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全育人”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探索
——以青岛城市学院土木类专业为例

2023-02-14崔博娟王慧孙文文

华东科技 2023年1期
关键词:土木三全育人专业课程

文/崔博娟,王慧,孙文文

高考改革带来的变化为高校人才培养带来了新的机遇,同时也提出了新的挑战。为此,青岛城市学院土木类专业不断更新教育观念,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强化学生的特色化培养,进一步探索构建“三全育人、五育并重”的人才培养体系,切实落实高等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一、“四维”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近年来,高校生源在知识结构、兴趣特长、能力素质结构等方面均发生了变化。为顺应生源变化特点,青岛城市学院土木类专业围绕学校发展愿景,以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赋能未来智慧城市发展为使命,持续优化人才培养方案,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新模式,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该专业从“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人才培养根本性问题出发,贯彻落实“以学生为本”“终身教育”的理念,坚持“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从四个维度着力打通通识教育平台:扎实专业理论基础;丰富专业选修课程门类;提升专业实践比例;结合专业特色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完善课程体系,大力培养应用型人才。

(一)扎实专业理论基础

青岛城市学院土木类专业结合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围绕人才培养目标,进一步明确了专业人才培养要求,优化了专业课程体系。其以专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细化各门专业课程与人才培养、毕业要求的支撑关系,同时深入研究课程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旨在强化各专业课程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作用,力求在夯实学生的学科基础理论的同时,促进多学科交叉融合。

(二)丰富专业选修课程门类

土木类专业结合行业发展趋势,不断丰富专业选修课课程门类,更新课程内容,同时加强专业人才数字化、信息化能力培养,将学科领域的新知识、新技术、发展趋势引入课程规划,通过增设行业前沿技术类课程,有效提高教学内容的先进性以及课程体系的实用性、前瞻性。此外,该专业还倡导结合专业特色在课程体系中融入工匠精神、职业素养教育以及社会责任感、使命感的培养。

(三)提升专业实践比例

土木类专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力求在培养学生扎实的专业基础理论的同时,通过加大实践操作训练力度、增加课程设计数量和实践课时、增设职业实践等环节,丰富实践教学内容和形式,强化学生职业技能训练,达成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四)完善课程体系,大力培养应用型人才

土木类专业力求通过全面打通通识教育以及专业基础课程教育平台,突出大专业培养模式优势。其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中心,注重思想道德与素质教育,旨在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通过系统的学习,学生能够更加全面地了解世界文化,拓宽视野并逐渐树立全球意识,从而在融通学科基础的同时,提高自身的科学素养、信息素养、批判性思维以及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

二、“多元”构建人才培养模式

土木类专业基于学生发展多样化的特点,充分尊重学生的差异性和选择权,深刻践行“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并以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注重产学研相结合,“重实践、促创新”构建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

(一)全过程专业与职业规划引领

土木类专业积极探索学生专业实践和职业发展培养新模式。自新生入校起,校方便会为其分配校内学业导师,以便为专业学生的后续学习和发展提供引导与帮助。与此同时,校方还推行“一课双师”制度,即在本科毕业设计阶段落实校内校外双导师制度,以更好地指导学生的毕业设计,真正将专业发展与职业规划引领贯穿于学生学习成长全过程。

(二)产学研协同育人

土木类专业积极开拓校外实训基地,与省内外40 余家企事业单位建立合作关系,并在中建、中铁等多家知名企业建立教学与就业实习基地,旨在为学生扩展实习实践渠道,提供实习实训条件支持。该专业实施产学研协同育人的根本目的是,通过强化学生专业理论和职业素质教育,为学生的成长提供有力支持。为此,校方提倡教师到合作企业挂职进修,同时聘请企业专家到校内开展讲座、培训、交流等活动,进一步丰富校企合作模式,进而实现校企协同育人的深度融合。

(三)专业协会助力人才培养

为了充分发挥学生专业协会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助力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土木类专业创建了“学生为主、教师指导、企业参与、技能培养”的专业协会建设模式,旨在通过加强专业教师的指导、引入企业参与协会活动等措施,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此外,为秉承“因材施教,扬长避短,把每个学生都培养成才”的原则,在完成专业课程的基础上,专业协会还将根据学生的学习兴趣、特长以及多元化的人才需求,“以赛促学、以赛代练”,即通过开展专业活动和竞赛来带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进而提高其创新实践能力。

(四)全方面培养专业学生的创新能力

经过多年实践,土木类专业逐步形成土木类专业学科竞赛群、学科竞赛月、创新创业教育课相结合的“一群、一月、一课”体系化培养模式,丰富多彩的校园科技文化活动,有效提升了专业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综合素质。

三、“三破除”突出综合评价

(1)破除专业课程壁垒,实现课程交叉融合和专业知识的融会贯通。土木类专业以强化专业理论基础学习和专业技能训练为主要目的,通过拓宽专业口径,淡化专业界限,促进相关专业课程的交叉融合;通过打造大土木专业学习平台,促使课内学习与课外学习、线下教学与线上知识扩展相结合;通过工程案例解析,在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的基础上,打破专业课程的壁垒,进一步强化专业课程内容融合,注重专业知识与社会行业发展需要的匹配度,为学生全面成才创造条件。

(2)打破以教师和教材为中心的传统课堂教学模式限制,结合专业和课程特点开展翻转课堂、讨论式教学、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等创新教学形式,从而促进学生独立思考、知识应用以及思辨能力的养成,全面提高学生创新、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3)摒弃“一锤定音”的单一考核方式,探索更加全面、客观、准确的评价体系以更好地衡量学生的学习效果。为此,土木类专业采取多元化考核标准,并结合专业特色,合理提高过程性考核的比例,旨在督促学生完成日常学习任务,确保其知识水平、实践能力、综合素质等得到全面提高。

四、“双五”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构建“五星育人”新格局

土木类专业结合专业建设发展趋势和专业人才培养规律,明确“五星育人”的着力点和方向,即由专业负责人、学业导师、辅导员、专业教师、专业协会社团形成“五星支撑”,逐步构建从课内到课外、从专业到素养,分层级、立体化的人才培养指导体系,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为一体,逐步形成全员参与、全过程管理、全方位指导的育人新格局。

(二)落实“五育并举”人才培养目标

土木类专业将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将德智体美劳“五育教育”与专业知识学习、专业技能培养和社会实践教育紧密结合,将思想价值引领贯穿教育教学各个环节,通过梳理专业课程中的思政教育元素以及教育功能等方式,进一步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针对性与实效性,旨在实现思政教育与土木专业知识体系的有机结合。与此同时,土木类专业以“五育并举”为人才培养目标,探索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的“三全育人、五育并举”人才培养体系。该体系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会、学生社团、专业协会社团、志愿者服务团等为依托,综合运用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优势,结合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实习实训等活动,全面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五、结语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人才培养成效的提升离不开长期积累和实践。

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是一项大工程,且涉及面广,需要管理者、教师、教辅人员、学生共同参与、协同完成。就当前来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途径有很多种,而如何顺应行业发展要求、结合土木类专业特点,构建符合专业特色的“三全育人、五育并举”人才培养体系并加以实践,则是相关学者需要长期深入研究、持续不断改进的重点。

猜你喜欢

土木三全育人专业课程
《广东土木与建筑》理事单位
基于“互联网+”的应用经济学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浅析土木大数据的逻辑、内容和应用
高职推进“三全育人”工作制约因素浅论
中美综合大学在音乐专业课程上的比较与启示
基于“三全育人”的高校工科专业优良学风途径研究
“三全育人”视角下高校教师课外育人长效机制探析
中俄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设置的比较与思考
守望
康复专业课程多媒体教学新模式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