。这一过程反映在语言的创造和运用中,产生了被称为通感的语言现象。

在文学创作中,通感更是受到古往今来中外文人的青睐,被广泛运用于作品中。文学形象的具象性或形象感,来自语言唤起的想象与联想,有时候其丰富的内涵超出了某种感官的感觉范围,形成了感觉挪移或者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之间彼此打通的现象,正如钱锺书先生在《通感》中所说:“颜色似乎会有温度,声音似乎会有形象,冷暖似乎会有重量,气味似乎会有体质。”

文学作品中运用通感的例子比比皆是。北宋文学家宋祁的名句“红杏枝头春意闹”,将红杏簇满枝头、春意浓浓的自然景象(视觉)与百花争艳斗春、嬉戏热闹的想象情景(听觉)结合起来,用听觉感受来强化视觉印象,写出了春花之繁盛,富有动态美,从而把无我之境描绘成了有我之境。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赞叹道:“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唐代賈岛的《客思》诗:“促织声尖尖似针,更深刺著(着)旅人心。独言独语月明里,惊觉眠童与宿禽。”诗人将蟋蟀的鸣叫声这一听觉形象化为“针”的视觉形象,再化为“刺”的触觉形象。“尖”字同时跟听觉、触觉和心灵的痛楚相连,将声音描摹得细腻而独到。唐代“诗鬼”李贺在《恼公》中的诗句“歌声春草露,门掩杏花丛”,在感觉挪移上走得更远:由“歌如珠”(古诗中的常见比喻),露亦如珠,推移到“歌如露”,比起直接以视觉写听觉感受,更复杂也更丰富了。

现代文学作品中也有不少运用通感的例子。鲁迅先生在《记念刘和珍君》中说“我将深味这非人间的浓黑的悲凉”,将心中的悲凉感觉与视觉感受打通。鲁彦在《听潮》中写道:“那声音仿佛是朦胧的月光和玫瑰花间的晨雾那样温柔;又像是情人的蜜语那样甜美;低低地,轻轻地,像微风拂过琴弦,像落花漂在水上。”这里从视觉、听觉、触觉等角度将声响表现得富有情趣、韵味,引人遐想。钱锺书先生是通感理论的研究者,同时也在自己的创作中实践着通感的语言表达。在其作品《围城》中,刚刚离开上海的方鸿渐,非常想知道唐晓芙现在是否还惦念着自己。当赵辛楣说不久前见过唐晓芙时,方鸿渐大为兴奋;而听赵辛楣说谈话中并未提起自己时,他又大为失望。钱锺书先生这样刻画方鸿渐此刻的心理状态:“‘那最好!不要提起我,不要提起我。鸿渐嘴里机械地说着,心里仿佛黑牢里的禁锢者摸索着一根火柴,刚划亮,火柴就熄了,眼前没看清的一片又滑回黑暗里。”

语言与人的感觉、知觉、认知等有广泛的内在联系。但丁说:“语言作为工具对我们的思想之必要正如骏马之于骑士,既然最好的马适合最好的骑士,那么最好的语言就适合最好的思想。”作家要把难以把握、难以言传的东西通过语言媒介转化为审美形象,这并不容易,而通感作为一种语言心理现象,由此造成的形象感建立在由语言引起的丰富想象和联想上,形成了文学特有的形象感,为读者留下了无穷的想象空间,使其产生丰富的审美心理体验。如朱自清先生在《荷塘月色》中写道:“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他通过语言艺术激发联想,把读者引入一个优美的境界中。

(选自2022年第1期《语言文字报》,本刊有删改)

—— 鉴赏空间 ——

想象是文学创作的翅膀,也是读者透过文字,进入作品意境的途径。叶圣陶先生以经典诗文为例,引导我们驱遣想象去欣赏作品。而通感借助于想象和联想,把难以把握、难以言传的东西通过语言媒介转化为审美形象,使其产生丰富的审美心理体验。《挪移融会成通感》一文,亘古通今,以文学作品中的具体语句为例,带领读者领略了通感这一手法的妙处。

—— 读有所思 ——

通感,被钱锺书先生认为是中国诗文中最奇妙的一种描写手法。请你调动记忆,从学过的诗文中找出几个运用通感的案例,驱遣想象,和同学一起欣赏其中的妙处吧。

猜你喜欢

方鸿渐通感钱锺书
钱锺书的幽默
征文通知:6G通感算融合
巨婴,方鸿渐的真实面目
年少莫学方鸿渐
钱锺书还是钱钟书?
通感:一扇让诗人不老实的门(外一则)
通感(外一篇)——孔武仲《乘风过洞庭》
浅谈《围城》中方鸿渐的围城人生
浅谈《围城》中方鸿渐的围城人生
名师学案·钱锺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