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不再是父母的累赘
——高三女生情绪和关系困扰的辅导个案

2023-02-10谭光霞山东省莱阳市第九中学烟台265202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23年2期
关键词:辅导情绪母亲

谭光霞(山东省莱阳市第九中学,烟台 265202)

一、个案概况

来访者小鞠(化名),女,18 岁,高三学生。有一个弟弟,母亲是一位农村家庭妇女,平时在家务农,父亲在外打零工赚钱,家庭条件一般。

个人陈述:最近感觉情绪比较低落,经常会莫名地掉眼泪。因为疫情缘故,学校实施封闭管理,已经有两个月没有回家了。最近一个周,大脑里经常会出现“活着真没有意思”“要是没有我,母亲就幸福了”“我是母亲的累赘”等念头,导致上课无法集中注意力,晚上很晚才能入睡。情绪容易被激惹,一点小事就会让自己火冒三丈。

自述父母感情不稳定,经常吵架,曾经有过离婚的举动,虽然最后没有离婚,但母亲拉自己上车的情景经常会在脑海中出现。母亲在家照顾自己和弟弟,父亲在外打工,偶尔回来,跟自己的相处时间并不长。母亲性格要强,但也容易为一点小事情焦虑。比如最近,因为上次一模考试成绩不理想,母亲就经常在电话里唠叨,反复叮嘱自己要好好学习。父亲对自己的要求不高,觉得自己尽力学习就行。

最近自己一直在努力学习,晚上下晚自习后会多学一个小时,课间也不休息,整理上节课的错题。努力学习了一段时间,发现自己的情绪开始不稳定,有时会莫名悲伤,经常独自一人掉眼泪,感觉自己的成绩让母亲失望了,对不起母亲。最近一周,当年父母闹离婚,母亲从父亲手中抢过自己,拉着自己从家里走的情景总在脑海中闪回。又想起,在姥爷去世的时候,母亲边哭边跟自己说,要不是因为自己和弟弟,她早就跟爸爸离婚了;她之所以跟爸爸在一起,都是因为顾及自己跟弟弟有一个完整的家庭。因此,想到这两个情景,再加上第一次模拟考试成绩不理想,就感觉自己是母亲的累赘,活着没有意思。

二、心理教师观察及了解到的情况

(一)心理教师观察到的情况

来访者身材高挑,皮肤白净,身上的校服洁净,马尾辫前方落下一缕长长的刘海,遮住了半边脸颊。进入辅导室时,眼神一直盯着地面,不敢直视辅导室。从一双不断摸索裤缝的双手能感觉到来访学生内心有些紧张不安。在跟心理教师建立良好关系后,神情逐渐放松,回答问题逻辑清晰,紧扣心理教师的提问。自知力完好,有很强的求助欲望,未见明显的精神病症状。

(二)心理教师了解到的情况

家里还有一个弟弟,身体健康,幼时生长发育正常,无重大器质性疾病史,无躯体疾病。父母两系三代无精神病史。性格内向、敏感,过分在意别人的评价,对未来有强烈的担忧和焦虑。

班主任反映:最近,来访学生上课走神,人际关系紧张,自我封闭,经常流泪。

三、分析评估

(一)外在诱发因素

1.一模考试成绩不理想

小鞠在高中一直努力学习,她渴望用成绩来获得父母的关注。在一模之前的考试,她对自己的成绩还比较满意,父母对其学习也比较放心。一模成绩不理想,小鞠备受打击,感觉父母不爱自己了。尤其是母亲的焦虑和唠叨,让她觉得自己必须向父母证明自己,要让父母觉得自己是优秀的,因此学习加倍刻苦。但因为缺乏科学用脑和合理的学习方法,虽然努力,但成绩没有达到预期目标,所以小鞠对接下来的高考产生焦虑,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

2.床铺被坐引发人际风波

来访学生在辅导前的某一天休息日,因为疫情学校封闭管理,周日无法回家,学校安排自由活动半天。来访者在洗漱间洗衣服,等到回宿舍的时候,发现隔壁宿舍的3 位女生和自己宿舍的1 位女生在自己床铺上打扑克,自己感到被同学忽视和欺负,非常生气。因为是第一次遇到这种事情,很生气,就朝他们大吼了一声。那四位同学感觉她的反应有些过分,在接下来的日子不理睬她。她感到很委屈,因此引发她对自我的怀疑。

(二)深层原因

1.童年原因

小鞠跟弟弟相差5 岁,从记事起,小鞠就发现父母对弟弟的关爱与呵护远远多于自己,当自己跟弟弟产生矛盾的时候,父母也都是先找自己的问题。因此小鞠感觉自己不被父母重视,在父母心中,弟弟比自己重要,让她产生自己是父母累赘的念头。

2.家庭教育

小鞠的爸爸因为常年在外,没有跟小鞠建立起亲密的联结。虽然父亲对小鞠的要求不高,但小鞠觉得从另一方面看,也说明父亲对自己不重视,对自己的未来不期待,感觉自己很没用。母亲虽然重视自己的成绩,但很少有时间耐心倾听自己诉说在学校遇到的烦心事。每当自己想跟母亲说话的时候,总是被一旁的弟弟打断,母亲的表情也显得不耐烦。久而久之,小鞠就关闭了心扉,觉得自己是家里的局外人。

(三)SCL-90 测评

辅导关系建立后,我让小鞠做了SCL-90 测评,总分165 分。各因子得分情况:抑郁、焦虑、人际敏感得分在2 分到3 分之间。因小鞠的抑郁情绪、焦虑情绪比较强烈,虽对学习、生活有一定影响,但没有泛化,持续时间只有一个多周,因此诊断为一般心理问题。

四、辅导过程

(一)协商辅导目标

1.处理消极情绪,打消伤害自我的念头;

2.改变不合理观念,学会正确看待父母感情、父母对自己的爱、同学冲突等问题;

3.科学用脑,以最佳状态迎接高考;

4.提升来访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逐步恢复正常的学习和生活状态。

(二)选定辅导方法

根据来访学生自身的特点及其心理问题的性质,决定采用以下两个方法进行个体辅导。

1.焦点解决短期疗法(SFBT)

SFBT 认为,来访者是解决问题的专家,治疗焦点在于来访者想要达到的未来,挖掘问题没有出现时的例外,可以有效地营造正向运作的气氛。利用多种途径寻找来访学生愿意与心理教师合作的信号,逐步将来访学生的消极认知转化为积极认知,以“知”催化“行”的出现,以已发生的有效行为滚雪球似的带动更多的有效行为。

在来访学生进行情绪宣泄后,心理教师通过SFBT 技术来建立辅导目标,正向运作个体辅导的过程,寻找例外,帮助来访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2.情绪ABC 理论

艾利斯的情绪ABC 理论认为,影响情绪的是人的观念,而非事情本身,且不合理观念具有绝对化、以偏概全、糟糕至极的特征。

运用情绪ABC 理论,改变小鞠对同学和父母的非理性观念,改变她的认知,让她学会管理情绪,看到父母对她的爱,增强她对自我的信心。

(三)辅导过程

辅导过程分为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第1 次辅导)

了解情况,搜集基本资料,建立辅导关系,确定主要问题,进行初步分析和干预。

因为小鞠初次来访是在班主任的推荐下,属于被动来访,我运用辅导技术中的尊重、倾听和共情对小鞠无条件地接纳和关注,建立了较为信任的辅导关系。小鞠表达自己活着没有意思,感觉自己是母亲的累赘,我让他倾诉与母亲之间的不愉快,对她的经历表示充分的理解。

1.一念之转,看到父母对自己的爱

小鞠存在固着在脑海中的观念,如“我是母亲的累赘”“如果没有我,妈妈会更幸福”“妈妈只在乎我的学习”等。我让他转变观念,换个角度看待父母的离婚事件,改变她的消极认知。

心理教师:你说父母闹离婚时的场景对你的影响很大,我想再询问一个细节,在你爸爸妈妈闹离婚的时候,他们对你是拉扯,还是推搡?

小鞠:是拉扯,老师。

心理教师:在拉扯的背后,是他们在彼此争着要你,还是都把你往对方那里推呢?

小鞠:都想要我。

心理教师:是不是说他们都想抚养你?

小鞠:嗯。

心理教师:那你觉得想抚养你,是不是爱你的一种表现?

此时,小鞠陷入深思中,说明她的消极思维松动了。

心理教师:那在生活中,你觉得还有哪些事情可以看出父母是爱你的?

小鞠:妈妈经常给我买新衣服,但很少给弟弟买。

心理教师:是的,妈妈想让你穿得漂漂亮亮的,这是妈妈在意你的表现。还有呢?

小鞠:我有一次肚子疼,妈妈在家照顾我,给我做好吃的。

心理教师:看来妈妈在生活上也比较照顾你。我想类似的情景是不是还有很多,你再想想?

小鞠:老师,我发现了,我爸爸妈妈其实也很照顾我,只是有了弟弟后,他们太忙了,有时会顾不上我。我爸爸有时回来还会买好吃的给我们,不仅弟弟有,我也会有。其实爸爸妈妈是在乎我的。

跟小鞠一起回看父母当年闹离婚的场景后,小鞠看到了父母对自己的需要,心情变得好多了,似乎她压抑许久的阴霾一扫而空。

2.确定主要问题

小鞠萦绕在脑海中的妈妈在姥爷去世时说的话“要是没有你和弟弟,我早就和你爸爸离婚了”,是让小鞠产生“我是累赘”的消极暗示之源。而在高考压力下,小鞠陷入思维狭窄状态,沉溺其中,断章取义,忽视妈妈说这句话的背景。因此,我运用情绪ABC 理论,找到她观念里的以偏概全的特点,让她重新审视母亲说这句话时的情绪和背景。

心理教师:你觉得自己大脑里总是萦绕着妈妈的话“要是没有你和弟弟,我早就和你爸爸离婚了”。我想知道妈妈说这句话的情绪是怎样的?

小鞠:当时姥爷刚去世,妈妈心情不好。

心理教师:妈妈是不是正在哭泣,悲从心来?

小鞠:是的,当时妈妈一直很难过。

心理教师:一般来说,当我们心情很差的时候,一般是我们的情绪脑在工作。但我们还有理智脑,理智脑主宰的时候,我们才有正常的思维。你觉得当时妈妈是在用情绪脑还是理性脑跟你说话?

小鞠:应该是情绪脑。

心理教师:平常妈妈心平气和的时候,或者说妈妈比较理性的时候,跟你说过这句话吗?

小鞠:没有。

心理教师:那是不是说,妈妈只跟你说过这么一次?

小鞠:是的,妈妈平常从没有跟我说过这句话。

心理教师:那你有没有在情绪脑控制下,比如一气之下说过什么赌气的话?

小鞠:有。

心理教师:那你那时的话后来都做到了吗?或者说,那些话是不是只是一种情绪的释放?等情绪平和后,就是另一种想法了?

小鞠:的确是这样。有时情绪很差的时候说话不经过大脑,但过后就忘了。

心理教师:妈妈的这句话是不是这种情形下产生的?过后妈妈表现出不想跟爸爸相处的行为吗?

小鞠:没有,妈妈过后就忘记了这句话。平常她对爸爸也挺关心的。

心理教师:是的,我们可以回顾一下,父母的感情是好的时候多,还是不好的时候多?假如满分是10 分,代表父母相处的状态,你觉得好的时候和不好的时候各占多少?

小鞠:好的时候占8 分,不好的时候是2 分。

心理教师:你觉得是事情本身还是我们对事情的看法左右我们的情绪?

小鞠:是我们对事情的看法。

心理教师:是的。假如你一直盯着这2 分,你的心情就会很难过;假如你看到8 分,你的心情是不是又是另一个样子?你应该看哪一部分呢?

小鞠:老师,我明白了,我自己以前总盯着不好的事情,才让自己心情不好的。其实父母的感情还是不错的。

此次辅导,通过情绪ABC 理论,小鞠转变了对父母感情的看法,学会了运用全面思维看待父母的感情问题,情绪得到很大好转。

第二阶段(第2~3 次辅导)

引导小鞠能用合理观念看待跟同学的冲突,觉察自己愤怒背后的心理需求,掌握跟同学相处的正确方法,学会勇敢积极地跟人交往,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以更好的状态迎接高考。

1.利用空椅技术宣泄不满,与同学有了相互理解

我让小鞠做深呼吸,平复情绪,想象打牌的4 位同学中自己同宿舍的那位同学坐在对面的椅子上。

心理教师:假如同学坐在这张空椅子上,你感觉她是什么样子的?她会有怎样的情绪?

小鞠:她会不屑一顾地看着我,感觉我小题大做。

心理教师:那你可以试着告诉她,在这件事情上你对她的感受是什么。

小鞠:你们可能觉得坐在我的铺上没有什么,可是我却感觉不舒服。因为我自己很喜欢干净,尤其是自己的床铺,我喜欢它整洁干净的样子,或者可以说我有洁癖吧。但你们脱了鞋子,这样盘腿而坐,把我的床铺弄乱了,弄脏了,我感觉很不舒服。最关键的是,你们根本没有提前跟我商量,没有征求我的意见,所以我感觉你们根本不重视我,忽视我的存在,让我很愤怒。

心理教师:你感觉自己被人尊重的心理需求没有得到满足,是吗?

小鞠:是的。

心理教师:你可以把你的不满继续说出来。

小鞠:你们太过分了。看我老实好欺负,不坐你们自己的床,偏偏来坐在我的床上。我不让你们坐,是我的错吗?事后你们还埋怨我朝你们吼,你们怎么就不体谅我的心情?凭什么我要让着你们,你们怎么就不让着我?

在小鞠的情绪相对平稳后,我让她扮演打牌的舍友,去感受舍友的情绪。小鞠坐在“舍友”的位置上,默默流泪。此时,小鞠说舍友理解了小鞠的行为,知道他们做错了。

小鞠在第一轮空椅子治疗后表示,她心理平静了很多。

然后我鼓励小鞠用他人对话式的空椅子技术来从不同的角度看待她所表达的不满。这次小鞠在同学的角度这样对“小鞠”说:“我们在你的铺上,是因为觉得你平常脾气温柔,应该不会反对我们。我们忽视你的感受了。”

2.回忆成功经验,心理重新赋能

在辅导过程中,我了解到,初中时的小鞠人际关系还是不错的,只是到了高中后,因为学习压力大,她疏于去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小鞠:初中时我有不少朋友,我们有说有笑。也会有矛盾冲突,但相互道个歉之后就化解了。

心理教师:你真的很不错,你说话柔声细语,给人的感觉很温柔。你这种性格的人,朋友应该很多。既然你初中时朋友很多,也有跟同学处理冲突的经验,我想你应该找到跟他们化解矛盾的智慧了。

小鞠:是的,我打算回去后跟他们主动和解。其实他们平时也没有那么不顾及我的感受,是我那天太敏感了。

小鞠又反思了一些自己上高中后性格的变化,感觉自己变得多愁善感了,非常在意同学对自己的看法,生怕自己做得不够好,同学不喜欢自己。结果处处压抑自己,最后实在控制不住了,才在同学在自己床铺上打牌那天暴发了。以后自己会跟同学及时表达自己的需求,并主动跟同学交往。

3.科学用脑,助力高考

在第3 次来访的时候,我们聊了小鞠的学习情况。我给她讲了如何科学用脑,提高学习效率。她意识到,成绩不是靠拼时间才能提高,决定改变以往的无效学习方式,按照记忆规律,开始学会合理安排时间,并保证充足的休息和睡眠。随着学习状态的好转,她的焦虑情绪得到调整。

心理教师:我能看出你学习上非常努力,但我感觉你的努力似乎是在向谁证明什么。

小鞠:我想考一个好成绩,引起妈妈的注意,让我妈妈不为我失望。

心理教师:嗯,在你感觉自己是父母累赘的时候,自己想通过努力得到父母的爱,那经过前两次的辅导,现在你还是这种想法吗?

小鞠:现在我不这么想了,我发现我爸爸是真的觉得只要我尽力就好,并没有给我太大压力;我妈妈比较要强,想让我考个好成绩。但我明白了,那只是我妈妈的期待而已,学习其实是我自己的事情。

心理教师:很好,你能改变对学习的观念,我想现在你应该没有那么大的压力了吧?

小鞠:是的,我现在感觉是轻装上阵。

心理教师:是的,耶克斯—多德森定律认为,适度的压力才对任务完成起促进作用,过高的、过低的压力都不利于我们的高考。你能自己想明白,非常棒。

当小鞠脑海中没有了“我是父母的累赘”这个念头之后,她不再是低自尊状态,而是变得自信起来。她意识到自己是一个被父母爱的人,一直以来耿耿于怀的“累赘”念头只是自怨自艾、妄自菲薄的结果。她改变了对父母感情和父母对自己的爱的看法之后,感觉又活了过来,重新燃起了对生活的希望。与之而来的曾经背负的证明自己的手段——成绩,现在也被赋予了新的意义。这才是一个高三学生应该有的蓬勃向上的状态。

第三阶段(第4 次辅导)

巩固辅导结果,反馈辅导情况,是第4 次辅导的目标。

小鞠再次来访时,表示自己跟同学的矛盾已经化解。而因为长时间没有回家,父亲还亲自来给自己送东西,都是自己喜欢的,发现其实父母挺在乎自己的。

我肯定了小鞠的积极思考和改变,跟她一起讨论了接下来不到一个月的高考复习问题。我鼓励小鞠用艾利斯的情绪ABC 理论对自己的不合理信念进行觉察、分析,在辅导结束后仍能用学到的知识应对遇到的挑战,更好地适应现实生活。

五、效果评估与反思

第一次被动来访后,小鞠主动来访三次,说明与心理教师建立了良好的辅导关系。在第二次来访时,打消了“我是父母的累赘”的念头,学会了合理看待父母之间的感情和父母对自己的关爱。第三次明白了科学用脑的重要性,如释重负。

来访者自我评估:对父母的感情和亲子关系能更加客观地认识,对事情的思考角度也更加全面,能理解父母和同学的难处。虽然生活中仍然会有不如意,但有了化解冲突、面对挑战的动力。

他人评估:班主任反映小鞠的状态明显好转,脸上开始看到笑容,不再自我封闭,上课更加专注。

反思:从小鞠的辅导过程中了解到,小鞠的危机源于母亲在情绪不佳时对其宣泄情绪,并说了一些非理性的话语,因此父母情绪的稳定在家庭教育中具有重要意义,父母应尽量通过别的渠道宣泄情绪。虽然父母的情绪时过境迁,但抛下的重磅炸弹不知何时会在孩子心中炸开,影响孩子的成长。

猜你喜欢

辅导情绪母亲
小情绪
小情绪
小情绪
给母亲的信
情绪认同
悲惨世界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辅导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辅导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学习辅导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学习辅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