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工智能技术驱动下青少年社会工作模式浅析

2023-02-14吕慧敏

华东科技 2023年1期
关键词:社会工作者群体人工智能

文/吕慧敏

当前,人工智能技术已经成为全球中高端科技研究和应用中的重要内容,同时,该技术还在军事、社会生产、生活服务等领域发挥出重要作用,不断引领开创新局面。社会工作是我国社会主义背景下的产物,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引入,其不仅重塑了社会工作体系,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同时,原有的社会工作理论和方法也受到一定冲击。而青少年是社会发展的基石,因此,及时推动青年社会工作与人工智能技术的有效融合,深入探讨人工智能技术驱动下青年社会工作理论与行动系统如何实现创新,已经成为社会各界重点研究的课题。

目前,社会工作在中国的发展还处于萌芽阶段,各领域有待进一步完善。在服务过程中,多数社会工作者仍沿用相对传统的模式,服务水平亟待提升。基于此,本文将人工智能技术同青少年社会工作服务相结合,以期为促进社会工作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助力。

一、人工智能技术与青少年社会工作融合发展的可行性及价值

当前,青少年社会工作能否有效服务青年群体,为其解决困难,是社会工作需要重点研究的重大课题。根据《青少年社会工作服务指南》,青少年社会工作服务项目的主要功能分为观念引领、心理健康帮助、婚姻交友帮助、求职创业帮助、社会融入与参与服务、社会保险提供、个人权益保护、社会违法犯罪防范等。而现有研究均是在社会工作服务的概念与方式的基础下展开的,并且大多强调人对人的服务方式,但事实上,该方法恰恰是最不适合年轻群体的。另外,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迭代创新与普及应用,传统社会工作的理念与服务方法也将遭到一定冲击,或者在人工智能技术的驱动下做出改变并完成重构。

从技术应用领域来看,人工智能技术兼具数据分析、深度学习以及神经网络等功能特性,有助于提高青少年社会工作服务的效率和科学性。例如,在传统社会工作服务中,由于大部分青少年群体的身心正处于敏感阶段,相较于面对面沟通,他们更加偏向于在虚拟平台上表达自己内心深处的想法。此时,社会工作者就可以借助人工智能技术的虚拟功能,在保障青少年信息安全的前提下,为其量身打造人性化公共服务实施方案,以提高青少年社会工作的科学性。除此之外,人工智能技术还可用于深入分析、研判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并基于不同算法对青少年社会问题(如校园暴力、未成年人犯罪、抑郁等)进行预测,并生成相应的预防和处理方案。随后,社会工作者便可以根据这些方案制定并落实相应的服务措施,同时,这些方案也能为社会工作者的后续工作提供数据支持。

二、人工智能技术与青少年社会工作服务融合发展困境

(一)伦理困境

人工智能的概念最早由美国学者麦卡锡(McCarthy)于1956年提出,在这一时期,人工智能被定义为基于互联网信息和计算机功能的传统科学技术。随着时间的推移,人工智能被重新定义:人工智能是在传统计算基础上,赋予计算机独立处理社会事务的意识和思想,帮助人类实现科学技术应用扩展、模拟和探索等功能的科学技术。新一代的人工智能技术在人类社会及科技发展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随着现代计算机的不断升级,计算机已经具备结合深层次知识来替代人们处理更多事务的能力。但是在某些职业领域,人工智能技术还无法完全取代人工作业。比如心理学家、社会工作者以及家庭咨询师等需要进行语言交际、人性化思考,在这些职业中,人工智能技术只能作为人类工作的辅助工具。

(二)安全与信任问题

另一个限制人工智能技术在社会工作中全面推广的主要原因是社会信任问题。目前,如何在应用人工智能技术的同时保障信息安全工作,一直是科研部门共同关注的话题,这一问题同样是困扰社会工作者的重难点。在面对一些特定人群的问题时,比如:青少年由于长期依赖手机,受到来自网络中负面信息的影响而产生心理问题,社会工作者在服务过程中就需要更加严格地把握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尺度、安全性等方面。与人工干预不同的是,人工智能技术暂时无法甄别现有资源中存在的问题,只能按照既定程序从社会动态层面提供相关服务。甚至在部分特殊情况下,为了方便社会工作的开展,人工智能技术在应用过程中无法有效保障服务对象的信息安全,以致用户隐私存在一定的泄露风险。

(三)发展水平的限制

当前,人工智能和社会工作仍是两个相对独立的经济领域,在相关技术和保障措施尚不成熟的前提下,二者的结合必然需要一定的磨合时间。就现状而言,人工智能技术在社会工作中的应用明显受到双方发展水平不均衡的影响。首先,人工智能技术目前还处于缓慢成长阶段,相关研究人员正致力于将人工智能技术由“机械臂”阶段向“反馈”阶段升级。在此阶段,人工智能技术必须经历研发、试验、安全测试等环节,获得消费者信赖后才能进入市场。另外,受制于数学计算、计算机技术模型等专业技术,以及投入成本等因素,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必须在建立专职社会工作引导的前提下加以推进,但我国目前还未达到建立专职社会工作引导、人工智能自主运行的水平。

三、人工智能技术在青少年社会工作实践中的运用策略

(一)多方参与提高技术保障

一方面,考虑到人工智能技术在社会工作中的实践运用必然涉及多个专业,因此在整个技术研发过程中,除了技术人员外,心理医生、社会学家、专业社会工作者等需要共同参与其中。另一方面,人工智能技术在深度学习与社会分析中的应用,明显提高了青少年管理工作的效率。因此,接下来,社会工作部门可借助人工智能技术对某个区域或更大范围内社会低保家庭中的青少年和儿童展开追踪,或者对青少年服务群体进行问题定位(如社会情感、社交关系、文化背景、家庭构成以及社会财力等方面)和相关数据收集,并以此为基础对该群体成员的行为、能力以及个性发展等方面进行针对性服务。除此之外,人工智能技术还可用于为有需要的(如贫困家庭)青少年群体建立学习模型,为其提供更有效的技术支持和帮助。同时,人工智能技术还能基于海量数据展开科学分析,并为社会决策的制定提供依据。例如,人工智能技术可基于大数据准确分析青少年心理问题的产生根源,预测未成年人上网和网络舆情的参与情况,分析青少年群体的语言导向和行为偏好,等等。

(二)全面了解服务对象信息并提供针对性服务

社会工作顺利开展的首要前提是全面了解服务对象的整体情况。基于此,人工智能技术的数据收集和分析功能以及靶向式学习模型,不仅能够对服务对象尤其是青少年群体的隐性困境进行甄别,还可以结合当前未成年社会工作实际智能模拟人群画像,以帮助社会工作者更系统、全面地分析未成年犯罪群体的意识、行动等信息,进而为在中小学阶段开展的防范未成年人犯罪活动提供重要依据。

此外,人工智能技术还可对该类群体采用靶向学习模式,通过数据收集等方式来识别该类群体的网络关键词,追溯并分析其网络行动轨迹、语言导向等,并以此监测、捕捉可能发生的校园暴力、校园欺凌等违法现象。

(三)政府提供支持并确保规范化

人工智能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应用同样离不开政府部门的支持。为此,政府部门应适当介入人工智能技术的研发、投资等相关环节,打造规范化、有序的研发环境,同时加大对未来科技的投入及监管力度,进一步保障专家队伍的科学性和研究目标的可靠性,尽量排除不必要的安全隐患。

四、结语

信息时代的到来,对整个科技、经济和社会等领域都带来了一定冲击,同时也表明,人工智能技术必定是和经济社会及科学技术的发展息息相关的。如今,社会工作越来越完善,如果能够将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合理融入实践业务,必然能进一步提高社会工作的效率和服务水平,切实帮助服务对象解决困难。更重要的是,将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合理融入实践业务,必将推动现代社会工作事业的长远发展,以及人工智能技术领域的健康发展。

猜你喜欢

社会工作者群体人工智能
通过自然感染获得群体免疫有多可怕
工作条件、家庭支持与职业发展:中国社会工作者离职意愿的多因素分析
社会工作者职业认同与组织认同对职业流动影响的研究——基于对广州市社会工作者的调查
“群体失语”需要警惕——“为官不言”也是腐败
2019:人工智能
论我国人口促进社会工作者核心能力的培育
人工智能与就业
数读人工智能
下一幕,人工智能!
此“社工”非彼“社工”——对社区工作者和社会工作者概念的澄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