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技能型社会背景下高职院校专业教师团队建设的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

2023-02-11甘迎春白颖陆冬梅

职教论坛 2023年1期
关键词:技能型院校素养

□甘迎春 白颖 陆冬梅

2021 年4 月,全国职业教育大会创造性提出建设技能型社会目标,力求构建“国家重视技能、社会崇尚技能、人人学习技能、人人拥有技能”的技能中国。同年11 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提出 “到2025 年全面推进技能型社会建设,到2035 年基本建成技能型社会”的远景目标。在学历型教育根深蒂固的当下,建设技能型社会是一场关于国家社会管理制度的变革,涉及教育、经济、文化、科技等多个领域[1]。一定程度上,构建技能型社会有利于将职业教育转变为经济社会发展动力,实现经济与职业教育的紧密连接,从而提升综合国力[2]。在此情形下,如何建设技能型社会?如何提升教师团队综合素养、培养技术技能人才?成为职业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继续关注教师队伍建设,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3]。”基于这一政策内容,加强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既能提高教师综合素养,又能为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提供强劲后力。因此,立足技能型社会建设,高职院校专业教师团队建设应以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为靶向,着力提升教师综合素养、整合多样化资源,为技能型社会建设培养更多高素质人才。但技能型社会下高职院校专业教师团队建设情况如何?专业教师团队建设成效如何评估?目前相关研究依旧匮乏,国家层面也未给出统一的评价标准以及评价方法。鉴于此,对技能型社会背景下高职院校专业教师团队建设进行评价,并根据评价结果针对性建设专业教师团队显得尤为迫切。

一、技能型社会背景下高职院校专业教师团队的特征

2019 年,教育部发布《全国职业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方案》,明确提出“经过3 年左右培育和建设,打造360 个满足职业教育教学和培训实际需要的高水平、结构化国家级团队”建设目标。于此,本研究将高职院校专业教师团队界定为包含国家级、省级和校级专业教师团队在内的教师队伍,立足技能型社会,结合所在学校“双高计划”专业群高水平专业教学团队建设,探究各级高职院校专业教师团队的基本特征,以求为后续相关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奠定基础。

(一)高素养:专业教师团队建设的基本支撑

教师团队综合素养直接关系到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4],是高职院校专业教师团队建设的基本支撑。技能型社会背景下,高职院校专业教师团队素养主要包括教学能力素养和思想道德素养。从教学能力素养来看,高职院校专业教师教学能力素养是教师知识结构的核心,是履行教师职责的基本条件。随着技能型社会建设进程的深入推进,高职院校专业教师团队可基于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学习并掌握相应理论知识以及技能技巧,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化技术提升教学内容的趣味性、新颖性,不断增强自身教学能力素养。同时,高职院校专业教师团队可通过提升教学能力素养、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高职院校专业教师团队建设提供支撑。从思想道德素养来看,高职院校专业教师思想道德素养是确保技术技能人才健康成长的关键,尤其是高职院校学生正处于从学校向社会过渡的关键阶段,亟需树立正确价值观、就业观。因此,高职院校教师必须系统性掌握教育学、心理学等思想道德教育理论知识,形成正确教育观,通过运用差异化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形塑技术技能人才道德素养,为高职院校专业教师团队建设提供基本德育支撑。

(二)优结构:专业教师团队建设的关键保障

技能型社会背景下,职业教育要求高职院校着力优化教师队伍结构,建设一支师德高尚、技艺精湛、专兼结合、充满活力的高素质教师队伍[5]。依托教师教学能力和教学状态,高职院校教师团队结构主要可划分为学历结构和专兼职结构。其中,教师团队学历结构主要分为本科及以下、研究生、博士三个层面;教师团队专兼职结构分为专职教师和兼职教师。据教育部统计数据显示,2020 年全国高职院校硕士、本科及以下学历教师占比为98%,博士学历教师占比仅为2%;在校教职工74.4478 万人,其中专职教师55.6424 万人,兼职教师为18.8054 万人,兼职教师人数超过在校教职工总数的1/4。由此来看,我国高职院校普遍存在高学历层次教师占比少,兼职教师占比较大的问题,导致专业教师团队结构失衡,严重影响高职院校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此情形下,优化高职院校专业教师团队结构可充分发挥教师的引领示范作用,建设规模适度、业务精湛、充满活力、师德高尚的高职院校专业教师团队。并且,高职院校通过优化教师队伍结构有利于盘活资源存量、增强高职院校发展后劲,从而培养一批专业带头人、技术技能大师,实现高层次技术技能大师名匠的全覆盖,为专业教师团队建设提供关键保障。

(三)深合作:专业教师团队建设的核心动力

高职院校教师团队合作是建立在教师团队基础上,以知识交往为前提、以教育实践为载体、以共同学习研究为抓手,通过相互沟通交流实现整体成长的合作活动方式[6]。技能型社会背景下,团队合作有利于高职院校教师在协作过程中改进和完善自身的教学科研实践能力,促进教师专业水平提升[7],为高职院校构建高水平专业教师团队提供保障。一方面,技能型社会背景下,高职院校教师团队合作能够促进教育教学信息共享,优化教师知识结构。从高职院校团队合作属性来看,平等对话是合作的基本前提。此情形下,高职院校教师在平等对话过程中能够了解新知识与新观念,并将新知识和新观念内化于自身知识结构中,丰富知识体系,为高职院校专业教师团队建设注入新鲜血液。另一方面,技能型社会背景下,高职院校教师团队合作能够促进教师创造性发展,激发教师创新活力。高职院校教师团队合作下,教师成员可通过创新知识共享积极掌握新知识、新技能,摆脱对传统教学方式和方法的依赖,为高职院校教师创造性发展予以支持,从而为专业教师团队建设提供新动力。

二、技能型社会背景下高职院校专业教师团队建设的必要性

技能型社会强调,要形成“国家重视技能、社会崇尚技能、人人学习技能、人人拥有技能”的良好氛围。在此情形下,结合技能型社会背景,以国家、社会和个人层面为出发点,探究高职院校专业教师团队建设的必要性,对于构建相应评价指标体系具有导向作用。

(一)国家层面: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的重要选择

长期以来,我国始终采用以学历教育为核心的教育体系,使得职业教育被打上“无奈者选择”的标签,导致职业教育吸引力不强[8]。进入新发展阶段,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调整不断加快,技术技能人才结构性短缺问题日益突出。此情形下,如何从国家重视技能层面出发,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成为根本上解决企业招工难与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关键。而在技能型社会背景下,高职院校专业教师团队建设有利于提高教师整体素质,倒逼国家提升高职院校教师福利,改善技术技能人才待遇。同时,高职院校专业教师团队建设有利于增强国家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视程度,克服“唯论文、唯帽子、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顽疾,推动高职院校毕业生在就业、参加职称评审、职级晋升、事业单位招聘等方面与普通高校毕业生享受同等待遇。只有国家重视技能人才、明确制度供给边界、不断提升技能人才的社会地位与收入,才能逐渐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为经济社会建设提供技术技能人才保障。

(二)社会层面:凸显职业教育全民性的必然方向

职业教育不仅具有培育技术技能人才的独特价值,还具有服务国家战略与区域发展、服务脱贫攻坚、促进教育公平等方面的期待,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9]。技能型社会背景下,社会各主体应从思想上改变“重知识轻技能”观念,形成“社会崇尚技能”的时代风尚,加强技能社会氛围建设。高职院校专业教师团队建设能够扩大高素养职业教育教师供给规模,在满足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需要的同时,将技术技能向社会扩散,建设面向社会的职业启蒙和职业体验基地,推动职业教育全民性发展。社会成员借助职业启蒙和职业体验基地,可深入了解职业教育教学内容、参与职业教育技能培训和共享职业教育知识与价值。最终,社会成员可借助互联网对技术技能人才的先进事迹与贡献进行宣传,营造尊重技能、崇尚技能、学习技能的浓厚氛围,促进职业教育全民性发展。

(三)个人层面:扩大高技术技能人才供给的战略目标

迈入新时代,如何服务人民群众技能学习的现实需求?如何扩大高技术技能人才供给?成为当前我国高职院校亟待解决的问题[10]。高职院校专业教师团队建设有利于发挥教师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主体作用,从根本上解决高技术技能人才供给不足难题。具体而言,高职院校专业教师团队建设能够突出教师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主体地位,更好地发挥政府、企业与高职院校合力,形成能工巧匠、大国工匠培育机制。同时,专业教师团队建设有利于深化高职院校“育训并举”职责,完善培训内容,提高培训质量,为有技术技能学习需求的群体提供针对性技能培训服务,扩大高技术技能人才供给。此外,高职院校专业教师团队建设能够为构建全民终身学习教育体系提供教师支撑,整合教育资源,达成线上线下、校内校外人人均可学习技能的职教形态。

三、技能型社会背景下高职院校专业教师团队建设面临的现实困境

(一)专业教师团队综合素养有待提升

综合素养是高职院校专业教师团队建设的主要内容,对于学生职业生涯发展具有重大意义。然而,技能型社会下,部分高职院校教师依旧存在综合素养不足问题,严重影响专业教师团队建设质量。如部分高职院校教师主要采用单一化教学方法,对学生主动性和参与性的重视程度不足,这不利于专业教师团队综合素养提升,阻碍专业教师团队建设。此外,高职院校专业教师招聘普遍将学历视为“敲门砖”,这导致大部分专业教师将教学重点偏向于学历提升,忽视职业技能的重要性[11]。在此情形下,高职院校教师存在职业技能不强、实践经验匮乏等问题,难以将理论知识与现实生活技能相联系,影响专业教师团队综合素养提升和专业教师团队建设。

(二)专业教师团队合作水平有待强化

面向技能型社会,专业教师团队建设的理想状态是成员分工合作、共建共享共赢。但部分高职院校尚未构建系统化教师合作机制,导致专业教师团队合作面临两大困境:一是团队合作意识有待增强。技能型社会建设背景下,部分高职院校教师教学仍奉行“专业个人主义”理念,合作意识偏弱,导致专业教师团队合作较为被动。此背景下,部分高职院校专业教师团队合作依赖于政府、学校干预,且成员存在“各自为政、各行其是、各说自话”问题,影响专业教师团队建设质量。二是团队合作领域窄化。技能型社会建设背景下,专业教师团队合作建设主要集中于教育教学领域,针对社会服务以及科研领域的合作较为松散,出现合作领域窄化现象。这导致专兼职教师团队合作以承担教学资源开发、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实践教学为主,参与专业人才培养改进、专利成果转化等科研项目合作相对不足,一定程度上拖延技能型社会高职院校专业教师团队建设进程。

(三)专业教师团队师资结构亟待优化

早在2019 年,《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强调,“探索组建高水平、结构化的教师教学团队”,对高职院校专业教师团队建设提出新要求。然而,目前高职院校整体面临教师学历结构失衡、专兼职教师结构不合理等问题,不利于技能型社会下的专业教师团队高质量建设[12]。第一,教师团队学历结构失衡。技能型社会建设背景下,高职院校面临高学历教师比重偏低、学历结构失衡问题。据教育部相关数据显示,2021 年高职院校本科及以上学历专任教师占比99%,研究生及以上学历专任教师只占比41%,导致专业教师团队整体教学水平难以得到显著提升,对技能型社会背景下专业教师团队高质量建设形成阻碍。第二,专兼职教师配置结构有待优化。技能型社会建设背景下,高职院校专职和兼职教师存在配置结构有待优化问题,不利于专业教师团队建设。据教育部公开数据显示,全国职业院校专任教师规模持续扩大,由2012 年的111 万人上升至2021 年的129 万人。但需要注意的是,大部分专业教师团队兼职教师聘请情况不容乐观,与“实践技能课程主要由具有相应高技能水平兼职教师讲授机制” 具体要求尚存在较大距离,阻碍了团队建设进程。

四、高职院校专业教师团队建设评价体系的构建

高职院校专业教师团队评价体系是构建高质量职业教育教师队伍根本要求、培育高水平技能型人才的重要依据。鉴于此,本研究立足技能型社会背景下高职院校专业教师团队建设特征和必要性,结合当前专业教师团队建设面临的困境,构建相应的评价指标体系,借此实现以评促建。

(一)构建原则

一是全面性原则。技能型社会背景下,经济社会建设对专业教师团队建设提出更为全面的要求。如专业教师团队评价既注重思想品德评价,还侧重技术技能实践素养等诸多方面的评价。因此,结合专业教师团队建设工作复杂性特点,在全方位整理评价要素基础上,从多维度、多层次选取评价指标,确保高职院校专业教师团队建设评价全面性[13]。

二是动态性原则。随着技能型社会建设的深入推进,高职院校专业教师团队为顺应社会发展动态需求,逐渐向动态化方向转变。基于此,明确高职院校专业教师团队建设评价指标时,既要选取能够反映客观情况的结果性指标,又要选择能够反映专业教师团队建设进程的过程性指标。同时,还应结合技能型社会建设的动态发展情况,不断修改与完善各项评价指标。

三是针对性原则。当前,各高职院校办学特色各异,对专业教师团队建设要求存在差异性。鉴于此,高职院校应基于技能型社会发展情况,结合本院校办学特点、专业特色以及专业教师团队特点,选取具有针对性的评价指标,突出专业教师团队建设重点和特点,为构建高水平的专业教师团队提供切实可行的参照方向。

四是导向性原则。作为高职院校专业教师团队发展的指挥棒,评价指标体系需由相对合理、科学的评价指标组成,为院校专业教师团队建设指明发展方向[14]。换言之,在构建高职院校专业教师团队建设评价指标体系过程中,需充分体现评价指标的导向性原则,最终实现以评促建的目标。

五是可实施性原则。构建高职院校专业教师团队指标体系目的在于实施应用,即将非结构化数据转化为客观的结构化数据,为专业教师团队建设提供具体依据指标。这就要求评价指标体系具备可行性[15]:一方面需利用定性与定量混合评价的方式设计指标;另一方面指标所涉及的数据要易获取、可测量,避免选取没有实际意义、冗长的指标项。

(二)评价指标筛选

1.数据来源。本研究结合技能型社会建设的内涵特征,立足《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全国职业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方案》中对专业教师团队建设提出的明确要求,在已有研究文献[16,17]基础上构建含有7 个一级评价指标、38 个二级评价指标的高职院校专业教师团队建设评价指标体系。接着借助专家访谈法,基于SMART 原则进一步对初始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优化,最终形成了含有6 个一级评价指标、15 个二级评价指标以及41 个三级评价指标的高职院校专业教师团队建设评价指标(见表1)。在此基础上采用里克特5 级量表法,设置结构性调查问卷,邀请相关专家评定高职院校专业教师团队建设评价指标的重要程度,并对41 个三级评价指标赋予分值(1—5 分)。分值越大,表明该指标在高职院校专业教师团队建设中越重要。此次调查共邀请10 位具有高职院校工作经验或企业实践类工作经验的专家。同时,考虑到专家综合能力差异性,对专家打分赋予相应的加权系数(见表2)。

表1 高职院校专业教师团队建设评价指标

表2 专家综合能力评估赋分

2.数据分析。基于高职院校专业教师团队建设41 个评价项,结合10 位专家的打分情况进行灰色关联度分析。关联度值介于0—1 之间,该值越大说明指标与“参考值”之间具有更强的关联性,同时也意味着指标的评价得分越高。其中,分辨系数取0.5。在41 个评价项中,“思想品德(C1)”“职业道德(C2)”“基础理论知识(C4)”“个人绩效考核(C24)”“课程开发(C35)”的关联度为1.000,说明上述四个评价项综合评价最高;其次分别是学术道德(C3)、团队技能练习评价(C17)、团队绩效考核(C13)。若平均关联系数γ≥0.6,筛选出“基础理论知识(C4)”“个人绩效考核(C14)”……“期刊论文(C26)”36 个评价指标。其中,思想品德(C1)、职业道德(C2)、基础理论知识(C4)、个人绩效考核(C24)、课程开发(C35)为评价指标体系中的“一票否决”指标,不参与指标权重计算。“教师职称评聘(C20)”“教材开发(C34)”属于评价体系中“非必要性”指标,同样不参与指标权重计算。另外关联度在0.5-0.6 之间指标,包括团队教研成果评价(C26)、教师职称结构(C10)、教师学历结构(C11)、团队科研成果评价(C25)、共搭平台(C32)、学术著作(C38)等6 个指标,关联度在0.5 以下的包括兼职教师结构(C9)、专职教师结构(C8)等2 个指标。

(三)评价指标权重研究

1.构建层次。基于上述筛选出的36 个指标,将高职院校专业教师团队建设指标划分为最高层、中间层和最底层三个层次:最高层包括团队综合素养(A1)、团队结构优化水平(A2)、团队整体合作能力(A3)等6 项一级指标;中间层包括思想道德素养(B1)、教学能力素养(B2)等15 项二级指标;最底层包括34 项三级指标。

2.确定指标权重。针对“科学文化知识(C5)”“专业实践知识(C6)”……“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C31)”指标项,构建34 阶段判断矩阵,利用AHP层次法进行分析,最终得到34 项特征向量及对应指标权重值(见表3)。

表3 高职院校专业教师团队建设的评价指标体系

为检验权重计算结果的一致性,研究结合特征向量计算出最大特征根(34.000),计算得到CI 值和RI 值。通常情况下,CR 值越小,反映判断矩阵一致性越好;若CR 值小于0.1,则判断矩阵满足一致性检验。本研究针对34 阶判断矩阵计算得到CI 值为0.000,RI 值为1.576,因此计算得到CR 值为0.000<0.1,表明本研究判断矩阵满足一致性检验,计算所得权重具有一致性。

(四)评价指标体系权重占比分析

为对后期高职院校专业教师团队建设评价指标体系落实和应用提供具体参照依据,进一步确定评价指标体系权重占比。

1.“团队综合素养”权重占比最高,为0.188。这说明团队综合素养是职业院校专业教师团队建设的基础评价内容,从根本上决定了专业教师团队建设的根基。同时,该一级指标下的二级指标“思想道德素养”和“教学能力素养”权重占比分别为0.048和0.14。由此可知,专家普遍认为团队教学能力素养和思想道德素养缺一不可,尤其是教学能力素养直接影响着团队综合素养。说明技能型社会背景下,高水平教学能力素养对于高职院校专业教师团队建设具有积极促进作用。进一步探究发现,“教学能力素养”二级指标下的“科学文化知识”“专业实践知识” 以及 “技术技能素养” 指标权重分别为0.049、0.044、0.047,在所有三级指标中的权重占比较高。专家普遍认为高职院校教师团队建设的重心在于深入学习专业教学知识、切实掌握专业实践知识以及着重提升技术技能素养,为构建基于技能型社会背景的高水平专业教师团队提供人才保障。

2.“团队结构优化水平”权重占比整体偏低,为0.153。该一级指标对应的二级指标“专兼职教师结构”“职称学历结构” 权重占比相对较高,分别为0.075、0.078。这表明职业院校专业教师团队建设水平受到团队内部成员组织结构的影响,尤其是“专职教师结构”和“教师学历结构”两个三级指标的影响较为显著,以上指标对应的权重占比分别为0.039、0.041。因此,高职院校专业教师团队建设过程应将教师团队组织结构考虑在内,为提升专业教师团队整体素质提供基础条件支撑。

3.“团队整体合作能力” 权重占比较高,为0.172。该一级指标包括“团队合作意识”“团队合作领域”以及“团队合作平台”三个二级指标,权重占比分别为0.057、0.068、0.047。由此可知,技能型社会建设背景下,高职院校专业教师团队建设强调合作能力,尤其是注重二级指标“团队合作意识”下的指标“团队合作理念”、二级指标“团队合作领域”下的指标“团队科研合作”以及二级指标“团队合作平台”下的指标“团队合作平台质量”。因此,高职院校开展专业教师团队建设水平考核评价过程中,可着重对教师团队整体合作理念、团队科研合作水平以及团队合作平台构建质量进行多维度考核。

4.“团队内部治理水平” 权重占比偏低,为0.161。该一级指标下的“团队规范化管理水平”“团队考核激励机制”以及“团队评价管理机制”权重占比分别为0.046、0.046、0.069。分析可知,“团队管理评价机制”成为团队内部治理水平的关键。因此,技能型社会建设背景下,高职院校应结合技能型人才需求,针对性评估专业教师团队管理评价机制的合理性。同时,进一步分析发现,二级指标“团队管理评价机制”下的指标“团队科研成果评价”“团队教研成果评价”以及“团队技能练习评价”,权重占比分别为0.022、0.021、0.026。可见,“团队技能练习评价”成为技能型社会背景下,高职院校专业教师团队建设水平的评价重点。

5.“团队建设环境”权重占比最低,为0.147。该一级指标包含“政府支持力度”“校企合作水平”两个二级指标,权重占比分别为0.053、0.094。可见,技能型社会建设过程中,校企合作能力成为高职院校专业教师团队建设水平评估的重要参考指标。针对于此,高职院校可将教师参与校企合作能力作为专业教师团队建设的评价重点。进一步地,二级指标“校企合作水平”下的“共建课程”“共研项目”“共搭平台” 三个三级指标,权重占比分别为0.029、0.034、0.031。高职院校可积极与企业共同开展项目合作,有效提升校企合作水平,为构建高水平专业教师团队提供保障。

6.“团队建设成果”权重占比偏高,为0.179。该一级指标下的“教研成果”“科研成果”以及“人才培养成果”权重占比分别为0.031、0.069、0.079。其中,“人才培养成果”成为“团队建设成果”中的重点评价内容。原因可能是技能型社会建设对技能型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故“人才培养成果”这一指标也成为考核高职院校专业教师团队建设水平的重点内容。进一步分析来看,二级指标“人才培养成果”下的三级指标“技能型人才培养计划”“技能型人才培养数量”以及“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权重占比分别为0.023、0.027、0.029。基于此,高职院校需强调技能型人才培养效果评价,以此明确专业教师团队建设的根本目标,为技能型社会建设持续推进提供高水平技能型人才。

五、技能型社会背景下高职院校专业教师团队建设评价的实施建议

(一)推进评价体系配套机制改革,强化专业教师团队综合素养

评价体系配套机制改革作为推进高职院校专业教师团队建设评价的重要保障,对于强化专业教师团队综合素养具有重要作用,可以为技能型社会提供高素质教师队伍支持。因此,在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基础上,高职院校应积极推进评价体系配套机制改革,以此强化专业教师团体综合素养。首先,加强教师团队评价组织建设。技能型社会背景下,高职院校应成立专业教师团队评价小组,负责定期研究、部署、指导、检查、总结专业教师团队评价工作,解决评价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保证评价工作切实推进、高效实施,进而强化专业教师团队综合素养。其次,完善教师团队建设评价奖惩机制。高职院校应针对专业教师团体建设制定相应奖惩制度,为提升专业教师团队综合素养提供有效工具和框架,发挥专业教师团队建设评价应有作用。最后,强化教师素养监督保障。监督是确保专业教师团队建设评价质量的关键。技能型社会背景下,高职院校应加强专业教师团队建设评价监管,对教学团队评价小组中成员实行动态管理与考核,全面强化专业教师团队综合素养。

(二)打造多方联动评价系统,提高专业教师团队治理水平

打造多方联动评价系统有利于提升专业教师团队建设评价的科学性和全面性,提高专业教师团队治理水平,为增强高职院校专业教师团队建设质量提供保障。在技能型社会建设深入推进过程中,高职院校应联合行业企业、第三方评估以及校内领导和教师等多方主体,共同参与专业教师团队建设评价活动,协同打造多方联动评价系统,促使专业教师团队治理工作实现科学良态运行。在此过程中,高职院校首先需要将评价主体集聚于高职院校领导、教师,初步形成专业教师团队建设评价系统。其次,高职院校可引入企业和第三方评估机构作为专业教师团队建设评价体系的重要主体,确保多方联动评价系统更为客观全面,为实现专业教师团队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有力保障。最后,如有对专业教师团队建设评价指标体系有更深入探索的研究者,高职院校也可将其扩充到专业教师团队建设多方联动评价系统当中,参与专业教师团建设治理,全面提高专业教师团队治理水平。

(三)构建信息化管理评价模式,巩固专业教师团队建设成果

2022 年5 月,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印发《关于加快推进职业技能培训信息化建设有关工作的通知》,部署建立全国互联互通的职业技能培训信息化网络,加强职业技能培训信息化管理服务,为建立专业教师团队信息化管理评价模式提供新思路。值此背景下,高职院校应立足于技能型社会建设需求,构建多维信息化管理评价模式,持续巩固高职院校专业教师团队建设成果。第一,建立教研成果信息化管理评价模式。高职院校应结合技能型社会建设要求,积极探索专业教师团队教研成果考核新方法,借助大数据技术对教师论文发表情况、教师教学获奖情况等数据进行实时分析与监管。这有利于提高教研成果信息化管理评价效率,为巩固专业教师团队建设成果提供推力。第二,构建人才培养成果信息化管理评价模式。作为技能型社会快速发展的根本支撑,人才培养成果信息化管理评价成为高职院校实现专业教师团队建设的关键。为此,高职院校应切实引入互联网、大数据以及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紧盯技能型社会建设人才需求,建立覆盖技能型人才培养过程管理、育人数据采集以及育人资源共享等内容的信息化管理评价模式,为巩固专业教师团队建设成果提供依据。

结语

技能型社会建设背景下,高职院校专业教师团队建设评价是技术技能型人才培育的重要环节,可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高水平师资队伍支撑。本研究基于全面性、动态性、针对性、导向性和可实施性原则,结合所在学校“双高”专业教学团队建设的实践探索,构建高职院校专业教师团队建设评价指标体系,实现以评促建。进一步确定评价指标体系权重,并针对评价指标体系提出相应建议,为高职院校专业教师团队建设评价工作提供新思路和科学理论指导,促进基于技能型社会的“双高”等专业教师团队建设、管理和评价规范化和标准化运行。

猜你喜欢

技能型院校素养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高职院校技能型人才培养体系研究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思考
农村技能型供水管理人才培养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