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广西民间音乐风格室内乐作品《漓江素描》创作手法研究*

2023-02-14邱玉兰

大众文艺 2023年2期
关键词:音调音程漓江

邱玉兰

(广西艺术学院音乐学院作曲系,广西南宁 530022)

20世纪90年代至今,国际、国内各种室内乐创作比赛层出不穷,激励了当代青年作曲家创作出大量形式多样的作品。其中,既有传统形式的弦乐器独奏、弦乐四重奏、五重奏,也不乏其他自由组合形式的室内乐重奏作品。随着北京现代音乐节、上海当代音乐周、中国东盟音乐周等音乐展演活动的不断繁荣以及国际化发展趋势,中国作曲家创作的室内乐作品越来越多的展示于世界舞台。这些新作品中相当一部分在选材与内容表现上,反映了作曲家本人的家乡地域风貌和文化特征,且具有鲜明的本土民族民间音乐风格,本文所研究的弦乐五重奏《漓江素描》,便是这样一首以表现广西桂林漓江山水之秀美的,具有广西民间音乐特色的优秀作品。

《漓江素描》是为弦乐四重奏与钢琴而作的五重奏室内乐作品,由作曲家钟峻程先生创作于2013年,同年获得第七届广西音乐舞蹈比赛器乐曲创作二等奖。该作品于2013年11月上演于“钟峻程室内乐作品音乐会”;2018年6月上演于第七届中国东盟音乐周;2019年10月上演于波兰格但斯克音乐学院举办的NeoArte音乐节“‘中国之声’钟峻程、温德青作品专场音乐会”。《漓江素描》以浓郁的广西民间音乐风格,表现出桂林山水甲天下之美,在国际、国内舞台上展现出令人难忘的中国情怀。

一、曲式结构

《漓江素描》的整体结构为三部曲式[1],其中,首部是一个没有再现的三段曲式,A段、B段和C段是三个不同主题的乐段,音乐材料是并列关系;中部是一个乐段重复;再现部是一个无再现二段曲式,A段和B段再现之后接尾声结束全曲。该作品的结构图示如下:

例1.

从曲式结构图中可以看到,三个次级结构的曲式各不相同。首部有三个乐段,A段是一个起承转合材料的四句类乐段;B段是一个三句类乐段,乐句之间为并列关系;C段和B段结构一样,也是并列材料的三句类乐段。这三个乐段在结构上均为非方整性结构,不同之处在于:A段和B段是单一调性的收拢性乐段,而C段是转调乐段,具有发展转折以及过渡的性质。首部三个乐段从材料发展来看,是从稳定到不稳定的层层递进,结构的最后采取音型化材料推进到中部。

中部是一个乐段重复,D段由两个重复关系的乐句构成,为非方整性、开放性结构,该乐段变化重复一次。D段主题材料是传统五声调式旋律和十二音序列的结合,音乐材料的发展在两种不同的体系之间不断游离交替,加之连接句音型化的织体对不协和音程的突出强化,更是形成了一股动力使该段成为全曲的高潮。再现部只再现了首部的前两个乐段,音乐材料完全重复,再现了首部A、B两个乐段的抒情性主题旋律,最后以舒展绵长的尾声结束全曲。

二、调性布局与转调手法

从《漓江素描》的整体结构图示中可以看出,作品的调性布局也体现出三部性再现原则,首部和再现部调性统一,中部调性开放,呈现出一种两端固定中间变化的状态。

作品主调是G宫系统E羽调式,首部的前两个乐段和再现部都是E羽调式,属于稳定型陈述的收拢性结构。首部的第三段C段调性转入A宫系统B商调,并逐渐转变为非稳定陈述方式的开放性段落,出现了音型化的转调模进材料。中部转入降C宫系统降G徵调式,但中部并不局限于中国传统五声调式体系,主题前四小节为降G徵调式旋律,后续发展结合了十二音序列音乐的手法,形成以调式主音降G徵音作为第1音排列的12音序列旋律。中部的调式与和声色彩极具变化性,旋律上半句五声风格的歌唱性突然转入下半句十二音序列的不协和音调,旋律在五声调式和十二音序列之间的循环反复,和声在协和与不协和之间游离,产生了极大的色彩对比。

作品的转调现象主要集中在首部的第三段C段和中部,C段与中部之间的调性转换手法为等音转调。C段的主音是A宫系统B商,中部运用B商的等音降C转入降C宫系统,主题旋律调式为降C宫调式。降C音不但是五声性旋律的主音,更是十二音序列旋律的第一音,因此可以说,整个中部都是以降C音(B商)为主音。

三、主题旋律的民歌风格

《漓江素描》的主题具有鲜明的广西民歌特征,音调与流行于桂林地区的龙船调有密切联系。桂林漓江一带的龙船歌,常见于当地端午节民俗活动龙舟竞赛,又称“扒龙船”。漓江沿线扒龙船活动的各个环节如:出船、游船、连船、赛船、赢船、湾船、扯船等,都有相对应的民歌演唱,已经形成了成套的龙船歌。

龙船歌的唱词具有劳动号子的特点,大多数没有具体的歌词,采用具有当地方言声腔特点的“也也呀、哦嚯也呀、咳咳呀”等吆喝声来演唱。漓江龙船歌音调上下变化灵活丰富,旋律中的骨干音调常常有二度、四度和五度音程的跳动与衔接,旋律舒展悠长,苍劲古朴。

《漓江素描》以弦乐柔美抒情的音色来表现漓江山水的气韵,主题旋律优美婉转富于歌唱性,以写意的手法渲染出一幅充满诗意的画面。作品的主题旋律中浓郁的民歌旋律风格与龙船歌的音调息息相关,能让人一听便联想起漓江两岸一首首耳熟能详的民间曲调,漓江龙船歌的音调特征在作品中主要体现为蕴藏于旋律中的音程关系。

例2.

A段主题

A段主题起承转合关系的四个乐句中前两句的起始音程是两个相同的大二度上行,在后两句中大二度音程进行了移位。该段为E羽调式,旋律发展始终围绕着E羽和B角两音,E羽(T)和B角(D)构成主属关系,主音与属音上下迂回之间又产生了纯五度和纯四度音程。因此,该主题音调的运行轨迹是以大二度为固定乐思上下四五度进行移位发展而成的旋律。A段主题音调简洁集中,调式稳固单纯,音与音之间多为大二度和纯四度,音程关系具有漓江龙船歌旋律的音调特点。另外,该主题节奏组合基本保持前紧后松,以短长结合的形态,使乐句、乐节都以长音收尾。可以这样认为,A段作为全曲的首段,在乐思发展与节奏韵律方面具有副歌、引子的特质。

B段主题与旋律与A段主题的调式相同,依然保持G宫系统E羽调式的主导性和稳定性。除了E羽和B角两个主要音外,增加了D徵音的使用频率,音调变得丰富。从例4谱例可以看出,旋律发展规律主要以纯四度音程为主,依然具有鲜明的漓江龙船歌歌调特征。如果说舒展开阔的A段主题像一曲副歌的话,B段主题的节奏形态变得更为丰富多样,更具有民歌的律动特点,音调也更富于歌唱性。

C段有三个乐句,前两句依然保持在主调G宫系统E羽调式,但是主题旋律渐渐远离歌唱性,变得激进而紧凑。主题从大提琴声部开始,向上递进到小提琴声部,小提琴以连续的纯四度音程上行大跳将旋律飙升至高音区。一连串的纯四度音程上行跳进,削弱的旋律的调式稳定感,使E羽音逐渐失去了主音的稳定性。第三句在调性上有所突破,从G宫系统转入A宫系统,然后音乐材料发展推进至调性不断变化的非稳定型陈述阶段。C段主题与A、B段主题的抒情性形成对比,更多使用音型化发展手法。尽管如此,从例5.谱例中依然可以看出,纯四度音程无时无刻的存在其中,或是形成旋律的骨干音,或是体现为乐节与乐节之间衔接的音程关系。作曲家有所侧重的使用纯四度音程是一种音乐动机发展思维的体现,也恰恰保持了漓江龙船歌音调的主要特征。

四、五声调式与序列音组的结合

《漓江素描》的高潮部分在中部,中部两个重复关系的乐段是整首作品最具色彩和动力所在。中部D段由两个重复关系的长乐句组成,该乐句一分为二用了两种不同的手法。前半句是中国传统五声调式手法,后半句则体现为一种自由十二音序列思维[2]。

例3.

从例3中可以看到,前四小节是中国五声调式旋律降C宫系统降G徵调式,并且依然以纯四度为重要音程关系,具有稳定明确的调性感。而后半句突然出现了旋律半音化的改变,打破了调性的稳定,音调风格发生改变,与前半句形成对比关系。后四小节的半音排列明显体现出一种序列组合思维。但此处并未严格遵循十二音体系的结构原则:即一个音出现之后,在其他十一个音尚未依次出现一遍之前,不得重复使用的基本原则。该旋律只用了九个互不重复的音,末尾的最后三个音与前面的音发生重复。这个序列虽不足十二音,但是十二音序列思维是明显可见的。如果将最开始的三音看作一个序列组合的话,那么这个三音组进行了三次重复,前两次是原型移位O-1和O-7,第三次是倒影移位I-5。按照这个组合方式将旋律中的音进行排列,得到如下音程关系相同的四组音列。

例4.

例4有四个三音组序列,从第一个三音组原型中可以看到,三音之间的音程关系是小二度与大二度。后面每一组的三个音,都与原型保持一致的音数。每一个三音组的音数都是1加2,四个三音组凑在一起,这个序列的音数总和恰好等于12。这种数字相加的结果或许是巧合,但是也恰好体现了一种序列排列法的思维。

中部两个重复关系的乐段总共包含四个重复材料的乐句。每个乐句都统一遵循一分为二的原则,形成了上半句五声调式旋律与下半句序列组合旋律的循环并列,使音乐呈现出调性与非调性的色彩交替。

五、不同节拍律动的并列

《漓江素描》中部高潮动力的形成,除了五声调式与序列手法造成的调式色彩变化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因素,即来自节拍的变换和各声部间不同节奏律动的并列。

例5.

例5呈现了中部主题乐段各个声部的节拍和节奏型,从节奏形态上看可分成四个层次。第一小提琴是主题旋律,第二小提琴与中提琴是和声音程关系,这两个声部节拍、节奏型基本保持一致,大提琴是三拍子长音的低音线条,钢琴则是固定节奏型伴奏式的分解和弦。在这个部分中,旋律始终保持在第一小提琴声部,但是这个主题旋律的节拍律动却时有变化。主题乐句有八小节,开始的两小节为四三拍子,在第三小节的节奏型记谱突然改变为典型的八六拍节奏型,节拍律动以八六拍的节奏形式一直延续至第六小节。在临近结束的第七、八小节,节奏型的记谱和节拍的律动又回归四三拍。这个主题乐句后续有三次重复,每次均保持同样的节拍律动变换。在主题旋律声部发生节拍律动改变时,下方的另外四个声部并未跟随主旋律进行同步的节拍变化,而是始终保持在四三拍,采取各自不同的节奏律动与之形成节奏对位。第二小提琴和中提琴则构成和声,以持续不断的切分节奏型与主题旋律形成节奏对位。大提琴是长低音,节奏型基本没有变化。钢琴声部固定音型的分解和弦,节奏型与旋律声部的律动改变形成相对应的变化:第一句始终保持八分音符节奏型,在主旋律进入八六拍律动的部分,也继续维持八分音符节奏型与之形成律动差异。第二句主题旋律回归四三拍时,钢琴的节奏型则增加了节奏密度,改变为三连音节奏型,与回归四三拍的主题旋律形成了节奏密度更大和律动更为多样化的效果。

《漓江素描》中部主题旋律采取四三拍和八六拍的混合使用,这为各个声部节拍律动变化提供了不同的节拍条件。节奏型方面形成了四种在律动上相互对比的节奏型:一是第一小提琴主题旋律声部的在四三拍和八六拍条件下的不同的节奏型;二是第二小提琴与中提琴和声层的连续切分节奏型;三是大提琴的长音节奏型;四是钢琴的八分音符和三连音节奏型。这些不同的节拍形式与节奏形态构成了多样化节奏律动的并存,形成了多重节奏线条,增加了旋律的不稳定感,使得音乐的律动变得错落自由和充满流动性。

弦乐五重奏《漓江素描》是一首具有浓郁广西民歌风格的室内乐作品,桂林漓江素来被誉为“百里画廊”,这无疑是广西一张具有鲜明地域符号象征意义的名片,以此作为音乐作品的表现内容,本身就具有明确的地域风格指向性。《漓江素描》主题旋律的音调风格带有明显的漓江龙船歌音调特征,龙船歌的主要特征音程不间断的贯穿于作品之中。作曲家对民歌音调的运用始终把控着适当的尺度,通过音乐材料的发展、调性布局、序列音组等多样化的技法,使作品充满民间韵味而又不局限于此,既能让听者感受到浓浓的乡野气息,又能体会到作品创作动机发展的逻辑性思维。《漓江素描》描绘出漓江两岸青峰倒影、玉带蜿蜒的秀美景象的同时,也为广西民间风格室内乐作品的创作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其中成功经验值得后来者借鉴、研究。

猜你喜欢

音调音程漓江
漓江情画
桂林山水里:那千年不灭的漓江渔火
音程循环向音列循环的扩展及其理论构建
简析音程听辨中的各环节及要务
听力障碍幼儿音调异常矫治的实施建议
你可以相信电话那头的人吗?
刘涛《音调未定的儒家——2004年以来关于孔子的论争·序》
增减音程都是不协和的吗?
音乐游戏玩起来
漓江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