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用心、用情做出好报道
——一个非典型记者的成长

2023-02-02佘振芳

传媒评论 2023年1期
关键词:小面重庆

文_佘振芳

我是一名非典型记者。学了7年金融,2003年毕业后,同学们纷纷去了基金公司、保险公司、银行等,我却进入了媒体。为什么选择这一行?源自我从小对文字的热爱,也因为上学时看过《南方周末》那篇经典调查报道,总觉得记者可以做点帮助别人的事,让这个世界哪怕是变好一点点。

去挖掘深入基层,让人性光辉被看见

7年来,我采访过的对象数以千计,印象中最深刻的,当数一位老兵。

2019年的夏天,我无意中得到一个线索——重庆合川有位91岁的老人叫蒋诚,曾是抗美援朝一等功臣,却隐姓埋名在乡村。

彼时,“共和国勋章”获得者、时代楷模张富清的故事正广为流传,这赫然又是一个张富清!去现场深入挖掘是我的第一反应。怀着激动的心情,我和摄像记者一起奔赴合川。当我们的车七弯八拐,开进一个普通的村子,停在一所房屋前时,我差点惊呆了。

这栋房子墙面裸露,里面没有任何装修,家具都是几十年前的老物件。眼前的蒋诚垂垂老矣,拄着拐杖,却穿着军装。“他只喜欢穿军装,别的衣服都不爱穿。”老伴陈明秀告诉我。

采访艰难地展开了。蒋诚记忆衰退,嘴里念叨的都是战场上的事儿:“敌人的飞机来了,它打下来,我就打上去,它超过我的顶部,我就打它的尾巴……”

一整天,我扎在村子里,采访了他的妻子、弟弟、儿子、侄儿、邻居、村干部等十余人,了解到许多细节。在上甘岭战役中,蒋诚以重机枪击伤敌机一架,击落敌机一架,还歼敌400余人(后来我去档案馆查阅了资料,这些战绩均有记载)。在艰苦卓绝的战斗中,蒋诚被弹片炸伤,右腹被炸开,肠子流了出来。“他把肠子塞进肚子,才被战友抬下战场。”弟弟蒋启鹏掀起蒋诚的衣服,其腹部伤疤触目惊心,足以让人想见当年战场的惨烈。

因为乡名被写错,蒋诚的立功喜报被送到另一个乡,又被退回县里。直到35年后,一位老师在整理档案时发现蹊跷,才搞清楚来龙去脉。多年来,蒋诚一直在村里担任蚕桑技术员。他还带头修路,没钱就以个人名义贷款,这笔负债还传给了儿子……

1952年,蒋诚就在朝鲜金城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可以说,他的经历,正是一名老党员的真实写照。采访越是深入,我越被这位老党员的无私与崇高所打动。采访结束后已是黄昏,我回家后连夜写出稿件,在“七一”这天,推出了《献礼“七一”·百姓故事特别版|又一个“张富清”乡村老人的秘密铁盒 竟藏着尘封几十载的军功章》。

报道发出后立刻引发了广泛关注,各大央媒纷纷前往合川进行跟进采访,央视、新华网、中国新闻网……一时间,蒋诚的故事感动无数人。重庆市退役军人事务局了解具体情况后,为方便他看病,还为他协调了一套在合川县城的公租房。

2020年、2021年,我对蒋诚两次回访。2021年3月采访他时,他的身体大不如前,已经不能顺畅沟通。在采访时我发现一个细节,当儿子在耳边唱起中国人民志愿军军歌时,他会随着哼唱,并颤颤巍巍举手敬礼。这一幕让人深受震撼。我们记录下了这一动人瞬间,推出了《视频|泪目!当战歌响起 连自己名字都忘记的老兵却做出这个动作》,并在各平台推送。网友纷纷留言:“我们不怕死亡,我们怕遗忘。”“致敬英雄!”

在以华龙网为首的媒体报道宣传下,蒋诚入选2020年9月“中国好人榜”,荣获当年重庆市“最美退役军人”称号,2021年被授予第八届全国道德模范荣誉称号。

从发现线索到第一时间采访,再到持续深入跟进,这样一位英雄的故事,能经由我的笔端让更多人知晓,让英雄得到他该有的赞美与荣誉,对我的职业生涯来说也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去发现身在“后方”,也能做出精彩作品

疫情,是每个记者共同的记忆。

2020年春节期间,疫情暴发,我放弃回湖北和家人团聚,投身到抗疫宣传中来。

佘振芳在重庆巫山县竹贤乡下庄村采访只有三个人的乡村小学

当时,因为去往湖北抗疫一线的记者名额有限,我被安排在后方。我除了主动联系打探口罩等防疫物资生产企业,去生产一线采访报道物资供给情况让市民安心,也一直思考着在后方是否可以做些什么?

凭借新闻人的敏感嗅觉,我关注到,朋友圈很多人在发布重庆空城的照片。我想,可以通过聚焦“空城”现状,以及“空城”背后一群人的奉献与坚守,传播重庆人积极乐观的正面形象。于是,确定了选题之后,以我为主创的团队通过精心打磨,历时7天,推出了短视频《重庆:待春暖花开,我们再看车水马龙》。

不堵车的菜园坝大桥、空荡荡的轨道三号线车厢、无人打卡的洪崖洞……我想,这些画面对每个重庆人来说都是极不寻常的,震撼又令人唏嘘。这些场景,让人更怀念昔日路上车水马龙熙熙攘攘的景象,那才是一座城市该有的烟火气。

文案是短视频的灵魂,也是我的主要工作。怎么走心,才能击中万千网友内心最柔软的地方?这就需要反复打磨、经得起咀嚼、恰到好处的细节。从初稿的1000多字到最终的447个字,围绕一些细节,经过了十几遍字斟句酌的修改。

比如,“小面”和“火锅”是重庆美食的灵魂,而小面更日常,是重庆人新一天生活的开启,能否以“老板,来二两小面”来收尾?事实证明,成片中重庆口音的那句“老板,来二两小面”,确实引发了特别多的共鸣,堪称“点睛之笔”。有网友转发时特意配文,“来二两小面,加辣,辣到流泪的那种!”

视频一经推出,很多人看得热泪盈眶,包括很多在海外的重庆人。德国重庆同乡会成员自愿帮忙译制了德文字幕,取得我们的授权后,在海外华人群广为转发。

有侨胞评论“这是我看到最好的城市宣传片,看到泪流!”英文版也上线了,一时之间,不仅是重庆籍海外华人,来自全国各地的海外华人均在各种微信群、朋友圈转载。一位定居澳大利亚的博士看到后感慨万千。她对我说,视频的画面十分真实,也给人们带来了希望,让大家重温了城市的活力,万物的生机。

短视频的刷屏在我的意料之外、也给了我极大的信心。作为记者,有时候就算不能去到“一线战场”,在后方一样也可以通过努力,作出自己的贡献。

去探索创新形式,让英雄更可亲可感

2021年6月1日,重庆大渡口区育才小学老师王红旭勇救两名落水儿童,不幸英勇牺牲。9月,王红旭被中宣部授予“时代楷模”称号。

王红旭救人牺牲事件一开始,华龙网记者就去往现场,持续推出现场报道,但因家人太过伤恸,不忍打扰,便没有再做深入跟进。时隔数月,王红旭被中宣部授予“时代楷模”称号时,我跟随其亲属一起赴北京参加发布仪式。白天排练没办法采访,我就站在一旁观察。晚上,我则抓住时机,在酒店对其父亲、妻子、朋友等用聊天式的对话,进行深入采访。

果然,在这次对话中,家人给我说起了此前报道都没有描述过的细节。父亲王平说,红旭最喜欢吃自己煮的面,还一直很担心母亲身体,曾答应暑假带妈妈去看腿。妻子陈璐希说,她也曾埋怨王红旭把爱给了别人,把伤痛留给了自己,但当看到全城都在送别王红旭时,她又觉得别人也把爱传递给了她。王红旭曾许诺妻子,老了陪她跳广场舞,走遍大江南北。当3岁的儿子追问“爸爸去哪了”时,妻子回答“爸爸变成了星星”,儿子说,“那我长大后要开飞机,这样就能离爸爸近一点”……这样的情感真挚动人,我在采访中也忍不住潸然泪下。

从北京回重庆后,我除了撰写发布仪式现场的侧记,还和同事一起策划了视频作品。英雄已逝,我们不忍再去反复揭开家人的伤疤,于是想到创新使用手绘动画还原,与真人讲述相结合的形式。动画对我们来说并不容易,人物形象怎么确定?选取哪些场景?动作怎么设计?如何将动画与现实完美融合?这都需要反复思索与打磨。

英雄也是凡人,是爸爸,是儿子,他的离去太过突然,一定留下了许多遗憾与不舍。在作品《体育老师王红旭生命中最后一次百米冲刺》中,王红旭“穿越”了,与他生命中重要的人一一告别,让亲人、学生、朋友走出悲痛,重拾生活的勇气,勇敢前行。

视频通过家人、朋友的动情讲述,穿插细腻的动画,以星光为喻,礼赞凡人英雄。妻子说,看到视频,似乎真的与王红旭进行了一次“告别”,最后还找我们要了视频原片作为珍藏纪念。

除了典型人物报道,我还长期参与时政、经济类报道,在华龙网7年来,我曾去往远郊、区县的工厂车间,感受制造业的蓬勃力量;曾走过山路十八弯,到过几乎没有信号的村子,看到过驻村干部的艰辛,见证过乡亲们脱贫后的喜悦;曾奔赴北京参加全国两会、党的二十大,将重庆人民的心声捎到天安门,将人民大会堂的政策带回家;也曾去往德国、哈萨克斯坦、新加坡,将重庆的海外传播故事发回后方,也让更多人认识并了解重庆这座美丽的城市。

在新闻战场奔跑,去挖掘、去发现、去探索,是我作为一名非典型记者的初心,也是我继续走下去的座右铭。

这些技能你get了吗?

■ 挖掘挖掘再挖掘。扑到一线,才能挖到好线索。根据我的亲身经历,可以说绝大部分好的选题线索,都藏在基层的大街小巷、田间地头。记者一定要深入基层,多抓来自一线的“活鱼”,多写一些“沾泥巴”“带热气”的新闻。

■ 观察观察再观察。在采访现场经常会有很多一闪而过的细节,比如受访人的神态、情绪甚至微动作,都反映了他们内心的感受。当不方便提问的时候,我们可以多用眼睛来观察、用相机来记录一些信息。

■ 尝试尝试再尝试。在策划选题时,如果你的脑海蹦出一个看似不可思议的想法,先别急着否定它!新媒体技术越加发达,我们只要敢于去尝试、去探索,没准就可以实现这些想法,打开新世界的大门!

猜你喜欢

小面重庆
重庆客APP
重庆人为什么爱吃花
数说:重庆70年“账本”展示
重庆小面
重庆小面
重庆小面品质特点及评价标准建立
老家的小面
视觉重庆
视觉重庆
在这里看重庆