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与海为邻”的守望者

2023-02-08佳/文

东方剑·消防救援 2023年1期
关键词:涨潮临港服务队

李 佳/文

大海,总被看作是与天相接的地方;天像海,海亦如天。于是,人们心里对海,总有无尽的想望,想去碰触那些神秘莫测、遥不可及。而海,往往是包容的,她胸怀广阔、视野无限,可以接纳所有人;但同时,也暗藏危机。

上海,有海;亦有很多人去看海。看海,就会有多种可能,可是谁也不知道,在长长的海岸线之后,到底隐藏着什么。“多诡诈的水平线啊,永远找不到尽头,他就躲在那后面,把落日、断霞、黄昏、星,一一都盗走。”(余光中诗)看海的人不知道,故而常在海的波涛里沉醉。幸好,还有人在“看”他们。

守护这片安详

在浦东临港,东海大桥往东、再往北、直到大治河,约20 公里的东海海岸线上,有一群人守望于此,数年如一日,看潮涌潮落,在上海之东,在最寂静的地方守护平安喜乐。看海的人,很少注意他们,更不知,他们的故事以及他们的“名字”——“临港消防救援大队志愿服务队”。

志愿服务队成立以来的第一个新年即将到来,意义格外不同,使命格外艰巨。2020 年以来,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多地政策鼓励“就地过年”,而在大开发、大建设中的临港,有600 余处工地,7 万余名建筑工人,还有一些不能离沪的人员,东海对他们而言,有着一种近乎乡愁的魅力。如何在滴水湖绚烂的烟花下、在朔风凛冽的大海旁、在大客流赶海的热切里,妥帖地守护这种情怀、这片安详,是他们着手攻坚的新阵地,也是他们自己思乡情的最佳寄托。

年关将至,赶海“高峰”也随之而来,志愿服务队特别安排几名队员轮流值班,24 小时不间断地利用哨塔内的望远镜、监控云台等设施进行高处瞭望,对游客离海岸线较远等危险行为进行实时观察,确保第一时间发现隐患,并与地面巡逻队员信息共享。志愿服务队成立至今,已累计巡逻海岸线1000 余公里,发现整改安全隐患点30 余处,劝返前往危险区域游客500 余人。此外,他们还与医疗急救、公安、海警、民兵等多部门联勤合作,建立了多元快速的联动机制,对游客安全实行全方位、多角度的贴心守护。

他们的故事与“拯救”有关

海平静的时候,他们也默默无闻;而当海狂怒,变得危险,他们即化身无畏的战士,必要时,不惜拼死一搏。

2021 年5 月9 日16 时53 分,临港大队滴水湖消防救援站,警铃大作:上海南汇嘴观海公园外北侧海塘,一名男子被困在淤泥里!

队员们太了解这片海了,春末夏初,夜色降至时正是要涨潮的时候。“快救人!刻不容缓。”

事发地点距离防汛石约200 米,那里的淤泥太深了,一脚下去就到了大腿根儿。

“我是党员,我上!” 危急关头,灭火救援一班班长董里木站了出来。200 米,几乎全是淤泥,站着无法行进,经验丰富的董里木将担架平铺在泥上,艰难地匍匐前进。要知道,这样“行走”要比陆地上前进多花几倍体力。虽说傍晚天气微凉,但没过多久,董里木全身已被汗水浸透。但再累他也不敢有片刻休息,因为他深知,这是在与大海“抢时间”。

200 米用了二十几分钟。

当董里木终于到达被困男子身边时,男子瞬间热泪盈眶:“谢谢你们,我本来已经绝望了……”

“放心,我们一定会将你安全带回岸边!”在帮男子脱离泥潭、绑好担架、确认安全后,董里木给岸边的队友打了一个手势,岸上的6 名消防员,3 人一组轮换,喊着口号将安全绳往回拖拽……在近一个小时的紧张救援后,被困男子终于抵达了安全区域。“将你安全带回岸边”,这些守望平安的人是说到做到的。

然而,队员们还没来得及休息,甚至还没脱下战斗服、喝杯热水,18 时18 分,警情又至:南汇嘴观海公园旁大坝礁石上有人被困!队员们立刻携带担架赶赴事发地点。又一次,匍匐前进;又一次,分秒必争;又一次,汗流浃背……18 时56 分,两名被困人员成功获救!

仅仅就在8 分钟后,又一起警情倏然而至:滴水湖,有人被困!原来,被困者下午划桨板出湖,至今尚未归来。

这一次,更难。夜已深,只能听闻湖面浪潮汹涌,用肉眼却看不到人影。滴水湖直径2600 米、总面积556 万平方米,黑夜中要在如此宽阔的水域找到一叶孤舟,谈何容易?

“用夜视仪!”通过夜视仪,队员们发现:湖面有东西在漂动,但距离很远,而且越漂越远。接到增援请求后,滴水湖站站长王也带队,拖着橡皮艇火速赶来。在漆黑的水面操纵舟艇,是个技术活儿,王也亲自驾驶,控制方向和速度,队员杜大站立于船头,用夜视仪搜寻。十几分钟后,搜救队终于找到被困者,将他救回岸边。

4 小时内3 次救援,拯救了4 条鲜活的生命。这只是滴水湖消防救援站日常工作的一个缩影。他们的工作就是与“拯救”有关的,这群工作在上海最东南的守护者,与海为邻,傍湖而居,他们爱自己扎根的这片热土,更懂得“大水”的脾气与潜在危险;时刻准备着,从莫测的自然中守护生命、守护平安。在他们所留下的深深足印中,慢慢地刻着这些“拯救故事”:

2018 年12 月22 日深夜,3 名男子因违法捕鱼被困滴水湖中,消防员驾驶冲锋舟展开救援,在距离岸边一公里处发现他们趴在倾翻的小船边,成功将其解救。

2019 年7 月30 日傍晚,4 名游客因涨潮被困观海公园临海,其中包含1 名4 岁左右的儿童。副站长奉雪胜、消防员冯攀冒险下海,奉雪胜徒手抱着小孩、冯攀紧紧带着3 名大人功将4 人营救上岸。

临港消防救援志愿服务队对“平安”的承诺,刻在每一次蹈海救援的拼搏里、刻在每一身被汗水浸透的“印泥妆”里

2019 年10 月25 日晚,4 名男子因涨潮被困书院码头近海处,那里冲锋舟无法到达。站长王也、班长杜大站两度下海,耗时3 个小时将4 名被困者带回岸边。

2020 年8 月1 日下午,一对夫妻因涨潮被困观海公园临海,消防员立刻展开救援,翻越防汛石到达被困人员处,最终将两人解救。

2021 年3 月8 日,观海公园南面水闸处有男子轻生跳海,消防员李高鹏等采用“活饵救援”法进行施救,将其救回。

2021 年5 月2 日下午,观海公园一对父子被困于东海堤坝内约100 米处的防汛石上,消防员董里木成功将两人救回。

……

每一次,都是危险重重,都是性命攸关。他们,就像大海一样,平静时,人们将其存在视作理所当然,享受着壮阔与馈赠,常常视若无睹;当其发挥出真正的威力,才感受到震撼。而他们甘心做这样的默默无闻者,静静地守候着安详和宁静,只有当群众需要的时候,才挺身而出。

近年来,随着临港大开发、大发展,尤其是自贸区临港新片区成立以后,临港的吸引力越来越强,来临港看海的人更多了;队员们的“拯救”故事也多了,守护时间也更长了。自贸区揭牌以来,队员们处置水域救援警情200余起,解救遇险群众150 余人。为应对新情况新问题,2022 年,“海潮守望者”志愿服务队(以下简称:志愿服务队)正式成立,推出了相对固定的经常性巡逻,这是上海消防的第一个滨海“志愿岗”。越来越多的守护足迹,留在这数十公里海岸上;越来越多的感人故事,刻进了绵绵时光里。

与海交锋靠的是苦练基本功

虽然叫“志愿服务队”,但人数并不多。其实整个滴水湖消防救援站也只有38 人,其中包括消防员、驾驶员和后勤保障人员,志愿服务队是从他们中间择优选拔的,每4 人为1 组,成员包括3 名消防员和1 名驾驶员。人少而任务艰巨,所面对者,是未知的海。

海,深沉静穆;队员们亦如此。考验面前,他们不退缩,也不提困难,而是向自身挖潜,增强自身能力。站里的日常训练和消防救援任务之外,队员们“挤”时间给自己“补课”。学什么呢?水域救援需要什么就学什么。

比如,游泳,这是基本功。有的队员来自北方,从小就是“旱鸭子”,见水是要打怵的,但为了做好准备,随时参加水域救援,他们必须学,且都是自愿学。并不是普通的“游”:水域救援者要游得快、游得好,200 米要在6 分钟之内完成。纵然不易,但经过刻苦训练,大多数队员都能将时间控制在3-4 分钟。

还有更难的,比如潜水。入门难,提升难度更大,救援人员的潜水深度要求也高。——再难,也得试试。目前,已有多名队员参加了潜水培训,其潜水深度均能达到30 米。

当然还有更复杂的:操作救援工具。救援工具可就太多了,绳索运用必不可少,还有各种舟艇和装备,平常人几乎闻所未闻。比如,充气式橡皮艇、硬底冲锋舟、气垫船、救援摩托艇、两栖水域救援车、水面遥控机器人、抛投器、声呐探测仪等等。不同现场,不同情形,所需的工具不同,而具体用什么、怎样搭配,也需队员临场做出快速判断,操作更须手到擒来。

近年来,滴水湖消防救援站队员先后参与IRB 岸际救援和舟艇驾驶技能培训、PADI 开放水域潜水员培训,主动联系上海打捞局、厚天水域救援队、蓝天救援队等社会和民间救援力量进行交流学习,刻苦训练救生、潜水、舟艇驾驶等救援技术。截至目前,先后8 人次取得PADI进阶潜水员专业证书,6 人次取得IRB 岸际救生员证书和冲锋舟驾驶证。志愿服务队的所有队员均取得了红十字会心肺复苏资质,4 名队员获得全国水域救援教练员资质。——这支队伍,是少而精。

学习这些,不为“炫技”,关键时刻,救援技术就是生命。

前文所讲滴水湖水域的救援故事,队员们就是驾驶充气式橡皮艇完成的。当日下午,受困者划桨板出游,想不到傍晚风向突变,风力在短时间内大增,受困者虽经验丰富,一时间却难以控制桨板,足见情况之险。幸亏前往救援的站长王也和队员们,操控舟艇的技术高超,才在最短时间内完成了救援,否则深夜湖面气象难测,后果不堪设想。

与神秘的大海大湖“打交道”,像这样险象环生的瞬间不胜枚举,每一次,都是对队员们勇气的考验,更是对其技术的考验与淬炼。

有一回,三三公路靠近世纪塘路附近海面,4 名群众被困,其中有人被海浪卷进深水区。接报时,天色完全黑了,海已经开始涨潮。此时海面上,隐约的两点微光不仅距离岸边很远,而且隔着芦苇荡。穿行芦苇荡,是一险;黑暗里在近海处行走,又是一险。——那一晚,可谓“危险重重”!但王也带领队员们,在20 分钟内狂奔了3 公里。

直到完全没有了“路”,又开始了人与海的正面交锋。

海面那两个微弱亮点,近的约100 米,远的约400 米。“潮水马上就要涨到4.8 米了!”此处风大浪急,救援艇很难开进,即使进去也不一定能使用。怎么办?游过去!王也当机立断。这是最好的方法,但也是一个危险的方法。要知道,在怒潮的大海里,纵然穿着救生衣、绑着安全绳,也并非百分百安全,更别提在这样的海中游泳,那是对体能的极限考验。

为全面提升水域应急综合救援能力,临港消防救援志愿服务队主动联系上海打捞局、厚天水域救援队等社会和民间救援力量进行交流学习,刻苦训练救生、潜水、舟艇驾驶等救援技术

下海,游过去!100 米的距离,返程还要带上肌肉已经冻僵的受困者,足足用了50 分钟。第一次救援,救出两名受困者。但更远处还有两名,离岸近400 米,考验更加艰巨。

二次下海,再次游过去!救援队员仅仅休息不到5 分钟,便第二次折返海里。游了大约200米,海面已漆黑一片,伸手不见五指,耳边只剩风声、波涛声;岸上的灯变得渺茫,失去参照物的大海仿佛可以吞噬一切。那一刻,队员们面临的不仅是身体的极限,更是心理的极限;所要战胜的,不仅是体能限制,更有本能恐惧。正所谓“艺高人胆大”,所有这一切都没能令队员们却步。最后100 米,每往前1米,都举步维艰,队员们的体力已经接近透支,呛了好几口海水,支撑他们的是意志!400 米游了近20 分钟。返程又用了半个多小时。当队员们将受困者成功救上岸时,他们直接累瘫在地,几乎动弹不得。

与海为邻、蹈海救援的工作性质决定了:谁也不知道,下次挑战何时到来;下次又会面临怎样的危险、需采取何种救援方式。为了保证绝对安全,队员们必须时刻准备好,并将技术、体能磨砺到最佳,确保每一天都做更好的自己。海有潮汐,气象莫测,而他们的守护却是“不变”的,他们从未离开,将对老百姓的“平安”承诺履行到每一天、每一时、每一刻。

让更多人认识大海

如果足够懂得海,就会知道:光靠危难关头的救援,还不足以最大程度确保安全。许多人之所以遇险、受困,就是因为对大海了解不足:他们以为的风平浪静,很可能已经酝酿着一场大潮;他们还沉浸在跟海的“零距离”接触、舍不得离开,涨潮已然悄悄来了;海一旦涨潮,速度很快,人可能还没回过神,就已经无法脱身。

虽然每当浪潮汹涌,志愿服务队会立刻化身“救援队”,成为解救生命的英雄;但在队员们的心里,他们最不愿成为这样的“英雄”。因为他们不想看到任何一名群众受困遇险。

所以,志愿服务队的任务,除了救援之外,还有防患于未然;他们“两手抓”,“两手”都力争抓好。前者考验体力、技术和勇气;后者考验脑力、心力。为了将宣传送到前来赶海的游客身边,做进人们心里,队员们不断出主意、想点子,创新方法、平台;为了在游客遇到危险时做到第一时间提醒、第一时间响应、第一时间联动,队员们“迈开腿”“张开嘴”,勤走勤讲,眼里有事,心里有牵挂。

由于临港新城沿海文旅项目开发尚未完成,游客可能会在任意地点聚集、从任意地点下海,险情发生具有不确定性。游客的数量大,而队员的数量很少,如何才能更有针对性地做好海岸线巡查、及时发现隐患,成了志愿服务队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为此,队员们动足了脑筋、做足了功课。他们认真汇总近几年东海水域救援事故,做了细致的梳理分析,发现:80%的警情发生在南汇新城海滩和南汇嘴观海公园附近,时间段多为涨潮前。

根据这个结论,服务队确定了巡查方案,针对不同路段设定不同的巡查频次。如:对于南汇新城海滩和南汇嘴观海公园等事故多发地,实行不间断拉网式、滚动式巡逻,一旦发现危险行为,立即制止;每当涨潮即将到来,他们及时劝返滞留游客,并引导游客回到安全区域。在其他人员较为分散的海岸线,他们往往于涨潮前巡查1 次,确保所有游客都能及时返回。与此同时,队员在巡查中,一旦发现安全隐患,诸如游客私自开启堤坝拦网、堤坝缺口等等,便会立即告知相关维保单位检修,必要时,尽快设立警示标志和防护措施。

“以练为战,以战促训”是临港消防救援志愿服务队对初心与使命的坚守

在“贴身”守护之外,志愿服务队员还化身“宣传员”,利用各种平台走进群众之中,带人们认识大海、了解水域事故。自2021 年暑期开始,滴水湖站携手中国航海博物馆办起了暑期水域安全知识科普展。消防员紧盯辖区水域事故特点,通过事故案例分析、自救知识传授、救援科目展示等方式,潜移默化地向游客普及水域安全知识。航海博物馆是不少“小朋友”喜闻乐见的,每到暑期,就会吸引不少“大朋友”带着“小朋友”来参观,而博物馆里的科普展也成功“吸睛”,赢得了游客关注,寓教于乐的形式让很多人直呼“受益匪浅”。

去年志愿服务队成立后,“宣传点”进一步前移,来到了东海沿岸、赶海游客们身边。队员们手拿安全手册、宣传扇子,在巡查时,边走边发,边发边讲,像老朋友“聊家常”一样,向游客们传授水域安全知识,讲解大海的习性,既帮助游客进一步了解大海,又潜移默化地提升大家的防溺水意识。非巡查期间,服务队经常性“摆摊”宣传,通过播放救援视频、展示和介绍器材等方式提醒市民们海边游玩的注意事项,预防因涨潮、滩涂松软等原因溺水、被困。每天,服务队还贴心地实时公布每日涨潮、退潮时间,为看海游客提供了参考。不仅如此,在消防站每周一次的“消防安全宣传活动”中,消防员在讲授发生火灾时如何报警、如何逃生自救等消防常识之外,也加入了水域安全方面的相关知识……

在增加宣传频度的同时,志愿服务队还不断探索着宣传方法、平台的创新,争取让更多人得以接触、乐于接受、能够记住水域安全知识。服务队充分借助传统媒体与新媒体,搭建了线上宣传平台,又主动对接《新闻晨报》《文汇报》等主流媒体,积极提供各类新闻素材;利用微信公众号、微博、抖音等,发布水域安全知识科普小视频。截至目前,已发放安全宣传资料2000 余份,向10000 余人次科普水域、消防安全知识,在新闻媒体上发布警示案例和安全提醒10 余条。在志愿服务队的大力宣传下,越来越多人真正认识了东海,在向往大海的同时,也对海的力量多了敬畏。相信在志愿服务队的引导下,不久的将来,越来越多人会真正走近大海,与海成为真正的朋友。

潮涌潮退,日出月落,海的气象孕育着万千变化,而“不变”的,是这些与海为邻的守望者。“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在党的二十大旗帜引领下,浦东踔厉奋发、勇毅前行,业已踏上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的新征程。在自贸区临港新片区大开发的道路上,在东海日益开放的怀抱里,守望者们的坚守将与海潮同在,他们对“平安”的承诺,将刻在每一次蹈海救援的拼搏里、在每一张热情洋溢的青春笑脸上、在每一身汗水浸透的“印泥妆”里,更在风卷云舒、大浪滔滔的壮阔景象中。如果有那么一瞬,你感受到他们的守护,请记住他们的名字:临港消防救援大队志愿服务队。

猜你喜欢

涨潮临港服务队
江苏省射阳县的“书法拥军志愿服务队”
涨潮的时候
展望临港新片区金融改革与创新
临港新片区开拓上海发展战略空间
“水城”被淹
Self-improvement on Classroom Teaching
神奇的潮汐
自愿服务队忙到点上了!
春运路上的“花甲服务队”
珠海市临港工业区首期市政配套工程经济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